在中国,想理解世界发展趋势以及我们的对策,必须学会解读。
今天,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任平的文章:《中国经济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从几个方面说了当下的情况,除了题目字面意思,还有弦外之音。
过去,说困难的,不多,这一次,点出了局面的“内忧外困”。
一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增强,国际政治不确定性增大,全球贸易保护加剧,一些国家的围堵打压持续加码,我国稳外贸、稳外资压力加大。二是内需不振。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强,稳投资难度加大,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三是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面临销售疲软、效益下滑、市场预期走弱等情况。四是一些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有的地方化债难度较大,有的基层财政困难,有的企业出现裁员降薪,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压力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放缓。
只有承认困难,认真分析困难,才能针对性地制定对策。
国际方面,大的形势其实已经定了,就是越来越差,从这一点就决定,我们更多只能先从内部开始腾挪。
特朗普政府还没有正式登台,台积电就已经先接到了命令。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商务部下令台积电从星期一(11月11日)起,对运往大陆的某些七纳米或更先进的晶片实施出口限制。
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如果这就是一种确定性,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短时间会有转圜。
未来美国的政策可能直接给我们中小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上面第三条的情况,将会愈演愈烈,这就是2022年任正非说的活下去的意思。
当下的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处于一种与过去任何时期都不同的状态,也正因为此,过去传统的理解,现在可能都会是失效状态。
大规模的放水刺激,靠基建推动,简单的行政命令,这些招数已经失灵失效。
所以,不是十万亿或者多少万亿的事,而是到了系统性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解决疑难杂症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单纯的用“通缩”“通胀”“刺激”“放水”的指标去看问题和定义,而是更多看实际效果如何。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既急不得,也等不得,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抓下去,相信假以时日,我们一定能突破“卡脖子”问题,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