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谈一下潜在的贸易战,不过看到了川宝的登基典礼的邀请函,貌似关税战也不是完全没有避免的可能。在中国变成世界工厂之后,因为风险考虑的原因,大部分的全球的跨国品牌企业,都采取了一个中国+1的生产模式,就是在中国之外建立一个补充的生产基地。这个1,目前看包括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越南泰国马拉西亚印尼等等,也包括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等等,在半导体行业,还包括韩国和台湾。
在大部分的行业里面,其实不管是中国,还是1,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以中国为主要成分的全球供应链上面。所以当美国这边一些政客操作去中国化的友岸外包之后,其实他们的友岸比如墨西哥越南印度,其实发现都是紧紧依赖于中国的供应链来落实最后的产地生产。而一旦这个发生在中国公司,就被人错误标签为阳澄湖大闸蟹,跑到太湖去洗产地。其实非中国的外国公司,也是这样干的。
那么这种1的规模有多大呢,根据不同行业,大概介于10-30%之间。那么作为全球进口商品的重要市场之一的美国,占据全球进口商品的总额是多少呢,以2023年为例,全球商品总额大概25万亿美元,美国大概4万亿美元,基本上就是在15-20%的区间。你看是不是,这样就正好和大家的中国+1战略契合差不多呢。(考虑到加拿大这种傻逼肯定盲目跟美国贸易政策,30%的供应量应该可以打住。)
可是肯定有人要炒作,我要去中国化,不光不要Made in China,还不要Made in Mexico by China,更不要Made in India by Chinese Parts。
那么这个就是一个蛮大的问题,就是必须从开矿这里,到提炼到初级产品到中级产品,都要有一个重建特供美国的专门供应链的问题。因为很简单,中国市场和其他欧洲日本东亚中东等地的全球其他市场,都没有必要跟你发疯是不是,所以这些市场都会紧紧拥抱中国的供应链,因为这里才有成本和质量优势是不是。
所以中国这边采取的对策,也是全产业链的竞争策略,比如增加在非洲等重要矿产资源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支持,防止人家小股军人搞政变。立法保护矿产提炼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工艺,禁止出口。当然一个更根本的做法,就是大力扩展自己的国内市场,使得市场的规模越来越重要,比如中国的汽车市场的规模。
因此刺激国内的内需和消费,并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策工具,而是整个竞争战略的立足点之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次中央经济会议的工作重点,促进消费已经变成第一要务,排在了新质生产力的前面了。
这里就从半导体的成熟制程这个特定行业来看供应链,这么说吧,中国大陆和台湾两个地区加起来大概占据全球的近80%的市场。今年的话,台湾这边还领先一点,是43%-34%的比例(当然看南京的台积电和厦门的联电你算到哪边),而到2027年,就会反转为大陆领先的47%-36%,而且这种趋势还会增大。
目前美国的半导体产业的用户,就是希望依赖于台湾这里的供应链,来做到和红色产业链的脱钩。而因为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可以想见,各种产能的疯狂扩张,都是首先满足自己内部的需求(最近几个协会正式加入Del-A的行动),然后类似汽车市场那样,就会在之后开始溢出到全球市场。
台湾这里能够保持30%,就基本上可以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了。当然这个行业比较特殊,是因为这个是本来就有的,对那些本来无的供应链,美国一些政客,可能想得过于简单,你要支持多高的溢价,才会刺激到全球的企业家来为你特供,是不是?
当然台湾这边在地缘政治操作下,可能也变成被脱钩的对象,人家可能考虑的是打包带走,最起码日本这边,就在筹措针对汽车用芯片的半导体产业,来对冲内燃机的机械业的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