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发起对乌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顿巴斯问题,在战争刚开始时顿巴斯当地武装控制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区域(但包含两座首府城市),其余为乌军所控制,整体上后者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
战争全面爆发后,对俄罗斯而言起码的作战目标是得吃下顿巴斯地区;但我们也知道这一点并不容易,除开战初期吃下大片区域外,后续的推进就极其艰难了。
俄乌战争第一阶段时,俄军在两翼进展明显
这是因为顿巴斯地区本就是筑垒地带,乌军经营多年;战争初期俄军吃下大片地盘,主要是突袭导致部分地带的乌军腹背受敌,所以进展会快些;到俄军无力推进,而乌克兰又大规模动员并得到西方逐步加码的军援后,这仗就相当难打了。
毕竟在2022年初,乌军在整个顿巴斯大约部署了6万野战军;而到2023年初时,光是在阿特木斯克战区的兵力就不止此数。
所以俄乌战争越往后,双方动员的兵力越多,打得其实就越残酷。
在这一过程中,乌军方面如何动员的已经不用多介绍了;而俄军方面除了开启部分动员,并招募志愿者、囚徒兵、雇佣兵外,在战争中的另一大举措是将顿巴斯当地武装正式并入到了俄军体系中。
原先的顿巴斯当地武装整合出了顿涅茨克第1军和卢甘斯克第2军,这两支部队的规模在动员后都不算小,但却挂在俄南部军区第8集团军麾下。
到后来俄军重新编列顿巴斯当地武装番号,并将顿涅茨克第1军升格为了俄军第51集团军;而卢甘斯克第2军则升格为了第3集团军,完成了对顿巴斯武装的进一步整合。
不过这两个由顿巴斯当地武装升格的集团军,在战斗力和战斗意愿上是大不相同的。
第3集团军以卢甘斯克当地武装为主,现在卢州几乎已经全境拿下,对于出兵帮助顿州打地盘,该部并不太积极;长期以来除了以第4摩步旅在阿特木斯克方向打硬仗外,集团军主力在利西昌斯克西并无太大作战积极性。
而且长期的消极作战磨损掉的不仅是部队的斗志,连战斗力也会退化。
卢甘斯克武装的战斗力本就弱于兄弟部队,再不进步的话实际上就相当于退步,所以在面对塞弗尔斯克乌军时,明显落于下风,甚至在2024年还闹出了谎报战功事件,导致南部集群司令到本集团军主官、主战旅旅长等受处理的丑闻。
相较于第3集团军在家门口的逡巡不进和出洋相,由顿涅茨克武装升格的第51集团军则表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
第51集团军在升格之后总计辖有6大摩步旅,以及其他的直属和动员部队。
这6个摩步旅的番号分别是:
第1摩步旅、第5摩步旅、第9摩步旅、第110摩步旅、第114摩步旅、第132摩步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旅是弱旅,都非常能打。
其中第1摩步旅原先跟着中部集群在阿瓦迪夫卡方向参战,城破之后继续参加城西七村阵之战和奥切列季涅方向的战斗,后来增援到捷尔任斯克方向,也吃下了大片的筑垒地带。
第5摩步旅长期在马林卡方向作战,在强攻克拉斯诺格夫卡和库拉霍沃的战役中,表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第110摩步旅跟第5摩步旅是并肩作战的关系,所以两个旅分享战功。
第9摩步旅此前在顿涅茨克向西的M-30公路沿线作战,以一旅之力能强破乌军筑垒带;后来调到纽约镇方向后,又以本旅力量与数倍的乌军激战,并硬吃纽约镇。
第114摩步旅则是更著名的“强攻尖刀”,从阿瓦迪夫卡的“矿渣山”到对城区中部的突击,从城西七村阵之战到沃夫恰河畔的横扫,再到力战拿下乌克兰斯克,轻取赫尼克、库拉希夫卡,后来又沿水库北岸猛攻向西,实在是插旗插到手软。
第132摩步旅长期以来独立负责纽约镇—捷尔任斯克防线,俄军在该筑垒地带的重大突破,该旅当为首功。
所以我们说第51集团军目前麾下的6个主力旅,个个都挺能打。
这种能打当然有旅队本身以顿涅茨克当地兵员为主,有将乌军推出去的强烈意愿,毕竟这些部队的年轻兵员可大都是在乌军的炮声中长大的;但光有意愿和不怕死的精神,是不足以一直打胜仗的。
实际上我们看这些旅队的作战就会发现,其在战争中的学习能力非常强,接受新战术的速度要比一般俄军更快。尤其对小型无人机的使用,甚至比对面的乌军还要更早、更精熟。
除了对无人机使用的心得更深外,顿军的小型突击队战术也很出色。
战术的出色来源于大量的作战实践,而且因为积攒老兵较多的因素,作战经验可以得到良好传承,并在进一步的作战中不断改进提升。
这种小型突击队战术当然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被顿军集成到了自身的无人机体系和俄式的空炮火力支援之下。
如此它既有宏观的重火力支援,又有精细的无人机支援,必要时可以出动坦克装甲车车辆掩护突破,进入城区后又可以施展小型突击队战术,乌军想要应对这种对手就比较吃力。
唯有通过大量投入兵员来延缓其推进,但是所能做到的也仅仅是延缓作用。
所以在这些旅队投入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到作战进程可能缓慢,但最终的成果却总是攻城得手。
随着乌军前沿筑垒地带被逐渐攻破,后续的防御阵地以及守军的质量都会越来越低,在今年度乌军丢失地盘的速度恐怕会越来越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