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综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谈谈未来十年中国可能面临的“底线场景”。
全文分军事、经济和地缘三个维度,分别以上、中、下签的形式对预期场景进行描绘。
尽管近些年海内外媒体均在渲染中国“备战”的消息,但中方的底线其实是避免爆发战争,尤其是避免同美国爆发战争。
判断这一点的依据倒不难找,那就是《军事结盟在战争之前》。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同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志愿军赴朝参战。
1971年8月《印苏友好合作条约》签订,同年12月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
1978年12月《苏越友好合作条约》签订,同年12月25日越南入侵柬埔寨,次年2月中越在边境地区爆发冲突。
2022年2月中俄发表《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的联合声明》(《三份联合声明的变化》),同月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
不难体会,由于事关重大,在进行重大军事行动之前往往会有一番外交领域的纵横捭阖,这一点在一战、二战和冷战期间被反复印证。
反过来推断,如果排斥结盟,则军事准备就是偏被动的,属于“备战以止战”的范畴,底层思维是防止对方挑起事端。
此处不妨套用一句官方表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
有关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存在诸多议论,这里无意再展开,只是陈述了已经定调的事实。
未来十年军事层面的上签在《等待时机》一篇中介绍过,即美国以中等以上规模战争的形式亲自介入某一场地区性冲突,并深陷泥潭。
目前来看,华盛顿在近几次冲突中表现得十分慎重,已不是小布什时期那种风风火火的作风,打一场地面战争的可能性似乎很低。
9月21日的四方安全对话中,拜登发表了一段很有趣的点评,他认为中国日益强硬的军事态度,是为了在经济动荡时期“测试”印太地区对北京的威胁。
与美国爆发一场前景难测的战争,或陷入与美国代理人的长期战争。
中方作为崛起大国,长期以来都将作战目标聚焦于周边地区,心理、物资等层面并未有打一场霸权战争的准备。
另一方面,近些年美国上上下下均透露出对其绝对军事优势的不自信,对外干预趋向谨慎。
前文提到过,因人力、矿产、制造业产能等因素的限制,美国十分依赖降维打击的方式来应对挑战者,即以科技优势抵消传统数量优势,主动进行其他国家军队难以追赶与仿效的军事变革。
曾几何时,像原子弹、核潜艇、战略轰炸机、隐身战机、巡航导弹等装备,都是美军遥遥领先的标志,而现阶段美方可以实现降维打击的武器装备正越来越少——这也是近些年美国减少对外干预的原因之一,即无法实现降维打击、花小钱办大事。
在不确定未来军事变革(如AI军队)是否成功之前,美方悍然挑起事端的可能性不高。
B-21战略轰炸机,这是美国最近几年唯一一型新露脸的大型装备。美国的航空业比较强,造船业则衰败的十分严重,这从“福特”级航母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一波三折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就能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