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1日,法国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在全球瞩目的氛围中落下帷幕。61个国家共同签署的《巴黎人工智能宣言》,本应是全球携手迈向AI治理新时代的重要里程碑,然而美国与英国的缺席,却为这场峰会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全球AI治理的深层裂痕暴露无遗。
《巴黎人工智能宣言》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提出减少数字鸿沟、确保AI伦理与安全、避免市场垄断、促进国际合作等六大优先事项,并计划建立“观测站网络”以应对AI对就业的冲击。
这一框架试图在技术创新与全球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然而,美国却对其持有异议。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峰会上批评欧洲的监管政策是“过度严苛的枷锁”,并宣布美国将投资5000亿美元推动AI技术突破,以维持全球领导地位。美国的这一立场,体现出特朗普政府拒绝多边规则束缚,通过“技术民族主义”巩固霸权的战略逻辑。而英国紧随美国拒签声明,更多是在“脱欧后战略空间缩窄”下的无奈之举,既不想与欧洲监管路线捆绑,又要维系与美国的技术合作。
在这场AI治理的国际博弈中,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倡导“透明、伦理、安全、普惠”的AI发展原则,并展示了DeepSeek等企业的开源技术成果,努力构建技术共享的国际形象。然而,中国的善意与努力却未能动摇美国的立场。一方面,美国将AI视为维持军事、经济霸权的核心领域,在技术主导权上奉行零和博弈,任何可能限制其技术垄断的全球协议都被视为威胁,近期美国商务部扩大对华芯片管制就是明证。另一方面,中美在治理理念上存在根本冲突,中国主张通过多边框架协调各方利益,而美国更倾向于以“小圈子”规则主导议程,这种分歧在2023年英国AI安全峰会时就已初现端倪。
美英的拒签行为引发国际社会广泛批评。法国总统马克龙直言AI治理需要合作而非分裂,欧盟也宣布投入2000亿欧元推动本土AI发展,试图在美中之间开辟“第三条道路”。从经济层面看,欧盟通过资金扶持和监管框架吸引企业落地,避免沦为中美技术附庸;从政治层面看,欧盟以“价值观联盟”团结发展中国家,对冲美国单边主义的影响。然而,欧洲的中间路线也面临挑战,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在峰会上公开表示愿与中国合作,凸显科技巨头与地缘政治目标的错位,企业界的务实选择可能削弱政府对技术流向的控制。
巴黎峰会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当技术竞争超越合作逻辑,全球治理可能沦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美国的单边策略虽短期内或许能维持技术优势,但长期来看,过度的保护主义会阻碍技术扩散,导致区域性技术标准分裂。
巴黎峰会的戏剧性结局,是新旧国际秩序碰撞的缩影。中国的“普惠”倡议虽未改变美国立场,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技术发展的成果不应被少数国家垄断。正如马克龙所言,AI的未来取决于“规则与治理”,而非“丛林法则”。若美英继续将技术霸权置于人类共同利益之上,其主导的“孤岛式创新”终将反噬自身。这场峰会上的“一片哗然”,或许正是唤醒全球理性合作的警钟,人类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是选择合作共赢,还是陷入对抗分裂,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