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国好多地方的官媒,都在跟着江苏问自己,为什么六小龙都在杭州,为啥自家的企业没搞出来DeepSeek,好多地方政府也借此大张旗鼓的重谈营商环境。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标志着市场化的重启。
不过政事堂觉得还是要好好拆分一下“营商环境”到底是什么,因为不同的时代,需要的营商环境也不一样,不能还按照过去的思路来。
在移动互联网革命之前,中国在全球的定位,是世界工厂,工厂主的主要诉求,就是利用中国的制度优势,降低成本。
因此,在重工业为代表的老式企业主眼中,好的营商环境,很朴素的就是政府能帮助他们降成本。
以“汉东“”这个江苏省的原型为例,工业企业喜欢的领导,是李达康欧阳菁和丁义珍这样的“大哥”和“大嫂”,大哥一句话,就可以不给补偿就强拆大风厂,就可以帮你协调国有银行可以套利的低息贷款,就可以帮你把廉价的工业用地改成住宅用地。
大哥们也很讲诚信,只要收钱了,就肯定给你办事儿,让你能够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赚到钱,大哥们可以用你创造的GDP一路升官。
说的难听点,这些工业企业老板需要的营商环境,是一个敞开的“权力交易所”,大家都是在算账,算的合适了,钱就可以驱动公权力替他们做事儿。
甚至一些老工业地区,当他们大谈营商环境时,能做的,也就是是让司法部门帮企业打赢劳资官司,或者以保护就业为旗号,帮助企业家”保人“、”“捞人”。
这就是旧式的营商环境思路,最普遍的则是对企业搞花式的退税返还,然后通过高房价把纳税的责任都转移到老百姓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