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观雨大神经:我们追赶多年的目标,竟然只是美国人放的一个屁...|2025-02-18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个名词: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图片

它主要是指一些科技含量高到离谱,制造难度极大的工业产品。

制造难度大,能造的国家自然就少,所以拥有这类产品的国家往往可以在相关领域取得战略优势。

其中的航空发动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一台优秀的航空发动机可以让飞机飞出碾压对手的性能。

如果安装在战斗机身上,那就直接关系到军队乃至国家的生死存亡了。

而它在制造难度方面也确实不负“皇冠明珠”的盛名:难得不得了。

现实中能造出高端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凑一桌麻将都困难。

发动机而已,怎么会这么难造呢?

我们平时在讨论发动机的时候,最关心的肯定是它能输出多少动力。

越好的发动机动力越强,这是大家的共识。

而增加发动机的动力并不是什么难事,直接堆料就OK了。

就拿汽车发动机来说,如果觉得4缸动力不够那就6缸,6缸不够就8缸,实在不行还可以堆到10缸甚至12缸。

图片

无非就是个成本问题。

但同样的思路,放在航空发动机上就行不通了。

飞机是飞在空气中的,它的脚底下不像汽车那样有大地母亲驮着,所以它的性能还会受到另一个关键因素的制约:重量

这就决定了飞机身上的所有零件都要尽可能的轻,包括发动机。

而“无脑堆料”会让发动机的体重严重超标,堆完了飞都不一定飞得起来。

因此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指标并不是单纯的推力,而是这三个字:

推重比。

即推力和自重之比。

举个例子,如果一台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是5,那意思就是该发动机平均每1公斤的自重就能产生5公斤的推力。

这个指标当然越大越好。

既要力大无穷,又要身轻如燕。

这种“反常识”的“既要又要”就是航空发动机难造的根本原因。

给普通飞机准备的发动机尚且能用低一点的推重比凑合,而给战斗机准备的发动机就只能把这个指标往死里压榨了。

以F-15、苏-30、歼-10…等第四代战斗机为例,它们的发动机推重比一般都要求达到7~8的水平(即发动机推力是发动机自重的7到8倍)。

图片

虽然在很多军迷眼里,这些战斗机都已经是过时的“牛夫人”,但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而言,能实现7以上的推重比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人类极限操作

要在有限的体积和重量范围内继续提升发动机的推力输出,只有一条路可走:

提升发动机的热效率。

简单的说就是让发动机的燃烧尽可能剧烈。

因为燃烧越剧烈温度就越高,温度越高喷出的气体就越猛烈,这样输出的推力自然也就越大了。

图片

这很难吗?

如果仅仅是提升燃烧剧烈程度的话,一点也不难,把油门轰大一点就行了。

问题是发动机里面的零件不一定遭得住。

当航空发动机的燃烧室剧烈燃烧时,会向后方喷出高温高压燃气,吹动涡轮叶片进行高速旋转。

赞(14)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观雨大神经:我们追赶多年的目标,竟然只是美国人放的一个屁...|2025-02-1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