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暗影小队:钟山龙蟠处,北斗落人间!|2025-03-20

  春日的南京城,晴空万里,碧空如洗,暖阳照新绿,繁花映秦淮,可以说不失为一个踏青游玩的好去处。

  特别是南京城郊的紫金山,更是一片盎然绿意,让人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只是…南京此行,向死非生,更具体的说,是追寻身后之足迹,追忆过往之历史。

  嗯…说人话,就是到明孝陵搞勘探来了…明孝陵,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墓,作为整个南方地区现存最大的帝陵,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陵之一,明孝陵的故事可谓如繁星之多。

不过,此行而来,是为摘取繁星之中最亮的那颗星辰,既对明孝陵地宫进行技术性的勘探。

所得所获,让我对六百多年前的先人无比敬仰,更深感钟山龙蟠处,北斗落人间…   

  洪武十四年,明孝陵开始了规模宏大的选址营建工程,作为大明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将陵寝选址视为关乎国运的天机,对传说中的天星风水更是倾注了无比多的执念。

经过一番复杂的遴选和勘探,最终朱元璋选定了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为他的“万年吉地”,而这座玩珠峰与其说是一座山,不如说是一整块大石头…是的,朱元璋选定的“万年吉地”,就是这颗无比巨大的大石头,且是一整块浑圆完整的巨石。

在朱元璋的一声令下之后,十万工匠凿山三年之久,硬是将整座山体横向掏空,这样的工程量以及技术水平,堪比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凿九嵕山建昭陵,但在具体的工程细节和工艺上比昭陵更加精密繁复。

于是,建成之后的孝陵玄宫,深藏山腹之中,而入口墓道则在山腰暗处,且整座山体之上覆盖着厚达三尺的鹅卵石层,但凡有外人动工侵入,鹅卵石将如瀑布般倾泻,瞬间封死所有通道。

 明孝陵自洪武十四年营建,至永乐三年全部建成,动用军民工匠数十万人,历时25年之久,可谓是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自明孝陵建成之后,乃至经历明亡清兴、军阀混战,始终坚固如初、浑然一体。

期间,并非没有盗掘者想要惊扰朱元璋的清梦,但最终的结果是,无数盗掘者费尽心机、用尽力气,都始终未能扰动孝陵,更遑论直入地宫、盗取珍宝了。

   至新时代的到来,为了更好的保护明孝陵,我们也曾多次对其进行勘探,越是勘探,越是感到明孝陵的不简单…哪里不简单呢?哪里都不简单…先说整体规划,整个明孝陵是严格按照上应天星的布局而建设的,特别是明孝陵的神道,完全按照北斗七星的排列,且神道的石像生的排布间距同样经过精密测算,每两尊石像生之间正好是七步之距…至于最为关键的地宫所在,正是北斗七星所对应的紫薇星位,也就是古时人们所认为的帝王星位。 

   关于明孝陵的地宫,这也是所有人最为关心的地方,有没有被损坏?墓道口在哪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来一一回答。首先,经过历年来的多次勘探,目前已经确定明孝陵地宫仍然保持完好无损,没有任何的损坏,包括地宫中的构件,和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入葬后封闭地宫时基本一致。然后,明孝陵地宫的墓道口,并非如大家所想的在方成明楼的下方,也不在明孝陵正面石墙之下,而是在地宫斜向东南方向45度角的方位,既玩珠峰的左腰侧。而特别之处嘛…岂止是多,简直是多啊…这么说吧,从地宫的入口就能知道,明孝陵地宫并非传统的中轴线布局,而是呈现独特的“北斗绕极”形态,而这种形态在《永乐大典》的残卷中被称为“天枢藏气局”。那什么又是“天枢藏气局”呢?所谓的天枢,在这里并不是北斗七星中的天枢星,而是比喻天地之气相交的中点,也就是正居星位之中点,应天枢星象。“天枢藏气局”既天地之气相交之中而形成的风水布局,为沟通阴阳、贯通天地、藏风纳气、聚精会神之意。 

    此外,《永乐大典》中还记载有“山陵之精,在水之灵”一言,刚开始呢,我们也搞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在勘探明孝陵之后,意外的发现明孝陵金水桥下的暗河走向与南京明故宫水系形成闭环,雨季时暗河水位涨落竟与长江潮汐同步!同时,在此次勘探中,我们发现了墓道入口处三处未被文献记载的排水暗渠,这些宽约35厘米的陶制管道暗渠,其走向与南京紫金山的水系分布同样惊人吻合…或许,这就是“山陵之精,在水之灵”是寓意所在吧!而与星象有关的,还有两个特别的发现,一个是在明孝陵地面某处出土了一块明代琉璃瓦当,这块明代琉璃瓦当的釉面保存着完整的北斗七星图样。而在显微镜下,瓦当背面的朱砂符文中竟夹杂着西域文字,这就印证了《明史》中关于“西域星师参修孝陵”的记载。而另一个就是对孝陵地宫的技术扫描了,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我们惊讶的发现,地宫主墓室四周分布有7个凹槽,凹槽深约1.2米、宽0.8米,呈方形结构,且凹槽处有着强烈的金属反应…     这一发现,让我的脑袋突然懵的一下炸开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早年间关于明孝陵的传说中,有着“孝陵地宫镶嵌七颗陨铁铸造的星宿,并对应北斗七星的位置,构成永不熄灭的星空结界”这一说法,而结合这次勘探发现的7个凹槽,不正好对应上“陨铁七星构结界”的传说么?

    好么,朱元璋这是把当年秦始皇营建地宫那一套给搬过来了啊…除此之外,通过技术探测,我们发现明孝陵地宫主体呈“甲”字形,前殿后寝的规制暗合《大明会典》中的记载,与明定陵地宫更是十分相像!而且,地宫的中轴线略微偏离正北方向约7.5度,又与南京城整体朝向偏差形成了遥相呼应。而在此基础上,明孝陵地宫的穹顶上还存在着石刻莲花藻井,而且是三层嵌套结构,最外层直径达8.9米!而在地宫耳室的西南角,仪器也捕捉到了一段异常致密的金属信号,虽然无法判断是陪葬兵器还是特殊礼器,但能够确定如此密集的金属信号,其随葬品不论是器形还是数量都是前所未有的,至少明定陵地宫中无法与之相比!     明孝陵地宫的金刚墙,距离地表约17米深,整座地宫南北长约90米,东西宽约50米,建筑面积粗略估算为4500平方米…这已经超过了目前我们所发掘勘探的所有皇陵地宫的面积!

   要知道,明定陵地宫也才1195平方米而已,就已经让世人为止惊叹,而明孝陵地宫的面积,接近4个明定陵地宫的大小了…此外,明孝陵地宫的墓道也不是笔直的,其长约120米,宽度在5到6米之间,同样呈现出北斗七星的路径。也就是说,整座明孝陵,事实上是以“天枢藏气局”为根本,用“三层”北斗七星的叠加来营造出来的恢弘帝陵!地面上明孝陵主要建筑的布局为北斗七星状,进入明孝陵地宫的道路为北斗七星状,而地宫中同样有北斗七星状的凹槽…按照我的理解,三生万物,各应七星,这“三层”北斗七星分别应对着“人间”、“幽冥”和“天界”!而再结合明定陵地宫中万历皇帝北斗七星式的葬姿,那么在三三不尽之后,无尽逍遥虚空,所对应的天外天之北斗七星,就是朱元璋本人在明孝陵地宫棺椁里的葬姿了…     至此,钟山龙蟠处,北斗落人间,古人诚不欺我啊!而把星象与现实相结合,让当世与来世相呼应的,也就是明孝陵了…后学末进,佩服之至,高山仰止,敬缅于斯…

赞(27)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暗影小队:钟山龙蟠处,北斗落人间!|2025-03-2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