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丁辰灵:神河之事!|2025-04-11

 

    近日老友来访,煮茶沽酒之余,谈及历史往事,老友问,我国历史上是否有神河之事?我思索片刻便回答说,有,洛水。老友疑惑,不应该是黄河长江么?我说,黄河长江固然源远流长,但论及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神河之谓,唯有洛水。接着,便与老友侃侃而谈,言及洛水故事。至此,将洛水故事整理成文,供大家所阅。

    洛河,古称洛水,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镇的龙潭泉,蜿蜒流经洛南、卢氏、洛阳等地,最终在洛阳市巩义市境内汇入黄河,全长447公里,流域面积达18881平方公里。洛河并不是很长,流量也并不大,但这条看似普通的河流,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成为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洛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为早期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公元前21世纪,洛河流域就已成为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在洛阳市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揭示了夏晚期都城的宏伟规模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遗址中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以其精湛工艺昭示着夏王朝的文明曙光。而近年发掘的偃师尸乡沟商代古城遗址,据考证可能是商汤都城西亳的所在地,进一步印证了洛河流域在我国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这些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夏商历史的空白,也证实了古代文献中关于洛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记载并非虚言。

    洛河流域肥沃的冲积平原为早期农业生产提供了理想条件,《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其治水之地就在洛河周边。在二里头遗址就曾发现了距今3800年的水稻植硅体,印证了《诗经》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灌溉盛景,展现了早期农业文明的繁荣景象。洛河之所能够称神,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洛阳北依邙山,南望伊阙,西据崤函,东临嵩岳,形成了天然的地理屏障。这种四险之中的地理格局,既有利于防御外敌入侵,又便于控制四方资源,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想条件。洛河穿洛阳城而过,不仅解决了城市用水和交通运输问题,更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无限风采。自汉魏以来,洛河两岸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帆樯林立,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成为古最具诗意的城市景观之一。

    洛河的地理意义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深刻地影响了早期的历史文化。周公测日影定天地之中,催生了中国这一概念,而这一地理测定正于洛河之滨被称为“上古之圣”的“河图洛书二宝,亦出自于洛河相传在伏羲时代,一匹龙马从黄河跃出,其身刻有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的数字图案,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河图伏羲依照河图演绎出八卦,奠定了《周易》的基础。而现在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西北龙马负图寺,据传就是当年河图之处。关于洛书的传说则与大禹治水相关相传大禹奋力疏导洪水时,一只神龟从洛河爬出,龟背上的数字排列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由于得于洛水,故称洛书洛阳市洛宁洛河岸边西长水村旁,立有洛出书处古碑两通,相传即为当年神龟贡书之处。

    河图洛书以黑白点阵构建的宇宙模型,中央五点的象征之概念,外围四方对应四季轮回,这种空间与时间的统一性,在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布局中得以印证以中轴线对称的“九宫格”结构,正是建中立极都城规划思想的萌芽。《周易·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一事件,不仅奠定了天人合一的思维范式,更让洛河成为我国文明的精神原点。除河图洛书外,洛河流域还流传着关于洛神的传说相传伏羲之女宓妃在河南洛水渡河时不幸溺亡,后来成为洛水的女神这位美貌绝伦的女仙嫁给了黄河水神河伯,却因丈夫风流成性而郁郁寡欢。三国时期,曹植因此典故而创作《洛神赋》,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其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名句,历经千年仍旧传唱不衰…

    洛河不仅是神话传说和是文学创作的摇篮,更是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从夏商周到汉唐,洛河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前面讲到,二里头遗址作为夏代晚期都城,展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偃师商城遗址则可能是商汤都城西亳的所在地。到了周代实行分封制后,洛阳成为东周的王城所在地,孔子曾入周问礼于此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奠定了礼乐文明的基础。而到了东汉时期,洛河见证了著名的之誓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久攻洛阳城而不克的情况下,选择派洛阳守将朱鲔的旧部、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岑彭进城劝降,并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因为旧日的仇怨而害朱鲔的性命,并且以洛水为誓,必不食言。“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最终刘秀确实没有食言,不仅拜朱鲔为平狄将军,还封其为扶沟侯。刘秀为誓,守信如金,创了东汉的盛世,使国祚延续近二百年。

    然而,到了三国时期的魏国,同样是之誓,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公元249 年,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效仿光武帝刘秀指洛水发誓,表示自己绝不会对曹爽秋后算账。“宣王沥酒于地,告天为誓,言‘免官耳,必不害也’。”然而司马懿后来却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对曹爽及其亲信进行了大肆诛杀。司马懿对“洛水之誓”的背叛,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背约行为,更是对传统道德理念的彻底破坏。很快,司马氏家族所建立的晋朝在骄奢淫逸中沉沦,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接踵而至,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中,司马氏家族的权力如昙花般短暂而脆弱。司马懿的洛水之誓不仅是曹魏政权崩塌的转折点,更深刻影响了洛河在我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此后,洛河从先秦两汉时期的神圣之河”、“祥瑞之,逐渐演变为政权谋的见证者,甚至成为背信弃义的代名词。

    洛河从仙境污渠转变亦使历代文人常借洛河抒发对朝代更迭、权谋诡诈的感慨阮籍《咏怀诗》中写到“徘徊蓬池上,还顾望洛阳。荆棘被原野,群鸟飞且翔。”代以后,洛河沿岸的“天津桥”“洛浦秋风”仍是当地盛景,文人雅士仍在此吟咏,试图恢复其浪漫意象,但到了宋代以后,洛为誓成为讽刺虚伪的成语。如今,洛河仍在静静流淌,作为历史上的神河,它的故事警示着我们,河流可以见证历史,但历史的评价,终究由人心决定。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丁辰灵:神河之事!|2025-04-1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