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科学力量:中国为何有底气“奉陪到底”?|2025-04-11

最近这两天,懂王这关税大棒一挥,直接将全球股市搅得腥风血雨,纳斯达克暴跌超5%,直接进了熊市,标普500也狂泻6%,创2020年以来最惨一天。全球市值蒸发几万亿,投资者被吓得腿都软了。

然而,在一片愁云惨雾中,面对美国威胁再加码50%关税,商务部4月8日一大早就放话:“美方要是敢一意孤行,中方必将奉陪到底!”

讲真,在这方面,中国已经有了些“免疫力”了,毕竟懂王上一任期就发动过贸易战。 

上一回交手时,中国靠着减税、发补贴、加上绕道东南亚再出口美国这种“迂回策略”,硬是没让经济趴下。2020年疫情一来,特朗普顾不上贸易战,中国反倒先恢复,经济还涨了2.3%,算是挺过去了。

然而,这次有个大变量,上次特朗普是单挑中国,这回是全球开花,60个国家都挨关税,连越南这种弹丸小国都挨了重拳,税率46%,比中国还狠点。

中国上次靠灵活调整、找新市场顶住了,这回美国连桌子都砸了,中国就算想绕道,路也没那么好找了。

这次关税炸弹一扔,首先苦的就是各种做外贸,搞出海的企业,甚至一些企业刚开始建的工厂都已经停摆,开始谨慎地观望。

但尽管如此,中国这次的腰板,却挺得比七年前更硬、更直了! 

美国这次关税炸弹扔出来后,中方立即宣布对美国商品加征同等水平的34%关税,同时祭出多项反制措施,包括将一系列美企列入实体清单,以及发布关于对钐、钆、铽等稀土资源的管制措施等。

这次,中国不再是“息事宁人”,而是“针锋相对”。

那为什么中国这次能如此强硬应对?简单来说,这是因为中国产业链已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和完整!    

01. 关税大棒,让谁更疼?

从表面上看,关税战中双方反击的力度,很大程度取决于谁能给对方造成“更疼”的伤害。

要说对这次关税战感受最直接的,莫过于中国的各种外贸企业。

4月3日,深圳一家贸易公司的李老板表示:因为美国的对等关税,自己又丢了三个柜,本来合同都做好了,这次关税炸弹后还能不能养活几十人的公司,都成变数。

而广州一家做服装出口生意的郑老板也透露,自特郎普加征10%关税后,大量美国客户的货就封在厂房里,单笔订单量也从原来的几万件减至一半,这次再加税,他的公司可能就撑不住了。

不过,关税战让谁更疼这件事,不能简单地只看短期的“阵痛”,长期来看,更重要的是在全球产业链中,谁更让谁离不开对方,谁又更具产业的完整性、独立性。

就这方面来看,中国的产业链正显示出一种越来越强的“粘性”。这正是中国敢于反制的底气。

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即使顶着高昂的关税,有的美国老板照样会找中国供应商进货,原因很简单,因为太省心了。           

例如,之前抖音上一个俄亥俄州的美国老板迈克尔·金(Michael King),干的是自动售货机生意,手底下管着一堆机器,全装在中国造的钢壳子里。2024年,他从中国订了250美元一个的钢箱子,关税加到70%后,一个箱子涨到425美元,运过海关再算上杂费,得825美元。         

但即使如此,迈克尔还是表示:“中国货再贵我也买,因为相较之下,美国造简直是噩梦!”

为啥省心?中国那供应链一条龙服务,迈克尔这箱子得喷粉涂装、塞定制泡沫、再包个特制纸箱,中国工厂全包了,从造箱子到送码头,一个订单下去,他啥都不用操心。               

可他在美国试过一回,找加州弗雷斯诺的厂子报价,光造箱子就得忙活仨月,喷涂、包装还得自己亲力亲为,重要的是运费还高的离谱。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前段时间美国农民格雷格在Titok上发了个视频,说就算关税加到天上,中国农机还是比美国货便宜一半,自己还是更愿意买中国货。

视频一发,评论区炸了,有人骂他卖国贼,说他不爱国,结果格雷格甩出一叠账单:美国产播种机4万刀,中国同款关税后7000刀;美国除草机报价2万8,中国货算上运费才9000刀!他说我要是全买美国农机,种出来的玉米得卖多少钱一磅才能回本?          

同样地,美国产的碎木机,起码6万美元起步,这还是相对“便宜”的美国货,而一个类似的中国产品,最多只花了1.5万刀……这差距简直十万八千里。               

此外,还有一些更明显,更典型的例子,表明即使在关税大棒的威吓下,美国人民依然“离不开”中国货,例如关税政策出台后,美国纽约市民诺埃尔·佩格罗在短短一周内豪掷3500美元,将一台中国品牌海信40英寸电视、笔记本电脑、汽车零件等商品塞满购物车。        

而各地的美国超市,也掀起了一股“抢购中国货”的狂潮,其中最抢手的就是中国电视。            

注意盒子上的“海信”品牌名          

量多、便宜、品质好,这是中国产业链目前让美国望尘莫及的优势。      

也正因如此,这次关税大棒挥下来,疼的不只是中国,更有那些已经对中国商品产生依赖了的美国的企业和老百姓。

02. 挡不住的“工业克苏鲁”    

除了让美国企业、老百姓离不开外,中国这次之所以能更加硬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产业链的完整性和规模,某种程度上将懂王“各个击破”的企图给瓦解了。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希腊前财长亚尼斯·瓦鲁法基斯在接受BBC采访时,就分析过,懂王这次的关税大棒,实际上是一种“分化瓦解”的策略。               

           

换句话说,懂王是想将关税当成筹码,逼各个盟友就范,签订个新的协议,多进点美国货,或是将工厂搬到美国。           

但问题是:到了今天,中国制造业崛起,2024年出口占全球16%,制造业占30%,从衣服到高端电池、5G设备、手机,全都能造,已经成了全球供应链的“大心脏”,粘性强得吓人。           

像特斯拉,40%的电池和零件从中国来,苹果七成iPhone零件也离不开中国。德国大众2024年600亿欧元零件靠中国。           

美国盟友们在经济上跟被中国绑得死死的,离开了中国供应链,自己生产线得停,制造成本得高涨,这么一算计,谁会轻易跟美国一条道跑到黑?               

说白了,对于世界来说,中国的产业链,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类似“工业克苏鲁”般的存在。           

所谓“克苏鲁”,是美国恐怖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一种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古老宇宙存在,拥有无与伦比的力量。           

当人们形容中国制造业是”工业克苏鲁”时,是在说中国的产业体系已经发展到一种几乎不可思议、令人畏惧的地步,其规模之大、类别之全、产能之强,已经超出了常规经济体的想象范围。           

举个简单的例子,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懂王在X上和马斯克直播语音通话时使用的那个充电宝?           

没错,那是中国的牌子,是Anker MagGo系列的一款磁吸充电宝。

懂王虽然一直推崇“美国优先”,却在直播中无意地打了自己的脸,用了中国制造的产品,当时引发了人们的一阵调侃。               

不过,懂王此举,其实背后也挺有“苦衷”的:美国牌子的同类型充电宝,产品功能上没安克齐全,像LCD显示屏这种细节基本没有,而且无线充电功率普遍偏低。           

但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充电宝,美国却造不出同样物美价廉的竞品?           

原因就在于:这种“小玩意儿”背后,是中国制造那套“全家桶”产业链在撑腰。               

造这么个东西,得先有电池,这一块中国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大厂,外壳方面,广东、浙江那边有无数小工厂,模具一套,注塑机一开,哗哗就量产了。而像充电宝这种中低端需求的控制芯片,深圳华强北一抓一大把。           

另一个更明显的例子,是单晶硅片制备技术。           

单晶硅,是现代电子和太阳能产业的基础。十几年前,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是个“门外汉”。想要高质量的单晶硅?得乖乖掏钱向日本、德国、美国买。一片单晶硅片动辄就得几十美元。               

现在呢?根据2023年底的数据,中国产的182mm的单晶硅片(光伏主流尺寸)均价掉到每片2.7-2.8人民币,折合美元也就0.38-0.40美元,比2010年之前美国、日本那会儿动辄20-25美元一片便宜了几十倍。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咱们将制备单晶硅片的关键设备——单晶炉国产化了。而造单晶炉不是光会设计就行,得有包括碳素、冶金、机械和电子零件一整套工业体系撑着,目前,全球光伏市场90%以上的单晶硅片都是中国供应的。提纯、拉晶、切片这些环节,中国全包了。           

这,就是“工业克苏鲁”的恐怖:这整套体系就像个活物,能自己生长、扩张。就像克苏鲁那无数触手,砍掉一根还有一堆,永远无法被真正“卡住”脖子。

03. 不再拼“低价”的中国造

除了产业链的完整性、规模外,真正戳中美国命门的,是现在的中国制造,早就不靠”便宜人工”来吃饭了。               

在中国高端产品面前,懂王的关税战真可能慢慢失效。           

就说精密医疗器械这块,国内龙头企业迈瑞的产品卖到190多个国家,2023/2024财年以将近40%的盈利能力登顶全球,成为该财年利润最高的医疗设备企业。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迈瑞销往美国的产品便被开始加征关税,但迈瑞反而越挫越勇,美国市场的盈利能力自2018年以来不断提升,目前美国业务的毛利率水平已经超过了70%,利润率也已超过加征关税前的水平。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高端市场,买家不光看价格,还看性能和独家性。   

关税加了,成本涨是涨,但因为性能上的先进,客户还是得买。而且因为高端产品利润空间大,根本不怕那点关税。        

再看新能源车电池方面,电池核心是化学配方和制造工艺,比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电池包体积利用率从第一代 CTP 技术的 55% 提升到 72%,能量密度达到 255Wh/kg,可实现整车 1000 公里续航。

在充电方面,麒麟电池10分钟快充能跑500公里,充电效率达到每分钟50公里。靠着自研的CTP(Cell to Pack)结构,把电池直接集成到车身,省了模块,散热效率高30%,充电时温度稳得住。          

靠着这些独特技术,宁德时代2024年在全球市场净利率14%,高端货利润率30%-40%。

在动力电池这块领域,即使关税加得再狠,也没人能取代宁德时代的地位,市场份额和利润,照样被攥在中国手心里。  

同样地,在消费电子领域,2024年TCL在全球电视市场份额12.6%,稳坐第二,把LG挤到第三。日本市场,索尼一直是高端电视的老大哥,可TCL靠MiniLED技术硬生生杀出一条路。2024年,TCL推出115英寸MiniLED电视,价格比索尼同尺寸A95K OLED便宜30%,画质差距不到10%,       

TCL在日本80英寸以上高端电视市场拿下15%份额,索尼从2023年的20%掉到13%,直接被挤下去一块。

说白了,现在的中国制造,早就不是先前那种依靠廉价劳动力,占据产业链中下游位置的状态了,在中国的高端产品面前,关税再高,技术含量高的货利润厚,市场照抢。关税大棒的效果也就打了不少折扣。

结语

说到最后,在这场关税大战中,其实中美都握着一些能够“互相伤害”的筹码。  

懂王关税大棒一挥,很多做低端产品出口的中国企业,例如纺织、玩具一类,确实会很难受,毕竟这些产品利润薄,关税一加,基本上就没多大盈利空间了。               

但美国对某些中国产品的硬需求,例如机械、消费电子方面,一时半会儿也搬不走,在稀土方面更是如此,中国稀土一断供,美国F-35战机都得停产。           

虽然双方都能打得有来有回,但长期来看,真正能撑到最后的,往往是独立性更强,对另一方依赖更少的国家。         

在这方面,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和规模已经无出其右,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超过四成的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同时,凭借着中国制造的优势,中国已经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为14%,虽然不低,但远非“命脉”。     

加上中国有内需和研发能力缓冲,能做到能伤而不死,抗击打能力更强。          

凡此种种,都让美国逼迫中国“就范”的难度越来越大。

所以,在这场关税战中,跟美国相比,中国更有底气,更加无畏,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具韧性的产业链,这是几十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最坚实的“护城河”!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科学力量:中国为何有底气“奉陪到底”?|2025-04-1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