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时间俄军集中力量解决库尔斯克乌军的时候,顿巴斯战场的乌军却非常活跃,在红军城、捷尔任斯克、库拉霍沃等方向,发动了积极的“反抢”作战。
其中在捷尔任斯克方向,乌军甚至多路渗透进程,使得俄军控制区大为缩小,在网上甚至还有乌军反攻重新占领捷城的“大本营战报”。

我们当时说过,俄军稳住阵脚后必然还会反推,而到4月中旬的今天,俄军不仅在捷城反推得手,还进一步向北进行远距离渗透;另外在纽约镇以西的“突出部”,俄军也发起了积极进攻,目前已有相当进展。
本文我们分析下俄军南部集群第8集团军转移到位后,“北向”作战的具体情况。
一:第8集团军北上
我们知道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有6大作战集群,分别是北部集群、西部集群、南部集群、东部集群、中部集群和第聂伯集群。
每个作战集群均负责一段战线,其中南部集群所负责的是顿涅茨克正面战线;很显然,其进攻任务是最艰巨的。
南部集群所辖的部队比较庞杂,正牌俄军主要是第8集团军,此外是空降军约半数部队和志愿部队;另外就是所辖制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武装了。
(注:在瓦格纳集团存在时期,该部在名义上也归南部
集群
指挥)
在顿涅茨克第1军、卢甘斯克第2军时期,这两个军的规模虽然不小,但却都挂在第8集团军麾下,这就是当时南部集群的复杂状态了。
就其具体负责的战线来说,是从塞弗尔斯克到阿特木斯克,再到捷尔任斯克—纽约段,继而再折向阿瓦迪夫卡,最后到克拉斯诺格夫卡—马林卡这里。
上述战线,无论是哪里都是硬骨头。
俄军对顿涅茨克正面战线的破防,首先是将瓦格纳集团纳入过来,实现了对苏勒达尔、阿特木斯克的占领,使得战线推进到了恰索夫亚尔一线。
在瓦格纳集团解体后,从恰索夫亚尔到塞弗尔斯克负责的俄军部队为空降军(半数部队)、卢甘斯克第2军主力、志愿者第3军团以及第200摩步旅。
此后的长期作战过程中,卢甘斯克第2军升格为俄军第3集团军,其主力仍负责塞弗尔斯克方向,不过迄今只能算是缓慢推进,并未有突破性的进展。
而在空降军第98师的主导下,俄军展开对恰索夫亚尔的攻击,目前攻下了城区大部,但乌军在恰城中心及西南区域尚控制有阵地。
为了加速打破顿涅茨克战线的僵局,在乌军大反攻结束后,俄军中部集群从卢甘斯克战线转移到了阿瓦迪夫卡方向,并接管了捷尔任斯克—纽约镇方向的防线,顿涅茨克第1军主力(后升格为第51集团军)4个摩步旅,也划归其指挥。
此后,中部集群集合全力占领了阿瓦迪夫卡,随后以主力从阿城向西积极攻击,直至如今的红军城下。
而中部集群的偏师(主要是第51集团军)则从捷尔任斯克—纽约镇发起攻击,至今年2月初,宣布全部控制此段战线。
随着中部集群的加入,俄军南部集群所负责的战线就分成了两段,塞弗尔斯克到恰索夫亚尔段上面已经讲过了,而克拉斯诺格夫卡到马林卡段,就是俄军第8集团军外加第51集团军一部(2个摩步旅)的责任区了。
在俄军重新转入攻势后的一年多时间内,该部完成了彻底占领马林卡、克拉斯诺格夫卡以及库拉霍沃的作战任务。
因为马林卡是乌军有名的要塞,克城、库城亦为“万人城”规模的前线要塞,第8集团军所部能在正面将其全部占领,足见其攻坚能力还是比较强悍的。
虽然说该部能够顺利攻坚,离不开俄军中部集群、东部集群的侧翼支援,但我们不要忘记乌军在上述几城的抵抗都是十分坚决的,并不像在其他的一些要塞那样轻易溜号。
所以这样的血战攻坚含金量不低,在俄军总部的定位中,对这一兵团也比较看重。
库拉霍沃战役结束后,向西方向已经没有乌军的大规模要塞,只剩下了若干村落据点。
第8集团军夹在中部、东部集群的“缝隙”下,显然已经没有了继续存在的必要,因为这里已经无法展开攻坚兵团了。
而俄军中部集群在阿瓦迪夫卡突破后,长期苦战攻坚,虽然打到了红军城下,但负责的战线也扩大了几倍;面对乌军的重兵坚城,其力量已经有所不足。
因此俄军总部的战略规划就是第8集团军及配属指挥的顿军2个主力旅,逐步转移北上,负责起纽约镇—捷尔任斯克段到红军城东路口之间的战线。
如此部署到位后,中部集群将全力负责红军城方向的战事;而南部集群的责任区又将重新连为一线,而且既具备向西策应红军城作战的条件,又有集中精力吃掉乌军突出部,发起康斯坦丁诺夫卡战役的可能。
然而顶层设计和具体落实之间总是存在若干落差,第8集团军在北上过程中就出了问题。
二:换防与部署漏洞
在顿巴斯正面战场上,乌军在彻底失守阵地后,通常便专注于下一线阵地的防御,而比较少发动反突击、反抢作战。
在这种背景下,俄军的换防部署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基本可以顺利完成。
但乌克兰军队其实是一支很有学习精神的部队,且主观能动性很强;其在之前若干关键性的防御作战中之所以迅速失利,就是出在了换防漏洞上。
而在俄军兵力转换的背景下,它也决定利用这一点,给俄军制造麻烦。
当然,乌军在红军城、捷尔任斯克、库拉霍沃方向的反击,显然是系统性的战役级安排。
其直接目的是打乱俄军的部署节奏,迫使俄军增调更多兵力,减轻库尔斯克方向受到的压力(因为乌克兰当时受美国施压谈判,库州占领区是乌军少有的领土筹码,所以要尽可能守住),因此采取“库守,顿攻”的策略。
红军城那边,中部集群只是打累了,但没有大规模换防,所以乌军打进去又被打出来,战线上的变化不大;而且在西侧还向第聂伯罗州推进了一波。
而捷尔任斯克方向则是大规模调兵换防:
A:原本在捷尔任斯克作战的顿军第1摩步旅要西调红军城方向参战;
B:原本在捷尔任斯克作战的“老兵”(退伍军人)突击旅要调库尔斯克参与地下突袭作战;
C:原本在捷尔任斯克作战的顿军第132摩步旅要进行必要休整:
D:原本在纽约镇作战的顿军第9摩步旅也要准备前往红军城方向。
而接替上述战线的俄军部队为第8集团军第150摩步师,此外归属该集团军指挥的顿军第5摩步旅、第110摩步旅此前到红军城东路口方向,第20摩步师则填充两条主要公路线之间的战线,并留下兵力充当预备队。
所以在捷城方向就出现了比较大规模的轮换,而我们也知道在当前双方大量使用无人机作战的背景下,大规模轮换的条件很差。
而捷城偏偏又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俄军虽然在2月初将其城区占领,但并没有余力控制周围的矿渣山制高点,也没有进一步前推占领缓冲阵地,构建城区外围的防线。
这就使得乌军如果调集车辆坚决向城区内冲击的话,俄军无法将其全部拦下,因为当时前线既没有缓冲阵地,也缺乏足够的步兵形成完整防线。
因此随后乌军渗透进城能够实现,这就是基本背景;乌军看到渗透可行,便调集了大量小分队执行此任务。
而接防捷城的第150摩步师虽然是俄军的主力部队之一,但它有自己的独特打法。
这个师从马里乌波尔到马林卡,再到此后的正面攻坚中,所采取的向来是“稳妥”打法,而且比较注意控制己方的伤亡折损。
简单来说,能用炮火解决的阵地,第150摩步师就不会上步兵;能用顿军步兵解决的阵地,那第150摩步师就不会上自己的人马。
当然,在必须要上时,第150摩步师的兵力也敢上;而且因为长期作战积累了大量老兵,该师的近战水平其实也非常强悍。
所以,这个别号“啃楼师”的俄军主力师到了捷尔任斯克后便发现情况不对路子。
汉风网网站提示:
(不建议在百度app和苹果自带浏览器上进行购买和阅览,百度app不支持汉风网相关功能。请在手机自带浏览器上进行阅览。)
请您放心购买,如果您支付打不开的话,请联系我们微信客服,(微信号:hanfengkefu007 免验证),五分钟内发您全文。
联系客服办法请点击网站地址:http://hanfeng1918.com/baijia/92855.html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客服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