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迈向“科技牧海”新纪元。该船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达20米。建成后,可年产5000吨鱼。(来源:科技日报)
摄影:黄梓涛
据深空探测实验室27日消息,由其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地月通导技术试验星于近日在近地点成功实施关键变轨操作,顺利完成从地月往返轨道向地月空间3:1共振轨道的精准转换。>>更多详情(来源:科技日报)
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多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此前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两件唐代龙首已于近日修复完成,其中一件龙首,头顶正中生出一根独角,独角上带有6个螺旋“小犄角”,珍贵矿料绘出黑眼珠、绿眼线,显示出全新的龙形象,中国龙再添“新成员”。(来源:央视新闻)
雄安古州城遗址10号龙首出土照。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7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垦利10-2油田群开发项目(一期)中心处理平台在山东青岛国际化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离港起运,标志着平台陆地工程全部完工,进入海上作业阶段。平台实现多项首创技术,创造了渤海区域海上油气平台尺寸和重量新纪录。(来源:科技日报)
27日,金沙江上游-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实现全线贯通。该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横跨西藏、四川、重庆、湖北,全长1901公里。建成后,年输送电量可达400亿千瓦时。(来源:新华社)
26日,西渝高铁城口任河特大桥主桥墩施工顺利完成。大桥位于重庆市城口县境内,全长1180.52米。为最大限度减少噪音污染,项目工程采用了桥梁与声屏障一体化设计,这是全国高铁设计的首次尝试。>>更多详情(来源:科技日报)
27日,香港海洋公园公布在港出生的首对大熊猫龙凤胎幼崽名字,雌性熊猫宝宝名字为“加加”,雄性熊猫宝宝名字为“得得”。龙凤胎大熊猫生于2024年8月15日,是首次成功在香港诞生的大熊猫幼崽。(来源:央视新闻)
2025年2月15日,大熊猫宝宝在香港海洋公园“大熊猫之旅”熊猫生活场馆内玩耍。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德国哥廷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对夏威夷火山岩石的分析显示,地核中的物质实际上正在泄漏,并被炽热的岩浆柱推到地表。这是迄今关于地核泄漏的最有力证据,不过研究人员表示,该结论仍需收集进一步证据。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自然》。(来源:新华社)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中年时期的饮食选择与老年生活质量之间的关联:女性中年时期膳食纤维和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益于老年健康,而摄入较多精制碳水化合物和淀粉类蔬菜则不利于健康老龄化。研究近期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来源:新华社)
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26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该中心与印度一家科技公司联合研发出一种新型环境监测传感器系统,可在能见度极差的环境下探测到200米外的障碍物,从而提高交通运输及矿业生产等领域的安全。(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