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南疆烽烟正十年:对越反击三篇|2019-06-25

友情转载:转载自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许世友被冤枉了40年,对越反击战,西线真的就比东线打得好?

40年前的1979年初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历时28天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这一仗,分为两个作战方向,是在祖国南疆的广西和云南同时进行的。广西方向是东线,由许世友司令员、向仲华政委为首的广州军区前指指挥,,当面之敌是越军第一军区所属部队;云南方向是西线,由杨得志司令员、刘志坚政委为首的昆明军区前指指挥,当面之敌是越军第二军区所属部队。

既然这一仗是分为两个方向,由两个大军区各自遂行作战任务,那就免不了被人作比较。不论是在当年的参战部队指战员里,还是在眼目下的军事爱好者、普通网民中;不管是战争结束之后不久的战评总结,还是整整40年来的民间看法,都有这么一个观点颇为流行:许世友指挥不行,西线(云南方向)比东线(广西方向)打得好!

持这个观点的人的主要论据有两个:云南方向的战役进程要比广西方向顺利一些,而且前者的伤亡数据也比后者要小。说得不错,这两点的确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得出西线比东线打得好的结论。为什么呢?因为广西和云南两个方向的作战规模不一样!作战难度不一样!不顾具体条件进行比较,不问具体原因进行评价,在这种简单化思维主导下所作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是不正确的!是谬论!

下面,笔者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来说明问题。

从我军参战兵力上对比:云南方向参战3个陆军军(11军、13军、14军)又1个陆军师,合计10个师(31师、32师、云南省军区独立师、37师、38师、39师、40师、41师、42师、149师);广西方向参战6个陆军军(41军、42军、43军、50军、54军、55军)又2个陆军师,合计19个师(121师、122师、123师、124师、125师、126师、127师、128师、129师、148师、150师、160师、161师、162师、163师、164师、165师、58师、广西军区独立师)。东线是西线的1.9倍。

从越军参战兵力上对比:越军第二军区参战2个步兵师(驻柑塘地区的345师、从平卢地区出援的316A师),第一军区参战6个步兵师(驻谅山地区的3师、驻先安地区的325B师、驻亭立地区的338师、驻高平地区的346师、由中部北上增援的327师和337师)。东线是西线的近3倍(337师只有一个团,即52团参战)。

从战场面积上对比:云南方向的两个主力军13军和14军在黄连山省作战,沿红河东西两岸并肩突击,战区面积约为1400平方公里。而广西方向仅是战役第一阶段主战场高平战区的面积即达2400平方公里。东线的战场面积是西线的2倍以上。

从歼敌数据上对比:云南方向毙敌13542人,伤敌2108人,俘虏848人,合计16498人;广西方向毙敌34187人,伤敌5159人,俘虏1325人,合计40671人。东线是西线的2.46倍。

从自身减员数据上对比:广西方向是云南方向的1.97倍。

最后看敌我交换比:云南方向为1:1.34,广西方向为1:1.65。东线高于西线。(因为伤敌均为不完全统计,这里只计算毙敌和俘敌)

综上所述,广西方向是作战的主要方向,云南方向是作战的次要方向。广西方向我军参战兵力、越军参战兵力、战场面积都倍于云南方向,战役规模更大,作战任务更艰巨。由于规模更大,难度更高,所以广西方向伤亡更大,可同时歼敌数量也更多。和云南方向相比,广西方向歼敌是其2.46倍,伤亡是其1.97倍,这完全是正常比例,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有什么好非议的?若论由敌我交换比决定的歼敌效率,云南方向还不如广西方向呢。

除了战果更大之外,广西方向的胜利影响也更大,战略作用更加突出。55军攻克越北重镇谅山,在战略上形成了威逼河内的态势。这一胜利使得黎笋集团惊慌失措。被迫于3月5日宣布实行全国总动员。同时通知驻河内的外国使馆准备应付“紧急事态”,建议他们“(一)准备战壕;(二)储备食品、罐头、点灯用的煤油、防火器材、药品等;(三)遣送老人、妇女、儿童回国,或暂时安排到第三国去避难等。”河内市呈现出一派惊慌紧张的气氛。

套用43军褚传禹军长比较本军与东线其他兄弟部队的话说,云南方向碰到的情况,没有广西方向那么复杂,受到的考验也没有广西方向那么严峻。总的来看,许世友的指挥刚猛稳健,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如果不服,就把许世友的错误一条一条列出来。不过,有的人恐怕连指挥的核心要素是什么都搞不懂吧。),处于中上水平,东线伤亡大的主要原因是作战规模大,而非指挥员如何如何。

拿伤亡数字来攻击许世友的人,属于典型的只看表面不明实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明就里还自以为是。用我们重庆话说,叫做捞到半截就开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些年来,往许世友身上泼的脏水,太多太多了!对许世友的普遍误解,再次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10分钟打光一个连,还损失6辆坦克,对越反击战惨烈一幕

1979年2月20日15时,在平孟、孟麻方向作战,担负攻歼朔江地区越军任务的广州军区41军122师接到军电令:迅速打通平孟至朔江的公路,攻占朔江。恰恰就在这个时候,从大无名高地沿山脊向朔江发展进攻的364团3营报告团指挥所:部队已经攻占了郭寿西南两个无名高地,并且占领了朔江东南山最后一个山头(实际情况却是部队进到了这两个高地,和越军正处于激战之中,尚未解决战斗)。

从18日到20日,41军连续数次致电122师,催促该部迅速打通平孟至朔江的公路。电令的语气一次比一次严厉,甚至要换上其他部队来接替122师的任务。如果军长、政委真的这样做的话,对122师来说,那将是永远也无法抹掉的耻辱。因此,从师到团,各级指挥员的心理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得364团在接到3营的战斗进展报告之后,不作核实就直接报给了师。师的主要指挥员也没有对战斗情况进行仔细考虑和核实,认为既然朔江东南山有利地形已经基本被我占领,那么对朔江发起最后突击的时机已经成熟,必须尽快按照军的命令,打通公路。于是在15时30分命令364团,准备以一个连的兵力,搭乘坦克沿公路向朔江进攻,在365团协同下,于18时前歼灭朔江之敌,打通平孟至朔江的公路。

可实际上,从波源村到朔江城的地形是极其险恶的。这里是一个两山夹一谷的葫芦套,公路从山谷中的稻田地中穿过,北面是陡峭的石山,南面是有4个山头的一条土岭(即朔江南山),朔江城里还有两座独立的小石山,正好堵在山谷的西头。越军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布置了一个有着猛烈交叉火力的口袋阵地。就在前一天晚上,2营已经在这里付出了伤亡近200人的惨重代价。

16时,364团决定以2连(欠3排)加强部分火器,搭乘军坦克团3营9连的7辆坦克向朔江实施突击。17时,2连在波源村东侧搭乘坦克完毕。团随即以2个迫击炮连向朔江、那册进行了5分钟的火力急袭,支援2连战斗。当2连进至波源西侧路段时,遭到山腰和山脚越军火力袭击,不时有步兵中弹摔了下去。

2连长见情况严重,立即通过电台向团请示是否下车展开,但是团里并没有作出答复。该连继续乘坦克高速前进,公路两侧高地上的越军各种火器纷纷开火,火力越来越密集。由于每辆坦克上都搭载了20人左右,彼此之间互相拥挤,既没有办法隐蔽,也难以进行还击。2连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坦克边前进,人员边往下掉。

17时37分,第一辆坦克进至朔江东侧公路拐弯处时,被越军火力击中,造成道路堵塞。其余坦克就地展开,以火力掩护步兵下车战斗。这个时候,3营仍然在和越军争夺郭寿西南侧的两个无名高地的山顶,并没有控制伸向公路的山腿,而公路北面的石山又无部队攻击。

致使2连陷入了公路两侧山上越军多层多方向的火力网之中,虽然指战员们英勇奋战,但始终不能摆脱被动局面。战斗仅仅进行了短短的10多分钟,2连和坦克9连就付出了惨重的损失,损伤坦克6辆(先头907车冲入朔江,后来也被击伤),负伤59人,阵亡49人,进攻失利。冰冷的坦克装甲上,溅满了士兵们的血肉。

2连的干部和骨干在遭到越军猛烈火力打击之后,干部伤亡殆尽,只剩下了党员、3班长杨建能。他挺身而出,坚定沉着,主动接替了指挥。他把没有负伤的7名幸存战友组织起来,在黑夜中坚持战斗12个小时,一共抢救出伤员38人(含坦克兵8人)。战后,广州军区为了表彰杨建能的突出功绩,授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短短10多分钟的战斗,搭乘坦克沿公路进攻的2连就损失殆尽,伤亡高达108人,还损伤了6辆坦克,这是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究其原因,主要是师、团两级指挥员在上级的连续催促之下,求胜心切,不够冷静,对下级上报的战斗进展情况没有认真核实和仔细分析,在处置上有明显的急躁情绪;在敌情、地形不明的情况下,不讲究战术,盲目地指挥部队搭乘坦克沿公路高速突击,结果遭到周围高地上越军火力夹击,造成重大伤亡,进攻受挫。

许世友夺电话怒怼粟裕,30年后自己重蹈覆辙

某日,将军(许世友)率华野九纵于行军途中,接华野司令部电话:命令部队返回原地。将军夺电话曰:“你们只晓得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是两条腿。”言罢怒摔话筒。对方者谁?大将粟裕。——吴东峰《开国将军轶事 大将上将篇》

营长的喊话停止了。从尖刀排位置折回身来的靳开来,牢骚开了:“娘的!让他们执行战场纪律好了!枪毙,把我们全枪毙!他们就知道用尺子量地图,可我们走的是直线距离吗?让他们来瞧瞧,这山,是人爬的吗?问问他们,路,哪里有人走的路!……”——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上面所引用的两段话,对于解放军战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相信都不陌生。不管是许世友的愤怒还是靳开来的吐槽,其实都反映了指挥员或者参谋机关战时组织指挥的一个常见弊病:忽视地形起伏、道路曲折等实际自然地理情况,简单粗暴地用指挥尺算出图上距离,然后以此为依据给部队规定到达指定位置的时间,其结果往往是部队虽然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全部按时到位,以至于对作战造成负面影响。

以1979年初春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为例:在东线,许世友担任司令员的广州军区前指要求,从那坡方向出击,执行北线战役穿插任务的41军121师,在12个小时前进80公里,进至董赛、841高地、809高地地区,首先切断3号A公路,歼灭班庄地区之敌,尔后以一部兵力抢占有利地形,构成对内对外正面,阻止高平之敌南逃与太原之敌北援,师主力迅速向扣屯、高平方向发展进攻,会同友军完成对高平地区之敌的合围,保障主力全歼高平地区之敌。可穿插行动的结果却是,行动速度最快的363团用了32个小时,全师用了近3天才到达了指定位置。

而从龙州方向出击,执行南线战役穿插任务的42军124师,则被要求于当日18时前插至高平,协同41军以3到5天的时间全歼高平地区之敌。可实际情况是,70公里的路程则耗费了差不多4天的时间,一直到20日才兵临高平城下。

北线和南线两支战役穿插部队都没有能够按照规定时间插至指定位置,广州军区前指关于在战役发起当天日落前穿插到位,关上高平大门,达成对越军的合围的战役决心完全落空。(必须指出的是,实施大纵深战役穿插不是许世友的打法,他只是执行命令。许世友自己主张的打法是:全线展开,同步推进,浅进纵深,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个歼灭。但是这个方针被上级给否决了!)

在西线:杨得志任司令员的昆明军区前指要求,38师114团在曼峨南侧渡过红河,沿朗囊、龙金、登尚,以七个半小时前进38公里,插至代乃接替39师一个营在代乃东南无名高地的防御任务,尔后插向奔西爱、威龙松,阻敌316A师东援。当114团进至111高地时,因为道路狭窄,被116团给堵死了,根本无法前进。18日下午,该团根据军的命令,由执行穿插任务转为对当面之敌的进攻战斗。战后检讨时认为:穿插路线选择得不好,道路太过狭窄,通行能力太低,以至于未能按时到位,被迫改变任务性质,是个沉重的教训。

实战的经验教训证明,执行穿插任务,科学计算时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指挥员在受领穿插任务,制定穿插战斗方案时,要准确计算、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通常应该根据穿插路程、敌情、道路情况、天气情况、完成任务的时限、部队装备的轻重等因素,将穿插全程分成若干段,充分估计在各段可能遇到的情况,计划好每一段的时间,留有余地,切忌满打满算。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差别问题。尤其是在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由于地形起伏和行进路线曲折过多的原因。一般来讲,应将图上距离增加百分之五十或者更大一些的系数,才能大体和实地距离相符。如图上测得4公里,则实地定为6公里才比较合适。作为指挥员,切忌忽视地形因素的影响,直接用尺子量地图测定行进距离。

如果在战斗中因为地形、道路、天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导致部队不能按时占领进攻出发阵地,不能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发起进攻,那该怎么办?对于这种不利情况,奉命率部收复者阴山的11军31师廖锡龙师长就进行了非常正确的处置。

廖师长考虑到有的分队受地形道路影响还没有到位、到达指定位置的分队也已经相当疲劳,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短暂休整的实际情况,毅然决然地向上级两次提出推迟炮火准备时间。他的沉着冷静为部队争取到了完成进攻准备所需要的异常宝贵的50分钟。31师最终是以小的代价打出了一个干净利落的歼灭战,胜利收复者阴山,体现了廖师长出色的指挥能力。

我们的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但是不能白白牺牲,不能付出无谓的代价,身为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不能只知道拿尺子量地图,当兵的是两条腿!

 

赞(1)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南疆烽烟正十年:对越反击三篇|2019-06-2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