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这场中国事务争论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他六月底在大阪会晤习近平主席之后表示,美中可以是“战略伙伴”,互相帮助。
很多人认为,特朗普喜欢率性而为,有时发表一些随意性的言论不要太认真对待。也有人认为,一味施压或者强硬,或者声称对方是敌人,就有可能激怒对手。对手也是很有个性的人,后果就是贸易谈判谈不成。
就在特朗普提出中国可以是战略伙伴的定位几天之后,第一封致特朗普和美国国会的题为“中国不是敌人”的公开信出现了,这封信由包括前外交官在内的95名美国亚洲事务专家签署,指出在华盛顿并没有必须与中国为敌的压倒性共识,而两国关系的恶化不符合美国及全世界的利益。紧接着就是130名各界人士签署的第二封公开信,呼吁美国政府继续执行现有的与北京对抗的政策,美国国内掀起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大论战。
国内有评论认为,第一份公开信的签署人都是美国比较著名的亚洲事务专家,代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专业性看法;而第二封公开信的含金量似乎不如第一封信,且有些论点“荒唐的令人喷饭”。
素有对华鹰派之称的中国问题专家白邦瑞也加入了这场争论,他上星期五表示,特朗普不将中国视为敌人,但将力求阻止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袖。有人说白邦瑞的观点少了一些意识形态的色彩,多了一分修昔底德陷阱的味道,把美中分析归结到大国争霸。
美国有人认为,如果仅仅研究怎么阻止中国崛起,很难成功。毕竟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的经济体量超过美国并不困难;中国军事力量增长得也很快。尽管中国的军事力量目前还赶不上美国,但中国有其制度优势,社会动员能力美国无法企及,中国发展迟早会超越美国,这一趋势没有人能够改变。
《华盛顿邮报》近日发布题为“为什么华盛顿的对华新共识令人害怕”的文章,反映了有人对美国对华政策中的“红色恐慌”,以及不连贯倾向的焦虑。
文章首先批评美国的对华鹰派高估中国实力,因此也高估了中国对美国的所谓威胁;第二是批评美国对华鹰派,低估了中国反击的决心和美中对抗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一方面说高估中国实力,一方面又说和中国对抗会付出高代价,这的确难为了美国人,现在贸易战打得如此辛苦,也折射了美国人的无奈:如果十几年前就这么做,岂不是更容易、美国付出的代价也要小得多?美国人后悔了!
另外,文章批评美国对华鹰派如果真要把中国当作战略对手,那就要回到苏联时期的两极化格局,美国就需要尽可能多地拉拢盟友,可是这与特朗普现在的做法相反。以至文章感叹特朗普的确有些不分轻重主次,和盟国的关系都不太好。
这篇文章承认,即便是那些主张回到过去对华政策的人们也对目前美中实力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感到不满。
更有美国一些对华鹰派成员,纷纷呼吁特朗普不要成为“拯救”中国的第四位总统(他们认为是美国再造了中国的辉煌),前三位分别是尼克松、老布什和克林顿,这也反映了鹰派人士对特朗普在处理贸易战和华为问题上的不满。
鹰派人士认为,美国对华过去的遏制延误是因为美国民主制度的缺陷所致。并绝望地表示不得不夸一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厉害,说这一点日裔美籍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敏锐地观察到了:中国模式有厉害之处,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往往在办事效率上不如中国。
事实亦是证明,现在中国这么快地赶上甚至超越美国,就是因为其制度的力量。
一向自信满满的美国人开始纠结,纠结论是否会有一天被中国同化、被中国吃掉?白邦瑞是这么说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在这些条件下,中国会控制我们,我们将成为中国的殖民地。”
如此心态,岂不辜负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奥巴马:美国还要继续领导世界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