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邵永灵:三位一体军事力量|【东方出品】|2019-08-06

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5月15日主持召开了军工企业和军方领导人会议,要求继续加强国家“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其中陆基部分继续用新型“亚尔斯”战略导弹替换已超期服役的“白杨”,空基核力量方面增加战略轰炸机的数量,并装备现代化战略巡航导弹,另外,按照计划将继续建造5艘“北方之神”战略导弹核潜艇。

众所周知,无论是俄罗斯还是美国,核大国的核力量结构都是三位一体,即由洲际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组成。这一结构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期间虽经历了多次核裁军,但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拥有庞大核武库、任一核力量都足以毁灭地球若干次的美俄两国,为何如此执着于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建设模式?三位一体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其实,构成三位一位的陆海空基核力量并非同时出现,按照出场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战略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弹道导弹核潜艇。核武器刚刚出现的时候,导弹技术还处在比较原始粗陋的阶段,轰炸机自然是最为可靠的投掷工具。

到上世纪50年代,因飞机技术落后于美国,苏联潜心研究导弹,到1957年终于抢在美国之前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1959年,美国的洲际导弹也获得成功。以这两个事件为标志,核武器进入了洲际导弹时代。核武器既然能用飞机和导弹投掷,同样也能搭载在隐蔽性更好的潜艇上。1959年,美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下水,1960年7月首次水下发射北极星A1潜射弹道导弹。苏联K-19号核潜艇于1960年11月12日下水。至此,美苏核力量完成了由一开始的单一投掷方式到陆海空三位一体的转变。

由此可见,三位一体是自然形成的结果,一方面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核大国追求生存能力强、便于突防和隐蔽的投掷手段,在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产生了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结构。在常规武器领域,新武器新平台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老旧武器平台的退出。

为什么在核领域却出现了新旧和谐相处的局面?慢悠悠的轰炸机在几十个马赫的弹道导弹面前有什么生存理由?既然洲际导弹隐蔽性不好,为何不全部采用海基的部署模式? 首要的原因是基于安全的考虑。冷战后时代,虽然大国关系也时常紧张,但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真的认为核战争一触即发。而冷战时期这就是美苏关系的常态,不仅两国的战略规划和作战计划以核战争突然爆发为前提条件,一般的民众和舆论也认为核战争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必须确保自己核力量的绝对安全,即不能被对方一场先发制人的打击消灭掉,或使已方的核报复能力减少到对方可能承受的地步。而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结构恰恰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最佳方式,因为美苏两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做不到将对方陆海空核力量同时摧毁。

在战略轰炸机、洲际导弹、弹道导弹核潜艇三者当中,洲际导弹因速度快最适合执行突然袭击的任务,特别是在配备了精度较高的分导式多弹头之后。但是洲际导弹固然可以打同样固定的洲际导弹,却无法打击潜伏在大洋深处的核潜艇,战略轰炸机也可以做到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升空待命。按照当时美苏各自核武库的规模,哪怕是洲际导弹全部被摧毁,两国剩下的核武器也拥有令对手无法承受的报复能力。

第二,构成三位一体核力量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特别的功能,并不能被其他部分所替代。战略轰炸机在速度和突防上与洲际导弹相比处于明显劣势,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通过飞行和转场的方式更容易展示核威慑的实力与决心,而威慑又是核武器主要的运用方式。二是在执行核打击任务时有足够的缓冲时间,只要飞机没有抵达目的地完成投弹,任务随时可以取消,这对于避免因预警系统失误而造成的意外核战争具有压倒性重要意义。

洲际导弹虽因固定部署而生存能力较差,但是它打击精度高,作战反应快,半小时之内可以打遍全球,如果想首先发动核战争的话非它莫属。至于说弹道导弹核潜艇,因其强大的生存能力而担负着二次打击的重任,是核报复的主力,但是由于平台是运动的,所以潜射导弹的精度要低于洲际导弹,不能用它来首先发动核战争、攻击对手的洲际导弹。当然,建设一支三位一位的核力量花费巨大,而且对一国地理条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那些国力相对较弱,地理条件不甚理想的国家则只能退而求其次。比如英国,岛国的属性、狭小的领土、拮据的军费开支使其选择了单一海基核力量的发展模式。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邵永灵 军事专家

  策划:毕孝斌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邵永灵:三位一体军事力量|【东方出品】|2019-08-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