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特朗普提出想从丹麦手里把格陵兰岛买下来并将其纳入美国国土。
特朗普的这一提议先是引发了嘲笑,比如《华尔街日报》就第一时间评论说,这是特朗普看上了新的地产项目。
还有热心的外国网友P了一张图,把金光闪闪的特朗普大厦P到了格陵兰岛的照片里,并称这就是10年之后的格陵兰……
丹麦首相弗雷德里克森则以“荒谬”回应了特朗普的提议,这位身材高挑的女首相(今年刚上任)强调,格陵兰岛是非卖品。
本来么,买卖不成仁义在,但特朗普对于丹麦首相的措辞极为不满。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朗普表示,“荒谬”是一个极为不恰当的表态。
特朗普的逻辑是:他又不是第一个提出要买格陵兰岛的人,杜鲁门(美国第33任总统)以前也提过啊,我们(他和杜鲁门)都觉得这是一个好提议,你(丹麦首相)凭啥就要说我荒谬,你要是不愿意卖你说不卖就好了,但你不能这么跟我说话,因为你这是在跟美国说话,你不能这么跟美国说话,至少在我当总统的时候就不行!
从特朗普的表态来看,他似乎是真心觉得自己很委屈,但在今天这个世界格局下,特朗普的这一提议显然是非常冒犯的。
我们无法了解这到底是他的深谋远虑,还是临时一拍脑门的决定。
但购买格陵兰岛这件事,真没那么简单,背后涉及到资源(稀土、石油、金属矿等)、北极航道以及地缘战略意义,也会影响到中国在海外的布局,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事情摊开来剖析一下。
另外,我在写国际事件的同时,也会顺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国家(地区)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比如之前写过的沙特、卢旺达、委内瑞拉等等),也算是一些知识的积累。
在我们中国版本的地图上,格陵兰岛是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因为它正好位于地图的边缘。
但地球是个球,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过去,感官就会完全不一样。
其实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面积达到了216.6万平方公里,但因为纬度很高(格陵兰岛有四分之三的领土位于北极圈以内),气候非常寒冷,岛上超过80%的土地被冰层所覆盖,不太适宜人类居住,所以岛上人口很少,仅为7.6万人(2018年数据)。
今天的格陵兰岛属于丹麦的一个自治州(有高度自治权,独立倾向也很明显,这个后面会讲),但最早居住在岛上的是因纽特人(也就是爱斯基摩人)。
大概1500年前,一群因纽特人从加拿大北部移居到了格陵兰岛上,他们以狩猎捕鱼为生,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直到公元十世纪,北欧人发现了这块领地。
根据北欧神话史传《萨迦》的记载,红发埃里克(也被称为“红胡子埃里克”)是最早发现格陵兰岛的北欧人,并在那里建立了定居点。
埃里克是出身于挪威的维京海盗,因为犯有谋杀罪而被流放,在被赶出冰岛后,他划着小船一路向西航行。
当时的欧洲还从来没有人走过这条路线,埃里克的朋友们都以为他此行会有去无回,但出人意料的是,埃里克不仅回来了,还说自己发现了一块“绿色的大陆”(丹麦语为Grønland,英语为GreenLand ,音译过来就成了格陵兰)。
埃里克登陆的是格陵兰岛的西南海岸,那里有一片适合人类居住的绿洲,所以埃里克把它称之为“绿色的大陆”也不能算有错,但等到那些满怀期待跟着埃里克来到格陵兰岛的追随者上岸后才发现,这个岛的绝大部分土地是让人瑟瑟发抖的冰原——他们被埃里克忽悠了。
但不管怎样,这些人最终还是成为了首批移民格陵兰岛的北欧人(很可能都是一群有犯罪记录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在家乡待不下去的人)。
以上部分出于《萨迦》的记载,作为一部故事文体集,在流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也有部分内容获得了考古学家的证实,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还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自从埃里克发现了格陵兰岛之后,北欧和格陵兰岛就建立起了联系,岛上建立了农庄、教堂和修道院,教会服从于罗马教皇。
1380年,丹麦与挪威组建了联合王国,并于1397年把瑞典也拉拢进来,组成了卡尔马联盟(包括今天的芬兰南部),联盟拥戴丹麦国王为三国的共同君主,丹麦也由此获得了格陵兰岛的“股权”,成为了名义上的宗主国(欧洲各国的王室之间喜欢搞联姻,所以大家往往是亲戚关系,有时候这个国家的继承人挂掉了,就会到隔壁国家去找个继承人过来继承王位,也可以几个国家共同拥戴一个继承人)。
1534年,挪威被丹麦取消王国地位,变成了丹麦的一个省,格陵兰岛也彻底变成了丹麦的领地(在此之前,瑞典已于1523年脱离丹麦,卡尔马联盟瓦解)。
19世纪初,拿破仑发动战争,丹麦站错了队伍,站到了拿破仑那一边,而瑞典则选择了反法同盟。站错队伍的结果就是丹麦不得不与瑞典签订《基尔条约》,将挪威割让给瑞典,但格陵兰、冰岛和法罗群岛依然被划为丹麦的殖民地,从此格陵兰岛和挪威脱离了关系。
但挪威人是不服的,毕竟格陵兰岛是挪威人先发现并在那儿定居的。
1905年,挪威从瑞典独立后,就要求丹麦把格陵兰岛还给他们,还偷偷派人占领了格陵兰岛东部的无人区。
丹麦发现后,双方彻底撕破脸,并闹到了海牙国际法庭。
1933年,海牙国际法庭把格陵兰岛判给了丹麦,挪威人当然是很不爽的,格陵兰人也对丹麦没有归属感,尤其是二战期间丹麦还被德国占领并成立了亲纳粹的傀儡政权,格陵兰岛一度投靠美国来寻求庇护。
虽然战后格陵兰依然选择了向丹麦效忠,但分离的种子已经在格陵兰人心中种下了。
1979年,在格陵兰人的强烈要求下,格陵兰建立起了自治政府,丹麦承认其拥有除外交、国防以及司法(与丹麦王国有关的案件由丹麦司法机构裁定,其他的可由自治政府裁定)之外的自治权。
2008年,格陵兰岛发起全民公投,并以75%的支持率通过了进一步扩大自治权的决议,自治政府获得了原本由丹麦王国拥有的天然气资源管理权、司法和警察权,并拥有部分外交事务权(但丹麦在格陵兰的防务和外交事务上依然保留有最终决定权),格陵兰语也成为其官方语言,格陵兰成为国际法下的独立政治实体(2009年6月21日生效)。
但自治只是格陵兰人的过渡手段,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在向独立方向迈进,而他们现在还有一个顾虑,就是经济问题。
格陵兰人过去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两部分:一是渔业,二是来自丹麦的经济补助。
丹麦每年要划拨约7亿美元的财政款项给格陵兰,这笔费用占到格陵兰年度财政预算的六成左右。
如果格陵兰岛从丹麦手里独立出去,这笔钱肯定是没有了,他们就会一夜返贫。
其实格陵兰岛拥有大量的资源,一旦这些资源被开发起来,然后再发展一下旅游业,那么格陵兰岛就有希望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格陵兰自治政府前总理金·基尔森(Kim Kielsen)甚至还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希望摆脱封锁补助金,因为我们希望获得独立。”
所以这些年格陵兰一直都对外来投资者持欢迎态度,而中国恰恰就是对格陵兰岛非常感兴趣的外国投资者之一。
又由于格陵兰岛有着极为重要的地缘价值,中国的投资引起了美国和欧洲的警惕,一场无形的较量,早就在暗中展开了。
在特朗普提出要购买格陵兰岛之初,他遭受的都是嘲笑(后来一些媒体回过神来了),美国的民调也显示,只有三成民众支持购买格陵兰岛。
但如果这笔买卖能够成功的话,那绝对是会名垂青史的。
其实今天的美国,有大量的领土就是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的。
比如1803年的时候,美国就用了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里购买了路易斯安那2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48年,美国以1825万美元的价格,从墨西哥手里购买了2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先和墨西哥打了一仗,然后让墨西哥把协议给签了)。
1867年,美国又花费了720万美元,从俄国手里购买了阿拉斯加1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所以在美国的发家史上,确实是有“买买买”的传统的。
但二战结束之后,联合国成立了,花钱购买别国领土这种事,几乎已不再有可能发生。
所以特朗普购买格陵兰岛的提议,并没有什么可操作性,但这一提议的背后,意味着美国对格陵兰岛有了极大的关注,并且也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布局。
这背后主要有三方面意义:资源、军事价值以及北极航道
格陵兰岛已被探明的矿产就包括金、铅、锌、铀、铜、钼、冰晶石、稀土等等。
据澳大利亚矿业公司首席科学家巴恩斯的说法,格陵兰岛的稀土储量有可能占到全球的50%。
除此之外,格陵兰岛的东北部还蕴藏着310亿桶的石油储备,美国地质调查局预计格陵兰岛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未开采油田之一。
过去这些资源都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但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冰层不断融化变薄,资源开采的难度和成本都在不断降低,拥有了格陵兰岛,就意味着拥有了大量的资源。
尤其是稀土,美国本土有,但一直舍不得开发(怕破坏环境),导致稀土成为了美国在中美贸易战中的软肋,如果能够在美国本土之外的地方获得大量的稀土供应,这可以让美国在未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那么中国的手里就会少掉一张牌。
格陵兰岛位于美洲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如果美国和中、俄对射洲际导弹,导弹的飞行轨迹是跨越北极打过去的。
那么如果美国在格陵兰岛上安装反导系统,对于拦截中、俄发射的导弹,是非常有利的。
除此之外,如果美国在格陵兰岛部署海军基地,然后派一些核潜艇在俄罗斯北部游弋,相当于悬在俄罗斯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由此可见,格陵兰岛是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虽然美国和中、俄发生热战争的可能性非常低,但军事力量的对比,会决定谈判桌上谁更有底气。
美国是一个海权国家,它对世界的控制,是建立在对海洋的控制之上的。
美国和它的盟友通过在一系列关键节点部署军事基地,控制了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主要航道。
中国连通中东、欧洲和非洲的海上贸易(能源运输),绝大多数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个关键节点。
而美国则在马六甲海峡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以确保美军在该区域的绝对优势。
如果中美对抗的局势升级到了失控的地步,一旦美国用武力封锁马六甲海峡,那么就会给中国带来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出口的商品运不出去,进口的石油运不回来。
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18年石油进口量达到4.6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突破70%(进口量与生产量之比为2.44:1)。
如果马六甲海峡被封锁,那么中国的能源供应可能直接就要瘫痪了。
而且石油还是众多化工产品的原材料,没有了石油,大量的下游产品也将无法生产。
为了避免在能源上被美国卡脖子,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一旦你敢封锁马六甲,那我就封锁南海,这样谁都别想过。
第二招是另辟蹊径,在进入到马六甲海峡之前,我直接寻找别的路线。
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距离波斯湾很近,如果把中东地区的石油运到瓜达尔港,再通过地下输油管道把石油运到中国,这样就没你马六甲什么事了。
但在我看来,这条路线的作用被舆论严重高估了,它的定位更接近于备胎。
一来是从巴基斯坦到中国的输油管道要穿过克什米尔地区,而克什米尔存在领土争议,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声称对该地区拥有全部主权,双方为此打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和发生过无数次小的军事冲突,所以这条路线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要打个问号的。
瓜达尔港的期望吞吐量是3000万吨-4000万吨,而2016年商务部网站上的一条新闻显示,对瓜达尔港2017年预期的吞吐量仅仅为100万吨,和预期差得太远了。
而且就算未来该港口的吞吐量能达到期望的3000万吨-4000万吨,和国内动辄上亿,甚至是破10亿的港口吞吐量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所以中巴经济走廊这条路,看起来很美,可以绕过马六甲,但实际上也只是极端情况下的一个保底选择而已(确保能源不断供,但供应量有限)。
但北极航道就不一样了,它能让我们看到一片全新的天地。
2018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
在这份白皮书中,中国把自己定位为“近北极国家”,列举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并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这个概念。
说白了,就是希望能在北极的开发和治理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并在北极航道上拥有自己的落脚点。
过去,因为冰川的存在,北极圈并不适合通航,但随着全球变暖,北极有望开辟出全新的国际贸易航道(也就是中国提出的“冰上丝绸之路”),我们可以直接穿越北冰洋达到大西洋的东西侧,而不必再非走马六甲海峡不可。
从中国去欧洲的北极航道甚至有望比走马六甲更节省时间。
现有航道的关键节点已经被英、美等发达国家所占有,而北极航道相当于一块等待着被开发的处女地,大家都还有机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支撑点。
格陵兰岛的地理位置就相当于北极航道中的“马六甲”(因为二战期间格陵兰岛曾寻求美国的庇护,所以美国在格陵兰岛已建有一个军事基地,相当于领先了一小步)。
由于格陵兰岛想寻求独立,他们很欢迎外来投资者帮助他们发展经济,而中国又非常擅长搞基建。
一来二去,中国这些年默默在格陵兰岛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
早在2012年的时候,中国就派了3000名工程人员去格陵兰岛搞工程。
锌矿项目、铁矿项目、铀矿项目、机场建设、石油勘探……
这些项目有的已经在做了,有的本打算要做,眼见中国在格陵兰岛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美国、丹麦还有欧盟都急了。
法国参议院欧洲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安德烈·加藤林和欧盟北极事务的国际顾问达米安·德乔治表示,在中国的好处面前,欧洲可能迅速失去在格陵兰的立足之地,他们呼吁欧盟加强与格陵兰等域外国家和领土的联系。
2018年,美国和丹麦的官员还多次跑到格陵兰岛阻挠中国参与投标当地的3个机场建设项目,然后他们顺利地把这件事搅黄了。
3个机场中的2个最终由丹麦提供贷款资助进行建设,剩下1个由格陵兰政府自行承担建设费用。
格陵兰前总理哈蒙称,“之前他(指丹麦前首相拉斯穆森)完全不感兴趣——直到中国人表示有兴趣参与后才态度大变”。
在不知不觉间,对格陵兰岛的投资,早已成为了一场面向未来的竞争和布局。
1.中国的执政者和智囊团队真的还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在美国把注意力放到格陵兰岛之前,就已提前好几年默默做了布局。
我不知道特朗普提出要买格陵兰岛时,是出于他的深谋远虑,还是临时一拍脑门的决定(不能排除后者的可能,前不久美国媒体@AXIOS 还爆料说,特朗普曾在白宫会议中提出,要用核弹轰炸飓风,以阻止飓风登陆美国……这个人的脑回路真不能用常理来判断)。
但从结果上看,特朗普用他鲁莽的提议,换来了美国、丹麦和欧盟对中国的警惕。
虽然美国媒体最初的舆论风向是嘲笑特朗普要搞地产项目,但随着讨论的增加,中国在格陵兰岛的投资行为开始被一再提及。
哪怕这些投资他们在名义上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大家心底里都清楚,对格陵兰岛的投资,本质上是对北极圈的布局(中国出钱出人帮助格陵兰岛发展经济,还要被人说三道四)。
说到底,大家嘴上讲的都是互利共赢,但人类社会运行的本质,终究还是谁抢到了更多的优质资源,谁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就是为什么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我总是会站在中国这一边。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百年一遇的大变局,激烈的竞争在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地方不断地发生着,我们就这样被推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中国人未来能过上怎么样的生活,这取决于中国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