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平按】:自从《平观世界》转载几篇帅哥作家李禹东的系列作品,他的太原同城才子派儿,新作品就越来越少。偶尔更新一下,也常常是转载老平的文。
前几天在微信里分享文章,碰上他也在线,发来一个“奸笑”的表情,老平就怒了!
这家伙潜水偷懒太久了!于是就代表广大读者,给了他一个“拧耳朵”的表情,向他催稿。
然后,才子就是才子,灵光一闪,这篇写深圳的文章就出来了。
就是嘛,很应景!改革开放四十年了,确实该写写其特殊性,尤其是深圳,这个全中国最有活力的城市。
【深圳那些事】
文/派儿
深圳啊,深圳,让人又爱又恨呐。
不禁让人想唱歌一曲呀。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搬砖的小行家啊。
孑然一身来深圳呀,来了就是深圳人呀。
忙到东来,忙到西。
加班搬砖,刷网课呀,每天福报996呀。
东西学了不老少呀,国际前沿全了解呀,就是没处施拳脚啊。
满肚都是致富经呀,钞票赚了不老少呀,转眼一会全没了啊。
啦,啦,啦,啦啦啦。
深圳挣钱来深圳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扑街仔!扑街仔!
交租啦,扑街仔!
深圳,是一个充满传说和奇迹的地方。
英国《经济学人》这么说:“全世界超过4000多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就数深圳……”
虽然深圳的成功有目共睹,但是全球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特区,能够重现深圳的奇迹。
要知道,全球四分之三的国家,拥有至少一个经济特区;全世界现有大约4300个经济特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缅甸和卡塔尔,近日新建了经济特区;印度官员称,该国经济特区构想“具有革命性”;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把建设战略性特区列入自己的改革日程。
不过,全球虽然特区有那么多,但多数是些坑。经济特区模式虽然风靡全球,却常常陷入失败,比如非洲就满是“累赘”。
南亚的印度呢,有几百个特区未能真启动!其中,仅马哈拉施特拉一个邦,在过去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有60多个。
究其原因,是因为那些想要学习深圳模式的国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他们总是天真的以为,只要发布一份公告,拨出一块土地,提供赋税减免,然后,就像变戏法似的,贫困地区或亏损企业就焕然一新了。
可实际上,很多东西是无法复制的。
问题在哪里呢?
往浅了说,首先除了财政优惠以外,别无其它激励措施,绝非长久之计。
特区需要与全球市场接轨,为此而改善基础设施,比单单减免赋税更有利于特区取得成功。这往往要求拿出公共支出,来改善公路、铁路和港口,以便应对新增货运量。
缺乏这方面投资,是非洲大多数经济特区的失败原因所在。非洲大陆的很多新建特区,因为缺少可靠的电力供应,或离港口太远,而失败。
请注意,基础设施比税收优惠更重要,不然特区就成了避税区。
其次,在接受充分的政治监管,和免受政府官僚作风制约之间,必须达成恰当平衡。
中央的过度干涉,会让试验机会化为乌有;缺乏政治监管,又会导致尾大不掉,变成国中之国。
这正应了那句话,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就好像踩在钢丝上跳芭蕾,没有高超的政治智慧,还真没有办法维持这种平衡。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经济特区有其局限性。
以出口为重点的特区,最适合相对低端的制造业,在贸易壁垒较高时,最为有效,就是一个引流的问题。如果所有地区都一样,那么特区是无法聚集到足够资金、贸易量和人才的。
最后,说个最关键的,那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特区能够取得成功?特别是深圳最成功,而不是珠海、厦门、汕头。深圳的秘密在哪里?
这事,我们得从中国的文化,还有当年中国的时代背景说起。
当年,中国搞特区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外部,是繁荣的西方经济体系;内部,是紧缺的经济,落差特别大!
这种情况下,就好像古代被敌人围城了一般。
敌人虽然一时半会打不进来,但也绝非长久之计啊。被围的时间越长,城里的人就越虚弱,早晚会山穷水尽的一天;而外面的则想打进去,大杀四方。
外面的人想打进去,里面的人又想突围突出去,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
但是,大家都知道,苏联的开放是彻底失败了。为什么中国的却成功了?这要从中西方的文化中去找答案。
西方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特别爱表现的文化,不含蓄的文化。
西方的城堡一进去就是大厅,挂着水晶大吊灯,恨不能所有值钱的宝贝都挂在大厅里给你看。
而中国的文化,是一个讲究谦逊和内敛的文化,宝贝绝不轻易示人。
你看,古代中国人盖房子,都是几进几出的,越是重要的东西和人住的,越是在里面,一般的人是走不进核心区域的。
现在,你再看苏联和中国的开放过程,就知道为什么苏联失败了,而中国却成功了。
苏联的开放,那是直接门户洞开,外企外资进来,一夜之间就杀的血流成河,把苏联洗劫一空。
老平注:有一种说法,当年华尔街张开血盆大口,利用苏联解体时的卢布大贬值(从1:1.6贬值为至少3500:1),仅仅用了几亿美元,就获取了前苏联几十年积累的28万亿美元财富!
而中国情况不太一样,中国的开放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外到里的过程。比如老北京城,最核心的皇城,外面是内城,再外面是外城,外城外面还有瓮城。
深圳就是中国的瓮城!它有它的特殊意义。
当你知道你打不过敌人的时候,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托防御工事,做被动防御。
但是,再坚固的防御,也有被攻破的一天。躲在城池里,不出去是等死,出去是找死。怎么办?
这就要说中国的瓮城文化了。
敌人总体是很强大的,但是我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它的一小部分嘛。这就是瓮城的玄机!先放一部分敌人进来,然后集中全国最聪明、最能打的,来全力对付他们。
此时,其实输赢都不那么重要。输了,不过是一小块地方罢了,总比满盘皆输好多了。重要的是,知己知彼了,知道敌人为什么能赢,哪里比你厉害。
不是有句话,叫“用空间换时间,用市场换技术”嘛。只有面对面,近距离的厮杀,你才能真正看清楚敌人,学会敌人的优点。
深圳对于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瓮城。
在深圳,有太多的中国第一次。中国人在这里,知道了原来资本主义是怎么玩的。
除了瓮城下面打着的,更重要的就是在城头上观战的。
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学会敌人的降龙十八掌,到时候你还用怕他们吗?用他们的技术,用他们的管理手段要他们的命。——这叫“师夷长技以制夷”。
当时的中国内地企业,普遍管理松散,缺乏资金和技术,竞争力处于明显劣势。
然后我们用瓮城战术,既要把敌人挡在瓮城里;同时,城里的那些脆弱企业,又能近距离观察学习外企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用外国的药来治中国的病,在战斗中成长、壮大。
有意思的是,当年某些列强,还以为只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打开大门,他们就可以长驱直入,中国就崩溃了。
可是他们不知道,中国特区已经开放了近二十年,国内这些企业也学了十几年,改了十几年。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更何况是几十年?!
呵呵,列强想打进来,可是他们不知道,苦练内功之后的中国企业还想杀出去呢!看看这些年的结果,也就知道答案了:咱们反攻了!
然后,城下的挑衅叫阵者破口大骂:美帝小儿,你不是有本事搞世界霸权么,你有本事开门呀!开门呀,开门呀!
全世界都看到,美利坚被打得节节败退,要搞贸易保护筑高墙了,龟缩在城里死活不出来,不与攻城者正面厮杀:
你深圳华为不是牛逼么,一家企业对标了太多的美国ICT企业,算你狠!
你的手机对标苹果,你的海思对标高通和英特尔,你的鸿蒙对标微软视窗和谷歌安卓,你的通信设备(尤其是5G技术)独步天下……
但是,俺高挂免战牌!
超级“可爱”的特不靠谱同志,还笑眯眯地回应:不听!不听!王八念经!就不开,就不开,不开就是赢!
——哇哈哈,萌翻了!
回到深圳,这个瓮城战略的实施要地。
我们早已在瓮城的厮杀中茁壮成长,在风雨中成为参天大树,然后放下吊桥,跨过护城河,打了出去!
然后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时代的宠儿,年轻人的创新乐园,培养了一拨拨的远征生力军,让这座城市比旁边的“东方之珠”更加璀璨。
但我们必须谨记,深圳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自有当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时候,鼓励在原本僵化的经济体中进行尝试和改革,就像深圳,才是经济特区的价值。
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特区制度总会有落幕的一天!因为根本不需要特区的国家,才是真正的“特区”。
未来,不是中国取消了深圳特区,而是中国在持续的与时俱进中,整个都变成了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