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盛唐如松:东线有好事|2019-12-4

昨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开通投产。这是一条漫长的管道,全长八千多公里,其中俄罗斯境内就长达三千多公里。这条东线管道未来将会为长三角地区提供能源,途径的京津冀地区也会受益颇多。对于这条管道的开通,中俄都尤其重视,两国领导人为此进行了视频连线,共同祝贺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合作项目的落成。

中俄在能源合作上有着天然的互补优势,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供给,而俄罗斯则把能源出口作为自身经济的一个主要部分。一旦达成高度的合作成果,可谓相得益彰。

中俄油气管道图

但实际上,虽然中俄这些年在政治外交以及国际安全上架构了颇为紧密的合作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但双方在能源合作上的紧密度却落在了后面。在东线天然气管道没有开通前,中俄仅有一号线和二号线原油管道。而西线天然气管道还在筹备中。相比较俄欧那种如蜘蛛网般的油气管道布局,中俄可以说在能源合作上是和当前的中俄关系不相匹配的,也和中俄之间能源互补关系的程度不相匹配的。

俄欧油气管道图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双方的能源供给管线投资巨大。特别是相比较俄欧的管道建设,俄罗斯输往中国的管道,其在俄罗斯境内的长度就已经令人踌躇。比如本次的东线管道,俄罗斯境内就长达三千多公里,而俄罗斯输往欧洲的管道,一般情况下在俄境内的长度不超过几百公里,更重要的是俄欧有着天然地缘紧密度,从俄罗斯边境到欧洲的工业中心国家德国边境,最近距离不过四百公里。且俄欧之间的能源合作由来已久,即便在冷战最紧张的时候,俄欧的能源贸易依然正常进行。

根据2017年数据,俄罗斯每年百分之八十的天然气出口是对欧洲的,而欧洲的百分之三十天然气进口来自俄罗斯。通过简单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天然气贸易上,欧洲掌握着比俄罗斯更为优势的话语权。于是我们也就大致明白为什么德法这样的欧洲领头羊作为能源买家为什么可以对卖家俄罗斯颐指气使。

当然,美国是希望俄欧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的,这样特朗普就能实现美国向欧洲卖能源的目的。但欧洲也并不愿意把能源安全交给美国人,本来来自中东的能源已经受到美国的影响,如果再和俄罗斯闹僵,从美国进口能源的话,那么欧洲面对美国将彻底失去自主权。所以,德国还是希望能够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且在能源捆绑战略中,俄欧还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共赢,以利益保证安全。

俄罗斯自然知道欧洲的想法,也愿意就此配合欧洲。毕竟俄罗斯输欧管线成熟,欧洲的能源用量大,价格稳,对于俄罗斯来说,如果俄欧关系始终保持稳定的话,俄罗斯单凭欧洲一家,就可以生活得很舒服。只是事与愿违,欧洲并不是欧洲人的欧洲,被捆绑在北约战车上的欧洲非但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且俄欧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矛盾太多,相互不信任的程度太高,再加上北约的不断东扩,俄罗斯必须要为自己的能源贸易安全多筹划一条路。

这条路无疑就是东北亚,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都是能源大户,特别是中国,更是和俄罗斯有接壤之利,虽然供气点与中国相距甚远,但管道这东西,只要前期工程完成,以后的事情基本上就剩下数钱了。基于自身能源输出安全的考虑以及中俄当前在国际社会上的合作高度,俄罗斯于2014年终于下定了决心,打造中俄油气管道工程。这实际上并不是欧洲所愿意看到的,所以,在中俄的这个合作上,欧洲一直都在进行干扰。只不过,这个目的最终没有达成,在普京还在位的时期,中俄完成了东线的进入。

事实上,中国自身也是世界天然气产出大国之一,中国目前的产气量排名世界第六,但是基于中国是工业大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太高。所以,俄罗斯天然气入境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国内的天然气管道敷设已经算是密集,但来自国外的输入管道并不多。这就像一个内陆湖,尽管湖水的蒸发量很大【天然气使用量】,可是上游的河水补给却并不充分,好在我们自己的产出量也很高。否则,就很难保证天然气的供给。

在这里插一句话,前两年,中国在民用燃料的改造方面花了很大力气,也导致不少怨言,特别是前两年冬天的京津冀地区用气荒更是遭致非议。如今,在这个冬天来临的时候,东线管道开通,显然会使得这些怨言和非议化作云烟。而我们再深入想一想,民用燃料改造正是在2104年后,而2014年中俄签署了东线供气管道协议。

于是我们大致明白了,民用燃料改造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环保达标,这是近些年的主流做法,但其实应该还有一种考虑,那就是先期把国内,特别是东线沿线地区的民用燃料设施改造好。好迎接东线天然气的进入。这就像你买了一个房子,入住之前先要装修,总不能住进去之后再装修。于是在装修期间,自身的居住条件难免会受到影响。但我们先装修再入住大致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乐于接受的。而对这种先拆了旧设施,改造好新设施,然后因为没办法及时用气又因为信息透明的原因,而产生了怨意。不过现在这些问题终于解决了,而且随着中俄能源合作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地方会因此受益,却不再会因此感到“不解”、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布局真的是早于我们认知的,唯一缺憾的就是我们无法及时获得清晰的信息。这倒也不能怪相关部门,虽然中俄协议签了,建设也在进行,但没有真正落地的那一刻,是不会给出具体消息的,毕竟,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谁能明确知道未来的国际局势是个怎样的精彩呢?我们只要保持一颗信任的心就好。“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只要还在,大致的方向就不会出偏。

好了,回到正题。东北亚成为新的世界发展引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发展就一定需要能源的保证。俄罗斯开始向南看,向东看。。。这固然引发了欧洲的不安,还导致另一个国家的不满。这个国家就是澳大利亚。作为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不但铁矿石,煤炭资源丰富,天然气的储量和开采算是他经济收入的第三把交椅。这样丰富的能源让澳大利亚人躺在椅子上也能过上好日子。这也是它屡次傲慢的资本所在。只是有点苦逼的是,澳大利亚想把任何一种能源输往东北亚,都需要船运。这样的运输成本是很高的。虽然中俄的油气管道建设成本也很高,但那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澳大利亚的能源输出却永远都得依靠昂贵的船运。

且不从澳大利亚人的傲慢来看,单就运输成本来看,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相比也是没有优势的。如今中俄的能源合作进入新高度,也就意味着澳大利亚傲慢的资本低了一个等级。所以,澳大利亚这两年对中国的态度大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缘此,他们这算是狗急跳墙吗?好在日俄还没有铺设海底油气管道,澳大利亚对日本的资源出口还可以让他有一点傲慢的资本,如果未来日俄的安全协议谈好了。那么澳洲人就真的有点抓瞎了。放眼世界三大动力引擎,欧洲太远,北美自己还在谋求能源出口,澳洲人唯一的资源出口地就是东北亚。一旦东北亚各国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也就意味着澳大利亚少了很多选择和傲慢。

此前我说过,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前景也是美好的,这不但事关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也事关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上的博弈筹码。但新能源毕竟不能解决所有事情,就像我们也不能把能源安全全部放到俄罗斯或澳大利亚身上。多方向发展才是正确的。而一旦这样的发展都获得了满意的成果,未来中国在国际博弈上的手段将会更加自如。展现出的也会更加尊严和威势的一面。

谋大局者,所站的高度和我们绝对不一样,看到的未来也和我们预想的有很大差别。就像前几年的煤改气,有多少人把它和今天的东线管道联系在一起呢?即便联系在一起,又有谁会理解当时的做法呢?再者,我们既然要买俄罗斯的天然气,总得让卖家看到买家的诚意和需求。这些想法我们不过是事后诸葛亮,而真正的诸葛亮则早在协议没签署之前就已经筹划完毕。

再联想一下当前的中美博弈,当前的香港乱局,或者我们的信心就会增加很多,很多。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盛唐如松:东线有好事|2019-12-4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