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第十三战:揭竿大泽乡(全)秦“崩”在了哪?|2020-01-11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这一年对于整个秦王朝来说很特殊。

如果说,在这一年,秦始皇嬴政驾崩了,历史对他的评价将是“千古一帝”,不,应该是“万古一帝”。

他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皇帝,没有之一!

为什么?

因为在皇权时代,他的“武功”与“文治”综合起来是地球诞生以来独一档的存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这种统一已知范围内所有文明的功业,几千年来是可以数的过来的。

北方那帮游牧民族呢?匈奴呢?

比较遗憾,此时此刻,那根本不叫文明。

武功如此,再说文治,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君王,他还在统一后的六年中干了许多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这里说的可不是修水坝通大桥的事情,虽然兴建大利造福万民同样是了不得的事件。

他一手搭建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来的统治基础与框架!

而且在这六年中,他在做那些前无古人根本无参考的决策时,几乎全部没有做错!

他这六年的随便哪一件事情拎出来安在一个任何一个帝王身上,都将是名垂青史的不世出圣君,都够高考时出一道论证题的。

不过因为这位爷干的猛事太多再加上二世而亡,所以历史课本把那些历史中的璀璨之光都给人家归纳了,短短说过了人家的功业就扯他是咋败家了。

后世是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进行等量齐观的,比如某“还看今朝”的诗文。

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总体来说,这位爷跟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祸国之君的讲述角度是应该不同的。

他祸乱弥天!他奠基千年!

还是应该让后人了解他干的那些事情对于今天都意味着什么的。

我们一个个来看吧。

先来说他面临的第一个决策。

是郡县,还是分封?

在统一之后,当时的丞相王琯建议:“像燕国,齐国,楚国,这些地方,离我们的核心区域关中太远,如果不设立封国的话,恐怕难以镇守,您最好分封给您的儿子们。”

说的挺有理,但嬴政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大,还是把这项建议作为正式议程摆上了班子会上讨论了一下。

在研讨的时候,廷尉李斯站出来说话了。

李斯是这么说的:当初周文王,周武王分封时分的大多数都是同姓的子弟,最开始也是保有着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初衷,但几代人下来之后就不是那回事了,再见面都跟仇人一样,哪里还有什么同宗之情,那个时候,胳膊粗的已经渐渐显现出来了,周天子也阻止不了!

现在好不容易在吾皇的威武之下,统一四海,一定不能走周朝的老路,而要走郡县制的道路,将天下的权利拢到您的手中!

如果你要恩赐宗室和功臣的利益可以通过税赋重重的赏赐,分钱不分权,全国没有能够和中央抗衡的力量,才是比较安全的方针。

嬴政觉得说的真好,还是我们家政委觉悟高,拍板道:“天下永无休止的战争就是因为侯爵王爵的存在,感谢祖宗在天之灵,今日天下安定,不能再走分封的老路,培养出又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就按李部长说的办!”

李斯在这个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上,帮助中国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从此奠定了一条分久必合的道路。

至此,“我小弟的小弟不是我的小弟”这个概念开始慢慢消散,“全国人民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概念开始慢慢成型。

自此之后,“天下一统”的这个概念,开始的烙印入了中国人的脑海里。

从此以后,哪怕中间出现了几次几百年的大乱世,无论是三国,还是五代,无论打成了什么样,分裂了多少年,总会有一股最强的力量,最终再一次的将这片古老的土地统一成一个整体。

因为在后世子孙的眼里,整个华夏大地,就应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天子只有一个。

信心的来源,就是因为,之前有很多朝代做到过,有的朝代还做到过很多年。

这第一个做到的榜样,就是秦。

虽然它不持久。

恢弘的意义说完了,该说点实在的了。

李斯的建言很有高度,他从血脉稀释后的人性角度和统治的成本上帮秦始皇算了一笔账,但我们还是要说,这个帝国大才的建议其实并不值钱。

功劳是秦始皇的。

不过并非因为人家是领导的原因。

因为这事好说不好做。

秦始皇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是顶着极大压力的,在当时的所有人看来,他是一个巨大的冒险者。

刚才我们说的后世无论打成什么样,都会梦想着一统九州,因为之前有人做到过。

这个理反过来说,你就会明白秦始皇的这个决定有多么的冒险。

大一统这件事,之前从来没有人做到过。

在当时的人看来,组织一个疆域广阔的超级帝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为什么?

因为太大了。

打个比方,现在如果说把全世界统一成一个国家,或者小点,把整个东南亚统一成一个国家,你认为现实吗?

这么多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国家,是没有办法攒到一块去的。

组织这么大的国家,它的复杂度,已经超过了今天人类的组织能力了。

同样,在那个时候,整个秦国,就是一个类似于今天的小型地球。

人们早已经习惯了上千年的分裂,习惯了各个国家的诸侯国的存在,你让全世界人突然去同住地球村,是会引来巨大的精神恐慌的!

来看一个著名论题。

请听题:中国为啥会变成一个大一统国家呢?

答:因为中国疆域辽阔又足够封闭,我们东到大海浪高5.4米,南到大海和原始森林,西到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北到戈壁西伯利亚,别人打不进来,我们也出不去,所以只能可劲折腾,最后折腾成一个整体。

请看示意图。

很明显嘛!你说这东南西北能往哪跑?只能统一嘛!

围观群众:老师您好,咱们国家确实疆域辽阔且封闭,但我国的四川,南方的丘陵,西北的四塞之国,北面的黄土高坡这都是大天险啊!这都适合割据呀?

在咱们这片“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和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坡”的土地上,应该产生很多国家这才合理啊?

闭嘴!割据个屁!中央打不死他的!

围观群众:我也有张图,您看一下哈。

这片大平板的问题您咋解释呢?

先提前剧个透,嬴政的所整出来的那些治国框架,在西方是直到两千多年后的法国大革命才出现的,西方人民比我们整整晚了两千多年。

欧洲现在之所以一个村一个国,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贵族制,比如说民族血统问题,比如说神权原因,但这其实都在中国出现过。

区别是在中国出现过但你欧洲没出现过的地方上。

删掉那些枝枝叶叶,说到底,是因为最开始在欧洲大陆上建立一个庞大国家的国家统治基础根本就不存在!

太大的地方你无法统治,也不会统治。

这才是根本问题!

看看欧洲这地形,除了南欧有山脉以及伊比利亚半岛,剩下一片大平板。要不希特勒的坦克为啥可以随便打呢。

欧洲那种一马平川,这要放在咱中国,估计我们会统一两千年,他连叛乱都搞不起来,你刚一闹独立,大军三天就杀过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匈奴人被咱们赶到西边或者蒙古人一杀过去,整个欧洲就只能祈祷上帝。

因为它无险可守!

这么天然适合大一统的国家却走上了一村一国的道路,是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一个强大的统治系统。

嬴政这位“始皇帝”的关键作用开始慢慢浮现出来了。

此时的秦面临着很多问题极其重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要相信教科书中说的“郡县制”天然提供了统治大规模国家的制度保障。

你给了欧洲“郡县制”,它照样政令出不了村!

此时的问题根本不是制度性所能解决的,那仅仅是一部分。

人心中的东西是“郡县制”所根本无法解决的!

武力的征服仅仅是第一步,而文化认同与政治制度的征服,才是你能不能把这个天下坐稳的保障!

为了将这个国家坐稳,紧接着秦始皇干了好几件极其伟大的事情。

第一件事,解决文化认同和政治征服。

这两个关键点的入手第一步应该是什么?

是文字!

今天我们可以全社会全媒体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背出来我们确认眼神就知道自己是文明有礼中国人了。

不过在那个年代则远没有这么痛快。

秦始皇的征服和前面的“六世之烈”是有巨大差别的。

这是他刚刚继位时的版图。

这是他统一六国的版图。

相当于他这一朝扩大了近一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在仅仅十多年间完成的,他未成年的那十年,秦国可爱着呢。

速度太快了!

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楚国人、齐国人、赵国人、燕国人、魏国人全部在短时间内迅速失去了祖国!(韩国就不提了,那点体量不吃劲了)

如果说秦再用一百年的时间去吞并六国,那么可以潜移默化的完成整合。

毕竟时间是最好的消食片。

但你这仅仅是十多年。

而且嬴政作为拥有着中华大地“第一次”的男人此时面临着比历朝历代都困难的问题。

它不是确立一门学科变成国学确定全民文化导向。

它不是确立一门宗教作为国教铺开国民整体信仰。

它要在已征服的所有国土和势力辐射范围内将文化交流与政令进行畅通无阻的推行。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让全世界的人都迅速认可我是秦国人并遵守秦国的规章制度。

这非常难。

因为两点。

听不懂和看不懂。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纵横,拜其所赐,各地都有方言,现在北方人到了广东香港,和去日本几乎是一样的,基本上就别再指着耳朵能有什么用了。

你根本就听不懂。

不过这却并不太妨碍你与当地人的交流。

为啥?

因为整个东亚都是汉字体系的辐射范围,哪怕到了日本韩国,绝大多数他想表达的东西,哪怕写的曲里拐弯,我们都是可以通过不连贯的汉字而猜出来的。

没问题吧,一看就知道是小吃一条街。

秦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比我们今天在东亚的局面困难多了,不仅各地的话听不懂,写的字也都不认得。

出了国谁能猜出那念“马”啊!我还以为是一坨翔呢。

所以六国人民你要是到另一个国家要么就得带翻译,要么就是表演相声传统剧目《学聋哑》。

如果你想统一语言,还是算了吧。

别说语言了,哪怕你统一方言,这在今天都做不到,电视里现在都是普通话,但你到了祖国的很多大好河山,人家说的是什么你还是连一个字都听不懂。

我说的并不仅仅是粤语闽南话这种高难度的,我大学宿舍兄弟是山西人,他给家里打电话时我就一个字都听不懂,有时急眼了骂我我还以为是夸我呢。

语言是无法进行规范。

因为它根本无法量化。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时是请个老师专门教的吗?

肯定是一个村的语音平均值。

国家能规定某个村的调为“国调”然后派全村人去世界各地普及你村话吗?

他到了地方没两天准被当地方言带跑了。

我发小自从去东北上了四年大学就再也没撂下“这嘎,那嘎,干哈?山炮!···”

所以此时,文字的担子,就变得非常重。

嬴政力主拍板进行了文字统一工作。

还是李斯(这个人几乎独挑了统一后有秦一朝的始末),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六国的异体字。

别看还是看不懂,但小篆字体在大篆字体上(周礼所用的字体)脱胎,已经将曲折的笔画变成了更简单,更直的笔画形式了,经测算,秦朝的文字系统大概减少了多达四分之一的前秦书写方式。

由此也可以想象,过去写个字得多麻烦。

更重要的是,这个字是要刻在竹简上的,那么复杂你想累死人家呀。

更为可喜的是,秦始皇不仅采纳了小篆,还采纳了程邈整理出来的隶书作为两套并行方案。

隶书的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这也是我们今天汉字书写的大体原型。

看这个就认识了吧。

这一重大的突破使隶书相对于小篆,更加的简易,更加易于书写,并很快就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追捧,成为了老百姓们的日用文字。

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

自此,官方与民间的表达双轨制也基本确立。

这不仅体现在“字”上,也体现在行文上,过去写字刻字不易,竹简也是金贵东西,所以说话必须要言简意赅。

这也就渐渐的衍生成为了所谓的“文言文”,它类似于古代的电报。

当然,现在我们学的文言文和古代老百姓说的话是不一样的,老百姓是不会“之乎者也”的,这也好比我们今天的政府报告虽然已经极其接地气了,但老百姓还是不太容易看得懂一样,是需要“专家”进行解读的。

当然,简化虽然好,但也不能一味地简化,不见得越简化就越漂亮,越适用,就好比我始终认为女孩子穿几根线满大街跑远没有穿旗袍漂亮,简化字没有繁体字有美感一样。

无论是字还是人,穿太少了,缺乏美感。

凡事要有度。

统一与简化的文字,不仅从日常交流等文化层面上帮助秦国完成了消化六国的第一步,他还衍生出了影响千年的另一项制度。

 

官僚制度。

现在我们一听到“官僚”这俩字,就知道不是个好词,这个词代表着高高在上,代表着推诿扯皮,代表着效率低下,但实际上,这个词的原本含义以及整个的官僚系统,几乎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几项发明之一。

当文字被统一后,官僚系统的根本也就被夯实了。

这个根本,就是能熟练使用标准文字作为有效交流方式,主要执行国家政法军国大事部署的专职群体。

官和吏。

因为统一的文字,顶层的政策开始能够传达到社会的底层,基层的财税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上层建筑,黄河泛滥时可以组织起庞大的民力护卫堤坝,异族入侵时可以武装起精悍的军队去保卫家乡。

一个偌大的中国开始被组织成一个整体。

文字的统一,后来被历任的统治者高度重视,民间是不允许私自篡改文字的,字典只能官方出版!

因为如果对文字不加重视,用不了多少年,民间就会自己造出很多简化的字。

你要是不管,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变成一堆乱七八糟的字,你就全不认识了!

你的文化与政策就输出不过去了,再过些年,这两块地方的文化与沟通就有壁垒了,更不要谈什么统一了!

一旦文字乱成这样,你肯定一村一国!

所以说统一文字,这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极其深远。

秦始皇的这第二步,是我们要特地讲的,因为绝大多数的朋友都会诧异,为什么这还能作为秦始皇三功之一呢?(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刚刚我们讲的“统一文字”,其实如果我不细解释,大家应该也能大概明白,但下面这个我不详细说说,大家可能就会一头雾水。

问:“车同轨”到底是个啥意思?

答:“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

解释完了。

等会再打我,我还有话说。

你肯能会想,这算是个什么东西!这还好意思往外说?现在的车从大SUV到小QQ,我爱什么样就什么样,你能规定我轮子间距离?你管的了我?我高兴买辆公共汽车开!

皇权真是太压制人了,连车轮子的间距都要管,还好意思当功劳!

很多朋友可能会认为“车同轨”和那堆体现权威的制度一样,是体现皇权存在感的。

至少我在上学时,就是这么想的,但当我深入挖掘后却发现,根本没那么简单。

这个改革无异于一项跨时代意义的运输革命。

先来说一下,当年的路,是什么路?

答案是:土路。

其实现在我们去很多农村,道路很多依然是土路,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土路被大车压的不成样子。

下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把路压坏了呢?大车什么时候对土路的伤害最大呢?或者说我们看到的那些大坑和深深的轮子印都是什么时候弄得呢?

答案是:下雨天。

下了雨,土变泥,走起来就费劲了,而且会产生深深地印迹。这就造成了我们看到的很多土路,有很多的大卡车轮子压出的深深地轮胎印。

但即便这样,还是将就能用,无论大车小车都能将就过,小车只要不拖底,基本上所有的土路无论什么路况还是可以过的。

但在过去,这就过不去了。

因为跟我们现在没法比的是,今天我们的轮胎,是橡胶做的,而在古代,轮子是木头做的。

即便今天的橡胶轮胎,也有崴泥的时候,更何况当年的木头轮子呢。

在当时,车轮反复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地车辙,两个车轮间的距离,叫做轨。

马车在长途运输的时候,让车轮一直在放在硬地车辙上行走就会平稳,能够显著减少畜力的消耗和车轴磨损,这个道理就如同大雁南飞时后面的大雁比较省劲一样。

不是没有车辙的路走不了,只是如果你不走千万人上百年为你走出的车辙,那么你将走的慢,而且车也容易坏,总体上说来还是那句话,成本高。

我们在看兵书时,常常形容一个地方道路狭小叫做“车不方轨”,啥意思?

就是这条道路狭窄的只有一辆车能走的车轨,比如著名交通干道“井陉”。

如果这个时候两辆车走碰头了,这就费劲了,因为要论论谁需要把车辙让出来。

古往今来因为这个可没少起冲突。

你可能会纳闷,这还用的着矫情?

还真不是矫情,因为让车辙是一件很费劲的事。

首先要鞭打你的牛或马,费力的把车从深深的车辙中拉出来,让对方的车过去,然后在把车轮回到辙里,再往前走。

这可费老劲了!

所以我们常常拿“改弦易辙”来分别形容改革的风险与困难。

改弦,弓有断的危险。

易辙,要使出牛马力气。

现在我们知道车辙对于古代运输的意义了,那么我们也就知道秦始皇为什么要将全国的车轨进行统一。

全国的车轨都统一,就意味着全国的车压出来的车辙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六尺宽。

这也就意味着全国的车马与资源可以随意调动,这就相当于最早的铁轨一样!

如果车驾到赵国,进入河北,车把式告诉你换车吧,前面的道走不了了,车辙进不去。

你费劲半天换了车,当走到齐国进了山东,车把式又告诉你,换车吧,前面又走不了了。

这样还怎么全国一盘棋?

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没办法”亲切的叫做“没辙”!

对于车辙,每一位当年的老司机都在唱着那首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我已经,已经不再是我,可是你,却特么依然是你!”

车辙尺寸不同的问题从小的角度讲,人民群众在出行与生产经营上会不方便。

往大的角度上讲,车辙的大小和国家资源的投放能力息息相关。

我调百万石粮食上前线,一个州一种车辙,我上哪找那么多不同的车?等车找齐了将士们都饿死了。

车辙的影响,一直直到上个世纪,当橡胶作为原料将轮胎发明出来后,传统意义的木轮包铁皮的车轮才渐渐被淘汰。

轮胎对于道路的摩擦损耗的减小开始降低了传统车辙对于运输的重要性。

所以说,当年秦始皇将车辙的宽度统一为六尺,对于整个国家的运输,功莫大焉!

在同一车辙的基础上,秦始皇还修筑了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这是个大牛工程。

自此,秦王朝的影响力“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真正的做到了战略投放的大跃进,指哪打哪,想打哪打哪,还马上就能打哪!

不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后来的陈胜上访代表团就颇受其惠。

当年八国联军开进来后,为啥扒了城墙都要铺铁路呢?一直铺到北京的东交民巷使馆区,为啥这件事这么重要呢?

著名的永定门西城墙。

铁轨就是现代的车辙!

诺曼底登陆后,也是紧接着铺铁轨,方便后续部队跟进道理都是一样的。

路修到了哪里,你的战略威力就能达到哪里,秦始皇在两千多年前就把这个道理想明白了。

但还是那句话,想明白了比较容易,做起来却极其困难。

据考证,秦的这些驰道,总长度达到了6800公里,这些道路并非都是我们刚才讨论的最理想状态——土路。

我国的地形大家应该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比如说通往蜀地,你就要架上“栈道”,用木头架在高山峡谷中的木质结构道路是常有的事,如果你通往江南,那么多水网,你就要架上一座座石桥。

我们可以想象,在当初,我们伟大的祖先们下了多大的辛苦与付出。

至此,嬴政同志可以召集全天下的人给他干活来了。

“车同轨”,从交通的方面,完成了秦国消化六国的第二步。

秦始皇的第三步走,叫做“统一度量衡”

其实关于这件事,很多朋友的疑惑并非说这个不该统一,而是统一货币貌似比这个度量衡要重要的多呀?

毕竟你拿着刀当钱,我这拿着铜板当钱,你说你那把刀特值钱,能换头牛,我觉得你这把刀最多能换个鸡蛋,那个时候也没有汇率,这样咋交易呢?

算了,咱还是拿粮食算吧。

这个时候,货币的功能实际上就已经被废掉了,碰上大宗的货物买卖,总不能全拿粮食来换吧,把粮食运过来的成本又是非常高的。

社会的最小分子不是货币吗?

所以按理说,应该统一六国间的货币应该是重中之重啊?

是秦始皇没统一货币吗?

并不是,人家秦始皇那是何等人物。

只不过相对来说安排的比较晚,离开秦国人民的当年才把这事办了。

不过统一度量衡这事,却是第一批的重点审批工程,秦始皇可是一点也没等!

这是为啥呢?

因为在度量衡和货币都没统一时,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比货币大多了!

粮食在日常小宗货品交易时,其实是可以充当货币的,只有大宗交易时,货币的作用才会显现。

在当时的秦国,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所以货币的意义并不迫切,但粮食对于国家的税收来讲,却极其迫切。

对于一切初创的大一统秦国来说,统一的度量衡意味着每天吃的饭,货币就意味着开塞露。

没有前者你死定啦!

没有后者顶多给你急瞪眼了,但大概率是出不了人命的。

尤其是货币的价值只有当度量衡是统一时,它才会发生作用,正如你也只有吃饱了饭才会有用开塞露的需求。

举个例子就形象了,记得当初听老师讲历史时说到过这么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大陆的一斤等于10两,台湾的一斤等于十六两,所以大陆人民去台湾玩,一买东西就觉得台湾人民特慷慨,台湾人民来大陆买水果就总觉得大陆的商贩不友善。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海峡两岸对于“斤”的度量标准是不同的。

于是,更深层次的情感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台湾同胞从大陆花的人民币是拿台币换的,因为有汇率换算这一关,所以他花钱时对于价格往往是不敏感的(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哈,像我媳妇那种的就另说了)。

但台湾同胞不会因为你大陆“斤”的质量少所以实际上价格相应便宜而开心。

他只会记得你那“缺斤短两”了!

这就涉及到了很细小,但汇集起来很巨大的“民心”问题了。

你的好,人们是不容易记住的,甚至是容易被忽略的!

不过你的坏却很容易被记住而且刻骨铭心!

这是人性使然!

所以说,当时“度量衡”的不标准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秦王朝的税收难度,还影响着人心所向!

当时的税收是不用交钱的,但你却要交粮食。

这你政府和老百姓就有跨不过去的交集了!

我派去楚地的官员,税收时也许是拿锅算量的,但我派去燕地的官员,税收上来确实按麻袋计算的。

既不好算,也不好收,而且这还给不法官员盘剥老百姓提供了制度上的空子:你交的数不够,你那一斗相当于我这的一碗,别废话,赶紧给我回家拿去。

老百姓们在遭遇了不平等对待和转不过弯的换算后,只会将所有的怨气集中起来打包发送给你国家!

他们会说你秦国不是东西,而不会局限于你秦国的官不是东西。

您秦国总是横冲直撞,我们被误解被骗,你们秦国的世界总有残缺,我们走在每天的分岔路,怀念当初楚国,齐国,燕国那些单纯美好的小幸福,你秦国总是让我哭,你却总是不满足。

度量衡的不统一导致了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税收的成本都升高了。

如果说前面说的文字是整个官僚系统的基础,那么统一的度量衡就成为了官僚系统的基本工具。

没有将度量衡统一,你不仅税收起来费劲,你还没有办办法考核官员的绩效,没有办法判断官员们有没有好好干活,你甚至连官员的工资都没法发。

古代的官员俸禄最开始全是要拿粮食发的,即便后面开始发钱,发银子,或者发土特产,在发之前都是要拿粮食作为换算单位的。

整个官员系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概念?

是级别。

今天你科级看见局级要跑步靠拢猛鞠躬,过去则是“一千石”看见“三千石”要作揖问安求进步。

通过统一度量衡,秦始皇开始准确的知道整个中国的家底。

 

整个国家有多少田,每年能打多少粮食,这些粮食能支撑他去干多大的事,开始变成了一道虽然难算,但却有解的数学题。

也因此,他后面开始上马了太多让人瞠目结舌的工程。

统一度量衡,其实无异于一场伟大的金融改革。

从此官员收税,无论是咸阳还是辽东,无论是蜀地还是吴越,国家对于家底的了解和收入与支出都开始透明清晰,官员那说收多少就是多少,老百姓有底,不用再担心被盘剥过狠。

当然盘剥不可能不存在,会被官员们从别的方式被发明出来,但公平性的问题被解决了,此后国家的锅被一大部分甩到了官员身上。

因为国家收的税是明码标价全国一口价的,我们县比别的县多出的那些负担全是你这个官员巧立名目不是东西!

此后,非黑即白的“清官”与“贪官”这两个概念开始在老百姓的脑海里彻底成型。

官是狗官!但国家却是厉害了我的国!

统一的度量衡对于“国家”权利的个中深意,大家自己可以慢慢品味。

笔杆子为帝国指明方向,秤砣子为帝国算明斤两,文字和度量衡,二者相辅相成。

缺了谁,国家都玩不转。

统一度量衡,从金融方面,完成了秦国消化六国的第三步。

秦始皇的这三步走,之所以走的这么漂亮,因为其中有一个共通点:化繁为简。

 

这也为我们做了一个启示,合理的简洁永远是深入人心的。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个大本事,因为并非一味简洁就一定好,你需要简洁地合理,简洁的艺术。

比如说当你的演讲PPT的留白区域做到占据61.8%的时候,也就是黄金分割点的比例,就美的恰到好处。

无论何时,满屏的字是没有人爱看的。

除了这著名的“三步走”战略外,秦始皇还在统一法律,修建水渠等一些列方面对国家进行了改造。

牛人就是牛人啊,活着就是为了折腾,爱好众多,一辈子顶别人八辈子。

像“始皇系“工程中,诞生了像郑国渠等一系列基础建设,这都大大的造福一方百姓,并恩泽了后世子孙上千年。

以郑国渠举例,当年,关中地区虽然是千里平原,适合农业发展,但水利情况始终不很理想,而且有大量的盐碱地。

郑国渠修成后,原来的低洼盐碱地被挖上来的泥土填平,水的力量还将大量的盐碱地PH值冲平衡了,关中平原曾经“后劲”的大量土地多了四万多顷沃野良田。

当然,秦始皇也并非全部的伟大光荣正确,对于法律的改造实际上就并非全都是成功的,很多适合于秦地的法律并非是通用于全国的。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秦律最开始是商鞅同志设计的。

这哥们,是缺乏弹性的。

这也深入了秦国的基因中。

成于斯,亦会败于斯,我们后面会拢一块详细说。

一系列改革全部伟大光荣正确的秦始皇,此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直到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

修筑驰道后,秦始皇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巡回旅游,他去了泰山封禅,去了琅琊看海,在征服世界后,他又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成仙。

现代医学逐渐证实了,抑郁症患者往往是因为对人生缺乏目标后中的病,很多成功人士在财富等一系列自由后,就患上了抑郁症。

这帮人就明显没有人家秦始皇有追求,人家嬴政对于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目标的。

比如说地上的事干完了,我得考虑天上的事了。

对于成仙这件事,秦始皇是有自己的一定想法的,他认为成仙的突破口应该在东边的大海。在东海上,传说有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仙山上有神仙,神仙那有不死药。

为了这种格林童话式的想象,他派了很多去东海寻仙的队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徐福带着数千童男童女出海。

最后肉包子打,据说成为了日本人祖先

公元前215年这一年,秦始皇又来到帝国的东北,碣石(河北昌黎),命令燕地的一位名叫卢生的方士再去海中求访仙人。

这次的寻仙有了成果,卢生带回来了一本从海中得到的宝书《录图书》。

这本书上赫然写了五个扎眼的大字—”亡秦者胡也”!

这本书的现世,成为了整个时代的转折点。

秦始皇看到了这本天书后,对于“亡秦者胡”的这个指向,马上联想到了一个邻居。

北边的匈奴。

最早,中原人民将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他秦国自己过去就是西戎,齐国就是东夷,楚国就是南蛮,北边的游牧民族就是北狄。

如今除了北狄,西戎把东夷南蛮外加中神通全灭了,“胡”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成为了秦国的心腹大患。

后世常拿卢生找到的这本书说秦始皇算错了一招,他以为他的大秦江山是亡于胡人之手,没想到是亡于胡亥手中。

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有些牵强。

首先秦并不是在胡亥手下灭亡的,而是终止在了子婴的手上。其次,子婴投降的是刘邦,杀他的是项羽,所以秦亡跟这个“胡”其实没什么关系。

不过卢生这个人,却很有水平。

当时秦没有消灭的势力,只有北边的匈奴了,他“找到”的这个“仙书”,方向指的很对。

无论怎样,秦始皇动了将匈奴打跑的心思,并雷厉风行的进行了实践。

最终就是这个决策,把秦国拉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

因为,匈奴不是你想打,想打就能打。

对于游牧民族,后世其实有很多低成本的应对办法,比如和亲,也就是送女人和慰问品;比如互市,也就是搞贸易你拿牛马换日用品;比如说岁币,也就是赏你零花钱。

游牧民族之所以会总来骚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多东西他们造不出来,但又都是生活必须品,没有铁锅我们的手把肉怎么做?

做不出来就只能抢。

人家的犯罪成本还比较低,进了村抢你一通就跑,你还追不上。

但即便如此,在这个时代(汉初匈奴有点小例外,届时会探讨),游牧民族的破坏性也就仅限于此了。

因为马镫还没发明出来,马的冲击波威力还使不出来,对于游牧民族其实直到三国时代,中原政权打他们的最大问题也不是打不过,而是打不起。

比如哪怕南匈奴后来因为刘秀的好政策一百多年后发展到了并州大部貌似挺牛,还是被曹操先生随便安排的节奏。

直到南北朝马镫全都配齐了,骑兵军团对于步兵方阵的碾压效果才真正出现,那时才是真的打不过了。

不过就算打中原此时随便打,但你那的部落文明还处于原始时代,人数又少的可怜,对于中原如此庞大体量的统治技巧也是经历了两晋南北近四百年的摸索才逐渐成型的。

所以说,游牧民族的基因突变,是两晋这个关键年份才开始的。

现在的匈奴对于中原来讲,其实更形象的说法就是一个黑帮飞车党。

一个飞车党会颠覆政权吗?

不会,他还没那能水,他就是一群大绿豆蝇嗡嗡嗡的恶心你。

对于游牧民族的恶心人问题,像和亲,互市,岁币这些做法,都是在用一种非常本质的方法来缓和矛盾。

把你最需要的东西给你,你还打什么劲呢?毕竟抢又不是真的那么轻松,历朝历代的中国北方边防军都不是吃素的,长城又始终建在易守难攻的地方,突破了还不好出去,再把命弄丢了。

所以说此时对待游牧民族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必要上升到这种高度。

不过后世发明的诸多成本做法也是在摸索了成百上千年后得出的智慧结晶,当时的秦始皇选择了拿拳头说话,也不能怪他,毕竟人在逮谁灭谁后就会产生一种谁都能灭的“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强大自信,六国我都搞死了,你个小小的蛮夷算什么!

但他毕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几十年后又带坏了另一个迷之自信的男人。

都是自认为的千古一帝,你能打跑我就打不跑?

不光要打跑,打残是不够的,打死才是必须的!

在下定决心扫平匈奴后,在公元前215年这一年,秦始皇开始了亲自巡边,从碣石,沿着北方的这一线从渔阳,代郡,雁门直到上郡然后回到咸阳。

在观察了北方的防务情况后,专业解题高手嬴政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四拳出击,打跑胡人。

第一拳,开筑“秦直道”,自咸阳直通北边边境的一条专用车道,利于运输军粮给养。

第二拳,派出大军,将匈奴打跑。

第三拳,修复原有的秦,赵,燕三家的长城。

第四拳,迁移内地的居民去定居边境。

这四条,从解题的角度来说,绝对是正解。

从开拓市场(修直道、打匈奴),到筑护城河(修长城),再到稳定吞下的既得利益(移民戍边),嬴政作为攻灭六国的总设计师,这一套方案的设定也是轻车熟路,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北方的情况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什么情况不一样呢?

还是成本问题。

秦灭六国时,吞并的六国土地,你打下来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只要政策一稳定,老百姓们心一踏下来,很快他就能自给自足,不再成为中央的包袱。

灭六国的大军所到之处,沿途还能获得一定程度的给养,这就很大程度上的减少了千里运粮的成本损耗。

每个地方的粮食基地负责运送200里的粮食和遥远的千里之外运送1000里的粮食,他的成本可不简简单单的是差五倍的概念。

走得越远,运粮的成本就会成几何倍数的增加。

据史书记载,秦攻匈奴,调用的是全天下的资源去运粮,从山东往西北运粮,每三十钟仅仅能运到一石,成本达到了可怕的二百倍!

而且距离上的几何增长还不算完,还有运输的成本。

陆运和水运的成本自古就是差别巨大的。

比如说秦始皇灭六国时设的总枢纽,敖仓。

全国的所有粮食都可以经那老些条河在此汇集,然后再根据所需,走那老些条水路送过去。

这什么概念?

这又是什么概念。

狡猾狡猾的王翦老先生敢打六十万的仗,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看看你灭匈奴的路线图呢?

这片大高原啊,发展到今天,自咸阳往北走也就那一条干道,赫然还能看到我党的革命圣地。

知道为啥能成为圣地了吧。

你可能会问,右边的黄河也是水路啊!你咋不逆流而上呢?

那可是黄河西线。

这是我们的母亲脾气最暴躁的一段。

所以说,这一战,你的物流成本很艰难。

不仅如此,刚刚我们说的,秦灭六国时,所到之处的当地还能划拉点给养,就地解决些问题,但这次你就别指望了。

都说陕北好风光哇。

所以说,这仗你只要决定打,就基本上是一场把国家榨干的大赌局。

不过好在,秦始皇是知道成本高的,所以他要修一条高速公路。

秦直道现场

按理说应该将高速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做好后,再进行征伐,但秦始皇根本没有等!

就在公元前215年,他派出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去扫平匈奴。

后来的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秦直道,实际是在三年后才修的。

也就是说,这条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并没有在这次战争中帮上什么忙,这次军事行动的成本也达到了天价。

倾全国之力。

大炮打蚊子。

我们再往深想一想,为什么秦始皇要在三年后才修高速呢?

因为这三十万打狼的出去后,需要全国好几百万人输血,这帮人打完狼后还没完,是要驻军哒,当地又是养不起你这么老些小伙子哒!每年还得好几百万人不断的输血,在此基础上,再腾出来人手,才能修这条高速公路。

这一掰开揉碎,我们就能知道,很多时候,大方向已经错了,领导再一拍脑门,将会造成多么大的人间惨剧。

不过蒙恬不负众望,将河套地区的匈奴全部扫荡肃清,匈奴震于秦国兵威,向北方远遁。

幸亏打跑了,全国人民谢谢蒙大将军。

在收复河套地区,恢复往昔秦,赵北方旧疆的同时,秦始皇打出了第三拳和第四拳,修长城和移民戍边。

在这里要为大家澄清的是,万里长城并非全部是秦朝修建的,在秦始皇修复之前,战国中的秦赵燕三国均建有防患边患的长城,秦始皇的主要工程是新建西北方的长城,以及将过去三国的长城进行修复和串联。

本来这个万里的世界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无法绕过去的一个话题,它的意义同样是重要且深远的,并非传统说法中一个莫名其妙的摆设。

有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有这么一段剧情。

并非如此啊!

本章由于秦始皇这位爷的大事件太多了,都在一章引爆的话骨架就散了,所长城话题留在引出刘彻时再细谈。

提前剧透下,长城很重要!

修长城和戍边移民,每一项同样是无底洞般的耗资巨大。

这都是要老百姓买单的!

与此同时,在驱逐“北胡”后,完事了吗?

没有!

还有“南胡”呐!

“北胡”突噜完后,秦始皇又想起了“南胡”。

南边这些绿色的地方就是当时的南方少数民族。

过去的楚国南部还有散居于中国南境的群蛮和百越,一群氏族部落的未开化民族,性野蛮,人口少,自打秦国灭楚后,群蛮百越诸多部落因为害怕中原的兵威,纷纷举族南迁,避居在没有开发的原始森林,十万大山中。

本来人家已经不等你拆迁自己主动搬了。

但即便这样,秦始皇也没有打算放过他们,谁让你们是“胡”呢。

就这样,秦始皇又强行征调无业游民,商人组成远征兵团,与此同时还发配了五十万罪犯和倒霉的平民前往没开发过的南方。

具体过程就不说了,艰难程度上跟前面说打匈奴是差不多的。

区别就是路况从这样。

变成了这样。

一南一北,始皇帝施展了超大手笔。

但他有完吗?

还没完!

在南北两个拳头出击的“灭胡运动”的两年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修秦直道的同时,秦始皇又又征调了囚犯七十万人,开动了“天下第一宫”的阿旁宫和投入到了已经修建了三十五年的秦始皇陵。

可特么忙活死我了!

由此看,秦国的囚犯真多啊。

据估算,当时的秦国人口在两千万左右,除去一半女人,一千万左右男人,成年非老头的,按八百万算。

刚刚我们算到,光囚犯就已经一百多万了,这样比例的囚犯率,古往今来,从未有过。

真的是这么多罪犯吗?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在如此大的工程量面前,很多良民变成了罪犯,无产者。

但即便在如此多的工程项目下,古老的华夏民族还是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和忍耐力。

一般来说,一个前线的士兵或役夫大约需要三个民夫的运粮支撑,据此测算,此时的秦王朝,对人民的奴役与动员已经几乎达到了尽头。

种地的基本上都是妇女和老弱,所有的老爷们几乎都被征发到了前线和工地。

与此同时,整个华夏大地成百上千年的储备,在短短的十多年间,被全部的掏空并透支了。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他的第三十七年的七月,在出巡途中驾崩,他的传位昭书被权臣赵高篡改,他的指定接班人被伪书逼自杀,他的尸身在臭鱼烂虾的陪伴下运到了咸阳,葬到了他的伟大工程始皇陵中。

他这一生,确实千古一帝。

论君臣关系,他的所有功臣宿将几乎全部重用至善终。

这很难得。

论治国能力,无论后世朝代的哪项改革与政令,都没有他的“三功”(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和兴建的水利以及普遍全国的交通网来的伟大。

但他的后世之名,却复杂的多。

有说他一代雄主的,也有说他一代暴君的。

毁誉参半,争论千年。

这都是他。

他最后的这五年,上马了如此多浩大的项目,这些项目,每一项,穷一个帝王的一生,做成一项,都是了不得的大功业。

但他却根本没有控制自己的欲望,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他远远没有想到底层人民会有如此伟大的力量。

公元前209年七月,在秦始皇周年祭之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

有人说,是秦始皇死后,唯一那个能拢住秦国各方面力量的人消失后,秦国这台机器就散架了。

主要是他这儿子忒完蛋玩意了。

其实,跟秦始皇的死关系并不大。

他死不死,这个帝国都会崩塌!

秦国的最终完蛋,就是四个字:气数已尽!

先来说一下表面现象吧。

也就是大量起义的诱因:“失期当斩”!

两名军官在大泽乡押着九百名民夫送到渔阳(北京密云西南)去戍边。

军官从这批壮丁当中挑了两个个儿大、办事能干的人当屯长,叫他们管理其他的人。

这两个人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

时逢七月,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经过测算,无论怎么赶,这九百个人也无法按照规定的期限到达渔阳了。

而过了规定的期限,按照秦律,是都该杀头的。

两位屯长一合计,横竖都是死,反正咱是没家没业的穷光蛋,反了吧!

如同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人家失去的仅仅是锁链,但得到的,却有可能是整个世界。

所以说,无论何时,无产者是不能逼得太狠了。

秦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最早的时候,他们做的很好。

还记得我们在商鞅变法那一章中说的吗?

男子成丁后,先要让你种两年地,再让你带着粮食去为国效力吗?你上阵杀敌能够得到爵位,你死于阵前爵位会让孩子继承。

无产者是可以先种地解决温饱问题的,等你有家有业了再去为了家族拼搏,你拼搏的途径还只有砍人,你还别怕死,你被砍死以后,爵位是可以传给儿子的。

秦国的总设计师商鞅,这个人性的哲学家,知道咋样让你成为帝国的奴隶而不自知还特别有奔头。

但秦在大一统后,却发现一切都变了。

国家开始脱离了你的掌控。

秦始皇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将国家的动员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很多过去的政策被拔苗助长,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罪犯,变成了役夫被征调到偏远的地方去做苦工。

之前的为期两年的服役期间开始“与时俱进”,被更大的延长,之前征调一次后几年之内不会再麻烦到你,但没办法,现在工程太多,不调你,人就不够,接着来吧。

当越来越多的有产者变为无产者,越来越多的无产者变得无路可走,巨大的火药桶就被越来越多的做出来了。

所欠缺的,就是一根引线。

“失期当斩”将他们集中引爆了。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总是在说秦律残暴,至于吗!晚几天就晚几天呗,用得着杀头吗?

那可不行!这可是商鞅设计的国家机器中的关键一环!

一般来说,所有规矩,只有在军界,才能没有任何余地。

因为啥呢?

因为那分分钟决定国运,分分钟决定生死。

我之前说过,最牛的人才在商界和军界,而不在政界,因为政治是可以回旋的,一段话你是可以有八个秘书改稿的,错了是可以有八万个方向可以找理由的。

但商界和军界不同,尤其是军界,输了就是输了!人打光了就是没资本了!兵临城下了你就是国家被灭了!

所以军队中,所有的规矩是必须是没有任何弹性的!说是啥,就是啥!长官让你干啥你就必须要无条件服从!哪个国家的军校里面的头两年,都是需要每天不断的重复:是长官!

为什么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

因为你只要有自己想法,一犹豫,一自作聪明,哪怕差一秒交代的任务没办成,也许就是全盘皆输!

还记得我们说长平之战时,秦昭王亲自去河东之地将所有适龄男丁全部升了一级,然后调进长平战场堵截赵军的援军吗?

秦在灭六国时,军民展现出来的那种纪律性,是剩下的六国所根本不具备的,这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功于严厉的秦律。

你晚几天,我晚几天,也许到了前线就是晚了几十天。哪怕就是晚了一个时辰!这个缺口你堵不住,四十万赵军就冲出来了!

为什么秦国人可以在整个战国末期摧枯拉朽呢?

因为人家真真正正的是全民皆兵!

但是,正常的人的社会中,军队里,为啥基层士兵服役会有年限呢?

因为你要让小伙子们受三年非人对待还行,要是受三十年就疯了!

除了军界,别的领域,是用不着这样的!

你给皇帝装修宫殿,晚了两三天,顶多就是罚你两晚上多干点,这要是也杀头,整个社会就成为了一个大集中营!

秦国的状况,就是全体国民大兵终身服役制的!

你活着一天,你就是国家的一个兵,你除了给国家干活和给国家生将来干活的外,你没有任何自己的时间!

在某些机器创造者的眼中,从最开始,就没把你当过人!

你的整个社会如此缺乏弹性,你最终会绷断,就只是时间问题!

所谓“天选之子”,其实就是催化剂!

比如说,为什么统一后,用了一百多年的“失期当斩”成了造反的导火索了呢?

为什么过去都可以赶到,现在就赶不到了呢?

因为太大了。

再看一下那两张版图吧。

《红楼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话题:王熙凤难题。

王熙凤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有大的难处。”

这句话成为了跨界的金句,应用到了很多范围,后来物理学将它科学化了。

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电视剧,叫做《冰与火之歌》,北境长城外有一种巨人,很大个,但如果细分析,这个巨人的身材违背了物理学的定律。

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把我们的身体按比例放大5倍,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们的脚踝和腿,会被我们的体重压折。

按比例,如果我们每个尺度放大5倍,那么我们的重量将会是原来的125倍。

这个人的身体仍然依靠肌肉和骨骼支撑,这些物质能承担的压强不变,腿的支撑力就和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那么支撑力就是原来的5的平方,也就是25倍。

支撑力只放大了25倍,重量却放大了125倍,它不跪,就见了鬼了。

所以说如果有巨人,那也应该是金字塔状的,大腿赶上腰粗,这才是巨人身材。

巨人应该是这个造型滴。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姚明主席在NBA增重后,每年的脚丫子总是各种骨折。

姚明心里也在说:大有大的难处。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过去在关中用的无往不利的秦律,一铺开到全国,马上就成了残暴的代名词了。

过去一百里路,给你5天时间,怎么着也赶到了,现在一千里路,一换算,直接乘以10,给你50天,晚了砍脑袋。

但100里的经验,是无法用到1000里上的。

100里,还没觉得疲劳就到了,路上遇到的险阻也少,哪怕阴天下雨,克服克服也就过去了。

但1000里,情况就完全变了,比如走累了,生病了,粮丢了,桥塌了,车坏了,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耽误工夫,而且路那么长,不是咬咬牙,说克服就能克服的了的。

陈胜团队就是因为没完没了的下大雨才把工期给误了的。

大有大的难处。

表面分析完,该说里子了。

我们人一天,基本上吃三顿饭。

每顿饭,大概一碗饭,一个菜,一碗汤。

早晨吃好点,中午递减,晚上清淡点。

按照这个食量和规律,没有特殊情况,活个七八十应该问题不大。

但如果你一顿饭吃三碗饭,三个菜,一瓶大茅台,而且顿顿这么吃。

你大概率会过早的离开我们。

这人辈子,谁也不比谁强多少,我看到过很多极其能喝的长辈与同事,身体极好,喝两斤白酒转天照样不耽误干活。

但人一过五十,不是肝,就是心,要么就是血管,稀里糊涂的都走了。

人都是肉长的,可千万别听那些“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的劝酒话。

如果他这么劝你也这么喝,抓紧时间多陪陪他。

如果他这么劝你却不这么喝,下雨天时尽量离他远一点。

把一辈子的饭,均到一辈子去吃,这是比较普世且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律。

在锻炼时,我也注意到了这一个特点,如果要练哪块,要针对性的科学训练,调整自己的饮食,要做很多细微但全面的系统调整。

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不要急于求成。

肌肉有肌肉的记忆,太快太猛,往往适得其反,容易受伤和撕裂。

当年听过一个段子有一段给我乐喷了。

我们的工程总抢工期去为啥啥啥献礼,结果献完礼准现眼。

换句话说,人生中的好多地方,都可以运用这个道理:不怕慢,就怕停。

吞并一个分裂了几百年的华夏大地,所遇到的问题多到我们无法想象。

兼容性就是最大的问题。

每块土地都具有着上百年的记忆,情感,文化,宗教等等等等。

秦之前之所以走的特别稳,就在于秦是一块一块的消化占领地。

比如他吞并巴蜀后,十五年基本上没怎么折腾。

比如后来向东吞并的过程中,每一步迈的并不大,有时候还会吐还给三晋一些土地,原因就在于不仅要安抚三晋,不能一下逼急了,还在于三晋的底蕴太厚,需要慢慢消化。

还记得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吗?

韩上党投降了赵,为什么?

因为人家三晋不管打成什么样,骨子里,整个山西高原人家还是一家子。

还记得秦为什么能突然加快速度了吗?

《嫪毐之乱》中我们说了,因为将盘根错节的各国外戚贵族全拔了。

是不是颇有讽刺意味?

你眼中的阻碍与害虫,实际上是你飞车时的最后一道刹车片。

当然,并非说一口气的鲸吞就一定不行,自然界中的一种动物,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榜样。

蟒蛇。

蟒蛇最大可以长到十几米,腰如水桶粗。

它虽然也吃小动物,但羊,鹿,小牛,这种大家伙才是它的菜,而且它从来不嚼,直接吞下体重比自己差不了多少的食物。

你瞅瞅,多吓人。

蟒蛇虽然这么能造,但寿命也很长,为什么?

因为它吞完后几乎就一动不动,用好几个月去慢慢消化。

换句话说,吃相虽然难看,但吃完比较斯文。

秦始皇的吃相就像一条大蟒蛇,十年的时间就吞并了六国。

但他吃完后没有学习蟒蛇,而是像一头发了情的豪猪,可劲折腾。

归根到底,秦最终死在了哪里?

准确的说,在秦律的制度保障下,在不断加码高压的不断压迫下,将整个天下压散了。

来回顾下这位千古一帝吧。

首先,你十多年间迅速吞并六国,瞬间增加了近一倍体量的国土与各自几百年各自历史的人民。

然后,你开始了“三功”的三步走战略。

这三功,标标准准的福泽后世,但是,这同样有一个问题。

需要时间的消化。

你可能会有疑问,这也要消化?没让你干活啊!

没那么简单。

当你统一文字,你就得罪了过去六国的全体知识分子。

过去的学白上了,过去的文化自豪全没有了,知识分子的怨气可不是那么简单能消弭的!

当你统一车轨,你就得罪了过去六国的所有中产及以上的家庭。

过去的车要改装,过去的车辙成了阻碍,过去的道路需要重修,有产者骂起街来分量是很重的。

当你统一了“度、量、衡”,你就得罪了过去六国的所有老百姓。

老百姓只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生活,当地上百年的“度量衡”已经用顺手了,你统一度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巨大的扰民!

不仅几百年的度量习惯要改,过去的所有“度量衡”还没法用了,新家伙的开销你中央又是不负责的,还得是我们老百姓自己掏钱。

这些怨气虽然没有上述两者的单位分量重,但总量汇集起来却是最大的!

你就想,现在让你今后写字写日语,所有车换成七个轱辘,日常生活变成英里,盎司,几尺几寸。

这日子还有法过吗?

所以说这“三功”看起来伟大,也确实伟大,你需要有极大的战略眼光才能明白它的意义。

不过你同样需要极大的智慧,才能知道这“三步走”在民间接地气的生活中对于老百姓的步步血和泪!

嬴政啊嬴政,你当年在赵国时严冬般的童年怕是都忘光了吧!

你在统一六国后,在颁布一系列“伟大光荣正确”的法律与规章制度后,如果说,你停下了,用余生去等待整个中华大地的慢慢发酵与整合,那么你将妥妥的是无可争议的中国最伟大帝王,谁来也白给。

但是,你没有。

你迅速的铺开了全国的物流网络(驰道),6800多公里的驰道开始压在老百姓的身上。

这是伟大工程吗?

肯定伟大啊!

但老百姓感受不到,中国除了宋代外就从来没有过经济社会的时候,统一天下的也不是齐国人,所以这些高速公路老百姓们是得不到好处的!

好处只是你嬴政可以世界巡游指哪打哪。

这活儿干了,没问题,老百姓们能忍耐,你没过两年又要告诉我们要打匈奴。

我们出了兵,还要出后勤,去送粮食,去全国输血的打我们根本看不见的匈奴人!

没问题,我们打赢了匈奴人,你马上又要说修什么“秦驰道”“万里长城”“阿旁宫”和特么你这货死后的那个墓!

我们都扛下来了。

为什么?

我们不是害怕你秦始皇,我们是害怕你家那恐怖的《秦律》!

这一切所谓千古的功业都是你秦始皇的功劳吗?

狗屁!

你所有的功劳,都是建立在那极其苛刻的《秦律》上的!

你说全国换文字,知识分子不敢不听话,因为有比死可怕的多的法律等着了,士可杀,但不可辱。

你说全国换车,我们要是不换有保甲法,一家不换十家全死,我们不敢不换,不换那九家人都会把我家的车砸了。

您多牛啊!您的法律从人性的弱点上让群众斗群众多厉害啊!

您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要去干什么,因为我要是不干我们一个胡同就完蛋了,我为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老母亲我特么必须要忍!

活一天,就得忍一天!

因为我有家!

地狱里的商鞅在狂笑:看看我利用人性的弱点打造出来的这个牛X轰轰的国家机器,古往今来谁做到过?

这些需要一千年才能办完的“正确”事情我一代人就搞定了!

谁有我对国家的贡献大!

没错,没有你,确实干不出这活儿。

没有你,秦国不会统一六国。

没有你,秦国不会如此摧枯拉朽的终结这纷乱的两周八百年。

没有你,他嬴政甚至不会有机会干成哪怕那一堆功业中的一项。

你确确实实的秦国的功臣啊!

但是,历史是有因果的!

历史最大的美感,终于呈现在你面前了。

这架丑陋可怖的秦国机器在一次又一次的高压加码下,终于迎来了压垮中华大地这匹好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

你统一了天下,整合了天下,最终的结局,就是将一个支离破碎但融为一体的中华大地

端到了别人的手上!

你千古一帝。

你二世而亡!

你的万年大秦在后人的口中,是可笑与警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嬴政啊!商鞅啊!

历史编剧这一巴掌呼啸的大耳光扇过来后,你明白了吗?

你所有的“人定胜天”

伟大 光荣 正确

只不过是

到头来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第十三战:揭竿大泽乡(全)秦“崩”在了哪?|2020-01-1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