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指挥部:欧盟背后捅刀?中国大布局曝光,欧洲已到最后时刻|2019-02-18

最近,网上有些欧洲对中国背后捅刀的声音,我们来逐条解读一下。

第一条:中德制造业之争

德国之声报道:

面对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德国政界与经济界危机感剧增。德国经济部长阿特迈尔在柏林公布德国《国家产业战略2030》,鼓励打造德国或欧洲龙头企业,加大力度保护本国重要产业免受外国收购和竞争影响。

该战略强调,德国制造业未来的对手,是中国与美国。而联系到“德国产业2030”在电动汽车、数字化、人工智能方面与“中国制造2025”的高度重合,外媒普遍理解为:德国向中国发起高端产业争夺战。进而又延伸到中德、乃至中欧关系的撕裂。

产业是产业,政治是政治,虽然双方能互相影响,但有时候事情还得分开来看。

中国进军高端制造业,影响的不是德国或美国一家之市场,也而是整个欧美发达国家。原因很简单:“中国制造2025”不是点对点的升级,而是集群式的突围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同样是发达国家,日韩人民生活水平远远比不上欧美白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法国人一周工作5天,一天工作6小时。加班是不可能加班的,下午四点下班是常态。但日本人和韩国人很苦逼,每天工作10小时几乎是常态。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根据Expedia(全球最大在线旅游公司)2016年调查,超过四分之一的日本公司要求员工每月加班80小时,而且是不带加班费的。此外,有超过63%的日本受访者对带薪休假感到内疚。

上下班挤地铁的日本人

放在中国或者其他欧美国家,绝对不会有日本人这种思想,带薪休假是资本对劳动者的认可,是我们应当。而日本人之所以内疚,主要是害怕因为带薪休假的需求,会导致自己不被公司录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步入“日本模式”

在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年轻人加班长、不给加班费的事情稀松平常。庞大的劳动力流量,使资本家成为市场主宰:不加班就滚蛋,你不想做其他人排着队做。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若非富二代或者彩票中奖户,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每到夜深人静时都不禁会想到一个问题:平时看起来人五人六的模样,薪水拿得也多,但生活质量真不如县城的小青年,为什么非要来大城市打拼?但思考也是那么一会,第二天醒来照样像齿轮版疯狂的转动,生怕失业、一无所有。焦虑症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

产业问题!中日韩的产业重合以及欧美的产业垄断。

中国、韩国、日本、乃至中国台湾省,在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持性产业上(都是以电子制造业为主),有着高度的重合。

电子制造业技术性不算高(相对于中日韩而言),具有替代性的生产地很多,再加上中日韩16亿人口的体量,生存压力自然很大。这就好比世界上有3块田,16亿东亚人全挤在一块田里吃饭,10亿欧美人却分散在两块田里。

欧美那块多出来的“田”,就是中日韩不曾具备的大而全的高端制造业

如果把欧盟看成一个整体,它与美国的高端制造业非常全面:ICT、石油化服、高科技农业、生物制药、大飞机、医疗器械、高端汽车、数控机床、特种钢材。除了欧美,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拥有如此大而全的高端制造业,即便是中国也仅是部分拥有。

所谓高端制造业,它有两个高:技术含量高于利润产值高。最简单的例子,中国卖出一辆奇瑞赚的钱,能比德国卖一辆奔驰的钱多吗?

造不出来就意味着垄断,垄断就意味着暴利。欧美人过得这么舒服的主要原因,正是得益于发达的高科技产业。而中国拥有14亿人口,点对点的产业升级无法带动国家新一轮经济腾飞,只有产业的整体突围,才能使我们达成两个百年目标。所以,“中国制造2025”影响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西方发达经济体。

再来说中德之争

事实上,中国进军高端制造业,第一个遭受冲击的国家不是美国,而是德国。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最先从中低端跨入高端产业的行业,必然是新能源汽车。关于新能源汽车,指挥部一直强调两个关键点:

①.汽车产业很重要,它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从上游生产涉及到上万个零部件供应,到下游销售、维修、保险金融,再到基础设施建设,各行各业都能分一杯羹。

②.传统汽车产业中国很弱,只能寄希望于新能源汽车在产业上实现弯道超车

只要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强势崛起,对德国的影响首当其冲。世界第一汽车大国是谁?德国!中国市场上哪个国家的品牌车最畅销?还是德国!别的不说,一条公路上跑过去10辆车,你至少可以看到5辆德资品牌。而中国公认的三大豪车品牌:奔驰、宝马、奥迪,也全是德国的。尤其是大众集团,低中高端车型在中国市场更是通吃。

 

基于德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庞大保有量,中国国产汽车崛起的过程,就是挤压德国汽车市场的过程。所有产业都是这样,国产品牌的崛起就是不断打败他国品牌的过程,因为你必须从他手里抢回市场才能生存。当年三星手机在中国独占半壁江山,结果国产手机迅速崛起后,三星第一个凉凉。

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中德未来必有一战。所以德国出台《国家产业战略2030》针对中国,是无可厚非的事,这是由市场竞争机制决定的,而不是国家关系。

第二条:欧洲议会通过外资审查法案

欧联通讯社报道:

当地时间2月14日,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对外国投资进行安全审查的法案,藉以保护欧盟国家在关键的科技和基础建设领域的利益。

外界普遍认为,该法案是欧盟第一个防止外资威胁国家安全的规定。在中国海外投资扩张的现状下,欧洲外资审查法针对的是谁,显然不言而喻。

 

还是那句老话,数据不会骗人——

*2016年,中国对欧投资高达8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00亿。

*2017年,中国对欧投资600亿美元。

*2018年,在欧洲各国对外资审查缩紧后,中国对欧投资下降到310亿美元。

虽然对欧投资逐年下降,但中国始终占据欧洲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地位。其中,大半投资都用于收购欧洲高科技公司。

美国人说,是中国的投资促成外资审查法的通过。这一点,山姆大叔没忽悠咱。

按照德国经济部长阿特迈尔的说辞,中国美的集团对德国智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的收购,是德国出台“产业战略2030”的重要推手。

可以肯定,欧洲国家已经达成共识:严审中国企业对欧洲高端制造商的投资

在指挥部看来,欧洲议会出台外资审查法,与其说是打压中国企业的并购,倒不如说是为欧洲本土制造商争取最后的时间!

欧洲高端制造业的代表作:A380大型客机

未来制造业的大势,是大兵团、集团军式的作战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必定是大兵团、集团军式的作战,厮杀将极其惨烈,力量分散的小公司只有两天路:要么破产、要么被收购。

中韩的成功经验,无不证明这一观点。

三星为何能成为国际制造业的巨无霸?因为韩国倾国之力,把所有先进的产业都融入了三星集团,使之既拥有了供应链优势、又拥有庞大的资金活力。

中国中车为何能后发制人,在十年间先后打败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成为全球第一大轨道交通供应商?因为中国敏锐的嗅觉,将南车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使之能挥动举国之力,来撬动全球轨道交通市场的格局。

明确了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欧洲这个外资审查法。

欧洲高端制造业虽然发达,但相较于中美模式有个致命的缺点:龙头企业少,高端制造业力量太分散。力量分散就意味着资金底气不足,容易被收购。

中国收购欧洲制造商的过程,其实就是壮大己方兵团实力,削弱欧洲兵团实力的过程。

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斥资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商和全球第三大种子技术公司),使之成为世界四大农业化学品和农药巨头之一。多年以来,中国的技术并购案已涉及豪华游艇(山东潍柴收购法拉第)、航空复合材料(中航空业收购奥地利FACC)、医疗器械(威高集团收购)、高端液压(潍柴收购德国林德液压)等几乎所有高端制造业领域。

随着中资企业收购版图的不断扩张,中国兵团的技术优势与市场规模会不断扩大。相应的,欧洲兵团的“作战能力”就会不断下降。长此以往,欧洲势必丢掉全球制造业市场。

若想保住制造业,欧洲必须要做到两点:

①.严审外国企业投资,人为抬高他国资本对欧洲企业的收购。

②.快速打造欧洲的龙头企业,比如西门子与阿尔斯通的合并,正是为应对制造业的大兵团作战。虽然欧洲反垄断机构已经做出否决,但两者的合并是历史所趋,迟早会达成目标,除非欧洲想放弃全球轨道交通市场。

总结一下:

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中欧产业由互补转向为竞争不是大概率事件,而是必然事件。但产业归产业,在美国全球影响力严重衰退之际,欧洲在许多问题上仍需要中国的帮助。要知道,在欧盟没有解体之前,最大的敌人仍然是美国!

不过,需要明确一点:体量相当的大国,很难形成全方位合作,双方体量都很大而世界又很小,难免踩到对方的脚趾。

大国关系,竞争+合作,向来如此!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指挥部:欧盟背后捅刀?中国大布局曝光,欧洲已到最后时刻|2019-02-18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