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有机,不必过于悲观
针对此次新冠病毒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及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我在网上看了一圈,包括券商和一些知名机构的研报,只能说略感失望。对经济的影响部分的分析大同小异,但是政策部分基本都跑不出降准降息,真是无话可说。不是说说的不对,而是没什么新意。本科生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政策,就算效果再好,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分场合情境的使用和提及也会审美疲劳,更会边际效用递减。
另外,还有诸如经济开启“内循环”的说法。针对这些问题及某没节操的坑货挖的大坑,说说我的想法吧。
一 无从谈起的“内循环”
我本人并不认同“内循环”的说法。内循环内循环,经济要循环起来才能叫内循环。循环简单来说就是工厂生产销售,生产者拿工资消费,政府征税购买外加发放福利等(不要纠结鸡生蛋的问题),这样才能算的上是循环。
“内循环”大概说的是战时的经济体系的生产运转绝大部分不依赖外部,生产生活所需产品能够自给自足,哪怕是外部封锁经济也能正常运转,同时还能满足前线将士们的作战需求,这叫内循环吧?
现在是个什么状态呢?有需要的地区封城,交通及人流都受到限制;其他不需要封城的地区人员流动也比平常大幅减少,公交地铁空空荡荡,餐饮企业大面积停业,线下消费大幅减少。有的海鲜批发商为过年囤了几十上百万的货,往年供不应求,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却手足无措。
防护物资紧缺,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武汉更是如此,并不是产能不足的问题。而是赶在春节期间,工人返乡,工厂停产,同时库存又不足。重新开工恢复正常产能,需要上游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有需要工人返岗,在人员流动受到多种现实条件制约的情况下,恢复正常产能显然需要时间。消耗大,产出少,自然就供应紧缺了。
各地纷纷延长复工时间,学校推迟开学,快递速度变慢,这明显是流通不畅,循环遇阻,何来内循环?如果“内循环”的状态下,经济是这个样子,那真就没必要提前演练了,还不如吃顿好的呢。
二 部分影响不可逆,风险机会并存
对经济的影响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主要集中在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生活服务性行业。虽说“闲疯帝”们,会在疫情结束之后集体出动,会产生报复性消费的情况,但是依旧无法弥补疫情期间产生的损失。因为时间是有限的,且不说可能面临的加班加点,年假顶延迟复工,就是依旧照常工作,可供消费娱乐的时间也只有下班后和周末,无法再来一个完整的春节假期。春节期间想要聚会的老相好,呸!是老乡!,恐怕也没时间和心情聚在一起把酒言欢。这也必将使得部分行业的全年业绩产生不可逆的减少。
一些生产性企业虽然影响相对小一些,但是复工之后还要面临企业用工,原材料供应等问题,总体来看,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并非不可逆。
虽说疫情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消耗资源,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某些行业的发展,比较明显的就是IT、互联网和医药行业。
互联网行业由于可以线上办公,影响很小。面对疫情大部分人都选择减少出门,宅在家里,教育等部分活动由线下转为线上,比如企鹅在推的在线协同办公,需求的增加反而会使互联网企业的业绩增加。武汉的火神山医院使用的是5G通信技术,也许这次疫情所催生的需求会加速诸如5G等技术的应用。某些行业人员不足,产能恢复慢,那是不是可以试着借机应用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呢?
除了对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及其他医用物资的消耗给医药行业相关企业带来收益的增加,长远来看,可以通过此次疫情推动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增加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医药行业的最大壁垒就是专利壁垒,高研发投入的企业注册专利,在专利保护期内,赚钱药品的超额利润,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虽然在18年开始大力推进仿制药、原研药,但是医药行业整体研发投入仍然不足,少部分高研发投入且有专利产品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也是广受追捧,比如恒瑞医药和一些疫苗企业(只做举例,不做推荐)。一些规模较大的知名药企仍然是以量取胜,而非以质取胜。希望这次疫情过后能推动国内药企加大科研投入,从原料药到中间体再到治疗药物的全方位的增加研发投入,通过药物专利赚取超额利润,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顺便说说吃货们比较关心的二师兄,今年的一号文件说力争在2020年底使生猪养殖恢复到正常年份相当的水平,但是这次疫情很可能使得目标提前实现。因为疫情期间,餐饮受到极大影响,消耗减少,流通又不顺畅。所以在非洲猪瘟影响逐渐消退,国家也纠正了环保一刀切给生猪养殖带来的影响,国家大力推进恢复生猪养殖的背景下,在这段时间,生猪存栏量很可能会超预期提升,反而有助于总体水平恢复。疫情结束后猪肉价格也可能低于预期。想想也是挺有趣的。
三 政策大力维稳,产业调整现良机
面对疫情对经济产生的冲击及悲观预期,国家及时出台政策,大力维稳,有助于稳住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增强信心。
目前为止,国家的政策仍然以财政补贴政策为主,搭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释放流动性并降低招标利率的货币政策为辅。这次国家采取的政策还是比较稳妥适当的,并没有破坏经济的运行本身的运行规律。
2月7日,人民银行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专项再贷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金融机构负责审贷和贷后管理,运用专项再贷款资金发放贷款的利率不能超过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100个基点,目前为3.15%,鼓励金融机构以低于贷款利率上限的利率发放贷款。中央财政按企业实际获得的贷款利率贴息50%,确保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
这个贴息政策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是以市场报价机制形成的利率为基准,然后通过财政政策予以补贴,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并非某些专家所谓的降息,不知道看了这个政策那些专家作何感想。
为啥不是降息,而是贴息?道理非常简单,我国的利率体系是计划加市场,也就是央行规定最核心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资金状况选择进行浮动来吸收公众存款,同时还有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等利率。
简单来说,就是在央行定的基准利率条件下,来根据资金供求关系这个最基本规律形成的利率。哪怕你央行降低基准,如果缺钱,商业银行也会选择大幅上调利率来吸引存款。央行制定调整基准利率也是根据整体资金供求状况。
之前多次说过,我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资金紧缺,本次疫情一方面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一方面大量消耗资金,必然会大幅提高利率。央行释放的1.7万亿巨额资金就是为了对冲流动性影响。强行降息显然不符合自然市场规律,那只会加重资金紧缺的局面。而贴息政策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降低实际融资成本,并不破坏基本规律,这才是恰当的政策选择和路径。
降息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在日后通过各种方式,使得经济体系运行中所需资金紧缺的局面缓解的时候才有可能降息,央行副行长在发布会上也未提及降息问题。
我的感觉,随着资金供求关系的缓解,实际利率会降,经济会向好,经济向好又会催生新的资金需求。所以利率的大概走向应该是先降后升的趋势。坐等被打脸!
其实更有看点的是借此次疫情的机会,来加快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产业布局调整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就是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在18年末的时候,数据就已经显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有重心转移的趋势,从东部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如果没记错的话,无论从增速还是增量上,中部地区都已经超过东部地区。
作为中部地区核心城市的武汉除了坐拥交通便利之外,符合高质量发展特征的行业投资增速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自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1-9月,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1.5%,增速高于全市投资21.2个百分点。其中,以“芯屏端网”项目投资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0.3%。
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基础条件,从侧面说明了政策的支持,剩下的就是人才的吸引。那目前春节期间人员返乡,流动受限,尤其是中部地区紧邻湖北的省市,这样一个现状。通过各种合适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下,就近就业。是个再好不过的机会了。这样也更有利于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这个产业布局的调整除了国内的转移甚至还可以包括国际的转移,是不是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医药企业来华合作发展,并实现追赶超越呢?当然除了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也有自身独有的优势,劳工输出大省,都可以通过产业及配套政策吸引工人留在本地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就看各地方如何制定具体政策了。
危机危机,有危险的同时也有机会,这次新冠病毒疫情虽说可能算不上危机,但是给经济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机会,就看如何把握。
所以,面对疫情,做好自己,不必过于悲观,寻找机会,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