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民生领域,比如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建设,与需求相比还存在巨大的缺口,下一步必须加大力度进行这方面的基建投资。
除超大规模交通基建外,一些规模相对较小、耗时短、能更快见到投资效益的重要交通基建,也将成为疫情之后提振经济的迫切选项。
过去或是停留在设计层面、或是应用于小众人群的新兴业态开始大规模实践,很可能孕育出对新型基建的巨大需求。
文|刘琳《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首发于2020年2月21日,标题为《瞭望丨疫情后,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哪些基建?》,原刊于《瞭望》2020年第7期。
2月8日,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始收治第一批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为解决众多患者一床难求之危,武汉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仅耗时十天建成并投入使用,带给前期难以入院病人生的希望,也让全世界再度看到中国基建的力量。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疫情之后,基建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速将比2019年有明显提高。
为防疫抗疫按下暂停键的诸多企业正面临生死时速,尽快启动一批基建项目,将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市场需求与外部环境。
力促基建投资,绝不代表回归粗放模式。“未来的基建投资,都要能体现高质量发展,带动有效的产业投资,不仅带来经济增量,也同时契合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记者说。
疫情之后,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哪些基建?记者采访发现,多类项目值得期待:既包括新型基建,也涵盖传统工程;既要架桥建路,也补医卫民生。尤其是此次疫情暴露出医疗卫生、民生工程、社会治理等方面基建短板,由此生发的丰富基建方向,将充盈经济增长的空间。
近日,中央和各部门敦促基建项目开工的声音不断传来。
2月上旬,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接连表示,推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交通运输部要求除湖北省和其他疫情防控任务较重地区外,气候条件符合施工要求的地区,加快公路水运工程复工,全面推进规划项目“应开尽开、能开快开”。
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动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和建设。各地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做好用工、土地、资金等保障。
密集复工令之下,多地政府及企业已启动重大项目开工节奏。以湖南为例,全省至少171个续建重点项目正在加快组织复工建设,其中,至少有154个项目准备复工或已明确复工时间表。
“之所以要应开尽开,能开快开,是因为重大基建工程体量大,拉动企业投资和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将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托底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记者说。
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理事长胡本钢对记者表示,2020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本就比较大,再叠加疫情影响,更加需要知难而上。在疫情结束后,一批符合国家重大战略方向的大规模基建项目,将会按照原定计划落实。
“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国家的大规模基建项目储备是比较丰富的。”张燕生说。
交通强国战略将成为大基建落地的主要载体。“比如西部陆海新通道,它是一个商贸大通道,高速公路、高铁建设都会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它还是西部油气大通道,大量的非洲石油可以通过这一通道运进来,同时也聚集了航天、机床、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功能集群。”胡本钢说,“一条大通道的建设,以线带面,能极大程度把西部发展带动起来。”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2020年重点工作中,川藏铁路建设名列其中,这将成为疫情结束后提振投资的一大基建项目。2月5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会议,要求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加大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推动重点工程项目逐步全面复工建设。
“还有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连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都是我们的项目储备。”张燕生说。
但张燕生同时提醒,超大规模基建项目耗时长,往往跨数个五年规划,耗费资金量大,需要做好论证调研。“此外,像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这些产业的发展,究竟会怎么改变人们的交通、运输方式,大规模基建又会带来多大的投资回报,都应谨慎考量。”
除超大规模交通基建外,一些规模相对较小、耗时短、能更快见到投资效益的重要交通基建,也将成为疫情之后提振经济的迫切选项。
2019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集中批复了一批基建项目,涉及资金超2700亿元,较多集中在轨道交通、高铁、机场等领域,比如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新建江西瑞金民用机场,等等。
“这些都是2020年的项目储备,疫情之后都应充分用起来,加快推进前期筹备,让这些项目实施起来。”张立群说。
在本次疫情传播中,武汉九省通衢这一特殊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春运期间助推疫情蔓延的关键点。
“现在我们的高铁干线十分发达,但是支线十分缺乏。”张燕生说。由于缺少高铁支线、连接线,许多乘客到达武汉这种交通枢纽城市后,还要换乘普铁、大巴车,才能真正到家。多次转车的过程、换乘时的穿梭与等待,大大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2019年9月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就是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多中心、网络化为主形态,完善多层次网络布局。
“应该尽快建设城际铁路,像北京、天津之间的城际动车一样,这会大大增加人们出行的便利和高效程度。”张燕生说。
“这次疫情集中暴露出我国在民生领域,比如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建设,与需求相比还存在巨大的缺口,下一步必须加大力度进行这方面的基建投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青对记者表示。
床位不够,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物资告急,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湖北多地医疗系统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短板暴露充分。
眼下,其他省市为了应对返程高峰可能带来的疫情加剧风险,正紧锣密鼓修建本地“小汤山”医院。日前,北京已经启动了小汤山医院修缮改造工程。湖南、山东、河南、福建、广东、江苏、广西、黑龙江、山西、贵州、天津等多地,开始修建自己的“小汤山”医院。1月31日,黑龙江省卫健委介绍黑龙江省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时表示,“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应对疫情的心态写照。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对记者表示,工作重心应该前移,要以防控为主。为了应对疫情暴发,可以对部分医院进行改造。若是新建“小汤山”医院是否存在浪费仍然需要讨论,但本次疫情应为政府和社会带来一个警示,那就是疾病防控工作中的人力、技术、设备、物资等一系列软硬资源的基础建设,必须要在平时做足储备。
“就像军队,常规状态下用不上,但不能没有。一旦出现传染病暴发,养兵千日的一系列卫生资源就能配套启用。”吴明说。
针对本次疫情中医疗物资严重紧缺的问题,吴明建议,未来应考虑搭建医用物资储备体系。“由应急部门统筹,在全国范围建设一些基本医用物资的储备基地。就像粮食储备一样,必须平时备有存货,并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吴明说。
医疗卫生资源紧张,只是民生基建短板的一个缩影。“农村基础教育、养老院和养老设施的建设、城市街道优化改造等,都是民生领域亟待投入的方向。”刘青对记者说。
张燕生表示,对于传统交通基建和建筑设施,本次疫情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在过去的建设中,没有考虑过这些设施如何起到防范传染病的作用。比如地铁等封闭交通工具如何加强通风。”张燕生说,“我们应该考虑,通过改造、增加一些设施设备,让已有的公共交通和建筑能够符合更高的公共卫生标准。”
危中有机。本次疫情中,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追踪人流方向、居家办公、远程会议、在线教育等一系列尝试,启动了一场新兴产业的全民试验。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高技术室副主任张于喆认为,新兴产业对应的是新型基建。过去或是停留在设计层面,或是应用于小众人群的新兴业态,在这次疫情倒逼之下,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实践之中,可能孕育出对新型基建的巨大需求。
1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这说明,新型基建本身就是2020年基建投资的重点,疫情起到的是推动作用,让人们看到新型基建广阔而真实的应用空间。”张于喆说。
他表示,5G网络、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应用、信息处理分析、冷链物流、无人机配套设施等一系列新型基建、数字型基建,以及传统基建的智能化改造,都将成为下一步投资热点。
“比如最近很多地区物流不畅,一些地方是因为物流卡在了最后一公里,物流进不了小区,或者进不了村。为了物流畅通,也是为了避免人员直接接触造成交叉感染,建设最后一公里仓储设施+无人配送物流系统,就能够在疫情防控中,起到很好的应急作用。”张于喆说。
另外,无人化防疫系统,也是本次疫情直接带动起来的一大新型基建方向。张于喆表示,进入2月后,春运返程带来人员流动,让疫情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这种情况下,无人化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于广播喊话、高空巡视、喷洒消毒等等用途。目前,有超过18个省和自治区的多个县市尝试了用无人化设备进行防疫宣传广播和巡视。
“再比如对疫区进行物资投递,利用无人机,将紧急物资投放到管控地区,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人员之间的接触。这些都属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我们亟需补短板和促进经济转型的方向。”张于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