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缓缓君: 锤爆那些吹捧“群体免疫”的媒体!|2020-3-16

01
开门见山,今天这个标题是针对@财新网 和 @三联生活周刊 这两家媒体的。
先说三联。
昨天,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了名为《“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的文章。
文章认为,约翰逊政府的“群体免疫”策略并非一拍脑门做出的决定,而是来自科学决策。
接下来作者对“群体免疫”的前世今生做了一些介绍,并得出结论:
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不同的应对,可以给科学家多提供几个对照组,“而这,才是更高级的人道主义”。
最后那句话真的把我看傻了。
对科学伦理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凡是可能会危急到人类生命的研究,都要慎之又慎。
举个例子。
前不久,钟南山院士和欧洲呼吸学会进行了一场连线,分享了对疫情的看法,以及中国在诊断和治疗患者方面的一些经验。
钟南山院士特别提到了硫酸羟氯喹这种药物。
通过对克力芝组、阿比朵尔组、硫酸羟氯奎组进行横向比较,钟南山认为硫酸羟氯奎组的患者,其病情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
但问题是,他们采用的是单臂研究(single arm study),没有做对照组实验。
这就导致了论证强度不足。
为什么不做对照组?
钟南山院士的说法是:
“因为这是威胁生命的疾病,没有人能够使用安慰剂来做对照组。”
试想一下,如果你确诊了新冠肺炎,被送去医院,结果医生为了做研究,每天给你服用安慰剂(比如做成药物形状的淀粉),还骗你说这是药,你能接受吗?
如果你因为服用安慰剂而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医生的这种做法是不是太不人道了?
所以拿人命来做对照组,这种做法本身要背负极大的道德伦理压力,更不可能够得上人道主义。
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连生命权都保障不了,还扯什么人道主义?
如果英国是穷尽其他常规防控手段,不得不采取了“群体免疫”策略来对抗疫情,那属于基于国情,基于现实条件下的无奈选择。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会理解,我也会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悲伤,但绝不至于去美化这种策略,更不可能把它称之为“更高级的人道主义”!
这真的太荒谬了。
再来说说“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也叫做牛群免疫或者社区免疫,指的是当人群中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力的人足够多之后,就可以打断疾病传播的感染链,从而保护那些没有免疫力的个体。
这其中,已建立免疫力的人的比例非常重要。
如果只有少部分人建立免疫,那疾病依然能在人群中扩散。
只有建立免疫的人足够多时,疾病的扩散才会受到限制(这里的限制疾病扩散,指的是一个宏观层面的现象,从个体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免疫力的人因为某种方式接触到了病原体,依然可能会被感染)。
至于要多少比例的人建立免疫才能实现群体免疫,这个和传染病的传染力有关,传染力越强,建立群体免疫的临界值就越高。
获取群体免疫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打疫苗。
对于某种传染病,只要大多数人打了疫苗,建立了免疫力,那么疾病就难以在人群中传播,于是那些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比如有些人因为年龄关系,或者健康原因,不适合接种疫苗的,这些人也可以享受到群体免疫的保护。
但约翰逊政府的“群体免疫”策略和打疫苗不一样。
一来是,疫苗采用灭活(或者减活)的病毒来激发人体的免疫力,其风险远远小于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去激发自然免疫力。
二来是,疫苗可以精准选择接种对象,实现群体免疫,保护老弱病残;而新冠肺炎病毒,可不会按照约翰逊政府的意愿,特意去感染那些身体健康的中青年,然而让英国人建立群体免疫。
事实上,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更容易被病毒感染,也更容易病死。
所以我在昨天的文章(《英国对待疫情的方式,让我不寒而栗……》)中说,约翰逊政府试图让60%的英国人去感染病毒(实际上,这里的60%是个估算,按照英国首席科学家的说法,最坏情况下需要80%的人被感染才行),然后建立起“群体免疫”的策略,是在让病毒给老百姓做“淘汰”测试。
扛过来的人就能够靠自身建立免疫力,扛不过来的人就会被病毒淘汰。
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
至于有多少人会被病毒淘汰,那取决于感染人数和死亡率(昨天已经算过,按照60%人口感染,1%死亡率算,也将有40万人被淘汰)。
今天,饶毅(原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在《知识分子》发表了他的评论——《英国首相的“群体免疫”谎言》。
饶毅同样认为约翰逊是在搞社会达尔文主义,但饶毅说得更直接,他直指翰逊政府的“群体免疫”是在欺骗公众:
在一个新的病毒出现,全体人民没有疫苗,极少数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况下,不遏制病毒传播,把全体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现群体免疫现象的。会出现的是:凡是感染了会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会死的就获得免疫,继续活下去。这种现象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事先无法知道谁是天然有抵抗力的人,是让大家以身试法,而且无法知道天然免疫力的人能否形成阻挡效应。
新冠病毒感染显然不能。
虽然新冠病毒感染有无症状者、有大量轻症患者,但轻症患者和无症感染者都已经证明能够传染给其他人,他们没有形成天然屏障。形成天然屏障是说他们不仅自己没有症状或轻症,而且不传染给其他人。
事实是,他们传染了。
依赖第一轮感染后形成“群体免疫效应”,是放弃第一轮感染的一部分人,例如让1%的人去世。
一个国家,让1%的人去世意味着什么?这次是1%因新冠病毒去世,下次为什么保护其他疾病的易感者?
如果都不保护,人类文明的底线何在?
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饶毅的一家之言。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英国本土的科学家们是怎么看的。
《柳叶刀》(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的主编 Richard Horton 早就已经连发多条推特炮轰英国政府的决策是个错误,是在拿老百姓的生命做“轮盘赌注”。
而今天英国科学界有超过500名科学家,同时在三个领域(传染病领域、免疫学领域以及心理和行为科学领域)发起了对约翰逊政府的抗议。
这些英国科学家们认为,约翰逊政府抗击疫情的策略是危险的,是缺乏足够科学依据的,他们呼吁政府采取更为严格的社交隔离措施,来延缓疫情传播,这也可以给科研人员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国内外的科学家们,以及像BBC、每日邮报这样的英国媒体都在强烈质疑约翰逊政府的做法时,三联竟然把这种危险的做法美化为“更高级的人道主义”。
说难听点,真的有点跪舔的味道了。
02
再来说说财新网。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财新的印象还是比较好的。
因为之前国内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他们的记者冒着巨大的风险深入一线做了不少报道,真的很不容易。
而且在关于李文亮的采访文章中,他们有一篇报道我印象特别深,叫做《“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声音” 新冠肺炎“吹哨人”李文亮去世》。
我之前一直认为,财新还是比较有人文关怀的,是比较自由派风格的媒体。
然而当英国的“群体免疫”策略公布后,财新立马发了一篇文章,称在两种防疫体制下,不同的选择承担不同的代价。
但问题是,财新的这名专栏作者于晓华,前两天才刚刚发微博说,每个死者都有名字,有家庭,不是数字……
满满的都是人文关怀。
可当英国决定要采取冒险策略,要让大多数老百姓去感染病毒来搏一把“群体免疫”的时候,作者突然就从人文关怀主义变成了“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
要知道英国的策略,理论上可能会有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病死啊(具体看感染比例和死亡率),这个时候不提“每个死者都有名字”了吗?
财新的那篇文章发出后,评论区骂声一片。
这个时候,此前宣扬“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声音”的财新,删掉了微博,然后今天在微博上连发两条立场完全相反的文章。
你要是头足够铁,坚持不删文,我还能认为你是在坚持“不应该只有一个声音”。
结果呢,被网友骂了,一看舆论形势不对,然后就删文反转立场。
这个吃相真的太难看了。
(还有网友扒出了财新去年的一条微博(现在已经删了),依然是满满的公知风格)
我可以接受不同的媒体(或者媒体人),有不同的风格和政治倾向。
比如有些比较保守主义,有些偏自由派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公知),还有些则走中立客观路线。
我可能不会同意你的观点,但我相信不同风格、不同倾向的观点相互碰撞,最后会帮助我们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
但前提是,你要能坚持自己一贯的立场,并且不能搞双标。
如果一件事发生在中国,你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批判政府做得不到位,但类似的事,甚至是更加更加恶劣的事,发生在西方国家的时候,你就走理中客路线给人家洗地。
这种做法是不是太可耻,太双标了?
03
老读者们应该知道,我也有我的风格立场,那就是“内外有别”。
如果中国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我一直坚持该批评批评,该改进改进。
比如关于红会、关于故宫大奔女以及其他各种社会不公的现象等等,我有意见我会提,会批判政府做得不好的地方。
哪怕有些文章会被和谐了,但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尽自己的努力,致力于让我们的这个国家、我们的社会能变得更好。
可如果是涉及到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博弈,我一直都是非常现实主义的。
我会坚决站在中国的立场,站在维护国家和国民利益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
这是我一贯的立场,从来就没有变过。
最后就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约翰逊的冒险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
1.如果英国的“群体免疫”闯关失败了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要知道天花这种传染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它并没有在自然免疫的情况下被消灭,而是靠全民接种疫苗,才把这种传染病干掉。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靠“大规模感染”的方式获得群体免疫。
考虑到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很有限,比如对它的传染能力、死亡率、抗体的有效期,这些都存在争议或者不确定性,所以英国能够成功建立“群体免疫”,真的很难说。
(英国免疫学会刚发布的一份声明,就专门提到了免疫有效期的问题。声明专门提到了一点,就是冠状病毒家族中的其他一些病毒,比如那些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免疫反应的有效期大约只有三个月)
此外,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其结构不稳定,发生变异的可能性更高。
所以哪怕是成功建立了“群体免疫”屏障,依然可能会因为病毒的变异而功亏一篑。
再者,根据现有数据,新冠肺炎的患者中,大约有20%的人会陷入重症和危重症(80%的患者则可以自愈)。
这些人如果得不到医疗支持,会危急到生命。
而根据IndexMundi的数据,英国每千人床位数为2.8张,在全球所有国家中排名第82位。
如果约翰逊政府真的打算让4000万人感染(这里按总人口乘以60%算)来博取“群体免疫”,那么需要医疗支持的人也将高达800万人(4000万*20%)。
即便是采用“错峰感染”的方式,医疗系统能否支撑得起也是个未知数。
如果支撑不起,那英国的老百姓就遭殃了。
一旦闯关失败,英国社会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当然,权贵阶层会有自己的办法)
2.如果英国闯关成功
那全世界采取隔离措施的国家都遭殃了。
无论是中国这样的彻底隔离,还是像意大利、西班牙这样的有限隔离,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都将白费。
因为你不可能无限制对外来人员采取隔离和观察措施,那将严重打击本国的经济和对外交流。
而获得免疫的英国人,则可以肆无忌惮的在全世界到处跑。
我认为这也是约翰逊选择冒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腹黑一点考虑,赌赢了,不仅可以借着病毒甩掉大量包袱(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优化人口结构,还可以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基于上述原因,一旦有国家开始堂而皇之地走“群体免疫”路线,那就会逼着其他国家也采取同样的路线。
因为如果不跟着走这条路,在经济上将会非常不划算。
尤其是对于容错性低的小国来说,或者经济处于低迷状态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一旦英国闯关成功,不难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会跟上英国的脚步。
并最终演变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哪怕那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危机。
而这种局面一旦发生,损失最大的国家是谁?
当然是中国了。
我们举全国之力,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那么多医护人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控制住国内的疫情,让我们从黑暗走向黎明。
但如果由于英国的穿管成功而引发劣币驱逐良币,那我们前期的付出,很可能就付诸东流了。
那到时候我们怎么办?
有疫苗的话还好,但如果到时候疫苗还没问世,难道我们也要让大多数老百姓感染一遍吗?
要么就只能用巨大的经济代价去硬撑。
每当一架国际航班降落,我们不得不派出大量的医疗队伍去做隔离观察和接送。
我绝对不希望这样的局面发生。
所以,作为中国人,站在维护本国利益的角度,我也坚决反对约翰逊政府的冒险做法。
这种做法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让英国人遭殃,要么让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遭殃。
在疫情面前,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所有国家团结一致,尽可能延缓疫情的发展,并全力研制疫苗,才是全人类的最优解。
所以,无论是出于人道主义,还是出于现实利益,我都坚决反对英国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至于那些为英国洗地,美化所谓“群体免疫”的国内媒体,如果你们还有羞耻心的话,希望能好好反思,不要再搞双标和无节操的美化,否则只会人心尽失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缓缓君: 锤爆那些吹捧“群体免疫”的媒体!|2020-3-1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