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至今,5G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词汇,全球已有近60个运营商进行5G网络部署,正式推出5G服务的超过50个。
国内有超20个省市发布了5G相关政策,近30个5G产业园落户沿海及珠三角地区。
国家接连放出政策“大招”: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等终端消费;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推动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3月24日,工信部印发《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从加快5G网络建设部署、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持续加大5G技术研发力度、着力构建5G安全保障体系等几方面,阐述了推动5G加快发展的具体部署。
疫情来袭后,5G更是一夜之间有“+万物”之势。
那么,5G有哪些惊艳的“杀手级”应用?
文丨崔赫翾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为什么有人认为5G“无用”?
于是,很多人将5G与高速下载划上了等号。
5G有多快?
2G时代,150kbps的传输速率,折合下载速度15k-20K/s,想听一首MP3音乐,点上下载后,估计吃一顿饭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在3G时代,1-6Mbps的传输速率,折合下载速度120k-600K/s,一顿饭的时间缩短成了一杯茶,但正在加载的小圆圈还是经常转个不停;
4G让通讯速率大约增长了17倍,达到了10-100Mbps,折合下载速度1.5m-10m/s,小文件下载变成一瞬间的事情。移动支付、短视频直播等仰赖4G技术的新生活方式应运而生,极大提升了生活便捷度与幸福感。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
2019年是5G商用元年,5G的速度增长到20Gbps,折合下载速度2.5G/s。
然而,与此同时,出现了5G“无用论”的说法,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正在下载的项目飞速归零的同时,流量与成本肉眼可见。
目前5G的实际下载速度比4G快十几倍,但消耗的流量也更多。有人做过测试,在4G下测十多次网络,仅消耗了600M流量,而5G环境下测一次就花了1200M。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7.2GB。有人推测5G网络下这个数字至少是60G,甚至更高。
流量消耗居高不下,其昂贵的成本令人望而却步。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发布了自己的5G套餐收费标准,套餐定价基本设置在128元到599元之间。以5G入门级套餐为例,30GB流量难以满足多数人日常需求,超出部分流量的收费让人难以承受。
不仅如此,200元以内的套餐速率峰值最高才500Mbps,这个速度对5G来说有点鸡肋。想要享受1Gbps的速率,至少得花接近300元。
二是对于普通消费者的日常娱乐需求而言,5G的刚需性并不明显。
4G已经够快了,下载一部电影耗时1分钟或1秒钟,区别并不大。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消费端的高清视频、高清直播、VR游戏等应用近几年并非刚需。而生产端的无人驾驶、万物互联等在当下还停留在概念阶段。
总而言之,价格高昂,效果却不明显;没有平台,一身本领无法施展。这就是人们质疑5G的原因。
实际上,大部分人质疑5G“无用”时,可能并没有弄清“G”究竟是什么。
“G”代表“generation”,指通信技术发展的时代,5G就是第五代通信技术。以手机这个熟悉的终端来举例:
1G实现了模拟语音的通讯,也就是没有屏幕的大哥大时代的互通;
2G实现了语音通信数字化,手机上有了小屏幕,短信兴起;
3G实现了语音以外图片等的多媒体通信,除了文字,我们还可以发图片;
4G进入了全民低头刷视频和看网络直播的时代;
5G加持万物,如5G+VR/AR、5G+工业互联网、5G+医疗等。
2
疫情期间牛刀小试,不只是速度快!
当我们打电话,语音会形成声波,声波传入手机变成电磁波,电磁波持续通过天线发射到最近的基站,然后通过光缆传输到离对方最近的基站。接下来就是又一套转译——电磁波变成声波,最终送达到对方耳中。
其中,电磁波是关键,而决定其功能特性的指标是频率。从通信1G(900MHz)到4G(1.8GHz以上),应用的无线电磁波频率越来越高,5G更是达到了波长为毫米级的极高频。频率越高,能使用的频率资源越丰富,能实现的传输速率也就越高。就如同马路越宽敞,车辆就不受阻碍,速度也能大幅提高。
除了速度大幅提升,相比目前的4G通信网络,5G还有不能比拟的优点。
在武汉开通的湖北省首个室外5G试验基站
一是广联接。5G单通信小区可以连接的物联网终端数量理论值将达百万级,是4G的十倍以上。无处不是终端,于是整个生态就变了,手机也不再是5G的唯一方向。
二是低延时。5G的理论延时是1ms,是4G延时的几十分之一,基本达到了准实时水平。
此外,很多人觉得现在2.4Ghz WiFi比5G性价比更高。其实,二者并没有可比性,只是两种不同的连接手段。
2.4Ghz WiFi的原理是我们付钱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将互联网接入家里,然后使用路由器通过Wi-Fi覆盖一片区域。WiFi的特点是私人性更强、移动性差、覆盖范围小。
5G基站建在全国各地,使用起来类似铁路的“中心化资源调度”,覆盖面更广、移动性更强。
在大多数人对这个新生事物尚不熟悉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拉近了我们与5G的关系——一夜之间,5G似乎开始加持万物,如5G+VR/AR、5G+工业互联网、5G+医疗……
比如,疫情催生了一个叫“云监工”的“新职业”。武汉版“小汤山医院”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堪称“中国奇迹”,然而,如果没有5G,就没有“挖掘机天团”“叉酱铲酱”(指小叉车和铲车)的故事,长达600多小时的慢直播,是自5G商用以来,网友第一次大范围感受5G技术的场景。
截至2月2日,“疫情24小时”系列慢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亿人次。
按传统的模式,要完成这样的直播,必须拉光纤或网线,但是,当时工地施工环境非常复杂,而且也不可能把网线拉到铁塔上去,毕竟线最终要回到机房里。借助5G网络在大带宽、高速率等方面的优势,“云监工”高清直播系统项目得以省去这些繁琐的步骤,还实现了多平台推流、VR直播等新玩法。
随着疫情持续向好,5G在复工复产中也有不俗的表现。
测温一直是疫情期间的热门话题。
一个上班族,早晨出门进入地铁站,一望无际的测温队伍从地铁站排到了路口;好不容易到了公司,写字楼、园区场也因测温而排起了长队;一想到中午外出买饭回来面对的测温长队,不得不逼着自己过上了每日自带便当的生活;唯一的好处大概是,办公室日常的“大烟枪”,因为怕去楼下抽烟麻烦,干脆戒了烟。
随着返工潮的到来,“5G+热成像测温”应运而生,进出人员只需在镜头和传感器前走过,设备就能快速获取当前人员体温数据进行筛查,仪器所检测出的体温数据被及时传输到防疫控制中心,若有人被检测到体温异常,设备会自动发出警告提醒,堪称测温界的ETC。
整个检测过程只需0.5秒,比人工测温快了10倍。速度变快,大幅降低了人员滞留所造成的交叉感染风险。
3
相隔3000公里做手术,5G远不止于此
“未来5G应用场景的80%会在工业互联网,尤其值得期待的是车联网和远程医疗。”
行驶有多重要?2018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2.4亿辆,同比增长10.5%,预计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美国,达到3亿辆,并在2025年与欧洲持平。截至2019年底,中国每1000人拥车量为173辆。
但是,在便捷出行的同时,汽车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有所下降——路上出点小事故,交通就堵成一片,停车位很难找。
2019年1月22日,一款无人驾驶汽车在济南市路试
在5G助力下的车联网或许能改变这一切。每辆汽车都具备GPS定位和一双“眼睛”,汽车可以将路况上传给交通管理部门,由云端控制车流,进行路线规划,避免交通拥堵。不仅如此,一些功能将会比现在更完备。
以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为例,目前的自动驾驶系统基于雷达和摄像头的各种信息输入,单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技术决策,但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首先,从外部环境看,在环境恶劣情况下,雷达、摄像头信息不能及时反馈时,容易发生意外。
2016年5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名车主在开启了自动驾驶状态后撞上前方转弯的卡车,不幸殒命。事故调查结果显示,系统没能分辨出前方卡车的白色拖车与明亮天空的区别,导致自动刹车未能辨识出障碍物而没有进行制动。
2018年3月23日,38岁的苹果软件工程师因自动驾驶系统故障及自身分心,导致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附近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车祸,因抢救无效死亡。
其次,就单车本身来说,其处理信息量庞大。
一辆汽车的自动行驶过程需对TB量级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网络购物或者抢购车票等造成的服务器崩溃或许还能接受,但行车时任何错误造成的过失都是惨烈的。5G极小的延时和高度可靠的通信网络让“车联网”成为现实,如,超车等场景需要周边车辆的传感器信息共享;并道等场景需要周边车辆驾驶操作状态信息分享。这样一来,既节约了开发成本,又大大提升了安全性。
除了行驶,我们同样期待5G在医疗领域中的表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在全国首次实现两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5G远程会诊。随着火神山医院的落地,超高清远程会诊也同时开启,临时医院不便大规模安装敷设线缆,5G网络是实现它的必要条件。
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5G能实时反馈;诊疗数据用数字化系统进行采集和归档并云上传,5G能保障无纸无菌的传递;病区内的安全保障,5G也能通过的“万物物联”进行实时监控。
5G远程会诊,能有效聚集医疗专家资源,时刻把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临床诊疗方案,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例如,患者的氧饱和度快速下降,或者内环境紊乱,可能在较短时间出现性命之忧,实时功能可以及时进行积极干预。
实际上,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早就发生了,2019年3月,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已经顺利完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至培通过中国移动搭建的5G网络,在与患者相隔3000公里的情况下,耗时3小时成功为一名68岁的帕金森患者实施了手术。
未来几年,我们对智慧医疗的需求将非常迫切。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医,疗资源严重不平衡,远程医疗需求旺盛。
2019年5月10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家通过5G远程协同操作平台为石台县人民医院开展的腔镜手术进行指导
从2015年三甲医院的区域分布看,中国的高级医院大多分布在东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区域的人口相比其他省份并不多,但是拥有数量较为丰富的三甲医院,以及更优秀的医护人员。5G智慧医疗或将能够很好地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比如,基层医院缺乏优秀的超声医生,急需建立能实现高清无延迟的远程超声系统,由远端专家操控机械臂对基层医院患者开展超声检查。
另一方面,老龄化时代来临。根据2015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的预测数据,在中生育率方案下,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到2055年左右将突破5亿。此后,老年人口数量将保持在高位水平,疾病风险随着增龄而迅速增加。
总之,每平方公里联接100万个设备的5G,将迎来各式各样的海量联网设备,万物互联的智慧时代正拉开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