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后沙:牛津学生誓要拆除“罗德雕像”,而国内网媒曾大肆吹捧过他的奖学金 |2020-06-13

美国“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抗议浪潮,如同地震波一般向西方各国辐射,在欧美多地的反种族主义、反殖民主义、反白人至上主义的抗议活动中,已有多座历史人物雕像被示威者涂鸦或拽倒,有的还被扔到了河里。

美国抗议者针对的雕像和纪念物主要是南北战争时期维护南方奴隶制的将领,包括罗伯特.李,约翰斯顿、卡斯尔曼等人……

目前还不清楚美国国会是否会将罗伯特.李的雕像从国会百人纪念像中移除?如果在政治上是有利的,那么佩洛西很可能将会这么干。

新大陆发现哥伦布在美国被“斩首”示众,美国舆论对他的历史评价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欧洲由于历史原因,要清除的殖民者纪念物痕迹远远多于美国。

维多利亚女王,英国殖民统治巅峰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她的雕像被喷上了“谋杀犯”和“奴隶主”的涂鸦,还有丘吉尔(出任过殖民大臣)的铜像也得到了一样的待遇。

在英国最著名学府之~牛津大学里,学生们再度掀起了“罗德必须倒下”(Rhodes Must Fall)抗议运动,6月9日上千名抗议者们在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外封锁了道路,要求校方拆除他的雕像。

如果不是雕像位置放得太高(三楼),学生们早就自己动手把它放倒了。

拆除罗德雕像呼声,并非仅仅是受到“弗洛伊德事件”影响,五年来,牛津学生一直持续对它的抗议,2016年奥里尔学院已同意拆除罗德雕像,清除此人给学院带来的影响,只是由于校方不同意,学院才宣布保留罗德像。

这次抗议浪潮起来后,“罗德必须倒下”口号再次响起,而且比以前更响亮。

在一家请愿网站上,支持拆除这座雕像的抗议者们,联署了一份请愿书,目前已得到超过15万人的支持。

牛津当地有26名议员签署联名信,要求移除罗德斯雕像,议员表示:塞西尔·罗德是白人至上主义者,他信奉残酷的殖民统治以及对非洲乃至全世界的征服。作为市民代表,我们支持从牛津的高街上移除塞西尔·罗德雕像的诉求,并赞同牛津大学更广泛地去殖民化……

罗德看来是难逃一劫了,牛津校方2016年之所以反对拆除此像,并不是如他们所说的:“公平对待历史的复杂性”,而是钱,罗德基金会当时就扬言:如果推倒罗德雕像或把它迁出牛津,他们就撤回对学校的捐赠赞助。

不过,这次金钱也保不住罗德了,市议会表示:我们谴责奥里尔学院在2016年作出的决定,把捐赠者的特权凌驾于广大牛津人之上。

毫无疑问,罗德已是臭名昭著,接下来,牛津的“罗德奖学金”也将变成一种耻辱,而不是荣誉,命名方式被取消或更改是早晚的事情。

然而在中国,尤其是网络媒体上,曾对“罗德奖学金”掀起过一波膜拜节奏,那是在2015年,有四名中国学生成为了首批“罗德奖学金”国内获得者。

这是当时的网媒通稿式报道内容,强行将“骄傲”捆绑给国人。

网媒毫不吝啬对“罗德奖学金”的溢美之词,并用“道德力量”来形容罗德本人。

当时网媒不但以同样的口径大力传播,并且在平台上不时以各种弹窗形式强迫你必须知道。意提到“罗德奖学金”诞生过N位领导人、N位跨国公司老总、还有诺奖得主,该格调高入云霄。

其实这与商业营销套路并无两样,比如卖内衣裤网店的说,穿过他们品牌内裤的有奥巴马、希拉里、盖茨一般……

罗德奖学金的由来,按百度说法,它是在1902年,依照英国矿产业大亨西塞尔·罗德的遗嘱而设立,至今(2015)已有113年历史,媒体亦纷纷照搬引述。

西塞尔.罗德(Cecil Rhodes),也有译成是罗兹或罗德斯,他是英国的一位非洲殖民者,一个恶棍加屠夫。

稍微关注过非洲历史的人,或许知道曾经有一个国名:罗德西亚(今天的津巴布韦)。

罗德西亚就是以罗德命名的,可想而知罗德当时在非洲势力大到什么程度?自从他的人马来了以后,当地原住民(绍纳人)到了1890年,被杀掉了70%以上, 因为罗德一伙要抢走当地的金矿。因此,罗德奖学金从一开始便带着浓浓的血腥味,当然,网媒吹捧罗德奖学金时,是不会告诉大家这些背景的。

罗德势力大,因为他还是一名共济会成员,他是在阿波罗大学奥利尔学院加入了共济会。凭着这层关系,他在欧洲的人脉网也相当强大。

1902年临终前,罗德叮嘱设立奖学金,而且必须是最顶尖的名校。一位种族主义者、殖民主义者、白人至上主义者,在牛津设下这样一个奖学金,初衷如何?当然无须多言。

过度美化这个奖学金,极力掩盖真实历史,反而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暴露的是一些人对西方保持跪姿的心态。

二战之后,罗德奖学会的申请条件也在不断改变,但原则从未改变,它只培养具有西方思维的各国年青人,并通过再教育,使其思维固化,并投放到世界各地“建功立业”,建什么功?立什么业?不妨看一个例子:

迈克尔·麦克福尔,是奥巴马的俄罗斯问题首席顾问,出任过美国驻俄罗斯大使。八十年代他就读于斯坦福大学,酷爱外围政治运动,与白宫调门保持高度一致,可谓根正苗红,资本主义优秀接班人。

他与一位女同学掀起了一场所谓“反种族隔离”运动,从此不再上课,天天带人占着教学楼,哭着喊着要去非洲闹民主。

作秀结束后,他以此为本钱,申请了罗德奖学金。记者问他和他的女同学,为什么搞反种族运动,却要去申请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奖学金?是为了钱吗?他表示要用这些钱去非洲推翻独裁政权,传播民主。

后来他和女同学都领到了这笔血腥钱,去了牛津。

毕业后,麦克福尔一直挂在嘴边的非洲“民主”被他抛弃了,又去了莫斯科大学当交流生。

他不断“结交”在苏联能遇上的“不同政见学生”,并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和联系方式,交给美国大使馆,大使馆再将这符合 “民主”素养条件的学生引荐给美国各个大学,这些苏联学生回国后,在80年代未期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他一起获得罗德奖学金的女同学则回美国效力,她就是苏珊.赖斯(后来成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国家安全顾问),前两天还公开指责俄罗斯煽动美国抗议活动。

麦克福尔驻俄期间,普京十分了解他的经历,俄罗斯电视1台曾经这样嘲弄麦克福尔,“一位纯民主建设家。”

麦克福尔几乎掌控了俄罗斯所有网络顶级大V,包括“网络元首”阿列克谢·那瓦尔尼。

在这位驻俄大使的领导下,俄罗斯意见领袖在网上掀起各种“民主”运动。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王车易位”时,麦克福尔不顾大使身份,直接煽起了一场“没有普京的俄罗斯”街头运动。

2014年,麦克福尔大使职位被替换,而且俄方还不准他重新入境俄罗斯,做大使做到被拒绝入境,可见俄罗斯对这位“纯民主建设家”有多么憎恨。

从罗德的残酷殖民统治,到今天的罗德奖学金,再看看麦克福尔们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了解西方通过这种“高大上”奖学金打算培育什么品种?简直说,就是将各国优秀人才在其学生阶段,将其塑造成“皈依者”。

在网媒一片喧嚣之中,再多的赞美,也掩不住那罗德奖学金那一股浓浓的血腥味,以及背后的政治意图,低调点不好吗?

罗德被唾弃,罗德奖学金面临改名,是西方目前社会运动的结果。这让国内膜拜西方,吹捧罗德奖学金的人很尴尬,毕竟他们不敢反驳。但是,如果我们在网上批评罗德式人物,他们就要不满了。

 

欧美目前这场运动,无论是动机还是结果都非常复杂,不妨冷眼观之,但这场运动至少狠狠抽了那些认为“殖民有理”的西方跪拜者的大脸。

作为中国人,千万不要一味地去盲目仰视西方,特别是那些五花八门的人文奖项。

记得低头看路,不然,你很快就会掉到坑里去。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后沙:牛津学生誓要拆除“罗德雕像”,而国内网媒曾大肆吹捧过他的奖学金 |2020-06-1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