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闲聊,比较发散。
最近对一本书《贫穷的本质》感兴趣,当然实际上英文直接翻译过来应该是《贫穷经济学》,不过很显然中文翻译成前者对销量更加有利。
作者去了不少穷国进行调查,书里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总结,我觉得对于我们的人生很有参考意义,下面的有下划线的文字是书摘。
1:身兼数职会阻碍专业性进步:
“很多穷人都身兼数职,但这同样是缺乏效率的。如果不够专业的话,他们很难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
2:穷人的工作不稳定,因此有对稳定工作的向往,也确实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
“对于政府工作的特别强调表明穷人对于稳定的一种向往,因为这类工作虽然不那么激动人心,但一般都非常稳定,而且,实际上,工作稳定似乎是中产阶级与穷人之间的一个界限。”
为什么稳定的工作对穷人如此重要:
“一份稳固的收入可以对未来的支出作更多贡献,而且也使现在的借款变得更容易,更廉价。因此,如果家里的某位成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学校会更愿意接收他们的孩子;医院会为其提供更昂贵的治疗,因为医院方面认为,他们能担负得起这些费用;家里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利用这些收入投资自己的生意,谋求可能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一份好工作如此重要。
好工作是稳定的、工资可观的工作,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让人们去做中产阶级擅长做的事情。
3:缺少信息来源会导致贫困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错误的东西。”
“每天99美分的生活意味着,你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报纸、电视和书籍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你常常会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
4:穷人肩负的生活责任更多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确”的决定”
什么是正确的决定呢,书中有个例子:
“我们问一些农民为什么他们后来没有使用化肥,大多数人都回答说,在耕种季节到来时,他们手头没有足够的钱买化肥。令人惊讶的是,化肥可以少量购买,因此即使对于只有少量存款的农民来说,这似乎也是一个不难抓住的投资机会。这表明,问题在于,在丰收至耕种期间,农民们甚至很难存下一点点钱。为家里存钱很难,因为他们总会有要用钱的问题出现(有人生病、有人需要买衣服、有客人需要招待),人们很难对这些问题说“不”。”
5:穷人身处的环境意味着他们会付出更多的“无意义劳动”
“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很多。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
“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下水道自行运转,我们甚至不知道是怎样运转的。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一条我仔细的读了好几遍,觉得很有启发,具体见后文
6:穷人往往不一定能找到服务于他们的市场
“一些服务穷人的市场正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
这个并不难理解,例如穷人需要地下室,城中村,老城区等廉价房租的住房
7:穷人的钱更多花在了疾病的治疗而不是预防
“因此,问题并不在于穷人为健康花了多少钱,而是他们的钱究竟花到哪里去了。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纯净水、蚊帐、抗蠕虫药片或强化面粉,尽管这些东西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好处,但人们似乎不愿为此花太多的金钱或时间。”
8:穷人通常需要孤注一掷的面对风险
“一个国际金融领域的朋友总说,穷人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风险,而唯一的不同点就在于二者的收入水平。实际上,他对于这个问题的估计过于保守了:与几乎所有的小业主及农场主不同,对冲基金经理不需要承担自己全部的损失。此外,穷人常常要为他们自己的生意筹集所有资金,这些资金要么来源于家里的积蓄,要么是从别处挪借的,而这种情况是大多数对冲基金经理无须面对的。”
9:对于穷人家庭,由于对子女投入水平本来就低,因此孩子的多少对孩子健康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并不如想象的大,对作为养育付出方的父母反而更有影响。
“家庭规模与储蓄之间的有力联系,或许有助于说明这样一点,即孩子越少并不意味着他们越健康或受教育程度越高——如果孩子少的父母意识到他们将来只能得到较低的现金回报,那么他们就需要提前储蓄更多的钱,这会减少他们投资给孩子的钱。”
“然而,大家庭对孩子无不利影响,这似乎也有些违背常理:如果同样的资源要由更多的人来分享,最终有些人就会得到更少。如果孩子没有受委屈,究竟是谁吃亏了呢?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母亲。”
10:穷人依赖子女的经济回报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经济未来:一种保障政策、一款存储产品,也是某种福利彩票,这些东西被统统装进了一个大方便袋。
富裕国家的很多父母并不需要思考这些,因为他们有其他安度晚年的方式——他们有社会保险、共有基金及退休计划,还有公共或个人医疗保险。
对于全球大多数穷人来说,子女(还有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给父母养老的观念是极为平常的事。当生育率有所下降,财政储蓄就会增加。”
11:生育率与储蓄率的关系
“与1972年之前生第一个孩子的家庭相比,1972年之后生第一个孩子的家庭平均少要了一个孩子,后者的储蓄率比前者约高出10%。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储蓄率的增长幅度达33%(家庭储蓄率从1978年的25%增长到1994年的34%)。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因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而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对于那些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家庭来说,效果尤为明显,这符合养儿防老的观点 ”
以上三条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即使避孕措施普及,穷人生育率仍然比中产更高,
因为穷人收入低本来就低,少生带来的储蓄上升收益并不太明显,
倒是万一多生了个有出息的孩子会带来极高的收益。
另外穷人由于收入限制,对孩子的资金投入也本来就低,忙于生计也无暇顾及孩子教育,
孩子的成长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多生一个少生一个都在同一个学校读书,
不会明显的导致单个孩子获得的教育资源投入猛增。
这和中产的策略不同,中产由于对子女投入金额更大,相应的少生带来的储蓄增加收益更明显,
同时带来的对单个孩子的教育投入的增长也更显著,可以让其上更好的学校,
而名校对孩子来说往往意味着一个飞跃,同时少生也可以在学校以外也能接受更多的校外补习。
所以经济发展,总体生育率下降是必然现象。
11:“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
12:由于收入低,所以存钱的吸引力对穷人更小,因为积累需要的时间更长,更倾向于消费。
“你永远都买不起那台电冰箱,还是喝茶吧….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穷人来说,存钱的吸引力更小,因为在他们看来,目标太遥远了,而且他们知道一路上会遇到很多诱惑。不过,如果不存钱,他们会一直穷下去。”
13:必须要向穷人父母宣传读书有用
“需求达人观点的核心是,教育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投资:人们投资于教育,就像投资于任何其他领域一样,目的是挣到更多的钱,增加未来的收入。将教育堪称一种投资所带来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做出投资的是家长,而未来获得收益的是他们的孩子。”
“政府必须从经济角度考虑,让父母觉得送孩子上学是值得的。”
还有一些关于如何让穷人接种疫苗,以及蚊帐价格和购买比例等试验和数据,
比如为什么接种疫苗是免费的,但是穷人疫苗接种率却很低?
为什么蚊帐很便宜,但是能够有效的降低得疟疾的几率,但是穷人购买蚊帐的比例却很少?
其他我觉得里面一些关于国家治理水平和穷人收入的关系也很有意思
“如果政策不能被正确地实施,计划得再周密完好的政策,也不能发挥作用。不幸的是,政策的意图和实施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
“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
强调外资的重要性:
“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
我其实看完这些,倒是有点感想,
这本书没有给如何脱贫给出很有力的答案,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全球脱贫经验最丰富的中国是怎么做的,但是作者Abhijit Vinayak Banerjee班纳吉和Esther Duflo杜芙若夫妇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让我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含金量产生了一些想法。
作为全球脱贫最显著的国家,国内的学者也应该深入国内田间地头,尤其是贫困地区,对贫困户和扶贫干部进行深入调查,几亿人是怎么脱贫的,背后做了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写出好多本书,这里面是可以诞生经典著作的,再配上一个出彩的标题,这写出来的书不是更有价值。
我老家县城当年大下岗的时候也是一片萧条,我也亲眼见到了下岗职工们集体聚集争取权益,但是20年后却变得更加繁荣,这背后做了哪些工作,由学者写出来,不是很容易形成中国学派?
于是搜索了一下,发现国内还真的有这样的书籍,而且还有不少,已经形成了中国减贫研究书系,
只是有点遗憾为什么没有涌现类似《贫穷的本质》这样的热门书呢?
如果国内作者文笔能够通俗易懂点,标题再符合传播特点一点,
比如叫做《一个县城的逆袭》,或者是反映某个600多人的贫困村脱贫的报告,
可以取名叫《600个穷人的经济学》之类,再加上社交媒体宣传,是不是也可以出现知名著作。
另外,我认为作者还没有真正的提及一个问题,
我们的地球,其实就是个阶层固化的社会,从19世纪的帝国主义时代到现在都100多年了,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四地以外进入发达经济体的,
只有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还有个以色列,不过其实也是欧美的犹太移民。
而这些地方全部都在冷战前线,受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大力扶持和技术产业转移。
港澳台和韩国都在第一岛链以内,
而新加坡也受益于美国,不只是美资到新加坡设厂,美国打越南战争时,美军在越南作战的物资供应的大量来自新加坡,这使得1965年才独立,处于贫穷状态,在努力发展制造业的新加坡因为越南战争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
以色列和中东国家的几次中东战争,背后分别就是美国和苏联。
当然了,我们不能说他们能发展起来就是靠美国或者西方,自我的奋斗也很重要,否则有机遇也抓不住。
从世界地图上看,过去一百年全球为数不多的“新发达经济体”,
欧洲的斯洛文尼亚,爱莎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塞浦路斯,
亚洲的港澳台,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大多数处于东西方对抗的前沿,
如下图中的蓝色区域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的发达国家,而过去100多年新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地区都在两个红圈内。
当然IMF把南美的几个地区也列为发达经济体,所以有几个蓝点,不过那其实是法属圭亚那,波多黎各(美国的海外自治邦,其实也是美国领土)
所以说,作为一个阶层固化的世界,在西方主导的发达世界之外的国家,要想以穷国的身份逆袭翻身,从发达国家获取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非常重要。
这些处于冷战前沿的小经济体,基本都站在了美国为首的西方一边,让西方获得了战略利益,从而有了更多的历史机遇。
简单的说,当年他们全部都站队了,只是力度不同,像新加坡和以色列,就保持了相对更高的独立性,最后他们赌赢了,西方赢得了冷战的胜利。
我国在当年弱小的时候,也是两次站队,一次站苏联,一次站美国,
实话实说以我朝的千万平凡公里+十亿人口级别的体量,即使当初非常贫穷,但不管站谁一边给这边带来的战略利益,都是这些小经济体远远不能比较的,也因为此我国在两次站队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一边从苏联获得了成套的工业体系, 1956年居然制造出了喷气式战斗机歼五,还参加了当年的国庆阅兵,如果跟15年前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飞行员们说,中国会在15年后学会制造比零式战斗机先进了一个时代的喷气式战斗机,估计这些昭和男儿们打死也不会信,这个技术发展实在也太跳跃了,在二战时期的昭和男儿们看来,中国能造中正式步枪和仿制捷克轻机枪就是极限了。
一边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及其外围地区日韩港台获得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
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卷入了工业化进程,大批留学生到发达国家留学,带回了大量新技术和产业。尤其是经过十几年艰苦谈判,终于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进一步迎来了大发展。
我自己接待过欧美厂家的验厂,他们对工厂的环境,制造流程,品质管控,工人劳保用品的各种要求,是真真实实的有助于中国制造的规范化,品质和劳工权益保护提升的。
别人厉害,我们就是要好好学习,当然了我们也要自信,我们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我们不会永远只是学生,也是能超过他们,战而胜之的,很多人只看到了前一点,便一直默认我们永远只能是学生,不可能超过西方,不相信我们也能当老师,这就是不自信了。
我们今天的全国高速铁路网络,全国5G网络,乃至新冠抗疫的表现,不就都超过西方了么?
对于全球大多数的穷国,尤其是规模较小的穷国来说,
如果没有什么可以向发达国家让渡的战略利益,也就无法得到发达国家给与的战略收益,要想摆脱穷国身份,就很难了,毕竟全球的市场,技术,产业都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这个比例可以很容易的从全球GDP分布,高水平论文产出和PCT国际专利分布看出来,发达国家都占了全球50%以上。
像越南,过去的十年电子产业高速发展,其实没有太多秘诀,就是韩国的三星和LG,尤其是三星大规模的在越南投资了,越南就是享受了来自发达国家韩国的产业转移。
当然了,全球的穷国,在发达国家以外,现在总算迎来了脱贫的新希望了,那就是中国。
技术,市场和产业可不只是发达国家才有,现在中国也有了,
而且中国比西方国家相对来说要真诚多了,是真的帮你搞基建,提供资金也很少附加政治条件。注意,这个真诚,也只是相对的,国家之间还是本国利益为主,懂的自然懂。
中国搞一带一路,就是给了这些国家机遇,但是抓不抓得住,就要看这些国家的自我奋斗了,
比如不幸被西方国家忽悠,说不要陷入中国的债务陷阱,不要被中国这个新帝国主义殖民,又或者说中国公司会危害国家安全,
于是对一带一路敬而远之,时不时在国内搞个反华宣传,大部分情况下是离脱贫更远了一步,
你不想从中国获取市场,技术和产业转移,那么就只能依靠西方了,他们这么多年对你们怎么样,心里应该有数。
时间过去一百多年了,欧美对外产业和技术扩散主要就是到东亚地区几个经济体,印度也拿到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与技术和产业转移没啥关系。
要想站队,也不是穷国自己能决定的,需要有客观条件,而且还有风险。
第一点:你要有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战略收益的资本,尤其以军事压力,
比如波的三国,离莫斯科就只有1000公里左右,
韩国紧邻着朝鲜,香港是中国大陆的资本门户,台湾扼守第一岛链。
所以一般来说,在地理上要离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比较近。
第二点:他们必然会提出各种要求和条件
西方给予的战略利益,几乎100%会附加各种条件,加入了别人的阵营,作为小弟自然要听话。
比如你要接受西方的驻军,接受成为西方附属的现实,
亚洲的韩国,日本都有美国驻军,曾经台湾,香港,澳门都是有西方军队驻军的,被中国通过各种手段在20世纪全部终结了,现在想起来,中国为什么非要把收回澳门的时间定在1999年12月20日,就是赶在21世纪到来之前结束西方白人在中国的殖民局面。当然葡萄牙自己觉悟的比较快,葡军1975年就撤出澳门了,所以事实上中国领土上最后的西方军队是英军1997年从香港撤出。
除了亚洲,进入了发达经济体的波罗的海三国也有北约多国部队驻军。
驻军只是一个方面,政治也会受影响,就算是民主选举,你总不能选出一个亲中国或者亲俄罗斯的领导人吧?在很多其他方面也会身不由己,毕竟你选择进入了西方的阵营,但是你的实力又注定了你没有多少说话的分量。
中国站队苏联一边,苏联尽管对中国大力工业化援助,但也提出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等各种无理要求,试图把中国变成卫星国,附属国,当然中国宁肯决裂,承受收益变成压力的代价,也要保持独立性。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倒向西方,西方也顺势对中国搞自由民主输出,试图改变中国的制度,还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翻脸集体制裁了中国几年,当然即使这样中国也坚持了自己的道路。
连中国也面临如此大的压力,那些小国可想而知。
第三点:穷国要承担站队的风险
站队可不是只有收益的,风险也是很高的,能够被西方作为竞争对手的国家,其能力也不是吃素的,过去十几年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就站队到了西方,结果都在俄罗斯军队的军事行动中丧失了部分领土。
几十年前的朝鲜半岛,以及越南,内部也有倒向西方的势力,而中国即使当年是如此贫穷,也是绝对不能容忍美军推进到中越和中朝边境的,结果中国强力介入,在朝鲜亲自上阵,对越南大力军事援助,东西方力量在这两个国家的土地上碰撞,朝鲜半岛和越南都成为了战场,数百万朝鲜人和越南人丧失了生命,从南到北一片废墟。
中国当年不愿被苏联控制,宁肯决裂,结果苏修在北方边境陈兵百万,还面临苏联的核打击威胁。
西方国家在尤其在八十年代末试图改变中国的制度,中国想继续走自己的道路,就马上翻脸集体制裁,也导致了很多中西合作项目停顿,一些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推迟,一度影响了经济发展。
简单的说,站队这个东西,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
和当年美苏冷战相比,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和制造业规模比当年的苏联还要强大的多,
随着中美国力对比的变化,站队美国一边的收益预期在下降,而风险却在上升。
中美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目前情况并不明朗。
单位一把手只手遮天的时候,站队一把手当心腹自然收益多多,
但当一把手势力下降,二把手不断崛起的时候,这个时候站队就要慎重了,
因为站队一把手的收益就下降了,而反之风险却上升了,万一后面二把手当上了老大呢?
中国周边的国家,印度,越南都要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尤其是印度。
全球的穷国应该意识到,今天由西方统治的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实在是太阶层固化了,
这意味着穷国很难以把本国经济的蛋糕做大,蛋糕做不大,那么所谓国内扶贫就是纯粹的零和博弈,这会让国内扶贫阻力重重难以完成。
和西方相比,中国才是脱贫路上更值得信赖的伙伴。
我们回到这本书,就不说穷国这个话题了,
书里对穷人生活行为的总结,对于我们有借鉴意义,
1:最好不要频繁的跳槽,必须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坚持干下去;
2:穷人最好不要搞太多兼职,而是要找准一个领域持续的实现在该领域的专业化能力提升;
以上两条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
如果要跳槽,只能因为两个原因,
一个是因为你现在所在公司薪资提升缓慢,
一个是因为各种原因(上司能力差,项目价值低,个人专业不对口,公司走下坡路),你当前的工作对个人专业技能积累和工资上涨缓慢。
跳槽必须要在待遇和技能两项中至少一项有提升,否则花费成本跳槽毫无意义,只是浪费时间。
至少从我周围的案例来看,毕业十几年后过于频繁跳槽的人,在任何一个单位都呆不到一两年两三年,大多数发展都不太好,而那些跳槽次数较少,冷静的选择了好行业和好单位并且长期坚持下来的,如今普遍日子过的不错。
不坚持干几年,除非是能力出众的天选之人,
否则怎么可能升职加薪当主管呢?又怎么可能有出众的项目成果呢?
牛人如马云,任正非,也都是在各自企业干了几十年,才能在今天做这么大。
一个名企的HR,一看到候选人简历毕业五六年能够先后在五六家公司工作过,首先就会对这个候选人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打个问号,这份简历排序一定是靠后的。
现在HR看简历,也会了解你在原公司的级别和薪资,你在原公司的级别和薪资会极大的影响你在新公司的定级和薪资水平,
你在腾讯的职级只是个T6,想跳到阿里拿P9是不可能的。
有的HR就会讲,这个候选人虽然是来自某个大公司,但是年纪已经那么大了级别还那么低,说明潜力有限,这也说明在一家公司稳定和长期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有一定的年限才可能升级和加薪,而这对你跳槽也是有帮助的。
3:不要从事有损健康的工作,疾病的预防(如接种疫苗)比治疗成本更低。
因此必须要按时的让子女去接种疫苗,现在疫苗接种价格很低廉或者是免费。
4:为了减少“无谓劳动”占据的时间,穷人应该尽量更换居住的环境,
如果村子发展无望,那就不要固守,而是要搬迁到县城或者更大的城市,
这样可以减少花费在获得干净用水,去医院,处理排泄物,购买商品,外出交通等上面的时间。
有的贫困家庭,光是从村子走到最近的公路就要几个小时,其实是无谓的时间浪费,而有的穷人,因为走路到疫苗接种点的时间太长,需要损失一天的劳动时间,而干脆放弃让孩子接种疫苗。
这充分说明了更换环境的重要性。
上面这个问题让我很有启发,因为这个跟买房的时候遇到的经典问题,
是买核心地段老破小,还是买郊区非核心地段大户型新小区的答案不谋而合。
来深圳第一次买房的年轻人,都会遇到这个纠结的问题,
究竟是买市区的老破小,还是买郊区的新房小区,
毕竟新房新小区,对年轻人在深圳置业的诱惑力太大了,游泳池,超大小区,各种完善的运动设施,住宅楼外观漂亮,内部大厅和电梯间整洁,是理想中或者电视剧上深圳生活的模样。
而市区的老破小,虽然市区配套更好,上班通勤距离更短,但是从形象上看实在是太差了,形同上世纪90年代老家县城的住房。
为了加深印象,我放上两张图,对比下,注意这两个小区都没有好学位加成。
一个是1985年的南山老破小,
一个是2014年的郊区新小区,这个郊区还不算特别郊区,距离福田站开车13公里,离最近的地铁站1.5公里。
觉得哪个楼盘的价格更贵?实际上尽管这个较新小区的车位也很充足,物业也更好,
但两个小区平均单价都是七万多,老破小还稍微贵一点。
这种八十年代程度的老破小尚且如此,如果是那种90年代的外观还稍微过得去老破小,价格还会更贵了。
居住在核心地段,收益是不管是上班通勤,还是出门到知名购物中心吃饭,到海边公园散步,去深圳知名医院,去看演唱会,去知名培训机构,去儿童医院和私人诊所的时间都大大降低,可以大大降低无谓的劳动。
在贫穷的本质里面,发现穷人因为所居住的环境很多东西并不是很容易获得,所以穷人不得不花费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时间,我认为这个原理是相通的。
来自漂亮的小区环境,更大的住房面积的诱惑,会使人忘记买房看地段,地段,地段的第一要义(学位也是地段的属性之一,而且至少在深圳,名校所处的地段基本上都不会太偏。)
根据我身边的实际经历,那些买了郊区新小区的,大多都会在几年后换到市区,而相反操作的却少之又少,注意,以上市区和郊区只是个指代,更确切的描述应该是“核心地段”和“非核心地段”,而且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有的原来的非核心地段小区,因为有了名校的进入和区域的重点发展,而出现了房价的飙升。
但是总体上,市区老破小价值高于郊区新小区三房这个逻辑是成立的,或者可以用那句有名的俗语来概括,“宁要XX一张床,不要XX一间房”。
从我关注的市区老破小和郊区大三房新小区房源来看,几乎都是前者价格上涨更多,
例如我自己看过的两个在2014年价格还是差不多的小区房源,一个市区小两房,一个郊区三房,当时价格都是270万,在2020年的今天,南山老旧小两房最高涨到了800万,而郊区的新小区三房最高只涨到了600万。
也许可以这样解释,核心地段的房价涨幅一般会超过非核心地段,而老破小会被同地段好房子的价格上涨带动,在核心地段生活和在非核心区域生活,由于花在“无谓劳动”上的时间有很大不同,因此可以说实际生活状态有着很大的不同。
5:下定决心减少不必要的人情支出。
当然说这个是纸上谈兵,身处那个环境会有点身不由己,使得无操作性,
所以最好的就是换个环境。
6:加强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
比如有人说,计算机专业现在很火,但是以后火不火就不知道了。
事实上如果经常关注产业和经济发展动态,就知道计算机在可见的将来都将是高薪产业,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2020年高考的毕业生报考,
根本不需要担心计算机专业会不火的问题,需要担心的是计算机专业分数太高导致上不了。
再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不少人都有很多闲钱,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都有,然后投资风格很保守,不愿意进入股市和基金,买房又暂时买不起,
于是就只好放在理财通,余额宝里面,现在收益率只有百分之一点几。
实际上只要稍微找一找,就能找到不少中小型银行在提供百分之三点几的随时可以取出的理财产品。
其实我是很支持学习股票投资的,好好的找出成长型的公司,持续的投入,是会有很好的回报的,当然伴随的风险也高,
不过很重要的是,99%的股民,甚至可以说是99.9%的股民,
每年的股票收益都赶不上工资收入和房价上涨收益,
通过工作和买房获得收入要高得多,所以还是好好工作升职加薪和攒钱买房更重要。当然对那些有强大学习能力的人,股票投资其实魅力很大。
再比如楼市,
你所居住的城市哪个区域,哪些小区租售比最高?
你自己有没有想过,如果要换房,自己最想换到哪里去?这个目标小区周围的情况你了解吗?现在不少人愿意支付金钱来听取房产大V的观点,房产大V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如果你平时没有经常花时间去了解信息,就无法形成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的判断,
那么当你听到一个观点的时候,你就无从辨别。
比如本文前面说,核心地段老破小一般涨幅比郊区大三房要大,
你是不是可以马上去二手房网站,找几个代表性小区,也可以是目标小区查下2014年—2020年二手房价格,又或者去找中介聊一聊验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