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东升:
今天我们想讨论一下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7月21号经过了4天4夜的长时间的争吵,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终于达成了一致。
我们知道新冠疫情冲击之下,美国和中国的中央政府财政都掏出了很多的真金白银进行了救助。
欧洲的许多国家,尤其南欧国家,遭受了很大的疫情的摧残,早期欧盟并没有给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以足够的及时的支持和援助,包括口罩、呼吸机互相都在抢,这个东西它给欧洲一体化的前景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冲击。
但是现在随着7500亿欧元疫情恢复基金或者叫振兴基金的到位,以及未来几年之内将会有1.08万亿美元的一个进一步的信贷支持,现在整个全球市场,包括欧洲内部,他们对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前景开始感到乐观,所以近期我们看到欧元对美元出现了连续的上涨。
为什么这个事如此重要呢?为什么值得一说呢?这里边有必要指出的就是从2015、2016年前后,欧洲的民粹主义的泛滥,尤其是英国脱欧公投通过,全世界都开始持续的怀疑欧洲一体化的前景是否可持续。
通过这次转移支付的实施,大家又开始恢复了对欧洲一体化前景的信心,所以未来一段时间我们都会看到欧元会有比较明显的强势趋势。
为什么这一波的转移支付对于欧洲一体化前景如此重要?这就需要回到欧元体系或者整个欧盟体系一体化机制的缺陷这个背景中来讨论。
我们知道欧洲的一体化最初是煤钢联营,法德之间的煤钢联营,通过这样一个利益的捆绑来实现一个政治性的和解。
它这种一体化是渐进的,就是一步一步首先从特殊的商品上,然后是从关税上,再然后是从其他一系列东西的市场准入上,共同市场的建设上,后来一步步上升到了货币的一体化。
就是其中一部分国家先行先试,他们搞了一个欧元,大家把货币一体化。
可是法、德、意等等国家,大家一起采用了欧元之后,放弃了自己的本币之后,出现了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失衡的问题。
因为欧洲内部它其实也存在一个明显的中心外围关系,原本大家各自用各自货币的时候,你的竞争力如果是偏强,那么你的汇率会上升;
如果你的出口部门的竞争力、可贸易部门的竞争力偏弱的话,你的汇率会下降,市场内在它有一定的调节机制。
可是大家统一的按照一定的比例绑到同一个欧元转车上的时候,它这种调节机制就消失了。那么就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这样一个局面,无法调整了。
所以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整体一个国家的话,它就需要由中央政府实施一个不同区域之间它的利益的再分配,财政的再分配过程。
如果说我们要理解这个事,打一个比方,比如说我们中国内部,中国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那么我们不同的省份,它们在经济的结构上是有差异的,它可贸易部门竞争力是有差异的。
但是它的货币是一体的,货币一体的情况下,大家都使用人民币的情况下,那假如说比如说广东、江苏、浙江这几个省份,它们的可贸易部门保持了强势。
保持强势之后使得整个人民币汇率因为他们的出口而整体偏高,高到了中国内地的某些省份,他们的产业无法获得竞争力。
那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比如东北地区的产业,它就处于一个相对不利的地位?那这种情况下那部分省份它们就会出现财政上的“藏起来”。
那我们知道不同的区域它的竞争力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德国在欧元建立之前,德国的经济是不太好的,所以德国在欧洲一体化之后,他其实占了很大便宜。
为什么呢?是因为南欧、中东欧地区,尤其南欧地区它的这样一个商品的竞争力,出口竞争力是比较弱的。
那么好了,一个强势的工业国家跟一些相对弱势的经济体捆绑在一起,卯住在一起之后,所以整体上拉低了欧元,德国的商品竞争力就偏强。
那么也就是说欧元目前的对外汇率对于德国本地的制造业来讲是偏低估的,对于意大利、对于西班牙来讲是偏高估的。
所以这样一种部分高估、部分低估的状态,它使得强者愈强,弱者很弱,它使得德国地区的制造业,它的产业的竞争力是更加的获益,持续的越来越强,而使得整个欧洲外围地区的产业的竞争力是持续受到削弱。
这种情况下就会表现在不同地方的财政状况就会有差别。比如说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内部,比如说美国的各州之间,比如中国的各省之间,它就应该出现一定的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
以前的通过欧盟这样一个体系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它的规模、它的比例、它的力度都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这一次在新冠疫情之下的特别援助法案,是人们终于看到了这样一个欧洲一体化前景的重大希望。
在今天中美关系越来越困难的这样一个逆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中欧关系的重要性现在被明显的凸现出来。
我们看到最近咱们相关部门的领导跟欧洲方面的同事们进行了密切的沟通,要一起来推进中欧之间双边投资协定的这样一个谈判。
中国人其实从心底里边希望欧洲一体化能够获得实质性的进展。为什么呢?这个东西不仅仅是一个客套话,而是实情。
因为只有实现了多极化,也就不光是中国崛起,如果欧洲能够一体化成功的话,从战略上来讲,对于掩护中国的崛起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么也有朋友问了,欧洲一体化进一步成功,会不会将来出现美欧联合对付中国呢?
其实回顾过去20年的历史,我们看到欧盟是中国制造最大的单一市场,目前也是排名前两位的贸易伙伴。
它也是中国最主要的技术来源地,这一点大家可能不了解,就是技术上整体上来讲,好像美国是比欧洲更先进一些,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技术的禁运,技术的这样一个封锁,在过去20年里边其实一直是保持的比较高标准的。
所以最大的中国技术来源地其实是欧洲。我们中国有大量的FDI外商直接投资,那么比较高水准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于欧洲,而不是美国。
而且中国和欧洲互相之间没有明显的地缘政治冲突,也没有特别多的意识形态的这种张力。
尤其最近这些年,我们会看到随着中国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和欧洲在许多问题上的政治立场,它其实是一个趋近的关系。
比如说我们双方都主张多边主义而反对单边主义,反对霸权。然后我们双方在气候变迁、环保以及未来的货币改革,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国际多边机构的改革等等方面是存在部分的共识的。
当然了,目前欧洲尤其老欧洲欧盟的核心体系,他们对中国也有不少的情绪,比如说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欧之间的产业竞争的问题上,其实也是有一定的矛盾。
中国搞的“一带一路”,拉住了中东欧国家,就是所谓的新欧洲,“16+1”,当然现在把希腊也放进去,“17+1”这样一个框架,老欧洲国家比如德国、法国其实是很有意见的,他们认为我们在挖他们后院,挖他们墙角。
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去年欧盟委员会他们提出了对中国的一个新的定位,他们的定位报告里边把中国定位成三合一:
第一个是systematic rival,可以称之为制度性的或者系统性的对手,它指的是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认为我们跟他的模式是存在对立性的。
第二个,他称之为negotiatingpartner,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谈判上的一个伙伴。所以这一方面negotiating partner这个还是好事。
第三个economic competitor,在经济上在产业上是一个竞争关系。
我觉得这样一个定位应该说是喜忧参半,当然这样一个定位目前仍然是欧盟委员会的报告所提出的,理事会还没有予以认可。
当然这是疫情发生之前了。最近疫情发生的半年以来,中欧关系整体上来讲,我认为是有比较明显的改善的。
原因就在于美欧之间的矛盾也是在上升的,比如说美国人抢欧洲人口罩、呼吸机,比如说美国对欧洲在德国北西二号能源管线问题上的施压,当然还有美国总体上在应对疫情上众所周知的失败,对于美欧关系其实都是有负面影响。
而欧洲社会民调显示欧洲人尤其是在疫情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的技术援助的、医疗援助的那些国家的老百姓,对中国的观感、印象是有若干改善的。
对于未来的中欧关系,我的认识是这样,就是说首先中美欧三角游戏,这个三角游戏既是政治上的博弈,也是经济上的博弈,但是可能不太是地缘战略上的、安全上的博弈。
因为安全上、地缘战略上欧盟不是玩家,不是主要玩家,未来的三角游戏可能是多重复合的三角游戏。
在军事安全上是中、俄、美的三角游戏,在经济上是中、俄、欧的三角游戏,在这个三角游戏中间其实有一个基本原则:
就是北京到华盛顿,北京到布鲁塞尔,华盛顿到布鲁塞尔这三个边,哪条边是最短的,哪条边短于另外两边,那么那个中间点它就会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
但另外一点,我们对于欧盟也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什么原因呢?
欧盟这个经济体,你说它是一个经济体也好,你说它是一个政治主体也好,它显然还不是一个国家,因为财政上并没有真正充分的一体化。
这跟欧盟的特点有关系,我给它概括就是说八个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不是一个贬义的说法,就是由于它二十几个主体成员国,27个成员国在里边,每家都有一定的否决权,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有否决权,所以你要想让这27个主体混在一起的这个大主体,要让它干成一个重大的事情,是非常难的。
但是你要让它干不成一个事情是相对容易的,比如说2005年、2006年前后,我们当时所推动的中欧之间的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军售解禁这样一些议题;
我记得当时有几位驻欧的老大使所推动这个事情,最后没有成功,原因就在于欧盟体系它的一体化进程中存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这样一个特征。
所以对于中欧关系,我们要稳住,我们乐见其成,但是提出的目标也要务实,不能追求高目标。
但是我们要做到的是,确保欧盟最终不会成为美国联合起来打压围堵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这样一个战略伙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