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瞭望智库: 从沿海到内地,为什么不断扩容?|2020-10-16

澳大利亚有句谚语,“盯着太阳就不会被阴影困扰”。然而,近年来,一些澳大利亚智库、媒体和机构却背弃了阳光面,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渗透论”等“阴谋论”,妖魔化中国形象,毒化中澳关系氛围,严重影响了双边关系的发展。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刊文表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紧密的经贸联系有助于澳抵御疫情冲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环球”(ID:GlobeMagazine),原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3日,原标题为《澳大利亚涉华“阴谋论”制造者》,原文刊于《环球》2020年10月14日第21期。

1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


仔细查找这些“阴谋论”的来源就能发现,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是一个主要源头。这家位于首都堪培拉的智库成立于2001年,近年来通过当地媒体影响着澳大利亚公众对中国的理解。
  
翻看该研究所出炉的各类涉华研究报告或观点,会发现其基调相当一致,不是有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就是对一些道听途说甚至子虚乌有的事情夸大其词,耸人听闻。
  
该研究所一些“专家”经常用“阴谋论”思维恶意诋毁中国。澳媒称,此前有关新疆的一些不实言论便出自该机构“专家”之手。美国独立新闻网站“灰色地带”指出,有关言论几乎完全依赖一系列可疑的研究,是反华势力精心策划的“闪电公关行动”。
  
2019年曾一度在澳被热炒的所谓“中国间谍”潜逃澳大利亚事件已被证伪,相关“撰稿”人之一亚历克斯·乔斯克就在该研究所工作。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院长詹姆斯·劳伦斯森,曾批评澳大利亚媒体未经核实就采信乔斯克的说法,“这是澳大利亚媒体先下结论再找证据的最新例子”。
  
最近,该研究所又炮制了多项充满阴谋论论调的反华言论,包括所谓“中国有关部门通过数以千计的组织收集情报”“中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未及时公开信息并缺乏合作精神”“澳大利亚应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等等。
  
再比如,今年6月,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称,澳各级政府、教育、卫生、工商业、服务业和其他关键基础设施正遭受“有国家背景的行为体”的大规模网络攻击。该研究所的网络安全分析师随即表示攻击来自中国,但事实上,中国也是黑客攻击的最大受害国之一。疫情期间,中国的医院和研究机构也曾遭到一些境外黑客的攻击。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强、溯源难、行为体多样的特点,澳方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妄加揣测,传播“阴谋论”,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还有个别澳媒披露所谓“五眼联盟”情报文件,称新冠病毒可能源于武汉病毒研究所,随后就被其他媒体指出这份文件来源存疑,澳大利亚政府和官员都对这份文件提出质疑。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撰文直斥“这完全是关于美国的总统政治”——“所谓的情报档案被泄露给默多克在澳大利亚的媒体,再由同属默多克的媒体转售给美国的政治听众,看上去就是为了支持特朗普和蓬佩奥的说法。而且,这样跨国转一圈增加的真实度,就不像白宫直接交给福克斯新闻网那样一文不值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如陆克文所说的那样,“报道重大‘新闻’的兴奋感超越了媒体防止公众受骗的基本职责。那些以为自己是在同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胁做斗争的记者,实际上却是在同自己国家的长远利益作对。”

2

幕后金主浮出水面


2018年,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曾做过一份名为《澳大利亚应当如何看待中国》的报告。这份历时3年左右完成的报告,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占据澳大利亚媒体头条或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些涉华论调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那些负面论调要么捕风捉影,要么夸大其词,要么片面将个案放大。
  
如果放任这种‘中国威胁’或‘中国恐慌’成为一种习惯性论调,澳大利亚就无法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从而在政策上影响和阻碍澳大利亚抓住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机会,这并不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报告作者、研究院时任副院长詹姆斯·劳伦斯森说。
  
澳大利亚的政商学界不是没有了解中国、明白中澳关系重要性的人士,为何这些充满了“阴谋论”色彩的论调仍然会被炮制出炉?
  
一方面,中澳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制度,导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充满了不信任和焦虑。
  
另一方面,一些机构和媒体将中国树为假想敌,煽动涉华负面论调,为的是自己和背后金主的一己私利。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战略研究教授休·怀特是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创始人。他坦言,起初研究所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澳国防部,但随着时间推移,资助背景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国防部仍是主要资金来源,但所占份额不断下降。据最新统计,目前该研究所约550万美元的年度预算中,只有43%来自国防部。
  
该研究所年度报告显示,除国防部外,该机构主要有三方面的资助者:第一类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泰雷兹-雷神系统公司等西方军火巨头;第二类是谷歌、甲骨文等西方科技公司;第三类是日本大使馆等外国政府机构。
  
旨在监测外国在澳影响力的“外国影响力透明度计划”近期披露了该研究所更多的幕后“金主”,其中包括北约、美国国务院、英国外交部。据澳媒报道,该研究所获得美国国务院约27万美元的资助后,开始追踪中国和澳大利亚高校间的合作研究,丑化和诋毁相关研究成果。
  
据悉,战略政策研究所前不久发布的一篇关于中国从其他国家招募顶尖人才的研究报告,就得到了美国国务院的资金支持。澳大利亚7月宣布了一项价值2700亿澳元的十年国防计划,打算投入重金升级和采购军事装备以应对地区安全新威胁,谁是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受益者不言而喻。与此同时,该所的不少研究人员也频频就涉华议题接受媒体采访,或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曝光率相当高。

3

“阴谋论”的居心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近年来针对中国的诸多不实言论暴露出,该机构已成为西方反华势力操控下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传声筒。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日前指出,有澳大利亚方面人士曾撰文披露,这个机构长期接受来自美国政府和军火商的经费支持,热衷于炮制和炒作各种反华议题,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实际上是反华势力的“急先锋”,学术信誉受到严重质疑。
  
“灰色地带”网站指出,该研究所的报告往往不是基于真正的证据,而只是为了煽动。这是美西方一些国家政府、北约以及军火商们精心策划的抹黑行动,它们的目的是从一场“新冷战”中攫取丰厚收益。
  
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杰夫·雷比也认为,该研究所大量接受军工企业资助的做法十分危险,因为“当战争发生时,军事工业将从中受益”。
  
在澳大利亚,已有不少人看透了这家研究所的所作所为。澳大利亚工党议员金·卡尔指责该机构是“企图发动‘新冷战’的鹰派”;新南威尔士州前州长鲍勃·卡尔指出,它输出了一种“一边倒的亲美世界观”;澳洲航空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约翰·梅纳杜认为,该研究所的做法“不诚实,令澳大利亚蒙羞”。
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国会大厦,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右)和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首席医疗官布伦丹·墨菲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

4

严重毒化了中澳关系


中澳自197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发展迅速,特别是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成绩斐然,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在这些反华机构、媒体“阴谋论”的侵蚀下,中澳关系不断遭受挫折,双边合作也受到很大影响。
  
澳大利亚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今年最新的一份调查显示,在经贸领域,将中国视为澳大利亚经济伙伴的民众比例已从2018年的82%下降到2020年的55%。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数据则显示,从2017年开始,中国对澳投资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其中,2019年的投资总额为25亿澳元(约合18.32亿美元),较2018年的48亿澳元(约合35.18亿美元)下降了47%。对澳投资近年来大幅下降的因素之一,就是中国投资者对澳投资环境的负面预期。
  
这样的态势也引起了澳国内不少有识之士的担忧。前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驻华专员迈克尔·克里夫顿发表文章表示,当前的澳中关系氛围如果持续下去并不符合澳自身利益。“当前的对华关系确实是一个挑战,但工商界不能默不作声,让其他人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敌意的方式去同我们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打交道。
  
悉尼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詹姆斯·库瑞提醒,澳总理莫里森会发现他正处在管理澳外交和经济政策的关键时刻。他的任务是找到稳定澳中关系的方法,否则就可能要承担阻碍澳大利亚经济从疫情中复苏的重大责任。

延伸阅读一:

为什么阴谋论跑得比病毒还快?

一年前《环球》杂志记者在美国培训,寄住在加州老太太玛丽安家。她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在视频网站上看名为“Frank 26”的主播更新节目。节目的主要内容是伊拉克货币第纳尔何时重估币值。“Frank 26”在节目里信誓旦旦地说,他在伊拉克政府内部“有人”,第纳尔对美元的官方汇率很快就要重新标定,在现在的基础上大幅升值。
  
玛丽安说,好多朋友都因为看“Frank 26”囤了第纳尔,而且重估币值很快就要发生了。因为常年报道国际财经新闻,深知此事背后的骗局,记者便反复向玛丽安强调“Frank 26”在造谣。但玛丽安仍反复向记者宣告,“Frank 26”说了,之所以各大新闻网站没有报道第纳尔重估币值,完全是因为美国持有第纳尔的富人封锁消息,想要独吞巨额财富。
  
回国告别的时候,玛丽安递给记者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面值25000伊拉克第纳尔的纸币。她语重心长地说,“知道你不信,但是万一呢,到时候真的因为这个富起来,也不枉我们认识一场的交情。”这番情谊虽然令人感动,但更让人忧虑。
  
宁可笃信视频网站上陌生人的忽悠,也不相信权威新闻网站;宁可相信整件事情背后有惊天大阴谋,也不相信常识、理智。究竟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民众陷入阴谋论的陷阱呢?
9月28日,在英国特拉法加广场,阴谋理论家大卫·伊克在一场集会上发表演讲,该集会的 目的是抗议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限制措施

文 | 宿亮 《环球》杂志记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环球”(ID:GlobeMagazine),原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3日,原标题为《为什么阴谋论跑得比病毒还快?》,原文刊于《环球》2020年10月14日第21期。

1

阴谋论跑得比病毒还快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类似阴谋论就没停过。事实上,借助网络,阴谋论的传播速度比病毒还快。
  
今年6月,联合国网站刊文说,5G传播新冠病毒是“荒唐的阴谋论”。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联合国机构专门出来辟谣?原来,自年初欧洲不少国家就开始流传5G信号塔和疫情有关的阴谋论:有人说是辐射信号导致疫情;有人说疫情这件事是专门被编造出来的,用以掩盖5G信号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这一“真相”;还有人说5G和新冠都是旨在实现人口减少这一大“阴谋”的具体措施,可能与转基因企业相关联……
  
光说说也就算了,阴谋论的信徒们竟然真的因此去烧毁英国的5G信号塔、殴打电信公司工作人员。
  
在经历了无数次辟谣后,国际电信联盟副秘书长马尔科姆·约翰逊显得格外无奈:“人们热衷于阴谋论,一旦有人想出来,就会有其他人乐于散播,也不管自己信还是不信。”当媒体希望约翰逊再讲讲这种说法的荒谬之处时,他只能尴尬地说:“将新冠病毒与5G联系在一起毫无依据,是非常荒谬的。我只想说这么多,因为说得太多,反而是在给这条阴谋论做宣传。”
  
这条阴谋论是怎么来的?根据信息核查网站“新闻卫士”资深分析师约翰·乔治的追踪,它最早于2020年1月20日出现在法语阴谋论网站“疯羊”上。此后两天,比利时一家报纸在当地医生访谈中提到了类似观点,虽然报纸在几个小时内就把报道从网站上删除,但其已经在“脸书”上迅速传播。
  
到了4月,这条阴谋论在全网的流行程度达到高潮,特别是不少美国名人都在社交媒体转发这则消息。曾经三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的演员伍迪·哈里森拥有200多万粉丝,当他也发文提到这则阴谋论的时候,再多理性的分析和辟谣也说不清楚了。由于英国已因此发生了50多起破坏信号塔的情况,通信公司威瑞森和沃达丰也只能请求政府出面制止。
  
疫情期间,何止是5G中招,各种阴谋论满天飞。数据显示,仅在今年第一季度,比尔·盖茨是新冠病毒始作俑者的说法就在网上被提及至少138万次,在众多阴谋论中流传最广;5G导致疫情则在网上被提及至少106万次;新冠病毒是生化武器、银纳米颗粒能治愈新冠、布洛芬对身体有害,以及乔治·索罗斯制造了新冠病毒等说法流行程度紧随其后。
9月11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泽西城的自由州立公园,人们跑步经过“空旷的天空”纪念碑

2

阴谋论如何解释历史大事


有人说,人类历史有多久,阴谋论的历史就有多久。
  
“9·11”事件已经发生快20年了,但关于恐怖袭击的阴谋论解释至今还在发酵。美国不少人至今仍认定,“9·11”事件是美国政府为了寻找入侵伊拉克的借口而一手策划的。这一理论认为飞机冲击产生的摧毁力并不足以让世贸中心大楼迅速倒塌,悲剧的真正原因是炸药。这种说法认为,美国政府导演了“9·11”事件,或者至少默许这一事件发生,最终致3200多人死亡或失踪。
  
尽管这种说法骇人听闻,但这一逻辑并不新鲜。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珍珠港事件背后也有一个巨大的阴谋——据说,时任总统罗斯福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就从英国方面得到了情报,但美国政府当时苦于没有借口介入战争,便选择无视日军即将来袭的消息,用数千人丧生的代价换取美国参战。
  
恐怖袭击和战争造成的大量伤亡成为阴谋论的温床,财富也有同样效果。
  
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坊间“传说”里神乎其技的金融家族,号称操纵着世界200多年,为了获得更多财富,几乎参与了现当代所有战争、危机的制造。最早制造罗斯柴尔德家族阴谋论的是纳粹德国的希特勒,在他的描述下,犹太家族罗斯柴尔德是战争和武装暴动的幕后金主,通过金融手段控制了欧美国家政府。这种描述的目的显然是为纳粹种族屠杀作准备。
  
还有一类阴谋论,关注名人之死。比如,很多人坚信肯尼迪遇刺不是“孤狼”所为,而是针对爱尔兰后裔、天主教徒总统的一次缜密的阴谋,背后势力有可能是美国中情局;还有很多人认为已故英国王妃戴安娜不是死于车祸,而是被属于英国情报机构的激进王室拥戴者谋杀,或者干脆就是为了躲避公众视野的“假死”;而遇到披头士乐队歌星保罗·麦卡特尼时,阴谋论者则表示,现在的保罗是一位模仿秀竞赛的优胜者,真实的保罗已经去世了。
  
更不用说“阿波罗计划”,这场人类历史上首次登月的壮举,被不少阴谋论信徒称之为世纪大骗局。这些人认为,人类并没有登上过月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制造了这个骗局,是为了在冷战的太空竞赛中超过苏联并转移国内反对越战的情绪。
  
关于以上提到的所有阴谋论,相关国家政府或亲历者进行了多次解释和辟谣,类似“谣言粉碎机”的电视节目也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了解释。不过,这些努力依然无法阻止阴谋论的传播,反被讥讽为“解释就是掩饰”。
7月20日,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部分宇航员在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出席记者会,纪念人类首次登月40周年

3

人们为何更愿相信阴谋论


其实,我们几乎每天都生活在阴谋论里。不知道你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他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里面“水很深”,或者干脆就是三个字“你懂的”……这些话似乎并没有提供给别人关于某件事情的答案,却又似乎在传达某些笃定的信息。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说:“只要真相的复杂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阴谋论就永远有市场。”德国美因茨大学社会与法律心理学系教授罗兰德·伊姆霍夫说:“阴谋论中没有巧合,只有环环相扣。”英国科学家、小说家查尔斯·珀西·斯诺则说:“愚蠢的多疑和愤世嫉俗同样是真理的敌人。”
  
这些研究告诉我们,阴谋论源自人们的基本需求:对安全感和确定性的渴望。
  
根据彭凯平所做的心理实验及结论可知,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试图对外部世界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时,人们最不希望经历的就是“失控”,即无法给出有效解释以至于将自己置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中,这是一种本能。出于进化的需要,人类总是试图去解释周围的环境,建立因果关系,并由此避免突发事件带来的威胁。在原始的采集狩猎时代,这种本能实质上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保证了生存的基本可能。
  
然而,总有事情是发生在人类经验之外的。懵懂时代,人类通过宗教、迷信来为这部分事情寻找借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寻求安全感;当代社会,随着分工差异化的不断扩大和科技革命不断迭代,人类通过专业化的科学研究或合理探索试图理解和解释世界。当这些研究和探索进入普通人难以理解而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领域时,阴谋论就会跳出来,填补大脑因某种知识欠缺而产生的空洞。
  
马航MH370客机失踪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对于那些没有客机通讯专业知识或海洋搜索经验的普通民众来说,美国人劫持飞机到秘密基地之类的阴谋论看上去就显得合理多了。它给予人们一种确定的答案,满足人们试图“控制”外部世界的需求。
  
彭凯平认为,这种所谓的“控制”往往总是基于个人的价值观、态度和经验。因此,即便有新的证据证实阴谋论有明显谬误,业已形成的偏见也会让人们有意识地忽略或篡改真实的信息。这种偏见并不理智,但理智毕竟不是阴谋论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倾向于相信超越自身经验的阴谋论,而与本身的受教育程度无关。只要超出自身的经验,人类的本能就会找到一种解释,以便获得某种程度的安全感和确定性,以应对急剧变化的偶然事件。
  
英国伦敦大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家金井良太和他的研究团队认为,那些习惯于保持开放思想并愿意接受新观点的人,往往能够率先走出阴谋论搭建的“迷宫”,而那些思想保守、不愿去理解新观点的人,就会对阴谋论深信不疑。

4

重要的是理解信息的方法


在全民使用社交网络的环境下,常常会发生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比如,家里的长辈经常会在群里转发一些颇能吸引眼球的“健康窍门”或“名人”言论,很多与常识相悖,老人们却深以为然。我们每每对这种事情很头疼,不管转发多少辟谣文章和科学分析,都没法扭转老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
  
政治学者布伦丹·尼汉和杰森·里夫勒在一项研究中将这种现象称为“逆火”,即一些致力于正本清源的信息起到的效果与初衷恰恰相反,反而会让人们更加相信虚假信息。
  
随着互联网成为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息快速传播已成为一种常态。有学者认为,信息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打破原本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让人们在充分获知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判断。不过,这种分析被证实只不过是一厢情愿。尽管存在海量信息,但人们往往关注的还是那些符合自己想法,或更容易被自己理解的故事。
  
由于阴谋论往往能给人带来更多安全感和确定性,这种信息也更容易得到认可。阴谋论的信徒还会在互联网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中寻找能够证明自己信念的蛛丝马迹。
  
事实上,互联网时代并不只是信息时代,而更是注意力时代。
  
当信息达到一定数量级时,哪些信息能够让人接受就变得更加关键,但能够让人更容易接受的信息未必就是真实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信息是更符合受众期待和理解能力的信息。阴谋论抓眼球的能力显然要比枯燥的辟谣强得多。
  
面对阴谋论和容易相信阴谋论的人,应该怎么办?
  
彭凯平提示,最主要的方法是接受完整的科学教育,特别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这种科学思维包括逻辑分析、辩证思维、换位思考,核心就是要有证据、证明和证伪的科学态度,当一个看起来无论多么合情合理的解释摆在我们面前时,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要看是否有证据、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办法验证其对错,而不是本能地接受、相信和传播它。

延伸阅读二:

“匿名者Q”:阴谋论者的狂欢

自8月底以来,一系列示威抗议活动发生在欧洲多座重要城市,柏林,伦敦、巴黎、苏黎世、马德里等纷纷卷入其中。在游行队伍中,抗议者们高举“新冠病毒是一场骗局”等标语。阴谋论组织“匿名者Q”(QAnon)的身影在这些抗议活动的现场不时闪现。
一名男子举着代表“匿名者Q”极右翼阴谋论组织的Q字牌,和其他人一起排队参加了在宾夕法尼亚州威尔克斯-巴雷举行的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竞选集会

文 | 周少晨  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环球”(ID:GlobeMagazine),原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3日,原标题为《“匿名者Q”:阴谋论者的狂欢》,原文刊于《环球》2020年10月14日第21期。

1

“匿名者Q”影响欧洲


互联网可信度工具新闻卫士(News Guard)的一项最新报告显示,在美国流传已3年、来自“匿名者Q”组织的毫无根据的阴谋论,如今在欧洲蔓延开来。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许多新的“匿名者Q”网站、页面、群组和账户出现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并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追随者。与此同时,较老的账户、群组和页面也开始分享“匿名者Q”的理论。
  
新闻卫士的报告发现,在其分析的社交媒体群组中,有“448760名关注者或成员”。“匿名者Q”阴谋论支持者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开始激增,尤其是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后,似乎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相信“匿名者Q”的阴谋论。
  
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匿名者Q”阴谋论在欧洲传播重要的推手。由于疫情引发的封锁使数百万人居家隔离,4月份“匿名者Q”社交媒体群组和页面的创建数量均有所增加。报告提到,各种阴谋论随着疫情感染人数的增加而激增,诸如“5G传播新冠”等荒唐说法在欧洲多国流行开来,甚至有人因此破坏当地移动通信基站。新闻卫士的欧洲主编拉贝称,这样的说法就像是“匿名者Q”的“入门毒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进入网络癫狂的完美途径”。
  
尽管“匿名者Q”植根于美国,但它已变成一种无定形的意识形态,不断挪用和融合其他地方与反精英主张相契合的阴谋论。欧洲“匿名者Q”的故事采用了地方叙事,并开始针对地方政客和精英。
  
“法国总统马克龙是深层政府(Deep State)的马前卒”;德国总理默克尔是“深层政府的傀儡”;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在采取行动“阻止意大利总理孔特的独裁”……拉贝说,“这是一个很容易移植的框架……它在讲世界精英有着不可告人的计划,而世界各国都有精英。”
  
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匿名者Q”这种融合新旧阴谋论的能力已让其在美国之外吸引了广泛的追随者。尽管这一阴谋论目前在欧洲话语体系中仍十分边缘化,但有分析人士担忧,“匿名者Q”阴谋论的追随者们会联合起来进军主流。

2

“匿名者Q”在行动


2017年10月28日,一个名为Q的发布者在美国著名的匿名论坛4chan上断言,“引渡”希拉里·克林顿“已经在行动”,她的被捕迫在眉睫。尽管后来希拉里并没有被逮捕,但Q仍继续发帖——迄今已有4000多篇。Q将自己描述为一名了解特朗普和“深层政府”之间秘密权力斗争真相的政府内部人士,还宣称知道一个由特朗普主导的秘密计划。
  
尽管Q是匿名发布的,但他使用了“行程代码”这种匿名论坛认证方式,让关注者可以将他的帖子与其他匿名用户的帖子区分开来。2017年11月,Q从4chan转到8chan,在8chan于2019年8月关闭后沉寂了几个月,最终在8chan的所有者建立的新网站8kun上重新出现。
  
Q的帖子都是晦涩难懂的,它们通常由一长串的引导性问题组成,旨在引导读者通过“研究”为自己发现“真相”。就像所谓的“希拉里将被逮捕”一样,Q一直做出预测,却都没有实现,但相信Q的人倾向于简单地调整他们的说法,以解释不一致的地方。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篇最新报道将“匿名者Q”的阴谋论概括为五个核心理念:一个邪恶的邪教正在统治着这个星球;唐纳德·特朗普是美国英雄;民主党意图险恶,整个政党都被外国的反美势力所控制;Q的追随者是团结的且在不断增长;爱国者掌握着一切,罪犯终将得到判决。
  
“匿名者Q”是如何从4chan上的匿名帖子变成一个成熟的阴谋论组织的?这肯定不是偶然的。声称能接触到秘密信息的匿名网络帖子相当普遍,但是当人们失去兴趣或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这些帖子通常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网201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名阴谋论者从一开始就在背后推动“匿名者Q”,并从这个组织获利。他们使该组织发展成为今天这个具有广泛、多平台传播特征的互联网现象。至于这三个人到底是谁,报告并没有给出答案。现在存在着一个完整的“匿名者Q”媒体生态系统,里面有大量视频内容、表情包、电子书、聊天室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吸引潜在的新成员,然后把他们拉进“匿名者Q”编造的另一个“现实”世界中。

3

从线上发展到线下


“匿名者Q”阴谋论原本只活跃在一些匿名论坛上,但在最近一段时期,一个接一个的公共事件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打乱,“匿名者Q”终于找到机会出手,把各事件之间的联系演绎得“有理有据”。于是,“匿名者Q”阴谋论的声势越来越大,其活动也逐渐从线上发展到线下,对欧美社会造成的影响已不容小觑。
  
第一,不利于欧美国家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类似于“匿名者Q”这样的阴谋论倾向于在社会危机时刻出现,比如恐怖袭击、快速的政治变化或经济危机时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人们试图用简单的逻辑来理解混乱的世界。“匿名者Q”阴谋论的追随者声称,冠状病毒是由所谓的“深层政府”策划的,并认为这种病毒可以通过饮用漂白剂来预防。
  
2015年寨卡病毒暴发时也出现过类似情况——阴谋论者认为寨卡病毒是一种生物武器,而不是自然发生的。处理公共卫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民众对卫生专业人士及组织所提的科学建议的信任,但阴谋论者通常不信任他们所认为的“权势群体”,也就不太可能听从医疗建议。支持“匿名者Q”的阴谋论者,往往对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持消极态度,或使用危险的替代疗法。这将增加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从而让疫情更难得到控制。
  
第二,传播暴力,危害公共安全。最近推特取缔了约7000个散播“匿名者Q”阴谋论的账户,并将其认定为有组织的危害性活动。“匿名者Q”的支持者群体中,不仅有人在网络上对其他社交媒体用户进行骚扰,还有人在现实生活中犯下危害社会安全的罪行。2018年夏天,一名Q的追随者在胡佛大坝与警察进行了一场武装对峙,原因是Q的一条线索从未出现,这让他感到沮丧;几个月后,一名制作“匿名者Q”视频的博主因涉嫌在YouTube上威胁要进行大屠杀而被捕;2019年1月,一名Q的信徒据称以阴谋论的名义用剑谋杀了他的兄弟;在美国南部边境,一些全副武装的团体由“匿名者Q”的信徒领导,这些人后来因各种非法侵入和武器侵犯指控而被捕;一名被控谋杀纽约黑帮老大的男子在法庭上将一个“Q”潦草地写在手上,并声称自己的杀人动机是相信“匿名者Q”阴谋论。
  
为此,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已经将“匿名者Q”列为“国内恐怖主义的潜在对象”。因为该理论的追随者增加了恐怖主义的风险,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FBI认为,这些阴谋论很可能会在网络中出现、传播和演变,会促使团体和个人极端分子实施犯罪或暴力行为。尽管有一系列由“匿名者Q”引发的暴力事件和失败的Q预言,Q的追随者仍然说他们没有看到任何问题,甚至暗示FBI的报告是针对他们的阴谋的一部分。
  
第三,可能影响美国大选。随着美国大选临近,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都密集展开竞选活动,越来越多的“Q”字标牌出现在特朗普的竞选活动现场。8月中旬,在特朗普于明尼苏达州进行的一场竞选活动中,现场除了有特朗普支持者举起的美国国旗和“让美国继续伟大”的标语牌外,还有写有字母“Q”的牌子和旗帜。在目前的选举周期中,已经有超过50名据称是“匿名者Q”的支持者在竞争国家职位,比如已赢得佐治亚州的第14国会选区初选的玛乔丽·泰勒·格林,特朗普曾赞扬她是“共和党的未来之星”。
  
皮尤研究中心在2月18日至3月2日进行的一项基于网络的可能性民意调查显示,人们对“匿名者Q”的认知度较低。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76%)回应说,他们既没有读过也没有听说过“匿名者Q”阴谋论,包括大多数共和党人(81%)和民主党人(71%)。虽然“匿名者Q”阴谋论听上去很荒谬,无法说服多数选民,但在选举人团制度下,却可能扰动大选,影响结果。
  
8月19日,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说,“我对这个运动(‘匿名者Q’)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们非常喜欢我,这一点我很感激。”正如《纽约时报》所分析的,“匿名者Q”可能是特朗普竞选连任“最后的同时也是最好的机会”。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瞭望智库: 从沿海到内地,为什么不断扩容?|2020-10-16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