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管在知乎、微博还是其他平台,如果我们问个问题:“还有哪些领域中国是大量依赖进口的?”那么回答一般会让人觉得沮丧:
因为在不同行业都能找出大量差距,会让人产生一种究竟要多久才有可能赶上制造业先进国家的无力感。
最简单的,我们实验室用的移液枪都需要进口,因为国产的移液枪还不够精准。
除此之外,化学试剂、酶、高低温实验柜、高倍显微镜等等,也同样大量依赖进口。
走出实验室,我们电子产品里面使用最多的被动元件,像电容、电阻、电感也同样需要从日本等国进口。和进口货相比,国产的被动元件在尺寸、性能和稳定性上都有较大差距。
轴承主要用来支撑机械旋转,例如风力发电机、自行车、摩托车、高铁、电动机乃至于旋转门都用的到,而这个东西全球份额仍然主要掌握在欧洲和日本手里。
中国的高铁尽管国产化率已经很高,但其实直到2020年,我国高铁使用的轴承还基本都是进口的,因为高铁对轴承在超高速度下的使用寿命、质量有着苛刻的要求。
以上例子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中国销量最高的化妆品、护肤品,几乎清一色是欧洲、日本、韩国品牌。
还有从贸易战开始就被关注的,以光刻机为代表的半导体生产设备,这些都依赖进口。
这个依赖进口的清单,我们还可以列出长长一串,越看越会觉得有点沮丧。
从1949年开始,我们搞工业化已经70年了,改革开放也已经40年了,怎么差距还这么大呢?
之前我们通过财富500强榜单,分析了美国比中国强在哪、强多少,了解过了对手,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客观评价一下自己。
本文我将对中国制造进行全局性评价,中国制造的发展将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选择,如果你有几分钟的时间,请一定看到最后。
如何正确描绘中国制造
在世界的地位?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第一点是宏观的认识。
中国制造就好像是一支大部队,在进行一场大型战役。前面有100个进攻方向,不可能每个进攻方向都战无不胜,我们需要先知道总体进攻态势如何。
我们通过世界银行数据库,看一下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总体情况,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关键节点如下:
2004年超过德;2007年超过日本;2010年超过美国;2014年以3.184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和美国之和。
到了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4.003万亿美元,已经和2017年美日德,三国之和的3.985万亿美元差不多。
2020年,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了美日德三国之和了。
中国制造业份额增加了,一定意味着有国家减少了。
那么我们继续进一步探讨,2008年以后中国制造抢了谁的份额?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解答“中国制造究竟主要是在和谁竞争”的问题。
我们把2008年世界制造业十强的制造业增加值份额放在一起比较:
2008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为10.21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世界第一,为1.803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17.65%;
中国第二1.476万亿美元,占比为14.45%;日本第三为1.08万亿美元,占比为10.57%;德国第四为7479亿美元,占比为7.32%;
第五名是意大利,占比为3.63%,排名第六的是法国,占全球份额为3.17%,英国第七占比2.75%,韩国第八占比2.53%,俄罗斯第九占比2.43%,巴西第十占比2.32%。
全球制造业四强——美中日德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已经拉开了很大差距。
到了2017年,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份额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第一变成了中国,为3.558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为27.07%;
美国变成第二,为2.1733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为16.54%;日本保持第三,占全球为7.66%;第四是德国,占全球比重为5.72%。
这一年韩国表现突出,跃升为世界第五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为4220.6亿美元,占全球3.21%;
第六是印度异军突起,制造业增加值3944亿美元,占全球3%;第七是意大利2.23%,第八是法国1.97%,第九英国1.82%,第十巴西1.65%。
总结一下规律,2017年和2018年比较,中国的制造业产值比重从14.45%上升到了27.07%,提高了12.6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008年的十强榜单上,除了韩国上升了0.68个百分点以外,其他国家制造业份额到了2017年几乎全部下滑。
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合计下降了9.15个百分点。非常明显,这些发达国家制造业份额的下降主要是流向了中国。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网络论坛上开始出现了“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的说法。
这类问题被很多人认为是盲目自大,但从数据上看,其实是中国普通人开始亲身体会到了制造业竞争形势的变化。
现实中,我们也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行业中举出中国制造抢夺美日制造份额的例子。
例如德国的爱思强公司,这是一家做生产LED芯片的MOCVD设备的公司,一度和美国的Veeco一起,是全球仅有两家大规模出货的公司。
后来中国的中微半导体开始在此领域异军突起,到2019年中微半导体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7亿元,净利润1.48亿元人民币。
而爱思强的2019年财报显示,其来自MOCVD设备的收入,为1.12亿欧元,已经不到10亿元人民币了,落后于中微公司。
而近几年,日本擅长的家电和电子产品领域也在让位给中国,以手机电池为例,在2008年日本索尼还是iPhone手机电池的主力供应商之一,而现在iPhone的电池供应商,全部都是中国厂家了。
对于美国产品也是类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为在通信技术专利和海思芯片的崛起,抢占了高通的通讯技术专利和手机处理器的市场份额。
美国为什么在最近两年开始对以华为为首的中国科技公司进行打击?其实可以从数据的变化看出端倪。
中国制造目前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发达国家,至于其他的发展中大国的制造业,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墨西哥之内,在规模和技术上,完全不能和中国相提并论。
中国制造
到底落后在哪里?
总体来说,我国最落后的领域,主要是小市场和细分市场。
在单一大市场,我国几乎完全不能制造,接近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的,我认为只有四项:
一个是大型民航客机及其发动机,这个目前在国内完全是空白的,不过中国商飞正在做,C919预计在2021年,或者2022年能进入商用。
一个是电脑的CPU,目前还依赖于英特尔和AMD;一个是DRAM内存和NADA闪存,现在这部分有合肥长鑫和长江存储在陆续投产,但是份额极低。
最后一个是操作系统,这个姑且也算作是工业品,不管是电脑的桌面操作系统,还是移动端手机和平板操作系统,目前都百分之百依赖苹果,微软,谷歌。
以上四个领域都是金额比较大,几乎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的领域,很明显是以芯片为核心。
在其他的大市场,包括汽车,发电设备,石化装备,钢铁,船舶,卫星,化工产品,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网络通信设备,轨道车辆,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医药等,我国在其中不少领域,也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至少都有一定份额。
像医疗器械和医药,我国尽管落后,但也有不少年营收,百亿人民币规模以上的公司,拥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在以上大市场中,国产化空间最大的是汽车产业和医疗器械医药产业。
但中国制造目前差距最大的,主要是在小市场和细分市场,这些领域是需要国家规划和市场力量来一起推动国产化的。
比如科研人员使用的实验仪器仪表,一般来说我们自己有中低端产品,但是精度高耐用的高端仪器,还是依赖于进口,而每一种仪器的需求量又没有太大。
像是模拟芯片领域,我国也很落后。国产的龙头企业,盛邦股份和思锐普,目前规模都还很小,原因就是模拟芯片的种类非常多,多达十几万种,每一种的规模都不大,市场碎片化。
像OLED蒸镀机CANON,TOKKI,年产量曾经一度不到十台,后来才扩产。
再比如半导体生产设备领域,每一种生产设备的量并没有那么大,核心的半导体前道光刻机ASML在2019年一年也才生产了229台。
不过多少值得庆幸的是,美国的打压会客观上加速中国半导体生产设备地国产化。预计未来几年,国产化率将会迅速提升。
这些小市场是不是每一个我们都有必要做到完全国产替代?在这里我想表达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我国在国家战略安全领域,做到自主化即可。
比如说半导体生产用的光刻机,刻石机,硅片;再比如说设计战斗机的航空设计工具软件,这些涉及到国防安全的,都需要自主化。
非战略领域没有非要国产化的必要,前几年的圆珠笔头就是个典型例子,又不卡脖子,又赚不了多少钱,让国外的小公司也赚点钱不好吗?
另一个观点是,国产化要保证不被卡脖子,但是也要有开放的心态。
就算是芯片,我们当然要保证国产芯片有一定的份额,不被卡脖子,但是欧洲,日本,韩国,乃至于美国的元器件,只要品质好,性能好,就应该继续购买使用。
维持开放态势,让国产在竞争中不断强大,从长期看也是有利于国产化发展的。
上面两点简单地说,就是技术上保证自主化,但是供应商上一定要全球化,这有利于我们充分和全球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公司进行合作,对我们的长期发展也有利。
中国制造
未来会怎样?
首先,所有关键领域都纳入了国家规划,比如本文前面提到的依赖进口的高铁轴承,国内的中浙高铁,瓦轴,洛轴都在研发。
可见所有的落后行业,都是有专门规划在支撑的。
其次,从总体发展态势上看,我们有必要记住一个数字: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28.22%,而中国制造每年还在以6%的速度增长。
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就增加了6%,这意味着在10年以后的203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将在45%左右,最终甚至可能会超过50%,中国将等于甚至超过中国以外的全世界之和。
到那时候中国制造必须要考虑分享的问题,在保证自己制造业份额的前提下,把增量部分的产业,转移一部分到其他落后国家。
这不仅仅是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也是为了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他国的资源和人力为我国的经济利益服务。
我们要学习欧美的经验和教训,美国在二战后,向欧洲,日本,韩国,中国,加拿大进行了技术和产业转移。
这既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大发展和繁荣,也为美国产品和服务创造了巨大消费能力的高级市场。
也就是说,在保证本土的就业机会和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的前提下,把部分产业向外转移并不是坏事。
当然我们也要吸取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教训。对外进行制造业转移的前提,是必须保证本国的本土制造业维持在一个比例,保证本土的产业链和制造业就业。
否则制造业比例下降,会造成产业链转移,从涓涓细流到集群转移,本土制造业工作机会丧失后,连合格的工人都很难找了。
当然现在还不是谈对外产业转移的时候,尤其是中国国内,不管媒体还是自媒体,官方或是民间,所有人都对产业链向外转移保持高度警惕。
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是外资要撤走了,产业链要转移到越南和印度了,中国经济要完了。
我觉得这种舆论环境不是坏事,大家把小事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时时刻刻敲打和示警,反而有利于我国保持警惕和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