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秦赋》结束了。
网络上的评价不一,有说好的,也有说坏的。
说实话,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时间看电影和电视剧了,但是我还是把《大秦赋》都看完了。
目前《大秦帝国》已经演了四部,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也就是侯勇和王志飞演的,这部电视剧我大概看了几十遍吧。
至于第二部《大秦帝国之纵横》、第三部《大秦帝国之崛起》,我也看了,但是根本看不下去。
第四部原来的名字叫做《大秦帝国之天下》,但是由于目前国际政治斗争比较激烈,为了避免刺激一些“玻璃心”的国家,所以把名字改成了这个不伦不类的《大秦赋》。
这四部电视剧都是根据孙皓晖先生同名小说《大秦帝国》改编的长篇历史剧,虽有艺术加工,但是也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意义。
我甚至可以说,只要你能把这本书读懂了,你就懂了什么叫做政治,什么叫做历史潮流……
中国的古代,也有很多伟大的朝代,但是除了战国和三国外,其它朝代我都没有系统的去学习过,更没有系统的去研究过,只是“碎片化”的学习,因为我觉得与战国和三国相比,其它朝代就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了——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多专家一辈子都研究不明白一个朝代,所以不如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朝代来学习。
在我的书柜中,历史类的只有三国和战国。
关于这部电视剧,我的评价就是:虽然远不如第一部,但是至少我还能看下去,而且看完了。
今天我们不想说这部电视剧,我们想和大家说说“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一个暴君”的问题。
想要了解秦始皇是不是一个暴君我们就需要先明白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按照社会形态分类,共有五种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在秦之前,中国的朝代有夏朝、商朝和西周,其中夏朝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什么叫做“文明”?
文明的三要素是金属、文字和城池。
根据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时候中国各地已经出现城池,所以我们常说的“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就是这么来的——这个是按照西方对“文明”的定义得出的结论,不过目前已经成为普通人的“共识”。
当然了,这个东西是有争议的,也有说中华文明起源于9000年前——这个我们就不去研究了,因为这个关系到“文明”的定义和考古的发现,史学家都没有争论出什么结果。
公元3000年左右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的夏朝。
中国的奴隶社会是从夏朝开始的,到春秋时期结束,战国的时候中国就进入封建社会了——当然了,这个也有不同的说法,也有人认为中国从西周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了,也被称为“西周封建”。
关于这些东西,我们也是扯不清了,就留给史学家们去研究吧,这个也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
奴隶社会之前的社会叫做原始社会。
在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出现原始人了,到夏朝诞生的这段时间内,中国的社会叫做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阶段,出现了很多大家今天比较熟悉的神话人物,比如伏羲、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等。
构成原始社会的是“部落”,这些神话人物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么“部落”是怎么来的呢?
假设现在人类诞生了(由猴子变成人了),这些原始人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就像丛林中的老虎一样,东一个西一个的),一个男原始人找到一个女原始人,然后生出一堆原始人。
由于这些原始人都有共同的血脉,所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就形成了所谓的“氏族”——我们假设叫做“赵氏”。
与此同时,在不远的地方,还有很多其它的氏族,比如王氏、李氏、孙氏等。
由于人口越来越多,赵氏所在的区域已经养活不了更多的人了,这个时候怎么办?
于是,赵氏就只能去抢附近的李氏的地盘——就像一群老虎领地上的食物不够吃了,它们就会去抢其它老虎的地盘一样。
由于李氏人口比较少,打不过赵氏,于是他就和旁边的王氏结成联盟共同抵抗赵氏,这就形成了“部落”——部落就是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假设李氏和王氏联盟了,形成了部落,我们称之为“李王部落”;与此同时,赵氏和孙氏也联盟,也形成了部落,我们称之为“赵孙部落”……
除了李王部落和赵孙部落外,周边还有其它很多的部落……
由于部落人口不断增多,逐渐的,一些部落控制的土地上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了,怎么办?
这时,一些部落就要去抢其它部落的领地了。
于是,一些小的部落为了对抗大的部落就又联盟了,部落和部落联盟起来,这就叫做“部落联盟”。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画了一个示意图:红圈就代表氏族,是一个个有相同血脉的人在一起的;蓝色的圈就是部落,是由不同血脉的人联盟起来的,是为了对抗或抢占别的氏族;深蓝色的圈就是部落联盟。
这个东西很好理解吧,世界各地都是这么发展的,所以这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并不是某一个文明发展的规律。
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和中国古籍记载,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禹等。
大家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三皇五帝”的说法,其实他们都是原始社会中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也被称为“炎帝”)被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被称为“五帝”。
当然了,由于“三皇五帝”时期是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记载,而且人类文明比较落后,都是靠口口相传,传来传去,最终他们都成了神话人物,而且对“三皇五帝”的记载是不一样的,大家不要纠结这个事情。
我们今天所说的“炎黄子孙”就是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盟起来,逐渐的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所以我们现在也叫做“炎黄子孙”。
经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代,人类文明开始发展,逐渐的出现金属、文字和城市,中华大地进入了文明时代,也就到了夏朝——我们所说的“华夏”就是从这开始的。
夏朝是由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夏朝的开国君主又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叫做:禹。
对的,就是那个“大禹治水”的“禹”。
夏朝的主要民族就是华夏族,也就是炎帝和皇帝的子孙。
那个时候,夏朝的周边还有很多其它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夏朝优先进入了文明时代,然后就要去打周边其它的氏族或部落……
由于那个时代的文明非常落后,他们打其它民族的时候是不会“善待”他们的,要么杀死其它的氏族人,要么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奴隶,于是中国的社会就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奴隶社会不把人当人怎么就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呢?
因为奴隶的出现解放了一部分人,让一部分人有时间和精力从事脑力劳动。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氏族或部落生产力非常的落后,大家都要一起劳动,每天都吃不饱、喝不足、穿不暖,哪有心思去思考问题?
但是,奴隶出现以后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让奴隶去劳动,自己每天吃喝玩乐就行了,当然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思考。
但是,随着夏朝领土不断增加,实力不断增强,所捕获的奴隶也越来越多……
上面我们说过,夏朝是以夏后氏为首的十二个氏族组成的,他们不断的扩张,得到的奴隶也越来越多……
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周边的一些氏族或部落,除了杀了一部分以外,更多的是把他们当成奴隶为自己工作……
奴隶越来越多,多到数量远远超过这十二个氏族的时候,就出问题了:奴隶就开始要自由了,否则他们就会开始造反了。
后来,到了商朝的时候,在商朝的周边,有一个部落叫做“周”。
由于“周”的实力比较弱,所以它就和大商联姻了,并臣服于商。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个时候,商朝又出现了一个君主叫做“帝辛”。
大家可能不知道”帝辛“是谁,但是如果说到“纣王”大家立刻就会明白了。
对的,他就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就是妲己的老公。
由于纣王实在不像话,荒淫无度、酒池肉林,然后周人就开始反抗了,周武王灭掉了商,建立了周朝。
周朝建立以后,周武王就在寻思如何才能不重蹈大商的覆辙?
于是,他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就是所谓的“西周封建”。
分封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大家就想想,假设你带着你的家族人打赢了周边好多家族,你如何才能控制那些人呢?
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的家人或功臣,让他们每人去管一块地盘——你想让他们管好自己的地盘,你就要给他们权力,让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只有这样才能镇压奴隶的反抗。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秦非子”,他非常善于养马。
由于他养的马非常的好,为周朝抵抗北方的匈奴立下大功,于是秦非子就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赏了他一块封地,那块地就被称为“秦地”。
秦非子就是秦国的第一任国君,号称秦嬴。
这就是秦国的由来,也是后来“山东六国”瞧不起秦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它诸侯国都是周王的子孙或大臣,而秦国的国君却是一个给周王养马的人。
注:这里的“山东”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
这个时候,关键的地方就来了:周天子将土地分给那么多的子孙和大臣,那些大臣想要管理好自己的领地就需要兵权,否则无法抵御奴隶的反抗。但是,各个诸侯国都有了兵权以后,那么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诸侯国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大的就想吞并小的,强的就想欺负弱的……而周王室把土地都分出去了,自己的地盘非常的小,根本无力阻止……
然后,中华大地就进入了极其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
今天,我联合他打你,明天你联合他打我,进入了长达500年的混乱时代,死伤无数……
天下动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奴隶制;
第二,分封制。
所以,要想解决混战的局面就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取消奴隶制和分封制。
如何取消奴隶制?
奴隶制不是想取消就能取消的,因为奴隶制是生产力发展比较低的时候必然要产生的。
假设一块土地上生产的粮食只够100人吃饱的,但是那块土地上却有500人:在原始社会,大家一起劳动,共同分配粮食,所有人一起饿肚子。这个时候,必然有聪明的人会想奴役别人,于是便有了奴隶社会。
由于生产力没有得到提高,粮食的产量没有提高,所以就算奴隶起来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奴隶社会的本质——奴隶反抗成功后成了奴隶主,继续剥削其他人。
所以,想要改变奴隶社会的本质就必须要提高生产力。
这个时候恰恰出现了一件意义极其重大的事情: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时候,冶铁技术取得突破,铁器大规模的开始出现。
铁器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粮食的产量开始不断的提高……
大家想想,原来一块土地上生产的粮食只够100个人吃饱的,但那块土地上却生活着500人,那么肯定要有人做奴隶的。但是,现在生产力提高了,那块土地上生产的粮食够1000人吃的了,你说我还想着把你当奴隶来使唤吗?我整天奴役你,你是会反抗的,说不定哪天我就成了你的奴隶。现在粮食够吃了,那么我也没有必要再把你当奴隶了,给你自由身……
所以,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奴隶制逐渐的开始瓦解。
这里面比较典型的就是商鞅变法提出的军功爵制和农爵制:只要你杀敌够多、交的粮食越多,就可以获得爵位——在那以前,奴隶上战场杀敌再多,也是没有奖励的。
关于这点,在《大秦帝国》的第一部中就有描述:
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逐渐的开始取消奴隶制,国力逐渐的增强。
于是,奴隶制开始逐渐的瓦解。
虽然奴隶制开始瓦解了,奴隶的反抗减少了,但是分封制还没有解除。
奴隶制逐渐的消除了,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大大的缓解了,但是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天下仍处于动荡之中。
这个时候,各个诸侯国都看到分封制的害处了,于是很多英明的君王就准备开始统一天下:只有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制,采取中央集权才能彻底的解决战争的问题。
问题就来了:谁都想统一天下,但是谁也不希望自己是被统一的那个。
历史将这个重任交给了秦国。
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杀人无数。比如秦国在与赵国的战争中,仅仅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就坑杀了45万赵军。
在整个战国时期,总共战死200万人,仅仅秦国的白起一个人就杀了100多万,他因此也被称为“人屠”。
45万赵军投降后该不该杀?
以我们今天的理解看,当然是不该杀的。
但是,问题是:那时不是现在。
秦赵常年交战,国力消耗极大,如果不杀,那么只有两种选择:
第一,整编到秦军内;
第二,放赵军回去。
这两条都行不通,如果整编到秦军内部,这个人数太多了,非但没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他们,而且一旦反叛,就可能给秦国带来极大的危害,毕竟那些赵军的家人都在赵国。
放赵军回去更行不通了,回去后他们又会拿起刀枪继续和秦国战斗,最终死的人会更多。
所以,必须要杀。
杀,是为了以后不再有更多的人被杀。
说到这,我们就要说到儒家的“仁政”问题。
“仁政”分为“大仁政”和“小仁政”。
什么叫做“小仁政”和“大仁政”?
“小仁政”就是指只看眼前,不看未来;“大仁政”就是指不看眼前,而看长远。
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为了使战争继续下去,新中国对国内收了很重的税,很多人就和毛主席说要实行“仁政”,然后毛主席就说了这么一段话:“说到‘施仁政’,我们是要施仁政的。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末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是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说,人民的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儒家实行的就是“小仁政”,法家实行的才是“大仁政”,这就是毛主席看不起儒家的根本原因。
回到正题。
秦朝从秦孝公开始,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渐增强,于是就开始策划统一中国的战略,共经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共六世积累,最终由嬴政实现了统一。
嬴政统一中国以后,他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三皇五帝”,于是便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也被称为“始皇帝”。
始皇帝统一中国以后,就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采取中央集权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始皇帝确实可以称为“千古一帝”。
但是,为什么后世把他称为“暴君”呢?
这都是儒生传出来的。
他们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主要理由有两点:
第一,秦始皇采取的是暴政,焚书坑儒;
事实上,秦始皇采取只是依法治国,并不是什么暴政,始皇帝统一中国以后也没有屠杀监禁六国贵族。
至于焚书坑儒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谎言,始皇帝焚的主要有《尚书》、《诗经》等极少数的书;坑的也不是儒生,而是术士。
为什么要焚书?
因为《尚书》、《诗经》里面含有大量的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那些理念都是过时的、落后的,但是儒生却经常引用书里的言论对国策进行指手画脚,干扰国政。
为什么要坑“儒”?
始皇帝坑的不是“儒”,而是方士。
因为方士以“长生不老”欺骗了秦始皇,所以始皇帝一气之下就坑了400多个方士,并焚烧了方士的《道经》——不是老子的《道德经》。
第二,秦始皇一生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
比如,儒生说秦始皇为一己私欲令六十万苦力修建阿房宫;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
事实是,最新的考古研究结论是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也没有被焚烧过的痕迹,项羽烧的不是阿房宫,而是秦宫;至于修长城就不要说了,那是为了抵御北部的匈奴,不要说秦国了,后来的朝代哪个没有修长城?
那么,问题就来了:儒生为什么要抹黑秦始皇?
因为秦始皇动了儒家的利益。
始皇帝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依法治国,重用法家,鄙视儒家。
在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前,六国的重臣几乎都是儒家学派,鼓吹“仁政”,天天给你讲大道理。
如果道理有用,那么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了。
始皇帝,或者准确的说,从秦孝公以后,秦国就看不上儒家了,重用的都是法家和兵家,儒家在秦国无法生存,更当不了什么大官。
大家想想:秦国在法家的思想下变的强大了,其它六国会怎么想?
他们肯定也会想着“变法”,想着用“法”来治国,那么儒家在其它国家自然也无法生存了。所以,在整个战国时期,儒家一直是不断的抹黑秦国的,于是便有了“虎狼之国”的称号。
“虎狼”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秦军作战勇猛;
第二,秦国不施仁政。
儒家恨始皇帝的原因出来了:
第一,政治理念不同,始皇帝推崇依法治国,不同于儒家的“仁政”理念;
第二,始皇帝重用法家、轻儒家,儒家不能当大官了。
你别看儒家做事不行,但是他们讲道理、忽悠人还是比较厉害的,他们经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国家的政策进行指手画脚,鼓动老百姓造反。
于是,便有了韩非子的那句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里的“儒”就是指儒家,“侠”就是指游侠,源于墨家——儒生依靠写文章来扰乱法治,侠客用武力来无视法治。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儒家才不断的抹黑秦始皇,甚至在外貌上抹黑秦始皇。
那么,秦始皇真实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呢?
由于目前秦始皇陵还没有挖掘,所以我们无法用现代科技还原出来。但是,专家从秦始皇陪葬陵中挖掘出了秦始皇儿子的遗骨,根据遗传规律用AI进行了复原,样子如下:
我们再看看《大秦赋》里面秦始皇的演出者:张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