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王正兴|今天两篇:西北平叛,马家军叛匪的机枪火力比38军还猛&解放军骑兵是骑马步兵?这种歪论,马家军第一个不答应 |2021-02-27

作者:徐渡泸
有一种说法,机枪的出现让骑兵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说法其实还是有失偏颇的,在欧洲战场确实如此,但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是这样。所以,不能把欧洲的情况套用到中国来。
解放战争的运动战中,一野的机枪没有给马家军骑兵造成致命威胁,解放后的平叛作战,马家军叛匪的机枪也没挡住过解放军骑兵。
西北野战军与青马作战时,重机枪在防守时的作用远远大于进攻。但是注意,从1947年西北野战兵团成立开始,无论内线还是外线作战,部队始终处于频繁运动之中,极少能有坚固的预设阵地来对抗骑兵,多是像西府屯子镇那样在运动中仓促转入防御。西野从未固守一地,任由火力和机动性高于己方的胡宗南部和马家军围住了打,如果那样打,胡宗南早就把西野吃掉了。
西北野战军前期对战青马的几次失利,机动性逊于对方才是重要原因,不仅是因为火力不足,西野在每次撤退时都要舍弃大量辎重和缴获,无奈就在于此。只有到了咸阳保卫战,才算依托工事发扬火力,打了一场阵地战,即使这样,还是被马家军骑兵多处突破,皮旅是靠顽强夜战夺回阵地的。因18、19两兵团已经陆续抵达关中,马继援撤退了。刚打过太原的皮旅不缺机枪,阎锡山的军火制造能力众所周知,有本钱组建师级编制的机枪总队。
西野装备差,没错,但再差,和青马对战的时候,各团也是有机炮连的。不说西野在蟠龙、宜川、西府等胡宗南部补给基地的大量缴获,仅兰州一战,青马步兵大部被围歼在城内,大部分人都过不了黄河,其主力82军的三个师接收的那些美式装备自然也跑不了,全被解放军缴获。兰州是国民党军联勤第八补给区总部所在地,抗战的前四年,大量苏联援华军火通过兰新公路源源不断运入,一直是西北最大的军火补给基地,也是日军航空兵的重点轰炸目标。
所以马步芳在兰州外围的阵地前沿,都是用航弹把地雷连接起来布设,触发后一炸一大片,杀伤力相当强,这些航弹就是抗战时留下的底子。所以兰州的缴获不在少数。紧接着河西走廊解放,蒋系中央军大批起义、投诚,这时的一野更不缺各种轻、重机枪。
到了1953年剿马良时,几百人规模的叛匪动辄集中七、八挺美制30机枪(台湾给马良总计空投46挺,马元祥14挺)和几十挺轻机枪。志愿军入朝时的装备是经过调整补充的,38军一个主力师的重机枪数量也不过如此。而叛匪总数不过2000余人,局部范围的火力密度可想而知,但没有一次能挡住解放军骑兵的进攻。
随着战场火力的加强,骑兵在战术选择上,不是只有正面冲击一途,交战双方都会根据地形和对方态势,或组织火力战,或实行侧翼迂回,乘马冲击。再者,当年的骑兵团装备有重机枪和60炮、无后坐力炮,以骡马驮载伴随骑兵连队机动,对方位置固定的重机枪只有挨打的份。剿匪平叛中解放军和马家军叛匪的乘马战斗是相当频繁的。当年参战的老人回忆起剿匪战斗,总是忘不了那些淳朴勇敢的陕北老兵,与马家军叛匪骑兵冲锋肉搏,为了保护新兵,老兵们全部控马在前和最外侧。当讲到冲锋时带伤的老班长用马刀替自己挡开叛匪长矛时,老兵仍不禁潸然泪下。剿匪时遭遇战最多,没人会等对方下马把重机枪卸下来架好再冲过去,400米的距离,短短几十秒,马刀已经劈到眼前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解放军骑兵参战规模继续扩大,到1958年藏区平叛时,不仅以上提到的建制骑兵全部参战,而且把特别精锐的蒙骑两个团也调入青海,形成全军骑兵下马前最大的一次骑兵会战。1959年西藏平叛,叛匪主力依靠美国中情局的空投,大量装备美制半自动步枪,不仅有高射机枪,还有无后坐力炮,火力相当强。在青藏交界处,解放军骑兵多次以集群方式协同步兵合围叛匪,空中有航空兵进行引导和补给,地面上骑兵的作用却不可替代。
机枪要是能对骑兵有致命威胁,抗战中的十几万骑兵早就打没了。青马抗战中派出的骑8师,据该师参谋长和作战处长回忆,当时全师装备非常差,马步芳还把好枪换下来,等着让一战区补充,全师出青海以后,只在西安补充了66挺苏制转盘机枪,直到阜阳作战期间,仍连一门曲射炮也没有。
而淮北平原的日军步、坦、炮、航、骑俱全,不要说机枪了。骑8师虽然付出相当的伤亡代价,也从来没被日军击溃过,对战日军步兵时还能频频得胜。要是机枪就能让骑兵消失,刘伯承和彭雪枫也不会在冀鲁豫和豫皖苏专门组建骑兵团了。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共编有五个骑兵军十几个骑兵师,不仅中央军校(黄埔军校)的骑兵科每期都在招生,在天水还有骑兵学校。军政部马政司所辖的各军牧场一直在大量训育军马,如自隋朝就是皇家马苑的山丹军牧场。青海的贵德、门源、三角城军牧场的军马保有量都在数千匹以上。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地理地貌和战场形态,所以,什么机枪的出现终结了骑兵的说法,稍微了解西北解放战争的历史,就知道不能成立。让骑兵退出历史舞台的,是机动性更强的汽车和装甲车辆,决定性的因素是公路建设规模,不是十九世纪就引进中国的机枪。
一直以来,有些所谓的专家有一种说法,说解放军骑兵是骑马步兵。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笑话。
掌握乘马射击和马上斩劈,是对骑兵最基本的要求,连牧区少数民族的节日盛会,马上射击都是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那叫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运动。解放军骑兵最大的对手——马家军骑兵,向来以马上射术为傲,更是精于此道。对这样的敌人,用步兵乘马机动,不分战场情况一律下马作战只能是想象。
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骑兵分几大部分,一是察绥骑兵即骑兵第1师、第3师,这是陕北红军骑兵和晋察冀骑兵团的底子。二是内蒙古骑兵,兵力最为庞大。三是中原的中野骑兵团和华野骑兵团。至建国后,西北军区集中了七个独立骑兵团。这些骑兵部队从编制、训练、装备到干部配备,完全是按骑兵的性质和要求建立的。解放军从来没有只会以马代步,而不会骑兵基本技战术的骑兵。
了解一下我国骑兵的历史就知道,民国的骑兵操典和教范,根本就没有骑马步兵这么个兵种,更别提所谓专家从西方看来的枪骑兵,龙骑兵这些不古不今的分类。操典、条令、教范都没有,根据什么训练?连编制都没有从哪儿关饷?自备枪、马、干粮,自定番号,去抗日是义勇军,去劫道的那叫土匪。
正式的骑兵部队,无论哪个派系,马术、马上射击、马上斩劈、马事勤务都是必训科目。不是能上马就能当骑兵,战马要听从驾驭,需要骑手和马匹密切感情,要经过日积月累的磨合,除了行军作战,每天遛马、刷马、饮马喂马必不可少,这样才能让人马之间产生默契,这也是达到乘马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
如果不经过专门训练,想达到这种状态,过程就漫长了。
所谓专家想象骑马很容易,以为在旅游区骑个马摆个造型就算会骑马了。那随便拉来一群战马给这些所谓专家骑上,走个最基本的行军队列试试?那不是摩托车,轰上油门随便跑。战马有个非常重要的体力合理使用问题,行进中要随着全队变换各种步度,看看马听不听你的?专家还说什么借助马匹整体机动,呵呵,早跑得满山放羊了。当年马家军叛匪与解放军作战,后撤时,个个能倒马射击;弹雨横飞之中,从国外穿越来的“骑马步兵”们要先下马才能开枪,或者守着重机枪等叛匪自动上钩,这是你剿匪呢,还是匪剿你?说解放军骑兵是“骑马步兵”,那被解放军骑兵撵得逃命都来不及的马家军叛匪,恐怕第一个就不答应。
按侵华日军41骑兵联队的伊藤桂一回忆:在山西的时候,因所在联队的性质,日常训练有大部分时间是步兵训练,骑兵训练很少。结果,第一年是被动的,马让步兵骑,才能骑;第二年是主动的,由步兵驾驭马;第三年,人马成为朋友,感情融为一体,才开始熟练驾驭战马。日军也没有骑马步兵这个兵种。
战争年代解放军骑兵没有时间这样训练,就没有“养”过这样的兵。解放后,服役期限走向正规,如果照这样训练,练出来也快复员了,还剿什么匪。所以解放军骑兵就是骑兵,步兵就是步兵,训练重点不同,任务划分明确,步兵驻剿,骑兵机动搜剿,情况允许则步骑协同。
至于是否进行下马徒步战,不是给骑兵定性的依据,骑兵下马作战,古来就有之。但并不是骑兵可以下马作战,就成了所谓的骑兵步兵。
早在北洋时代就有明确规定,下马徒步战是骑兵的作战方式之一,此后经民国到解放,是否乘马作战都是根据战场情况来决定,从来就没有以是否进行徒步战来给骑兵分类。解放军骑兵和民国时代一样,没有不配马刀的骑兵,也没有对军马勤务一问三不知的骑兵。可以去问问六十年代入伍的骑兵老前辈,乘马训练历来是重点,乘马射击、斩劈、越障、救护等骑兵基本战斗技能必须掌握,然后才是下马徒步战训练。别用国外的标准搞穿越接轨,更别拿西方的概念来附会中国的历史。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和战场形态,中国军队自己的骑兵军语,够用。
还有人一说到西北战场,就假设四野来了怎么怎么样,且不说四野当时可不可能来,看看后来丁盛54军进藏平叛的艰难,四野部队就不需要适应高原缺氧,就不需要从头组建骑兵了?说起假设,想起了贺龙痛骂廖昂。陕北清涧战斗,蒋军整76师师长廖昂被西野俘虏,送到晋绥边区,贺老总和颜相待。但谈起作战得失,全是不着边际的废话,摆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可能的“如果”,贺老总当场就火了:你也是个带兵的,手里握着部下那么多人的命,仗都打完了,不拿实际战斗说事,全是假设,算个什么军人!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王正兴|今天两篇:西北平叛,马家军叛匪的机枪火力比38军还猛&解放军骑兵是骑马步兵?这种歪论,马家军第一个不答应 |2021-02-27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