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一则消息在半夜被迅速顶上热搜第一。 这次不是什么娱乐八卦,而是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印边境纠纷的终章:四名戍边战士牺牲。 时隔半年多,中印边境纠纷落下帷幕后,我方终于可以不再顾虑事态升级,公开烈士名单和这些“打印英雄”的壮烈事迹,我们也终于得以告慰烈士们的在天之灵。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的“打印英雄”自古就有。为此,我们特意做了这期“打印英雄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多地还原打印英雄们的英勇事迹。 1 冷兵器打印 原驻印大使袁南生说,十九世纪以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印度对中国的影响有几千年,中国人第一次的留学潮,目的地就是印度。而这些留学生中,最有名的就是玄奘。 玄奘出使印度时,正是印度最为强盛的时期。国王是有名的戒日王,他统一了北印度广袤国土,一手建立了戒日王朝。 当时,戒日王问玄奘:“听说你们的秦王(李世民)英明神武,有关他的传说在我们这里流传许久了,这些都是真的吗?” 听到此问,玄奘为戒日王讲述了唐朝的国力及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戒日王听后,立即给李世民写信,表示要同唐朝修好。收到信的李世民很高兴,立刻派云骑尉梁怀璥回信。不仅如此,李世民还派出使团前往天竺。 戒日王亲自迎接了使团。团里的副使叫王玄策,出使前是广西黄水县县令。选择这样一个基层干部,大有锻炼之意。 贞观二十一年(647 年),唐太宗又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领三十多人巡游天竺各国。 二次出使,王玄策本以为这趟差事轻车熟路,无非是到一个地方,接受一下该地的欢迎礼,盖下宝印,收下礼物。离开的时再开个欢送会,然后前往下一站,重复这个过程。 然而,当他抵达中天竺时,却发现一切都变了。 原来,第一次接见他的老国王戒日王病故。其大臣阿罗那顺趁机叛乱,自立为王。听说唐朝使团来了,对大唐财力早有耳闻的阿罗那顺非但没有出来迎接,还把使团给劫了。 “隔着喜马拉雅山,你大唐难道还能派兵来打我吗?” 一路收到的贡品被抢了个稀光,三十多人殊死反抗,最终只剩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侥幸存活,被抓进了监狱。 当晚,王玄策和副使趁着印度守卫瓜分贡品疏忽看守之际,连夜逃出了监狱。从印度一路跑到了尼泊尔(泥婆罗),又从尼泊尔进入中国西藏——当时叫吐蕃。 此时,吐蕃的首领就是著名的松赞干布。他迎娶了文成公主,跟大唐关系亲密。作为大唐使臣,王玄策顺利地向吐蕃借到了1200名士兵。 借兵干嘛?当然是杀回印度。 但在此之前,他又拿着吐蕃政府的书信,到尼泊尔要兵。此时的尼泊尔是吐蕃的附属国,得到命令后,尼泊尔拿出老本,派了七千骑兵供王玄策调遣。 就这样,基层干部王玄策领着八千二百名刚刚借来的士兵,一路又杀回到了中天竺。 回到印度后,王玄策率领部分兵马,围困住了中天竺的首都。不到三天,首都就被攻破,斩首三千。无处可逃的印度兵只好往反方向逃窜,而反方向就是恒河。因时间紧急,这些溃不成军的印度兵什么都顾不上,纷纷跳进河里,又淹死了上万人。 才刚刚当上国王没几天的阿罗那顺傻眼了,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安排好城内后事,连夜跑路。但逃跑的阿罗那顺还不死心,他整顿好被打残的部队,决定殊死一搏。可等他刚把队伍整顿好,副使蒋师仁又带军杀了过来,生擒阿罗那顺,顺带把这刚刚组织起来的一千多人一道俘虏了。 印度国王被擒,群龙无首。 但大臣们却还不愿放弃抵抗。他们拥簇阿罗那顺的儿子,一路狂奔到距首都三千里外的西北方,在江边安营扎寨,试图东山再起。没等他们发起反攻,副使蒋师仁就带着队伍跋涉数千里追了上来。王子被活捉,又俘虏了一万两千多人。 就此,北印度被彻底打崩溃。东印度国王听闻此事,大惊失色,连连向人确认此事的真实性。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于是送牛马三万头,犒劳联军,又献上弓、刀、宝璎珞等财物,表示对大唐的臣服之意。其余印度小国纷纷效仿,对大唐完全臣服。 随后,王玄策安排好中天竺的国事,选好了继任者,接着押着阿罗那顺回国给李世民看。 因为此次出使,王玄策被拜为朝散大夫。跟原职相比,这个朝散大夫只升了一级,而且是个荣誉称号,并无实权。事实上,王玄策的事迹,在当时,只能算功绩一般。因为印度跟大唐离得实在太远了,征服他们没什么实际价值。 但对李世民来说,与天竺各国交好仍有必要。早在武德贞观年间,吐蕃已然崛起,兵锋直指河西走廊。这严重威胁到了大唐和西域的贸易往来。虽然松赞干布以和亲的方式向大唐示好,但遏制吐蕃仍是大唐不得不做的事。然而,此时大唐的主要对手是东北的高句丽,对吐蕃只能以守为主。于是,天竺自然成了李世民用来牵制吐蕃的最佳选择。 从古至今,中印冲突一直就不是中国的主要矛盾,但从大局出发,维持中印友好关系对两国都有益无害,相反,若刀兵相见,对两国都有害无益。 这个道理,中国人早在千年前就已经明白了。可又蠢又坏的印度却始终看不透这点,甘当他人枪杆子,屡屡挑事。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1962年发生的那场中印边境战。 2 升级打印 从1959年4月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侵占中国4000多平方公里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据点。 1962年9月20日,战争阴云早已笼罩在高原边境。当晚,印军再次武装挑衅,朝我军择绕桥西阵地开枪射击,还投掷手榴弹。西藏军区二团二连班长吴元明眼疾手快,一把拾起手榴弹,扔了回去,完成了守卫任务。而在这之前,吴元明和他的两名战士已经在被三面包围的情况下,同来势汹汹的印军对峙3天3夜,仍坚决执行着我国政府不开第一枪的边防政策。 毛主席接见战斗英雄吴元明(右) 不开第一枪不是不敢,而是时候未到。10月15日,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苏联和美国都紧张关注着这件事,没空注意印度和中国。 这给了等了三年的中国反击时机。 10月19日晚,在夜色的掩护下,一支一万多人的部队涉过克节朗河。这一万多人静静地潜伏在河边,周围只听得到水流声。19时30分,两枚信号弹升空。振耳欲聋的炮弹声瞬间响彻喜马拉雅山麓。中印边境反击战的第一枪,也是反击战东线战场的克节朗河谷战役立马打响。 密集的炮弹落在印军阵地上,15分钟的火炮轰炸结束后,步兵冲锋的号角响起。1万多潜伏在印军眼皮子底下的解放军朝着这些碉堡冲了上来。 短兵相接后,印军兵败如山倒。 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解放军就拿下了克节朗河谷。三天内,全歼印军王牌第七旅,并活捉旅长达尔维准将。 10月24日,首战告捷的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建议,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中印边境战第一阶段就此结束,东线战场迎来短暂的休战期。而在西线战场,新疆边防部队一直战至28日,清除了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37个。 就在西线战场大获全胜的前一天,10月27日,新疆籍边防战士司马义·买买提所在的三班在副连长的带领下,乘汽车在边防线执行巡逻任务,一股印军突然出现。倚仗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印军向巡逻车辆发起猛烈扫射。汽车前轮被打穿,车厢板被击破,失去了掩体的战士们被印军密集的火力压得头都抬不起来。 “副连长,我去把敌人的火力引开。” 司马义·买买提大喊一声,随后他跃过车厢后尾,端起冲锋枪向敌方阵地冲了过去,用肉身吸引火力。趁印军火力转移之际,三班战士迅速调转安置在汽车驾驶棚上的重机枪的枪口,向印军猛烈还击,最终等到了援军的到来,全歼了这股敌军。而司马义·买买提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司马义·买买提烈士,新疆军区骑兵3团机枪连班长 西线战事未停,中央明白印度对和平解决建议并不感冒,开始紧密筹划接下来的战事。而首战失利的印度也对自己抱有奇奇怪怪的期望,决定一打到底。印度总理尼赫鲁开始向美国求援。美国很乐意有人牵制中国。很快,大批美式军火被送到了中印边境,有的直接空投到了第一线。 11月14日,有了美式装备后,休整了不到一个月的印军又发起了反攻,中印边境自卫战第二阶段打响。 当时的最前线是瓦弄。 当印军后援行军抵达瓦弄后,他们惊奇地发现,一支中国军队早就在此等候多时了。这支以逸待劳的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130师,被称为“四野最能打的十个部队之一”,指挥官为张国华中将。 张国华原名张福桂。少年时期,怀着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他把名字改为“国华”,奔赴井冈山。解放后,征战多年的张国华担起了解放与重建西藏工作,并担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在中印边境战第一阶段告一段落后,张国华前往北京参加了中央军委会议,随后立即返回拉萨,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对印作战任务。 那几天,他一共想了3个作战方案。最后觉得前两个不能歼灭敌人主力,特意选了最后一个:正面实施强攻,还要派奇兵迂回到敌人后方,吃掉逃跑的印军,阻断增援的印军。 11月16日晨,我军发起第二阶段反击。围绕着瓦弄战场,中印爆发了惨烈战事。在瓦弄地区80高地战斗中,排长周天喜带领一个加强班冲在最前面,经3小时苦战,两次负重伤,带领全排打下了印军两个地堡群,夺回高地,为部队反击创造了条件。而他本人却在冲击第二个地堡群时,不幸牺牲。 周天喜烈士,陆军第54军130师389团7连排长 11月18日晨,来自陕西省贫穷农家的22岁青年庞国兴所在的九连,在袭击西山口印军的任务中担任先锋。西山口前面有个不大的无名高地,高地后面有印度的炮兵阵地。印军还在无名高地上配置了一个加强连,前沿分布着机枪点。 突然,西山口上印军的榴弹炮一声不响了。九连乘机迅速扫清了无名高地上的残敌。但在享受胜利的喜悦同时,大家感到非常奇怪,就连团长解全威也很纳闷:“我还没有调部队去打,西山口上敌人的火炮怎么就哑了呢?” 是谁干掉了这个炮兵阵地? 原来,在激战中,副班长庞国兴和战士王世军首先冲上无名高地。他俩发现一股敌人正向西山口逃窜,就紧紧追赶上去,就此冲出了无名高地,和连队失去了联系。新战士冉福林看到庞国兴、王世军穷追残敌,也跟了上去。 于是,三人自动组成临时战斗小组,不仅解决掉了两个炮兵阵地,还深入印军纵深地区15公里,作战5次,击毙7个印军士兵,缴获7门火炮和2台汽车。 庞国兴三人战斗小组,庞国兴(中)、冉福林(左)、王世军(右) 11月18日上午,愈战愈勇的我军拔除了印军多个据点,开始转向纵深的印军炮兵阵地发起进攻。然而,在向印军27号据点发起冲锋时,部队遇到了一个难题。这个据点建在中国境内的5100高地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由于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由此向东可通视中国境内纵深10多公里,向西可清楚地瞭望楚舒勒附近的丁如泽地区,是印军丁如泽机场的最后屏障。 但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印军岂会不做部署? 无数地雷埋在通往27号据点的路上。发起冲锋的步兵连战士被地雷炸得非死即伤。这时,高地上的轻重机枪又猛地响了起来,封锁了雷场边缘;10多辆美制M-26“潘兴”式坦克,连同印军炮兵火力一同向高地前沿实施拦阻射击,部队暴露在光秃秃的寸草不生的山坡上,伤亡惨重。 “工兵!工兵!” 步兵连长曹富荣急了,扯开嗓子大叫起来,“快把地雷排掉”。 工兵3班几名战士在副排长的带领下,率先冲入雷区,没过多久,先后牺牲。于是,工兵2班又顶了上去。班长张铭儆先冲进了雷场,开始用探雷针起雷。跟在班长身后的是刚入伍不到两年的四川籍战士罗光燮。 罗光燮烈士,陆军第4师10团工兵连战士 在第一阶段反击作战中,为了作战更方便,罗光燮在零下40度的高原严寒中脱掉了皮手套,赤手拿着爆破筒。事后,他的双手被活生生地揭掉了一大块肉。在临时包扎所里,军医跟他说,再不及时治疗,他的两只手就会有截肢的危险。可在往后方转院接受治疗的途中,他却找机会溜了,搭便车返回了连队。 回到11月18日那个上午。为了提升排雷效率,正在起雷的班长张铭儆让罗光燮用爆破筒在前方引爆地雷,开辟通路。罗光燮弯腰猛跑了10多米,刚通过了一片开阔地,“轰”地一声雷响。他的左腿血肉模糊,左脚掌连着大头鞋飞到几米以外,身后背着的56式半自动步枪被炸得七零八碎。 见罗光燮负伤,班长张铭儆正要赶过来救援。罗光燮转过头来,举起一只手臂,然后又扑在地面上,向着雷区爬去——他要用自己的身躯排雷。 “罗光燮!罗光燮!”班长流着泪吼了起来。随着一连串地雷爆炸声响起,年仅21岁的罗光燮壮烈牺牲。他的身后,是一条6米宽的安全通道。 同为18日,西线战场,河南籍战士王忠殿所在的九连遇到了印军暗堡的阻拦,身边战友两次冲上去爆破都未得手。这个暗堡有20多米长,印军密集子弹朝外疯狂射击。王忠殿心想:不排除这个障碍,部队直接在印军火力威胁下,会遭受更大的伤亡。 于是,心急如焚的王忠殿对班长说道:“班长,我上!”班长同意后,他和一位战友一起冲了上去。他端着爆破筒,在火力掩护下,时而跃起,时而卧倒,一直冲到暗堡跟前。刹那间,王忠殿翻身冲进了密弹交织的火网,把爆破筒插进暗堡的缝隙里。可是,还没等拉火,爆破筒就被印军推出来了。王忠殿又使劲推了进去,刚要拉火,爆破筒再次被推出来。 王忠殿气得咬牙切齿,他第三次把爆破筒推进暗堡,用尽全身力气顶住,再拉断导火索。爆破筒吱吱作响,眼看就要爆炸了,战友大喊“王忠殿下去!下去!”但他动也不动,伴随着爆破筒爆炸的“轰隆”声,印军的机枪声熄灭,同时熄灭的,是王忠殿年仅十八岁的生命。 正面激战正酣,张国华将军部署的那支奇兵也有了进展。 11月20日,在当地藏民的指点下,这支奇兵找到了狭窄的贝利小道。这条路最早是英国划定“麦克马洪线”时勘查到的,路很难走,有些地方不能行军,解放军就用绳子往下吊。经过不眠不休六天五夜的强行军后,这支奇兵,终于在中国发起总反攻之前,顺利绕到了印军后方,切断了印军援军的唯一可能性。 此时,已进行到了战争尾声。解放军东线一直打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眼前就是无险可守的印度阿萨姆平原,印度边防重镇提斯普尔垂手可得;西线打到了印度河上游,离首都新德里就剩300公里了。 要不了几日,我军就能直挺挺地开进新德里,并全歼前线战场上的印军。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胜利唾手可得之际,中国对外宣布:自12月1日起,中国将撤回1959年的实际边境线,并在此基础上,再往后撤20公里。 消息一出,无论印度还是一直在背后支持印度的美国,都深感震惊。同样感到震惊的,还有张国华将军。他表示自己想不通。他也深知,手底下那些亲眼目睹战友牺牲的边防战士们,也很难想通。即便如此,张国华将军还是给自己的军官们下了死命令:想不通也要通。 其实,中国从没想过要占领印度的领土,而且补给运输也实在困难,无法长期保障。退一万步讲,就算打到你家去了,也捞不着什么实际好处,白白牺牲了宝贵的子弟兵。 我们唯一想要的,只是捍卫领土主权,仅此而已。 此外,更重要的是,中印战事升级,正遂了一直在背后积极鼓动印度的美国的意。 3 无奈打印 在中国宣布撤军前两日,在尼赫鲁的请求下,美国总统肯尼迪直接下令,美航空母舰编队紧急驶往孟加拉湾。 美国终于等到了直接干涉中印战争的机会。 虽然后来中国没给美国可趁之机,但用印度牵制中国自此就一直成为西方国家的惯用伎俩。但这种牵制十分巧妙,因为它并不是直接让印度打中国,而是把巴基斯坦也拉了进来,造成局部地区的混乱局势。 1966年,中国紧急抽调3500名兵团战士,开展代号为“1601”的秘密任务。这一秘密任务就是修建后来的中巴公路(喀喇昆仑公路)。不到3年时间,战士们就贯通了中国境内的424公里的路段。为此,47名筑路的兵团战士牺牲,平均9公里牺牲一人。之后,在巴铁的请求下,我们又从兵团抽调了1万人,出境帮助他们义务修路。 整个中巴公路,全长1040公里,为了贯通这1040公里的中巴公路,中巴两国一共牺牲了700多人,199人致残。 中巴公路建成后,依托中巴公路,中国协助巴基斯坦修建了首都伊斯兰堡到瓜达尔港的公路,同时在其境内北侧修建了中巴铁路线到港口。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中巴经济走廊得以全面启动。这从陆路开辟了直接通向中东的门户,减少了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保障了中国能源安全。与此同时,巴国经济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最好的实施例子。 中巴经济走廊是两国友谊的桥梁纽带 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东方崛起。 2018年11月23日,一支由英、美、以、沙四国豢养的武装恐怖组织袭击了中国驻卡拉奇领事馆,其目的是为了离间中巴关系。 2019年3月14日,中国第四次阻止联合国1267基地组织制裁委员会(UNSC)将巴基斯坦默罕默德军首领马苏德·阿齐尔指定为全球恐怖分子的提案。这份提案由美、英、法牵头,目的是离间中印、中巴关系,恶化印巴关系。 西方国家在我们周围的各种拱火行为,目的都是为了遏制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了保护中巴经济走廊,守住中国西大门,中国和巴铁联手,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陷阱。但印度却总是特别容易被鼓动,自以为有美国撑腰的它变本加厉地要夺取所有争议之地,在南亚地区怼天怼地,生怕时局安稳。 2020年,随着疫情蔓延,印度经济增长乏力。为转移内部矛盾,莫迪政府又在中国、尼泊尔和巴基斯坦边境上大生事端,还不惜自残,关闭、限制中资企业在印度的经营发展,设置贸易壁垒。 东方越乱,西方越高兴。但到处找人干架的莫迪政府不仅看不到这点,还频频向美国示好,向前总统特朗普投怀送抱。 蠢有时等同于坏。因为除了自己,其他人也不得不给印度的这份愚蠢买单。 2020年4月以来,趁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疫情为由“围攻”中国之际,印度军队严重违反两国协定协议,在加勒万河谷地区抵边越线修建道路、桥梁等设施,蓄意挑起事端。 5月初,印军再次越线滋事。边防战士陈祥榕等紧急行动起来。班长问年轻的战友:“要上一线了,你怕不怕?” 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 赶到前沿后,边防战士们与对手殊死搏斗,逼退了越线人员。陈祥榕在日记中自豪地写道:“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 陈祥榕是一名“00后”。在他抵达高原后,曾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战斗口号。班长问他:“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这么大?” “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 在“00后”陈祥榕写下口号的2016年,“95后”肖思远在学校里看到了征兵通知,怀带着女友的照片,应征入伍,也来到了高原。 2020年6月15日下午5点多,加勒万河谷,印军第81旅比哈尔联队第16营营长桑托什·巴布上校,率领一伙印军,再次越境闯入中国实控一侧进行公然挑衅。 他们捣毁了河谷地区双方会晤点的帐篷。解放军阿里军分区边防团团长祁发宝,带10余名官兵前去交涉。1997年,高中毕业的祁发宝报名参军,带着新兵营“军事科目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向组织申请:到高原去、到斗争一线去。 在交涉过程中,印度军队陆续从山崖后冒出来,总数约600人,将祁发宝等人团团围住。见此情景,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 官兵们组成战斗队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对峙。对方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祁发宝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头部遭到重创。 5人摄像取证组的营长陈红军立即带入突入重围,营救团长。2009年,陈红军从地方大学毕业,本已通过公安特警招录考试,可听说要征兵又临时“变了卦”,最终来到了高原。 “00后”的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95后”肖思远也冲到前沿投入战斗。随后,70人的首批增援队伍及时赶到,击败总数约600人的来犯印军。综合盘点战果,人数远处于劣势的解放军,用棍棒和石块干掉了印军一个连。 这次打印,战果并不丢人,却还是显露出了一份无奈。 祁发宝被救出后,左前额骨破裂,有一道十几厘米长的口子。包扎伤口时,他一把扯掉头上的绷带,还想起身往前冲,那是他最后一丝力气,随后又晕倒了。 陈红军、陈祥榕英勇战斗,直至牺牲。清理战场时,战友们发现,00后新兵陈祥榕紧紧趴在营长陈红军身上,始终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95后肖思远,突围后又义无反顾地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最后一刻。肖思远牺牲后,战友们在整理遗物时,看见他在一篇战地日记中写道: “走在喀喇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无比自豪!” 为了不主动挑起事端的大局,为了捍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这些宝贵的人民子弟兵,只得无奈打印,最终长眠高原。 4 结尾 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战中,中国军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 在海拔4600多米的康西瓦,有一个烈士陵园,这里安眠着对印自卫反击战牺牲的108名战士,其中4位为无名烈士。2020年8月,康西瓦烈士陵园里,陈祥榕烈士墓碑在此立起,加入先烈之列。 这些先烈们的英灵已与高原相伴半个多世纪。为了不让烈士的英灵孤独,2000年8月,南疆军区决定把烈士陵园迁至山下。 当承办者的车拐进烈士陵园的路口时,奇怪的事发生了:车辆连续爆三次轮胎。这一异象仿佛在替先烈们说: 我们的灵魂早已融进了誓死保卫的国土,我们不愿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