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了然天下:王毅:从兵团知青到大国外长|2021-03-24

他曾经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8年的知青,他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他在四年大学生活中因为各方面能力突出而崭露头角,他凭借一口流利出色的日语进入外交部,在中国遭遇敏感而棘手的外交问题时,他的身影频频出现,而今,他成为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



1、 八年知青生涯


1953年,王毅出生于北京。1969年,中学毕业后他去东北建设兵团做了一名战士。



兵团所在地是紧邻俄罗斯的黑龙江省黑河市,是一座知青印迹鲜明的城市,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国资委主任王勇以及作家梁晓声、棋手聂卫平等人,也是在此度过了上山下乡的青春年华。


其中,王毅曾在公开场合称呼同时期也在北大荒的叶克冬是自己的“荒友”。


王毅说,40多年前,他从北京来到哈尔滨,再转车一整夜到北大荒,黑龙江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在兵团时,王毅就喜欢书法,练得一手好毛笔字。2009年,当他再次回到黑河,参观完知青博物馆后,提笔写下:赤子之诚。


在兵团做战士的8年中,北京青年王毅身上有着明显的“首都烙印”,与其他地方的年轻人相比,他对政治更敏感,也很有兴趣,对国家前途命运多有忧虑,对国际大事也特别关心。


即便在兵团学习氛围不够理想的条件下,王毅劳动之余也阅读了很多文史书和外语书,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文史基础与文学素养。



生活的磨砺开拓了王毅的视野,增加了他的阅历,使得王毅的文笔在求学以及后来的工作中广受赞扬。


“与成千上万的同龄人相比,与我那些朝夕相处的伙伴们相比,我是幸运的,有机会站在了这条新的起跑线上,人生的轨迹也随之变化。但我深知,这绝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改变,更是一个时代的改变,一个历史的进步。”王毅在《二外四十年》一书中回忆道。


王毅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8年知青,他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上山下乡的洗礼。


在北大荒战天斗地的岁月里,在夜深人静的煤油灯下,王毅和他的战友们曾多少次向往能有上大学的机会,也曾多少次为此付出过努力。


但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能够有资格站在这条起跑线上,能够实现那个瑰丽的大学梦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上大学在他们看来真的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2、“大学是一个与自己打拼的场所”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为这一代一直做着大学梦的知识青年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王毅1977年参加高考,于1978年初进入二外亚非语系日语专业学习。


当时1977级日语专业一共有3个班,王毅因为在入学前有过丰富的生活工作历练,被推选为日语专业2班的班长。


“初次见面感觉他不是特别外向的人,但是非常有能力、尽职尽责。”谈及对王毅的第一印象,当时王毅在校学习时的系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宋春林回忆说。


站在起跑线上,第一个深切感受是这一刻来之不易。1978年初,当我背着行囊第一次走进二外的大门,我似乎仍然不能完全相信这一事实。这一天,对于我,对于我们这一代人,都太重要了,也到来得太艰难了。”王毅在母校四十年校庆出版的《二外四十年》一书中撰文回忆说。


由于王毅是全国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让这一代人进入大学后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总觉得一天24小时不够用,每一个人都是拼命地学习。每次上课之前,他们都已经把课本上的内容基本掌握了。作为班长的王毅也常常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讨论。这让刚留校任教的我感到压力很大。”曾经教过王毅的二外日语学院潘寿君教授说。


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理解力强,这几乎是每一个接触过王毅的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浓厚的学习氛围浸染着每一个莘莘学子,入学已经24岁的王毅在学习上十分勤奋。


他说,站在起跑线上,首先不是与同学的竞争,而是与自己的打拼。作为一个年龄相对较大的学生,如何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不要在学习上拖整个班级的后腿,是王毅要面对的首要课题。



“我们班上还有几个与我经历类似的同学,大家都抱定一个信念,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放弃一切可以放弃的休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尤其是一、二年级阶段。”王毅在文章《站在起跑线上》写道。


二外一些老师也回忆说,那时候1977级有这么一群学生,每天的生活轨迹极为单调,从宿舍到教室再到食堂,三点一线,循环往复,王毅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在课堂上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随时提问,主动请教,相互启发,深入思考。“年龄大本来是学外语的劣势,但当你能够更理智、更自觉、更创造性地学习时,劣势则变成了优势。”王毅认为。


大学期间,王毅所在的班级组织了一个沙龙,不定期地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如此漫长?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败比较等等。


“我们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讲座外,还尽可能地广泛涉猎各种新的知识和信息。现在回想起来,大学四年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时空,为我们启开了接受知识的大门。”王毅回忆说。


在二外期间,王毅发表了两篇日语专业论文和一篇翻译作品,其中一篇论文发在了国内知名的日语研究刊物上。


“一个本科生能在大学期间发表论文和翻译作品,这让王毅在学校一鸣惊人。很多同学对他的勤奋和努力表示敬佩。”宋春林说。


对专业的深刻领悟和理论探索让王毅在专业学习上走得很远,大学毕业时他的功课几乎门门第一,学习成绩位列全年级第一。王毅的毕业论文亦得到了师长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3、“二外1977级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入党的学生”


对于王毅出任中国外交部部长,日本媒体对他的评价是:相貌出众,才华过人。大学时代的王毅除了专业成绩优秀,也是一个能力出众的学生。


8年知青生活的历练让他显得比同时代的人成熟许多。在那8年的知青岁月中,王毅并没有放弃学习,他撰写的文章经常发表在黑龙江的各大报刊上。


王毅对文学、历史情有独钟,有才气、不傲气也是很多师友对他的印象。


“王毅对待师长和同学都很谦和,讲究礼节。即使现在聚会的时候,拍照合影时他也一定会让老师站在中间,他站在旁边以示尊重。”宋春林说。


王毅在母校二外学生食堂用餐


“王毅上课的时候很善于提问题,而且会把语言知识点积极运用到会话中。” 潘寿君说,“上学的时候,王毅还经常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课下讨论,组成会话小组,学习语言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他那时候就显示出很强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王毅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这与王毅以及其他班干部的积极组织和相互促进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的目光不能停留在校园的四年。因为,在你的人生旅途上,这只是一段短距离的竞赛。四年后,你还会不止一次地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你的一生,应该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状态。四年的大学生活,只是为你今天走得更稳、跑得更快打一个初步的基础。”王毅在回忆文章中说。


1981年底,王毅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此,二外还专门召开了全校范围的入党积极分子会,王毅在会上发言。“他是1977级第一个入党也是唯一一个入党的学生。 




4、从外交新星到新任外长


2013年3月, 得知王毅当选新任外长,宋春林第一时间给当年的学生王毅发去了祝贺短信。很快得到王毅的回复:“谢谢老师。感谢你当年的培养,也请代向我认识的老师们转致我的问候。”落款是“学生王毅”。


1982年大学毕业后,王毅进入外交部亚洲司工作。2001年,王毅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从科员到副部长,他只用了19年的时间,所经历的每个职位几乎都创下了“外交部该职位最年轻的纪录”。


1996年到1998年期间,王毅在南开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研究中心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获得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学位。至今,研究中心的老师对他印象颇深,“他在学习上非常刻苦认真,完成了所有课程,顺利地毕业了。”


之后,王毅又在外交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周启朋教授是他的导师。周教授透露:“他当部长助理的时候在外交学院读博,论文研究方向是当代国际关系。”


在外交部,一些老干部对王毅的印象是: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能吸收借鉴学界的新理论、新观点,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与媒体沟通。在王毅突出的个人能力中,“好文笔”是大家公认的。因此,王毅被称作“新派外交官”。



王毅在日本担任中国驻日大使的三年中,接触了大量的日本人。大到重要会议,小到民间社团,可以说有求必应。“王毅特别了解日本的想法,也坚持中国的原则,他能把中国的想法,以日本人能接受的方式说出来。”日本共同社资深记者河野彻说。


一次,王毅在日本防卫大学演讲时,解释中国的“武”字由“止”、“戈”两个字组成,即“止戈为武”,形象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内涵。日本媒体评论说:“他讲得很生动也很深刻”,“他的日语很高雅”。


曾几何时,那个曾经站在起跑线上奋力奔跑的青涩少年,经过多年的打拼和奋斗,已经驰骋在广袤的天地。


从外交新星到新任外长,王毅锐意进取,厚积薄发,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哼╭(╯^╰)╮,不屑!


王毅的儒雅中透着威严,在捍卫国家利益和国际道义时,那是相当的犀利。


真正的男神,除了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高颜值,还得有着让同性跪拜在其西装裤下的魅力、临危不乱不怒自威的气度,以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举止。



在第48届东盟外长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泰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塔纳萨当众向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白”,他用英文说:“如果我是个女人,我会爱上他..……”随后,全场发出笑声。



有记者曾透露,王毅曾和他一起钓鱼。除了钓鱼之外,王毅还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尤其喜欢运动。他自己曾透露个小秘密——经常打网球。

王毅和夫人钱韦


而更为民众所熟知的是王毅在卸任驻日大使回国担任外交部党组书记期间,和妻子钱韦一起带领全部2000多名员工,在公开场合做健身、踢毽子、跳绳等工间操,以此表示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民健身热潮的支持。


综合自外交部网、《环球人物》、人民文摘、 京城教育圈等



王毅的魅力是时代赋予的


许陈静 田亮



1、刚工作就能为总书记写讲稿


王毅刚入部的时候,我们在一个办公室,挨着坐。我发现这个年轻人很有功底。


首先是写文章的功底。


1983年较早的时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确定将于11月访问日本。按照惯例,我们亚洲司日本处得为领导人准备讲稿。起草的任务就交给了王毅。


大家都没料到,这篇讲稿起草得非常好。时任亚洲司司长杨振亚一看,立刻决定带着王毅和他写的讲稿去见胡耀邦。在胡耀邦面前,王毅又提出了一些好建议,胡耀邦很是欣赏。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外交部。


一个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就能见我们党的总书记,为他出访写讲稿,这说明王毅的功底很好,也说明王毅很早就对外交工作做出了贡献。”


再者,王毅这个青年办事很有章法。


他不苟言笑,不善于讲大话,就是兢兢业业做自己的事情。用那个年代的话说,是“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好青年。他担任我们日本处党支部的文艺委员,负责发电影票、发舞会入场券,都是繁琐的事,又不起眼,但王毅不厌其烦。


年轻同志一般容易毛躁,不愿意干这些小事,喜欢干大事。王毅的特点是,给总书记写出访讲稿这样的大事,他有能力做好;给大家服务的小事,他也能兢兢业业地做好。大事小事都能干。很快,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没过几年,王毅就被提拔为副处长。那会儿他也就三十出头吧,刚结婚,给大家发了喜糖。我那时从驻日本大使馆的岗位上回到处里,发现他还是一如既往,并没有因为当上“处头”就自诩年轻有为,看不起别人。他毫不自满,依然尊重同事,虚心向老同志学习。


一个人成长为外交部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靠的是十年几十年的积累。正因为他的学识、他的功底、他的性格,赢得了部里同事们的信任,也为组织上所看重,一直培养他,让他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我现在看他对外的一些表态,像最近的南海问题,他的表态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也非常有高度。他是名副其实在外交方面有才干、有能力的同志。他的魅力在不言中。


2、他就是当外长的料


王毅升任亚洲司副司长是在1994年,距离他进入外交部只有12年,次年又升任司长。当时28个司局的负责人一起开会时,领事司司长张宏喜发现,王毅是比较活跃、敢于发表意见的。那时张宏喜52岁,王毅41岁。


此后,张宏喜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驻坦桑尼亚大使、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等职。他笑言,那段“同时为官”的经历,让他对王毅有更多的关注。


王毅被提拔为副处长时,是部里最年轻的副处长之一;提拔处长时,又是最年轻的处长之一;提拔副司长时,仍是最年轻的副司长之一;提拔司长时,依然是最年轻的司长之一。他一直是当时外交部最年轻纪录的保持者。


每年部里都会进来大批年轻人,工作几年就看得出来,谁更努力,更有发展潜力。


王毅给胡耀邦写讲稿的事传遍外交部后,我就在想,一个年轻人为什么能写得出总书记的讲稿?这不仅仅是口才好、文笔好,文字背后是思想,这说明他思考问题的水平高,观察问题的眼光高。


他在动脑筋,在想国家之所想,而不是想科员之所想。这是百里挑一的人,是当外长的料。


外交部的年轻人,容易出现“三门干部”,从家门到大学门,从大学门到机关门。


王毅不同,他早年有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后来有过转任国台办主任的履历,所以他不仅精通外事业务,还了解其他方面的国情,他对国家形势、大政方针的把握始终很好。



现在,我们每年都能听他作报告,每年都觉得很精彩。


第一他不用稿子;第二他报告的格式突破陈规,讲得比较深、比较全;第三他跟得上形势,对中央的精神和政策理解到位,不说则已,一说中的——外交是门很严谨的工作呀,外交无小事,一说中的,得有很高的水平才做得到,既要充分理解政策,又要讲得得体,还要让听众接受。


当然最根本的是,王毅这种魅力是今天这个时代赋予的。最近几年,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外交工作面貌一新。国家越强大,外交官的舞台越大。


当这个时代来临时,王毅能跟上这个时代,认清这个时代,充分理解中央的精神和这个时代的外交决策,从容发挥他的才干。这是一个外长魅力的根源。


V3V


前不久,某位市直机关的老友跟我说,他以前不爱看外交部的表态,现在王毅外长的表态他爱看了。


我跟他说,搞外交工作的人,爱国之心从来都很强,从来不比大家差,要想强硬,我们张嘴就能说出来:表示遗憾、十分遗憾、抗议、最强烈抗议、召回大使、断交、开战……但在国家不足够强大时,说这些有用吗?今天人们爱看王毅外长的表态,其背后原因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起来了。


几年前媒体报道过,王毅岳父是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人员钱嘉东,这对翁婿是“外交世家”。但要说王毅沾过岳父的光,那不可能。


周总理对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多严啊,钱嘉东就没沾周总理一点光。他是外交部普通一员,又哪有什么光给王毅沾呢?我倒是想说,王毅身上有周总理的某种遗风。


当年中日建交,是周总理下了一二十年功夫才水到渠成的。王毅驻日期间结交了许多朋友,也是给未来的中日关系留下了火种。


3、把工作做得让人感动


2001年,王毅出任外交部副部长,当时只有48岁。


在他分管的外交部机关党委里,有一位和他同为“50后”的胡中乐,在同龄人眼中,王毅是位怎样的领导呢?



王毅是学日语的,虽然上大学时也学英语,但日语才是他的主科。所以他一直在拼命地补英语,否则只懂日语受限很大,这就能看出他的勤奋和志向了。


我在外交部教培办工作时,他是亚洲司司长,1997年,部里派他去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专门强化他的英语。


这说明在个人努力之外,也有组织对他的培养。1998年,王毅报了南开大学一个硕士研究生班,专门学习世界经济;1999年,又到中国外交学院就读,学习国际关系。那几年,他的学习强度非常大。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有个判断,“十八大以后,中国外交实现了比较大的转型,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但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既不能被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操纵,也不能坐等大国地位的到来,需要外交官挺直腰板,主动争取。”


作为享誉东南亚的国际问题专家,郑永年给予王毅高度评价:


“他是个有担当、有思考、有执行能力、善于斗争的外交官。有些国家希望中国越软越好,便批评王毅。但是非面前,要以争取到多少国家利益为标准,而不是别人说好不好为标准。美国的利益怎么争取来的?俄罗斯的利益怎么争取来的?如果外交官软趴趴的,who cares (谁理你呀)?西方希望中国是熊猫,不希望中国是龙,然而切记:熊猫只有观赏价值。”



4、写得一手好书法


不仅长得帅,而且有学识、有能力、有气度,这样的外长能成为“国民男神”,一点都不奇怪……更难能可贵的是,外长还写得一手好书法,这主要源于在兵团时,就非常喜欢书法,练得一手好毛笔字。



看过王毅的书法,网友感叹:有功力,果然是人才。


这是王毅外长前几年写下的作品!这幅作品寓意深刻,而书风劲朗,一气呵成,行家风姿一览无余!


《书联两岸》这四个字写得洒脱,用笔有粗细,控笔能力强,笔力稳健。



这幅行楷书法,点画到位,结构准确,章法布局错落有致。气韵天成,佳作也!


他日理万机,繁忙的外事活动,鲜有时间能静下来练书法的。

他有着坚韧的毅力,长期练书法,水平如此之高,实在难能可贵。



自古到今,凡是做外交事业的人,应该都是水平不一般的优秀人才。外交家的人才之才,多数在于口才比较厉害,似乎谈及书法才能的不多见。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了然天下:王毅:从兵团知青到大国外长|2021-03-24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