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船的建造速度不断加快,对上层内货仓(JI库)的吊装,已经在后船身基本完成了。因为不论是美式还是苏式同类上层内货仓,都不会直接通到船尾的最末端。苏式的可以看到直接从尾部彻底的封闭,这也有在高寒海域比较容易保温;同时在作战时候,特别是发生大当量H爆炸或者有大口径近失弹在尾部附近爆炸,这样冲击波不容易直接传到上层的货仓之内而影响里面的宝贵飞行物和人员的好处。而美式的则在尾部留有较大的开口,可以在尾部这个向后开口的平台上直接测试发动机。发动机喷火的反作用力有十几吨,其实不算小,如果往侧面喷,甚至会导致全船出现明显的侧倾和不利的震动。因此往后喷火做测试,可以把反作用力直接转变为所在大船本身的前进推力,因此美式上层内货仓设计有这个好处。
但是这个尾部中间的测试平台区,并不是直接和主内货仓直接贯通,只是通过比较小的安全门可以沟通。因此新大船吊装到只剩下一个尾模块就直接把后部中心模块全部到位的阶段,实际上就等于后半段的上层内货仓基本都到位了。只剩下尾部的最后一个“堵头”还没装上,这个速度其实是很快的。在中后段的中间内货仓基本到位后,从右舷已经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大平板电梯”的出口。有人说这两个出口为何看上去不大,是不是不是大电梯出口而是换气出口?其实就是大平板上下大电梯的出口。因为就算是美式的此类出口,也不过高度在7米以内,最大横宽在18米左右,而且两侧还是圆弧造型,而7乘以18米见方的一个出口,对比300多米长,30多米高的巨大船体,从远处看明显不算大是非常正常的。
说这就是右舷的两个大电梯出口,除了形状,还在于出口两边在目前船体的侧位置上,有明显是未来大平板电梯上下用的固定轨道卡槽;这是最明显的大电梯标志物件。目前还可见右舷的两个大电梯前后距离很远,没有看到右舷的第3个大电梯的开孔和卡槽轨道。因此推测未来的船桥,只能在前后两个大电梯的中间位置;而不可能在后大电梯的再往后位置上。另外在目前右舷的中部水线以上,可见一排至少6个预留开孔被临时封闭,其未来的作用就不用再多说了。就是未来的烟气通道和全船的新风通道。这些通道需要等右舷的外飘模块安装后再进一步延伸。现在关键是看左舷有没有第3个大平板电梯!目前看来应该是有的。这个第3大开孔应该是在两个后模块之间,似乎也可以看到上下卡槽导轨的预留。说完了中后半段的情况,再说前端的情况。目前已经可以看到2大偏流板的预留槽,明显是和福T级上的两个类似,是平行排列的;而不是尼MZ上的,右侧的比较靠前。但是右侧的这个偏流板和前大电梯未来十分靠近倒是比较肯定。
按照已经出现在吊装准备区的剩余模块算,偏流板前面一直到船头的所有中间模块,也就是不包括未来的外飘和前武器平台的模块,已经基本都摆出来了。但是却看不到应该现在就该看到的双弹弓槽,于是有人说是否最终造着造着,船头就再翘起来的“笑话”?这就多虑了。现在看不到2道沟槽,并不是沟槽不存在。实际情况是第一距离过远看不清;第二可能是在预留槽上面加了临时盖板,这样会确保搭建期间变形小。这是新大船在整个成型期间特别注意的关键。比如所有的大开口都有临时物填充加固;甚至上层主内货仓(JI库)里面都有大量的临时加固支撑柱;这是新大船生产精度要求极高的体现。估计再过2个Y,中间部分的搭建就会全部做完,只剩下外飘和未来的船桥。仍然维持秋收前成型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