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人在群里发了一篇文章,我一看,发现是我一年半前写的一篇文章。自己又回头看了一遍,发现这篇文章很有意义,但是里面也有一些没有说明白的地方,于是又修改了一下,重新发一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有51个国家。到了二战之前,世界上共有65个国家左右。
目前,世界上共有193个国家(不含地区,比如香港、澳门、台湾等不算国家,只算地区)。
世界没有变,国家却越来越多,这就说明很多国家都被分裂的非常厉害。
我们中国在一战和二战后也丢掉了一些领土,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领土面积总体上是一直在变大的。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们有强大的时候,也有衰弱的时候;我们的领土有大的时候,也有小的时候。
但是,不管我们的领土是大的时候,还是小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有一个深入骨髓的概念:国家分裂的时候,大家就都想要再次统一;国家衰弱的时候,领土被人抢占了,每个人都想把它再抢回来;国家强大的时候,大家就都想要继续开疆拓土。
我们先和大家说说中国的领土和统一文化,然后再从地理上和大家说说中国的领土是如何一步步扩大的。
在《礼记·大学》中有这么一句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也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据说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也有说是孔子弟子曾参写的,但是不管是谁说的,这句话从战国时期一直流传到现在,并深入了每个中国人的骨髓里。
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明白这句话的,因为这里面的“家”“国”和“天下”都和我们今天人理解的不一样。
在秦帝国之前,人类文明是非常落后的。那个时候的人们以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所谓的“天圆地方”。
在地的中间就叫做“中国”,住着的是华夏子孙。在华夏的四周分别住着未开化的北狄、西戎、南蛮和东夷。
那个时候,人们认为天是最大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创造的。
地需要有人来管理,所以天就委托一个人来管理,这个人就叫做“天子”。
天子只是一个人,他一个人不可能管得了整个天下,所以他又把领土分给了自己的弟弟、叔叔等。
他的弟弟、叔叔分到一部分地以后,就在彼此的边界处挖一条沟,并在沟的两侧种上树,这就叫做“封”;划定界线以后,就要建立一个国家,这个叫做“建”。
建立“国”以后,这个国家官职最大的人就做“国君”,也被称为“诸侯”。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最大的是“天下”,周天子的天下;其次,才是国,国是诸侯的国,是国君的国。
诸侯也不能一个人治理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吧,所以他也要把自己的领土分给自己的叔叔、弟弟等,他的叔叔、弟弟领到领土后就建成一个“家”。
大家记住了:那个时候的“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家”,那个时候的“家”是一大片的领地,有很多的人。
建立“家”以后,这个家里的最大的人就叫做“大夫”。
到了“士”这个阶层就已经没有土地了,但是“士”可以做官。
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天子、国君、大夫和士其实都是有血缘关系的,这些人都是所谓的“贵族”,都是世袭的。
天子死了,他的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国君死了,国君的长子继承君位;大夫死了,大夫的长子继承大夫……
那个时候,诸侯国的国君都是天子的亲戚,彼此之间都有血缘关系,所以彼此之间矛盾不大。
天子治理“天下”,诸侯治理“国”,大夫治理“家”,都是依靠“礼乐制”(那时还没有法治)。
所谓的“礼”,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是礼仪,衣食住行、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都要讲究身份和礼仪。
比如,天子该穿什么衣服、国君(诸侯)该穿什么衣服,大夫该穿什么衣服;天子祭天该用什么仪式,诸侯觐见天子该用什么仪式,大夫见国君又该用什么仪式……
天子——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在古代,“礼”非常的多,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这些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每一个人都要讲“礼”,不能逾越规定。
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不同的人享有“乐”的等级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王必须要用“九鼎”,诸侯只能用“七鼎”,大夫只能用“五鼎”……
简单的说:“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 “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
在周和春秋的时候,整个社会都是依靠“礼乐制”来维护运行的。
由于那个时候的统治阶级都是亲戚、都有血缘关系,所以“礼乐制”运行的还是不错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矛盾不大,就算彼此之间偶尔有矛盾,但是也很少有兵戎相见的时候,战争主要是对外的——也就是和北狄、西戎、南蛮和东夷打。
但是,后来发生了两件大事,让整个“礼乐制”崩溃了。
那时,晋国的国君是周天子的亲戚,晋国有三个大姓:魏、韩、赵。
这三个大姓把整个晋国分了,成立了三个国家,也就是后来的魏国、韩国和赵国。
按照“礼”中的规定,大夫是不能反国君的,但是韩、赵、魏分了晋国,这就导致“礼”的崩溃。
在战国之前,齐国是姜子牙建立的: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嫁给了周武王,是武王姬发的王后,然后姜子牙帮助武王夺得了天下,武王就给了他一块封地,建立了齐国——那时的齐国被称为“姜氏齐国”。
然后,齐国被田齐给篡位了,叫做“田氏齐国”,这就是所谓的“田氏代齐”——田氏和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
前面说过,在战国之前的西周和春秋时代,在封建制下的每个诸侯国的国君都和周天子有血缘关系,采取礼乐制,所以相对比较平静。但是,当出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这就标志着礼乐制度的彻底崩坏,从那以后,诸侯国之间便没有血缘关系了,彼此之间就不像以前那么讲“礼”,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地盘或利益,经常发生战争。
这些诸侯不断的吞并其它诸侯,最后留下了七个最大的诸侯,这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礼乐崩坏,瓦釜雷鸣,刀兵四起,人欲横流,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劳者不得息,征夫无家园,妻儿失暖席,鳏寡无所依,道边人悲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儒家在战国时期提出来的。
上面我们说过“士”是最低等的贵族、最高等的平民(平民下面还有奴隶),“士”的作用就是做官协助大夫、国君和天子。
当士没有能力做官的时候,只能“修身”,加强学习;当有能力的时候,就帮助大夫治理“家”;当能力再大一些的时候就帮助国君治理“国”;再大一些的时候,就帮助天子治理“天下”——这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下只有一个天子,一个国只有一个国君,一个家只有一个大夫,士就比较多了。
平民没有读书和做官的权力,天子、国君和大夫都得依靠“士”,所以“士”就成了天下最有实力的群体。
当每个“士”都把“平天下”当成最高理想的时候,那么无论中国如何改变,最终必将会统一、必将开疆拓土!
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士族都以“平天下”为己任,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王朝。
秦,灭了所有的国家,这个时候的秦不能再走回以前的封建老路,否则还会出现战国那样的混乱。
秦王嬴政灭了六国后,天下只有一个国,于是他就把天下和国合成了一体,就有了“国家”。这时嬴政不能再叫“王”了(因为“王”是诸侯国的称呼),他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三皇五帝”,便以“皇帝”自称,于是中国便产生了第一个“皇帝”,所以嬴政又被称为“始皇帝”。
由于分封制导致各个诸侯国常年大战,民不聊生,所以始皇帝就取消了分封制,没有了诸侯,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以前,周天子把土地分给自己的亲戚,那些亲戚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诸侯国,那些国的国君死后由嫡长子继承,是世袭的——王无权管理封建领主领地上的事情,封地之下,只认封主。
始皇帝取消了分封制后,那些土地就不再分给自己的亲戚了,而是设立郡和县,自己派官员去治理那些郡县,那些官员都不是世袭的,而是由皇帝任命的。
于是,始皇帝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度:三公九卿制,集所有大权于自己一身。
在封建社会,权力分散在天子、诸侯手中,但是到了郡县制的时代,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手中。
从理论上来说,秦朝以后,我们中国就不是封建社会了。
所谓的“封建社会”只是马克思根据欧洲发展史按照生产关系归纳总结出来的,并不适用于中国:欧洲的封建社会采取分封制,生产关系是农民和地主的关系;秦朝的时候,我们采取的不是分封制,而是郡县制,生产关系也是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郡县制结束了封建制,但是土地还是在地主手中。只不过土地从以前的“诸侯、大夫”这些大地主的手中转变到“士族”这些小地主手中而已。虽然这些小地主没有了“建国”的权力,但是土地无疑还是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所以,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角度来说,新中国之前,依旧可以叫做封建社会。
秦统一六国以后,国、家和天下合成一个了,没有了诸侯、没有了大夫,于是士族成了权力的核心,协助皇帝治理天下,以前的“治国”“齐家”不存在了,就剩“平天下”了。
天下分为东西南北中,中间的地方叫做“中国”,住着华夏子孙。现在“中国”已经平定了,所以我们还需要向其它的方向扩张,即“平天下”,因为在中国的东西南北方向还有广袤的土地和岛屿。
在秦汉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不知道天下有多大,但是知道天下绝对不是我们所在的地方那么大,因为在“中国”的周边还存在广大的山脉、沙漠和海洋等,还存在众多的“南蛮”和“北夷”,所以我们要继续往外“平天下”。
由于古代生产力非常的落后,南方主要是山地,北方主要是草原和沙漠,那些地区文明发展比较落后,所以我们把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南蛮”,把北方的游牧民族称为“北夷”。
我们来看看地形图: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由燕山、太行山、秦岭和横断山组成一个天然屏障带。当时的秦国就在这条屏障之外,所以在战国的时候,秦国也被其它六国称为“蛮荒之地”。
秦国当然不想住在那个贫瘠的地方,想往中原地区打,占领肥沃的中原地区。
在秦国的南部有秦岭;东部有黄河,就算渡过黄河后,还有太行山阻挡。
想要逐鹿中原,只有沿着黄河向东打,但是这条路也非常的艰险,有潼关、函谷关、三门峡、雁门关等重要关口,这些关口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冷兵器时代,除非己方实力远大于对方,否则想要打下这样的关口实在太难了。
在战国初期的时候,秦国想要“逐鹿中原”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由于有函谷关、潼关和黄河天险,山东(指崤山以东)六国想要打下秦国也很艰难。
秦国打不出去、山东六国也很难打进来,所以在开始的时候,秦国重点是往北打,一直打到了另外一个天然屏障带——黄河。
在关中平原到黄河之间的这个地区叫做黄土高原,土地也是比较肥沃的。
现在,大家看看秦朝最大的版图,就会知道始皇帝统一六国后的地图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了。
秦以后,中国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内乱,但是最终又统一于汉。
这个时候,就面临这两个问题:是向北扩张,还是向西扩张的问题。
北部就是现在的东三省,那里有广阔的草地,草地非常的肥沃,游牧民族比较厉害,很难打。
再说,就算打下来,对于我们这个农业民族来说,意义也不大,因为那里气候比较寒冷,不适合耕种,也很难建立城池。所以,在汉朝的时候,我们在北方主要采取的是守。
在黄河的西边,夹在祁连山、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中间有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就是鼎鼎有名的“河西走廊”。
所谓的“河西走廊”就是在我们今天的甘肃省,也被称为“甘肃走廊”。
这条走廊北部有沙漠保护着,南部有祁连山保护着,易守难攻。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
所以,在汉朝的时候,我们就通过这条走廊向西扩张,占领了今天的新疆一带。
现在大家知道汉朝的地图为什么会向下面那样吧:我们重点在河西走廊的北部修建了长城,阻挡匈奴的进攻,然后一路打向西,占领了整个新疆。
在那个时期,很难了,因为那时的新疆离中原核心地带实在有点太远!
“三山”指的是北部是阿尔泰山脉、中部是天山山脉,南部是昆仑山脉;
“两盆”指的是北部的准格尔盆地,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有大量的沙漠存在。
经历了三国时期的魏(魏蜀吴,以魏为正统),后来的晋、南北朝等时期,这段时间内,中国主要是处于内乱时期,忙于内战,被外敌找到可趁之机,我们丢掉了一些地盘。
比如,在三国的时候我们丢掉了新疆和原来黄河以南的一些地区(羌胡),但是在晋朝的时候,我们又把新疆给抢回来了。
在晋朝短暂的统一后,中国再次进入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内斗之中。
从汉朝到隋朝,这段时间,中国的领土没有得到多大扩张,还丢掉了一点土地(新疆的部分土地)。
随着隋朝的灭亡,紧接着中国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大唐。
大唐再次开疆拓土,向北我们占领了蒙古高原,一直打到了贝加尔湖以北;西部我们一直打到了中亚地区。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打到中亚地区。
那个时候,中亚地区也诞生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叫做阿拉伯帝国。
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地区打了一场战争,叫做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
这场战争,阿拉伯帝国动用30万人,唐帝国的远征军只有2.4万人,由高仙芝总指挥。
虽然唐帝国在怛罗斯之战中失败了,但是并没有动摇大唐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新疆和部分中亚地区依旧控制在大唐手中。
后来,大唐发生了“安史之乱”,不得不退出中亚地区。
安史之乱,驻守西域的安西都护府的精锐部队都被调往国内平乱,只留下少量的部队驻守西域,吐蕃趁虚而入,攻占西域的大片领土,只剩下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大唐守军守着4个孤城,顽强的抵抗吐蕃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由于守军和大唐完全失去了联系,所以直到15年后,守军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长安,唐德宗及朝廷上下无不感动的落泪。但,此时朝廷已经自顾不暇,无力救援。
就这样,大唐守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了四十年——40年后的龟兹依旧还飘扬着大唐的旗帜。
这个时候的唐军,都是坚守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老兵,当初年轻的将士皆已是白发苍苍,所有唐军军士挥舞刀剑,发起了最后一次悲壮的冲锋,全部壮烈殉国。
中国银联曾发布一则的微广告《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说的就是这段历史,让人落泪。
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由于安史之乱,大唐不得不退出中亚地区,让阿拉伯帝国统治了中亚地区,并将伊斯兰文明传入中亚地区。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那么中亚地区现在可能就是中华文明,而不是伊斯兰文明——现在的中亚地区及新疆的部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就是因为在安史之乱后大唐进入了衰弱期,无力再控制局面。
其实,中国在宋朝的时候也很强大,但是没有办法,碰到了逆天的成吉思汗了。
崖山之战后,宋被灭亡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整个国土被完全占领了。
由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文明比较落后,入主中原以后采取高压统治,而且拒绝被中华文明同化,所以很快就灭亡了,只存在了97年。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不和亲、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康熙皇帝南下金陵时,在耳闻目睹南京城的盛况后对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由衷的赞叹之词,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意思就是说:明朝的时候,比唐宋的时候还要强大和繁华。
唐朝在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把西藏纳入中国的版图,但是在明朝的时候,西藏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从那以后西藏就成为中国再也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在明朝的末期,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清军入主中原以后并不像元朝蒙古人那样拒绝与汉人同化,相反积极和汉人融合,最终又开启了一个盛世——大清帝国!
我们公正客观的说,清帝国对中国也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因为它是唯一一个同时将新疆和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一个帝国(不考虑元朝的话)。
当然了,清朝的后期由于闭关锁国,导致我们在近现代遭受了百年屈辱,也丢掉了很多土地。比如外东北和新疆的一些地区。
但是,不管怎么说,清朝也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因为至少新疆和西藏永远的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清亡!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传十一帝 ,享国276年。
1926年7月9日,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十万人正式出师北伐,发动了针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也被称为“北伐战争”。
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行动方针,首先向军阀吴佩孚部队盘踞的湖南、湖北进军。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是北伐先锋。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然而,在1927年4月和7月的时候,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启了侵华战争。
随后,国共两党斗争中有合作,经过十几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结束,国共之间矛盾升温,国民党一边假意和谈一边积极抢占地盘,准备发动战争。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发动了解放战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国民党战败后逃往台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只用了短短的70年的时间,就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今天,我们仍然在不断的前进。
可以预料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会成为世界第一。而埋藏在每个中国人血脉深处“平天下”的思想,必将引领我们创造更大的辉煌!
曾经失去的,我们一定都会拿回来!
不仅仅要拿回来,我们更要创造新的历史!
努力吧,每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