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叶立华:人才培养要名正言顺|2021-05-15

在满清之前的四千年里,我国有“博士”的名词,但没有一种叫做“博士”的学位。后来,办近代教育,就要从西方引进适合近代科研的制度。
 
在英法德俄等老牌帝国主义的国家里,大学本科往往是作为“技术性劳动者”的敲门砖存在,和专技学校出来的“体力型劳动者”相对应,修本科学位,和修专技学位一样,可以作为谋生的手段,也可以作为爱好进行学习。
 
在本科和专技阶段,西方老牌国家没有什么不同,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也就是大专,是和本科一样,属于高中毕业后才能修读的学校。
 
这个阶段毕业后,路线才出现了分歧。
 
如果有志于科研,在本科阶段,只能选择普通大学,不能选择专技大学。大学毕业,可以按表现分出道路,特别优秀的本科生,可以直博。
 
不是特别优秀的本科生,去读一个授课型的硕士,还可以申请读博。
 
这是科研路线。
 
另一条路,是技能路线,本科阶段结束后,可以修读一个专技硕士。或者是参加工作有一段时间了,可以选择读专技硕士,提高理论水平。
 
这是工作路线。
 
硕士在欧洲高校的科研体系内,只有两种,为读博做准备的授课型硕士,和为工作做准备的专技型硕士。
 
我国过去一穷二白,人才极度匮乏,不得不拉长原本培养年限比较短的授课型硕士的培养时间,让硕士充当科研的主力军。
 
办法总要受限于客观的环境,没有那么多博士,就需要硕士来进课题组顶上。所以,我们发明了学术型硕士这种特殊年代的产物。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从人口多变成了人才多,学生读了个学术型硕士后,他们的选择逐渐从科研后备军,转化为了找个好工作。
 
学硕因为历史的原因,在培养上要耗费等同于半个博士的资源,所以在学术上,听起来确实比专硕要高人一等。
 
但是,面对就业市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区别不大。
 
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术型硕士,耗费了半个博士的资源,结果最后,他们没有去搞科研,这就属于浪费全国人民攒出来的财政拨款。
 
第三方面,我们现在的博士数量确实不少。
 
历史的问题,有历史的办法解决,历史时期过去了,就要搞适合局面的新办法。
 
在土地革命时期,我们打土豪分田地,到了日本人入侵,我们就要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因为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就要用变通的办法。
 
过去人才匮乏,培养不出那么多博士,就一块钱分成两半花,培养两个硕士。两个硕士在成长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投身科研事业,是个花小钱办大大事的好办法。
 
现在,我们已经把天量经费投入到了培养博士中去,再去花半个博士的钱培养一个不搞科研的学术型硕士,培养一个就浪费一个的钱,是个花小钱不办事的糟办法。
 
人才培养要明正言顺,已经能大量出人才了,就不应该去在半成品上投经费,这花出去的一块一块,都是人民的钱。
 
搞了科研,为了人民,还好说,不去搞科研,那岂不是全国人民供一个人的美好未来?
 
这不太好。
 
所以学术型硕士,要逐步的、渐进的、有计划的取消,先从确实不搞科研,也没有可能搞科研的学科开始。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叶立华:人才培养要名正言顺|2021-05-1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