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温伯陵:秦国和赵国的博弈,基本是中国未来的预演|2021-05-26

1



前段时间删文有点狠,我估计是标题的问题,让一些人产生了误会。其实我不怎么会起标题,每次都是随手写上去的,根本没想太多。


不过出了问题,就要找原因,以后改正呗。


我先琢磨一下这方面的事,最近就不聊党史和教员了,聊点中国古代史,平稳过度一段时间。


这篇聊的是赵国和秦国。


赵国和秦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两家争霸几百年,要么赵国西进图谋灭秦,要么秦国东出攻赵,这么几百年打下来,可谓是不共戴天之仇。“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坑杀赵国40万人,更是积累了血海深仇。


但这样两个互相敌视的国家,王室家族其实是一家人。


是的,赵武灵王和秦始皇是一家人,身上留着相同的血脉和DNA。


秦赵王室都出自颛顼帝,祖上在尧舜禹时期非常辉煌,属于中国最原始的贵族之一。有个叫大费的祖先辅佐大禹治水,被舜帝点赞,赐予嬴姓,并且亲自颁发一面锦旗:


“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


所谓大出就是扬名立万,盛世做国家栋梁,乱世成天下霸主。


经过夏商两代的连续站队成功,嬴氏家族始终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发展势头非常猛烈,出了很多显贵人物,逐渐成为诸侯之一。


但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啊,嬴氏家族辉煌到商朝末年,终于迎来一场大劫。


那时代表家族站在台前的人是蜚廉,以及他的儿子恶来,曹操评价典韦“古之恶来”,说的就是此人。


父子俩在朝歌伺候商纣王,非常得宠,晋级为嬴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结果好死不死的遇到武王伐纣,蜚廉和恶来做为纣王宠臣,自然是黑五类,打倒批臭还要踩上一万只脚。


于是恶来死了,蜚廉因为到外地出差逃过一劫。


苦心经营千年的家族毁于一旦,不出意外的话,嬴氏家族和其他上古部落一样,很快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蜚廉不甘心啊:“你们几个人换我五代家业,划算吗?”


不划算也没办法,周朝已经问鼎天下,国运如日中天,百无聊赖的蜚廉只能休养生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生娃事业中,最终生了新儿子叫季胜。


这个季胜,就是赵国的直系祖先。


因为时间会忘记一切仇恨。经过几代人的洗白,嬴氏家族已经成功上岸,季胜的曾孙造父成了周穆王的宠臣,一度以亲信的身份,陪周穆王和西王母约会,做些端茶倒水和门口放风的事。


周穆王和西王母约会的时候,正好赶上徐国叛乱,造父亲自驾车带周穆王回国平叛,立下大功。


周穆王论功行赏,把赵城赐给造父,为了区别其他嬴姓同族,造父这一支也就成了嬴姓赵氏。


而恶来死后,也有后代活下来,传到周穆王时代的嫡系子孙,名叫非子。


非子发现同族兄弟竟然发达了,赶紧去赵城投奔,成了嬴姓赵氏的成员。


后来非子跑去给周天子养马,养的又肥又壮,周天子很满意,便赐给非子一块土地,让他做周朝的附庸,名号为秦。


经过几百年的蛰伏,蜚廉的两支后代重新崛起,成为周朝的两个诸侯,此后又经历“三家分晋”和“商鞅变法”,秦赵成为中国大地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


这段人名有点乱,我还是捋一下。


黄帝
.

颛顼

.

大费

.
蜚廉
恶来      季胜

女防      孟增

旁皋      衡父

太几      造父

大骆             
非子            
.            .
秦国      赵国


赵国和秦国同宗同源,崛起的时间也差不多,甚至有段时间人们形成共识:赵国和秦国最有希望统一天下,即便不行,也只有赵国可以遏制秦国东出


也就是说,不论哪个国家崛起,另一个国家都是强大的制衡力量,而不论哪个国家统一天下,其实都是嬴氏家族的胜利。


可见赵国和秦国是平起平坐的。


那为什么走到战国末期,秦国可以吊打赵国,直到攻入邯郸灭赵?


除了“长平之战”的用人失误以外,其实赵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有两个:


民族问题和农业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对我们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2



《吕氏春秋》里说:“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看看这些数字吧。


国家数量从一万减少到一千二,说明夏商两代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国家整合兼并的暗流,导致国家数量逐渐减少。


当然了,大部分国家并不是真正的国家,而是一些聚族而居部落,用树枝挂一张兽皮,在上面写个部落名字,就可以说自己是国家了。


那片世代生活的土地,便是部落国家的领土。


在整合兼并的历史进程下,战国时期只剩下七个大国,那么按照以往的历史惯性,这七个国家也会互相兼并,迟早会合并为一个超级大国,也就是我们说的大一统。


这就是历史的进程,谁都阻挡不了。


除了国家之间的整合兼并以外,每个国家也在整合兼并内部的人口、部落、土地等资源


赵国的基本盘是山西北部、河北中部,离草原非常近,离中原也比较远,这样的地理位置,赵国境内必然有很多戎狄部落,边境也有不少游牧部落到处游荡。


我们都知道游牧部落的习性,几百上千人抱团生活,哪里的水草丰茂就向哪里迁徙,基本不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表面上看,这些部落是国家的成员,实际上国家根本没法进行有效管理,更不可能让他们做国家的螺丝钉。


可以说,游牧部落是国家的编外人员,移动的定时炸弹。


这个问题在晋国时期就存在了,为了解决问题,晋国公族和卿大夫家族与戎狄联姻,想用婚姻的方式捆绑在一起。


比如让晋文公逃亡19年的骊姬之乱,就是老晋公娶了戎狄部落的骊姬,想让“晋戎联姻”生下的儿子继位,造成的国内大乱。


到了“三家分晋”以后,赵国继承晋国的毛病,依然用联姻的老办法进行安抚笼络,动不动就给赵公子娶个戎狄老婆。


这样一来,戎狄部落是不是和赵国站在一起,便取决于部落首领的态度,以及和赵国王室的亲密程度


就像移民组成的美国一样,白人、黑人、亚裔、拉丁裔等种族乱成一团,美国政府很难用一种有效的手段,把各种族真正融合在一起。


美国政府只能经常喊口号:


我们会尊重白人的想法,让美国再次伟大。
黑人给美国做出巨大贡献,黑人的命最贵。
亚裔和拉丁裔很优秀啊,美国是你们的家。


总而言之就是拉拢、安抚、维护表面和谐,但这种软弱的手段,根本解决不了民族融合的问题。


想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只有变法。


赵国变法比较晚,直到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才开始搞“胡服骑射”,也就是向戎狄部落学习,组建骑兵部队,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


我们现在说起“胡服骑射”,都觉得是一项伟大的改革,但是结合赵国民族复杂的局面来看,不如说“胡服骑射”是向戎狄部落妥协


“既然我不能同化戎狄部落,也不能进行有效管理,那我就向后退一步,拉低自己的文明水平,以便和戎狄部落达成共识,换一种方式解决民族问题。”


赵武灵王做的很成功。


“胡服骑射”的命令颁布不久,便出现“林胡王献马、娄烦王致其兵、二族归顺赵国”的大好局面。


虽然开局不错,但赵国的国运也到此为止了。


因为戎狄部落是赵武灵王拉拢来的,他就不可能颁布民族融合的法令,更不可能把戎狄部落彻底打散,给他们上户口分房子。要不然林胡王和娄烦王就要说了:


赵国都穿胡服了,说明要向我们靠拢啊,这不就是民族融合嘛?现在又要拆分我们,赵王你到底要干啥?


这就没法整了。


也就是说,赵国用自我阉割的方式,暂时形成国内民族统一的局面,换来国力的空前强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用《笑傲江湖》的话说,赵国练了僻邪剑谱。





而秦国没有“胡服骑射”,也走出一条整合国力的道路,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商鞅变法。”


秦国的基本盘在陕西境内,那地方属于中国最西陲,境内有很多戎狄部落,当时的中原国家就说了,秦国“与戎狄同俗”,长期被视为不开化的野蛮人。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启动,稍有成效之后,于6年后启动第二次变法,其中一条就是清除戎狄习俗,并且不允许聚族而居


为了保证法令的威力,商鞅还规定“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意思就是不愿意拆分成小家庭的,那就交双倍赋税吧。


谁和钱过不去啊,分居就分居呗,又不是活不下去。


于是秦国境内聚族而居的戎狄部落,纷纷被拆分成零散的个体,而且要服从当地政府的管理,让你种地就种地,让你放马就放马,不能有任何对抗政府的歪心思。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第一是彻底消化了戎狄部落,让他们不再是移动的定时炸弹,而是秦国境内听命令的良民。


第二是增加政府的动员力,那些戎狄部落的人口,极大充实了秦国农民和士兵的数量,秦国也随时可以把人口,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


这套法令政策,中国现在还在用,你知道什么叫“百代皆行秦政法”了吧


正因为秦国做的很成功,商鞅才说:“始秦戎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戎狄之教,属于落后的社会组织方式和文明。
鲁卫,代表当时最先进的文明程度。


现在秦国已经脱离低级趣味,和文明最先进的鲁卫比肩了,而且秦国有更善战的军队、更有效率的政府,可谓是文武双全的美男子。


而几十年后张仪评价赵国:“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


一个是营造如鲁卫的高战斗力国家,一个是杂民所居的软弱涣散国家,你仔细体会一下这里面的区别。




3



没有真正解决民族问题,进一步导致赵国严重分裂。


1935年,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一个理念,在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腾冲之间画一条线,基本可以说明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模式。


这条线以东是传统农耕区,经济发达,居住着大部分人口。以西则是草原和沙漠,属于自古以来的游牧经济区域。


后来,这条线被命名为“胡焕庸线。”





我们用“胡焕庸线”来看赵国历史,就能看的很明白了。


公元前476—425年,赵氏家主是赵襄子,执掌赵氏家族的生杀大权,虽然“三家分晋”还没有发生,但是赵魏韩已经坐大,各家都能独立扩张地盘了。


赵襄子时代,赵氏夺取代地,于是该如何治理代地,便成为赵氏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大家看地名就知道了,代地是山西北部,紧挨着内蒙古大草原。


在经济和人口不发达的春秋战国时期,那地方是戎狄的地盘,大致处于“胡焕庸线”的西边。


而赵氏的传统地盘在太原和河北地区,属于“胡焕庸线”的东边。



既然经济模式不同,再加上不能彻底压服戎狄,赵襄子便想出一个办法,封亲侄子为代成君,代表赵氏家族统治代地。


要知道,那时候已经出现郡县制了,凡是有条件的话,大家都愿意选择郡县制来治国,谁都知道分封会削弱国力。


但是没办法,经济问题和民族问题告诉赵襄子,代地建不了郡县,只能分封出去,按照戎狄的习俗管理戎狄


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缺一个商鞅给他变法,也知道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便延续分封的政策,不仅设立“代相”的职位,并且封长子赵章为安阳君,统治代地。


有君有相,这是一个国家的标配啊。


那么问题已经很明白了,代地是赵国内部的一个封国,权力极大,独立性极强,完全有能力和赵国的邯郸政府抗衡。


这就是民族问题造成的国家大面积分裂。


而且赵武灵王立幼子赵何为王,自己退位做“主父”,准备亲自统领军队开疆拓土,让两个儿子分别统治游牧和农耕区。


一条大致画出的“胡焕庸线”,直接引起赵国游牧和农耕的经济问题,以及赵人和戎狄的民族问题,最终让赵国分裂成两个独立地区。


而分裂的赵国,又引爆赵氏兄弟争权的“沙丘政变”,威名赫赫的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后来赵国终于在代地设立郡县了,但也只是设立了郡县机构,根本不能有效控制地方,导致代地的独立性非常大,感觉不是赵国地盘似的。


比如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忠臣良将代表。


可《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里,冯唐对汉文帝说:“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军。”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里也有,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官,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


李牧驻扎代地的时候,办了军队经营的农贸市场,收到的赋税全部做军费,一分钱都不给朝廷上交,可以自己任命官吏、不报告朝廷就能决定是否和匈奴作战议和。


而且每天杀几头耕牛,给士兵吃牛肉。


这种在秦国天方夜谭的事,在赵国却是平常。


可以说,直到赵国灭亡的时候,代地始终是半独立地区,赵国朝廷能直接动员的力量非常有限


当然,赵国也不是没努力过。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国灭了中山国以后,“迁其王于肤施”,肤施就是现在的延安,当时是赵国管辖的地盘。既然迁徙中山王,那么肯定有大批中山国子民随行。


赵国这么做,一方面是空出中山国的地盘,让赵人住进去。另一方面是通过移民同化戎狄部落。


《竹书纪年》也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九原在河套,更是代地的核心地区。


如果说迁徙中山国子民,不算严格的赵国移民,那么直接迁徙赵国人民,基本可以表明赵国同化代地的决心了。


但结果很不好。


因为赵国不能严格管理代地,于是赵国迁徙到代地的人民,非但没有完成同化戎狄的任务,反而让戎狄给同化了,甚至有一部分戎狄化的赵人,跑到草原上做了匈奴人。


这一切能怪谁呢?


还是民族问题导致的政权结构变异,唯一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变法,也没有彻底推行的恶果啊


想练僻邪剑谱,迟早是要还的。


说明白赵国的问题,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以美国那种复杂的种族问题,未来几十年内,大概率要走赵国的老路。这一点在川宝退位时已经很明显了。


而秦国经过彻底的变法,基本没有民族问题造成的国家分裂。


陕北和甘肃是传统游牧地区,除了征服初期的反复较量,你什么时候听说这些地方有独立倾向?


毕竟在个人原子化的社会,政府控制力是极强的。


就算极个别人有独立想法,以秦国政府和军队的高效率,随便出手,也能把民间叛乱消弭于无形。


这就是变法和集权的力量。


只有政府强力控制下的稳定,才是真正的稳定,那种安抚和拉拢换来的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天回归成定时炸弹




4



赵国的问题这么多,为什么还能坚持几百年,公元前222年才灭国?


其实主要是邯郸的地理位置好。


当时的中国北方有几条交通要道,不论贸易或者作战,都要用这几条交通要道来运输货物粮草。


一条是南北向道路,起自燕国首都蓟城,直达河南的魏国和韩国,然后经过温县,向西延伸到洛阳、函谷关附近。


另一条是东西向道路,起自上党(山西长治),向东可以到达齐国的临淄。


还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西起齐国临淄,横穿赵国全境以后,可以直达秦国首都咸阳。


而这三条交通要道的交汇点,就是赵国首都邯郸


根据“要想富先修路”的原则,中国北方的贸易往来都要走这几条路,也必然要经过邯郸,于是邯郸成为中国商业的中心枢纽,最重要的商业贸易城市,以至于“商贾错如路,诸侯交于道。”


赵国首都是重量级商业城市,可想而知货币流通有多少,赵国的商税收到手软,数钱数到手抽筋。


正因为有海量商税可以收,变法不彻底的赵国,完全可以用经济来掩盖国内矛盾,号称关东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大部分时候可以硬刚秦国。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能坚持几十年,原因就在这里了。


赵国在收商税之余,还搞高科技和金融。


那时候的高科技是炼铁,毕竟铁炼的好,可以卖给其他国家打造兵器和菜刀。


说来也巧,邯郸附近的铁矿非常丰富,而且赵国的河北山西地区,也有很多铁矿。


天生地理位置好,没办法。


更绝的是,赵国炼铁用“高温液体还原法”,造出来的斧、锤、凿、刀等铁器特别耐操,属于各国争抢的畅销品。


所以赵国占据河北,就有了高科技生财利器。


据统计,战国时期的炼铁商人,超过一半在赵国做生意。


到了战国后期,炼铁这项高科技项目,已经成为赵国的支柱性产业,和商税一起维护赵国的国力。


而有了贸易和高科技,赵国发行的货币自然就多了,那些布币和刀币跟着商人流动,形成赵钱流通天下的金融现象。


从考古成果来看,赵国货币是出土最多的,占到春秋战国货币的三分之一,仅仅1963年山西阳高县发现的13000枚货币,赵钱就有24种,而魏国是6种、韩国3种、燕国2种。


可见赵钱是真的多。


得亏战国时期的金融知识不发达,要不然赵国完全可以收铸币税,或者用收紧银根、大水漫灌的方法,经常搞金融危机,削弱其他国家的国力


说到这里,又有点美帝的意思了。


以赵国的经济实力,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要不然怎么说,赵国是唯一可以遏制秦国统一天下的国家。


但赵国终究失败了,为什么呢?


除了民族问题造成的国内矛盾以外,赵国的另一个根本危机就是农业


我们之前说重农抑商的时候说过,农业是古代中国唯一的生产项目,商业是不从事生产的食利行业。


那些不“重农抑商”的国家,终究要走上灭亡的道路,只有重视农业生产的国家,才有一步步向前走的希望。


赵国因为贸易、金融和高科技产业发达,恰恰是最不重视农业的国家,不仅从来没有改革农业的生产关系,也很少颁布鼓励农业的法令,自始至终都没有整合起农业资源。


后来赵国彻底躺平了,反正有的是钱,可以买粮买兵嘛,干嘛要自力更生搞实业呢。


赵国的“农商并重”之路,其实是放弃生产积累的产业,导致食利产业侵占了国家的半壁江山


而不努力生产的国家,娱乐业往往比较发达。


于是赵女和邯郸娼,成为战国时期的娱乐明星,高级的出入诸侯后宫,低级的就在街头卖艺,给各国人民贩卖奶头乐。


秦始皇的妈,就是赵国的娱乐明星。


这种国家不管多强大,都是一个大泡沫。




再看秦国,非常重视农业。


“商鞅变法”里的废井田开阡陌、耕战、用粮换爵等法令,都是在鼓励生产积累的农业,打击食利的商业,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强国之术。


早在秦惠文王时代,苏秦就说: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到了秦始皇发起灭国大战之前,秦国境内“粟如丘山”、“秦富天下十倍”,综合国力远远超过以赵国为首的关东六国。


在秦国这种生产力发达的雄国面前,赵国丰厚的商税、交通的发达、发行的货币可能坚持几十年,但终究是底气不足,迟早要衰落下去的


《荀子·富国》里说:


“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轻田野之赋,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


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当食利者众多的时候,国家必然贫困衰落。重视生产积累,国家才能富裕起来,越走越远。


经过“长平之战”的毁灭性打击,秦国逐渐蚕食太原、上党等地,钝刀子割肉一样消耗赵国的国力,足足放了几十年的血。


等秦始皇准备妥当,赵国灭亡的时候就到了。




5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赵迁出城投降。


曾经在邯郸做质子的秦始皇听到消息,亲自去了邯郸,把以前有仇怨的人全部坑杀。


赵国公子赵嘉带着几百人,跑去代地自立为王,苟延残喘了几年,于公元前222年被平定辽东的王贲回师,顺手灭了。


走在邯郸街头的秦始皇,不知是否会想起,秦国和赵国的祖先在800多年前是同一个人,只是后代走上不同的道路。


赵国一支离开周天子投奔晋国,然后去偷、去抢、去骗晋国的老同志,一点都不讲武德,和魏氏和韩氏用几百年时间,薅完晋国的羊毛,才被周天子承认既定事实,册封为诸侯。


秦国一支经过短暂寄人篱下之后,跑去关中自力更生,用几百年血战打下秦国的基本盘,此后变法、征战、灭国一气呵成,最终完成舜帝“尔后嗣将大出”的预言。


故事的结尾,恐怕在秦赵各奔东西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美好的预言,需要努力奋斗才能争取到啊。


历史会重演,但不会简单重复。


看完秦国和赵国的故事,再来对照现在的世界环境,某种程度上说,秦赵博弈是未来中美的预演。


不过和历史经验一样,虽然有美好的预言,还是需要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这也是读历史的好处,总能给人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觉,对吧。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温伯陵:秦国和赵国的博弈,基本是中国未来的预演|2021-05-2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