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一棵青木:千年一遇的暴雨,为什么我们年年都有?|2021-07-22

郑州被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给淹没了,多处发生险情!
这场暴雨来的快去的也快,大部分力量来不及抵达郑州灾害就已经结束了。
每个中国人都想为郑州做点什么,我也是,但又不知道能做点啥。
想来想去,我能做的也就只有辟谣了。
一些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蠢还是坏的人,在网上到处阴阳怪气的说,怎么又是千年一遇的暴雨啊,中国这几年都多少个千年一遇的暴雨了。
千年一遇不应该是1000年一遇么?怎么两三年你就给我整出来一个。
言下之意,中国在夸大灾情,推脱责任。
很多人为此还特地出来解释过,但描述过于学术化,我觉得,需要更详细的解释。
很巧的是,就在几天前,2021年7月16日,德国刚被千年一遇的大暴雨给淹了。
至少133名德国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另有1300余人至今下落不明。 

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德国这次经历的洪灾规模“超出想象、极其恐怖、令人震惊……我几乎无法找出合适的德语词汇来形容灾害的破坏程度”。

甚至有政府人士表示,这场洪灾已经影响了德国政坛的形势。 

这么可怕的灾难,雨水到底有多大呢?

灾难最严重的德国科隆地区,24小时降雨量达到了154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达到了23毫米,超历史最高记录。
按中国规定,24小时降雨量达到50毫米即为暴雨,达到100毫米为大暴雨,达到250毫米为特大暴雨。
因此,德国这次的154毫米降雨哪怕在我国只是大暴雨,德国方面将其定为千年一遇的灾难,看起来好像有点过分。 

但是,在中国,150毫米以上的降雨简直是和过家家一样平常。

大暴雨在中国可不是啥千年一遇,而是年年都有,而且有很多很多。
别说24小时降雨,就算3小时降雨150毫米,在南方都排不上号。
24小时降雨150毫米这种情况,也就是在东北和华北等比较干旱的地方才能算个事,但也从来没听说能淹成德国那样的。
德国刚被淹,北京又出特大暴雨警报了。
2021年7月18日,干旱的北京下起了大暴雨。
在暴雨前,北京市如临大敌,提前一天通知全市停工停学,动静之大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当时那气氛烘托的,好像北京的暴雨要是下小了点,那都对不起观众。
最终,北京24小时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基本没引起任何波澜,甚至还有不少人在网上吐槽说这雨一点都不大,有必要停工停学么?
德国最严重的地方也就154毫米降雨量,被德国总理称之为“超出想象、极其恐怖、令人震惊”的特大天灾。
北京市降雨量达到了200毫米,居然还被嫌小,认为没必要停工停学。要是德国的154毫米都算千年一遇大暴雨了,那北京的200毫米算什么?
1500年一遇的大暴雨?
2021年7月20日,中国郑州被特大暴雨袭击了,雨量之大令人目瞪口呆。
郑州市的24小时降雨量达到了610.5毫米,最严重的20日16时至17时,一小时降雨量达到了201.9毫米,这个数据成为了迄今为止,人类设立在陆地上气象观测站测出的单小时最大雨量记录。
这个数据被汇报到中央气象台时,连见多识广的中央气象台工作人员都怀疑自己看错了,因为这数据实在太离谱了,反复核实确认后,才把这个数据给发布了出来。 
一小时之内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一小时之内把150个西湖直接倾倒到郑州市上空。

德国那边,最大的单小时降雨量才23毫米,降雨强度差了10倍。
再强的排水系统,也扛不住这种强度的特特特大暴雨。
我举个例子,你家的浴缸,如果一直用花洒喷水,排水管可以排出所有的水,根本不会有积水。
但如果你在1分钟之内把整个浴缸的水都给灌进去了,那么排水管需要至少5~8分钟才能把整个浴缸的水给排空。
很多时候你洗完澡了,光等排水都要等很久。
为什么不弄一个可以瞬间排光整个浴缸积水的大水管?
因为用途不大,成本太高,没必要花这个钱。
城市建设其实也是一样,而且情况更特殊。
在很久以前,贫弱的中国在建设城市时,采用的是苏联的建设标准,全国城市都采用了苏联的“地下管网式”排水系统。
这种排水系统的优点是省钱,最为经济划算,缺点是流量整体偏小。
改革开放后中国慢慢变得有钱了,2010年之后,富裕的中国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了。
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城市的下水道好像不够用,要改造升级。
但是改造城市下水道极为困难,因为大部分管道都埋在地下,上面已经盖了建筑物,总不能为了升级下水道把整个城市都给拆了。
因此,这些年中国一直在努力的升级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很困难,但排水能力一直在稳步提升。
不过再提升,也不可能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暴雨甚至千年一遇的大暴雨,那种级别的下水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修建起来。
哪怕德国也一样。
2010年6月2日,南方某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无法复制的德国经验》,直接把德国下水道给吹上了天,导致后面的十年德国下水道在中国都是神话一般的存在。 
“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德国人在青岛待了17年,没建别墅大楼,没搞喷泉,把下水道给修了。可是100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下水道使用了百余年,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当年建下水道的德国公司已不存在。经同德国联络,青岛发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 
“下水道,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良心”。 
就这样,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这种说法响彻全国,而德国下水道成了全球人类下水道的模范工程,良心中的良心。
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中国的城市没有良心,因为当时的中国城市频繁出现积水情况。
这个谣言影响力之大,令人目瞪口呆。 
甚至还有很多名人参与转发。 
很多恨国党甚至因此直接高潮了。

什么叫恨国党,你看看下面这位,这就叫恨国党,希望中国被外国永久殖民。 
但实际上,德国当年占据青岛时确实修建了排水系统,但只修建了80公里,给德国居民区用的,只为德国人服务,华人生活的青岛土地上,德国人一公里管道都没修,甚至直接当了德国居民区的排污地点。

亲,你不会觉得德国当年占据青岛时,会给华人生活的大片土地全部搞基础工程建设吧,这么说你自己信么?
而且德国人修建的80公里排水管,百年之后还能用的已经不到3公里了,但青岛市区的排水系统管道接近3000公里,德国造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一。
至于什么油纸包里有零件纯属扯淡,青岛没有这东西,德国人也没有这么放零件的习惯。
而且德国造的排水管全部都是混凝土浇筑,压根就没有金属零件。
最最后,德国造的下水管原件就藏于青岛博物馆,胸径半人多高。
挺粗的,但你要说粗到令人震惊,那还真不至于,因为并不比中国的排水管粗哪去。 
事实上,整个青岛的排水系统和全国其他城市的排水系统差距不大,都是以苏联系统为基础修建的。

那为什么青岛很少积水?
因为青岛地形特殊,不仅临海,而且西高东低,整个就是一斜坡造型,雨水哗啦啦就顺着斜坡入海了,想积水都难,排水极其简单。
倒是德国,是温海气候,也就是风调雨顺的代名词,全国长期处于一个稳定降雨的环境中,根本就没有应对暴雨的经验,怎么可能修建出高规格的排水系统。
我这么说是有证据的。
在这次德国的暴雨灾难中,有这么一张照片,城市的一块区域整个都被洪水淹没了。
上图是平时的城市,下图是暴雨后的城市。
我们震惊的发现,整片城市建筑,连同高架桥,居然都修建在山谷的河道中,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所有建筑物都被泡在河里了。
这已经不是啥排水系统的事情了,而是这整片区域的建筑物都成为了别人的大排水管。 
为什么德国人会干出这么蠢的事,把城市这么多建筑物都修建在河道里?

这个问题你应该从另外一个层面去考虑,为什么这么多建筑物和这么多居民在这个河道里生活了上百年都没事?
如果这片区域频繁暴雨,那么这个河道里的建筑物早就被淹了不知道多少次了,不可能还有居民生活在这里。
所以真实答案只有一个,至少百年的时间里,这片区域从来没下过这么大的雨,这个河道从来没有成为过真正的河道,居民生活的美滋滋。
是不是千年一遇不好说,但24小时降雨154毫米,德国人真的至少百年没见过。
因为国家环境优越,排水方面经验如此之少,能力如此弱鸡的国家,居然能被包装成人类最良心的下水道,真的是太搞笑了。
事实上,类似的谣言很多很多,下面这个曾经也非常出名。
伟大的美国会为了任何卑微的生命停下脚步?
呵呵,假到我已经懒得说什么了。 
德国良心下水道,美国霸气小护照,日本夏令营呱呱叫,这些都已经被证明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中国城市的排水系统标准实际上远远高于德国等国家,在德国会引发极大灾难的暴雨,在我国只是一场普通雨水,而在中国会引发灾难的暴雨,德国连想都没想过。
那为什么中国频繁遭遇千年一遇的暴雨,城市排水系统屡屡被击垮,而欧美国家没有?
最大的原因,是中国太大了了,欧美国家太小了,以前的中国人也过于迷信外国了。
先说前面的原因。
千年一遇是一个数学概念,通过对历史降雨量进行拟合,判定发生概率为千分之一。
判定千分之一的概率,并不意味着1000年里只发生一次,可能发生几次,也可能一次不发生,这只是个概率。
但很多人说,就算1000年发生几次也行啊,但现在我看到的是两三年就发生一次所谓的千年一遇大暴雨。
没错,那是因为中国太大了。
郑州这次的暴雨,就是典型的千年一遇大暴雨,但这个记录只能算做是郑州的记录。
你可以从动图中看到,特大暴雨恰好精准覆盖了郑州,旁边的洛阳开封许昌等城市降雨量只有郑州的1/4,才100多毫米。
虽然100多毫米就可以摧毁德国了,但和郑州的610.5毫米真的是没法比。 
郑州触发了一次千年一遇大暴雨,是不是表示未来1000年,南京肯定不会发生大暴雨,合肥肯定不会发生大暴雨,深圳肯定不会发生大暴雨?

这怎么可能呢,这几个地方的距离,甚至比法国到德国还要远。
德国这次发生了千年一遇的大暴雨,是不是代表整个欧盟乃至于全球都不允许发生大暴雨,否则就是骗人?
你自己说说科学么。
你德国暴雨,关我法国什么事。
排除行政区的划分,中国有333个地级市和370个县级市,另外还有1461座县城。
这就是在地理上互相独立的2000座城市。
如果每座城市的降雨概率都分别考虑,那么千年一遇的暴雨,中国每年至少会有2座城市遭遇。
一旦遭灾,所有媒体都会聚焦报道,全面救援。
那么你看到的,就是中国年年都遭受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而且一年还能2次。
之所以没有一年两次,那是因为雨云的面积之大,有时候会一次性覆盖几个城市,甚至十几个城市,他们共用了一次特大暴雨记录。
因此,中国才会每两三年遭受一次千年一遇特大暴雨,而不是一年两次。
道理讲明白了,再说为什么欧美国家为什么没有遭受暴雨灾害。
先问是不是,再说为什么。
谁告诉你欧美国家没有遭受暴雨灾害的?公知说啥你就信啥?
就以传说中排水系统做的最好的德国为例,难道你以为德国就这次被淹了?
2013年6月2日,德国帕绍市就被淹成了一片泽国,所谓排水系统的威力我是一点没看出来。 

为什么德国2013年遭了水灾,你一直不知道?

因为没有媒体报道啊,不报道你当然不知道,你还沉浸在公知编织的德国排水无敌的谎言中。
要不是这次德国水灾,媒体一起挖出了以前的资料,连我都不知道2013年德国被淹的这么厉害,要不然当年德国下水道的谣言根本不可能传的那么广。
但如果说了德国的水灾,公知们又开始嘲讽,呦,这新闻联播,国内永远和平幸福,国外永远水深火热。
对于这种完全无视事实的嘲讽,我只说几点:
1998年洪灾,中国人民是水深火热,新闻联播为什么报道了。
2008年地震,中国人民也是水深火热,新闻联播为什么报道了。
2020年武汉疫情,水深火热,新闻联播为什么报道了。
2013年德国水灾,新闻联播为什么没报道?
2020年中国抗疫巨大胜利,欧美媒体为什么不正面报道?
2020年中国取得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正增长,欧美媒体为什么不正面报道?
允许双标,但不能双标的太过分。
回到之前的暴雨话题。
那些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是以历史几十年的降雨数据推算出来的,其实并不一定是千年一遇。
因为全球处于一个历史周期性的升温过程,最近十几年的气温明显高于以前,而且这种升温势头没有停止的迹象。
这样的冷热小循环,地球每几百年就会经历一次。
而地球每升温1度,大气饱和含水量可以增加1%左右,而空气中保持的水汽越多,下雨的时候可能出现的极限降雨量就越大。
一旦再遭遇极端的冷热气流汇聚,就可能出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降雨强度。
以前的德国人在河道里修房子都没事,如今却被大暴雨给淹了,全球变暖就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郑州这种档次的暴雨,如果是温暖潮湿的恐龙时代,那可不是千年一遇,而是年年都会下,和如今我们下小雨一样稀松平常。
但如果到了冰河时代,可能上万年都下不了这样的暴雨。
如今地球处于变暖周期,这意味着特大暴雨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
中国现在有钱了,我们会不断的提升排水系统的等级,但再怎么提升也不可能按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标准去修建。
像这次的郑州,150个西湖的水量在一个小时之内被倾泻下来,修什么排水系统都不可能幸免。
换句话说,类似的水涝灾害,未来每过两三年,都一定会出现在中国的某个城市头上。
怎么办?
不要担心,因为我们有解放军。
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城市的防水标准都提升到千年一遇,但我们拥有大量可以机动支援的解放军部队。
哪里有灾,哪里就有解放军。 
在这次郑州水灾出现的第一时间,驻扎在郑州附近的部队就出动了,大规模进入郑州救灾。 
其他省份的消防官兵,也挑选精兵强将迅速前来支援。 
在暴雨发生后6小时内进入郑州救灾的部队,我没精细统计,但前后就应该差不多有1万人左右。

他们有的人,去救援受灾群众。 
 
中国下水道的排水能力远远超过德国,这是有实际数据来证明的。
150毫米降雨能被吹成特大灾难,这种事中国城市反正干不出来,嫌丢脸,因为前几天北京下了200毫米的暴雨居然都被群众嫌小。。。
但中国最强的,并不是下水道,而是解放军。
国家军队在重大灾难中的表现,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良心。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人民的子弟兵!

虽然千年一遇的暴雨很可怕,但解放军年年都在。
而这些解放军守护的国家,正在被一些别用居心的人用所谓“千年一遇的暴雨为什么年年都有”等谣言来污蔑抹黑。
我虽然不能飞去郑州帮忙,但我可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说,辟谣。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一棵青木:千年一遇的暴雨,为什么我们年年都有?|2021-07-2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