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窗外的夜色,喝一口许久没喝的花茶,又到了一天中最为放松的时刻。
婚恋是个个人的问题,当然也是个社会的问题,民俗无一不既是个人的问题,又是社会的问题。
葬礼要怎么搞,葬礼是要大搞特搞,办的风风光光,金丝楠木,十米土围,坟头蹦迪,流水席排它个三天三夜,大宴宾朋这样子去搞,还是简简单单,追悼一下,吃一顿饭,就算完事的去搞,是个人的问题。
一个人喜欢排场,生前就很喜欢,想到自己要死了,决定办一场风光的葬礼,这倒是没什么。
但是,如果一大片人都要这样子做,那就会形成一个产业链。
一个简单的殡葬产业链,吹鼓手起码要全活的,司仪的专业团队起码要来一套,流水席的饭店起码要搞全活,修墓地的人和看风水的人起码要很专业,还得会讲究,棺木制造是个细分的产业,石碑雕刻也是。
要是产业链搞复杂了,社会的大量财富就会被消耗在这个丝毫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丝毫不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丝毫不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产业。
非洲有个国家叫加纳,喜欢搞专业团队,生产生活上倒是无所谓,身后事倒是无比在乎,这个国家把大量财富都集中在殡葬产业上,严重的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有了钱,往死人身上用,不是说不可以,完全可以,寄托哀思,回忆故人,是为了活着的人更好的活下去。
但起码是为了活着的人更好的活下去,而不是为了让活着的人活的不好,没了的人泉下有知,假如说知道地上纪念他的人因为这个事情活的不好,那他心里是过意的去,还是过意不去呢?
当把钱花在折腾活人身上的时候,当钱越花大家的生活质量越差的时候,事情就不对劲。活人的未来都得不到保障,去保障死人做什么呢?
所以,新中国成立,我们废除了旧社会丧葬礼仪繁文缛节。今后也将逐步引导鼓励少数民族移风易俗。
毕竟,少数民族天然享有发展的权利,被农奴主砍掉手脚的藏族同胞,难道就没有上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了吗?
要有,都要有,肉刑同胞,这不是好传统,就赶紧废除,丧葬礼仪的问题还没有那么高,可以缓缓,但不是说就不做这件事,要做,还是要做。
现在民间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接受过相对良好教育的青年男性,下载外语聊天软件,或者通过外语网站,和外国的年轻女性经常性的聊天。
一聊二聊,发现外国的女人结婚,不要彩礼,也没要求男方一定要在特定的城市有房,感觉不错,就愿意结婚。
于是我们的很多小伙子在婚恋风俗这个事情上自发搞起了移风易俗,越南的姑娘不要彩礼,就邀请人家到中国来和他结婚。
东欧中欧某些国家的姑娘谈恋爱,都喜欢搞AA,小伙子能说会道,苟来人家芳心,就结了婚,让人当了中国的媳妇。
有的小伙子去非洲务工,或者去经商,当地的姑娘对他一见钟情,两人也聊的很来,于是便带回国内,幸福生活。
还有的小伙子跑到人家拉丁美洲,北美洲,中东等地方去找人生的另一半。
立华我觉得这个事情很好。首先就是能有效缓解我国适龄青年男女比例不够均衡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能有力推进婚恋风俗的变更,国外部分地区不要聘礼、不要彩礼、不搞大礼的习俗,能给新成立的两口之家省下不少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但是这样做自然有它的风险,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几万公里去找个人生伴侣,一开始你侬我侬,生活久了难免要因为一些事情起摩擦,要是因为习惯不一样引起摩擦,比较难以收场。
外国女青年对特定城市的房子没有要求,隐私男青年可以把原本要买房子,或者说当彩礼的钱用于家庭的大项开支,比如抚养孩子,这样,原本只能生一个,现在可以生两个。
不买特定城市的房子,原本用于还房贷的钱就会变成家庭的流水开支,比如原本的房贷,如今可以转化成车贷,甚至还能省出来一部分的钱,用来改善生活。原来不敢下馆子,现在可以吃好的,原来只能偶尔拼多多,现在可以天天拼多多,甚至可以独立多多。
外国的群众对我国建设并不了解,一旦有个中国女婿,男人又普遍爱自我介绍,于是我们国家建设的成果就可以更为正面的展示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