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一个坏土豆:100年坑蒙拐骗,英国如何取代了大清的商业王座|2021-09-20

野魔芋说:

茶叶成为了英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从英国到整个欧洲再到美洲到全球,茶叶快速成为了风靡全球的生活必须品
但是,1834年前,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发现有茶树,英国找了近100年都没有找到,更别说懂得制作茶的技术。

大清,完全有机会通过茶叶垄断与称霸全球,茶叶,是大清妥妥的王牌!
可是,这个商业铁王座,还是被英国人偷走了。


第一部分:茶叶,对英国意味着什么

第二部分:英国恼羞成怒,武力破开大门,还是离不开中国茶叶

第三部分:为了自己种茶,英国佬发了疯一样偷中国茶种

第四部分:为了向中国卖茶,两次侵犯西藏,锡金不丹沦为工具

第五部分: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茶叶品牌竟是英国企业?


1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
葡萄牙给的嫁妆十分豪华,除了200万葡萄牙金币,北非的摩洛哥、印度的孟买也作为嫁妆给了英国,还允许英国使用葡萄牙殖民地的所有港口……


可最重要的是凯瑟琳公主随身带了一箱茶叶。
 
结了婚之后的凯瑟琳,每天早晨都要泡一杯茶,这种绿色的液体仿佛带有魔力,所有喝过的人都再也离不开了,很快宫廷里都流行起了喝茶,不久,贵族们也争相模仿。


凯瑟琳嫁到英国才两年,喝茶一下就成了英国上流社会的时髦,茶叶需求突然变大了。

但是,当时的茶叶主要是葡萄牙在销售,为了以示友好,葡萄牙把茶叶贸易权分给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高高兴兴的就去亚洲收购茶叶了。
 
到1799年,也就是乾隆驾崩的那一年,英国全国消费了2300万磅茶叶,比一百年前涨了200多倍。
一开始英国人喜欢喝绿茶,但慢慢地迷上了红茶,但是英国人觉得在红茶里放上糖口感更好,而且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又盛产糖,不喝白不喝。
 
英国人爱上喝茶的习惯,却无意中改变了世界格局。
 
当时全世界只有中国才产茶叶,英国人想要喝茶只能从中国买。


茶叶,在英国是怎样的存在?
伦敦咖啡馆一磅茶叶卖6-10英镑,可当时的贫民家庭年收入只有20镑,绝对是上层人才能喝得起的高级奢侈饮品。 
但社会需求很大,英国人不得不买。
 
在东印度公司的内部文件里,对茶叶的定位是:日用必需品


茶叶贸易占了东印度公司的利润总额的90%,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的10%。 
1810年,中国依靠茶叶出口实现对英国的顺差983吨白银,茶叶成为大清的商业命脉。


一是茶叶贵,毕竟纯手工制作;
二是大清实行的是银本位制,英国需要先找到白银,再用白银买茶叶。
短短100年里,东印度公司买茶叶花了5387万两白银,但英国人喝茶的嗜好越来越严重,很快顶不住了。
 
1793年时,英国派特使马嘎尔尼带着英国女王的信函去见乾隆皇帝,希望增加通商口岸,降低关税,被拒绝了。
 
1816年,英国再派特使阿美士徳去拜见嘉庆皇帝,提出了和23年一样需求,又被拒绝了。
 
其实降低关税也改变不了局面,英国人想用纺织品、钟表、工业品来挽回损失,多换一点中国的茶叶,但小农经济的清朝,大家都是自给自足,老百姓对英国的这些东西没有需求,也买不起。
 
眼看都没有白银买茶叶了,鸡贼的英国人,终于发现了鸦片在中国的销量比纺织品更好,中国人有把鸦片当药材,用来止痛的习惯。
其实英国人自己也把鸦片酊当药材,自己也吸鸦片,也知道鸦片有瘾,但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就有计划的向中国走私鸦片。
 
1765年,进入中国的鸦片只有两三百箱,数量不多尚且可控。
仅三十年后,暴涨到四千多箱,到鸦片战争前夕达到近四万箱,已经完全泛滥了。
 
半个世纪里,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价值2.39亿两白银,吸鸦片的人越多,卖鸦片的就越多,白银流失越严重,英国人赚走的钱越多。
 
1821年-1832年,平均流失白银1780万两
1832年-1835年,平均流失白银2000万两
1835年-1838年,平均流失白银3000万两
 
英国靠着鸦片已经极大的缩小了贸易逆差,清政府赚不到那么多钱不说,鸦片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
 
以前只是街边混混无所事事的吸,后来政府官员、乡绅地主、做生意的,唱戏的,男的女的,连和尚尼姑道士,全社会各个阶层都吸的不亦乐乎。
 
 
这样吸下去是要亡国的,清政府想保住江山,就不能放手不管。


 
1839年3月,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开始双禁,一是内禁,一是外禁。
 
内禁就是不让老百姓抽鸦片,外禁就是不让英国卖鸦片。
林则徐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武力,第二种利诱。
 
武力上直接查获鸦片商人,仅一个叫查顿的英国商人就被收缴了7000箱鸦片,连夜跑路逃离了广州。
然后林则徐封关封仓,停止贸易。跟着英国人贩卖鸦片的美国人直接投降了,而英国人比较坚挺,拒不配合。
 
接着,林则徐换了一招利诱,利诱的招牌就是茶叶,林则徐对外承诺:上交一箱鸦片,给予茶叶5斤。
 
结果一天之内收到了1150箱鸦片,一个月收到了11700箱,禁烟两个月收到了21306箱。
效果是不错,但是茶叶换鸦片只是临时治理的办法,治标不治本。


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进入澳门,驱逐英国人出境。
英国人卖鸦片扭转逆差的路子被清政府堵上了,英国已经不打算好好交流,准备动手了。
 
何以见得的?
本来收了鸦片,是给茶叶补贴的,但是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走的时候,没有要清政府给的1640箱茶叶补偿,还对其他商人承诺你们的损失英女皇会负责。
 


很明显是要撕破脸了。
禁烟行动林则徐胜利了,但是大清却在后面的战争中失败了。
 
茶叶成就了英国,鸦片毁了中国。
1820年之前,清朝一直是世界GDP第一,西欧十几个国家加起来的3倍之多。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长达一个世纪的衰落。
 
2
 
英国为了报复用了两招,第一个就是武力,第二个就是另起炉灶。
 
一年以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农业化的大清被工业化的英国击败了,英国拿走了香港岛,要走了二千一百万银元,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放成了通商口岸,英商可以在华自由贸易。
 
英国出了口恶气,也羞辱了大清,但这只是方便英国更好的来中国做生意不受阻挡,茶叶的本质问题并没解决,英国还是需要从中国买。
 


鸦片战争并没有阻碍中英的茶叶贸易。
战争过后,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增加,中国的茶叶出口规模更加扩大。
 
1867-1894年的27年里,中国照样能靠茶叶和英国输出的鸦片在出口额上打成平手。
英国人傻眼了。
 
最大的原因就是茶叶是中国定价,茶叶某种程度上成了一般等价物,英国人来了要先花钱换成中国的白银再买中国的茶叶。
而英国的面纱工业品,中国人直接用茶叶去换,相当于茶叶就是中英贸易的货币一样。


想象一下美元霸权的感觉,当时的茶叶就是这个感觉。


当时的情况是,双方打归打,但是还得互相合作贸易,说的夸张一点,英国被中国的茶叶拿捏住了,没有办法,因为天下独此一家。
除了中国,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找到茶叶,这个时候茶树只有中国有!英国人更破解不了中国的茶叶技术。

英国人很生气。
 
到光绪年间,全国的茶叶产量为450万担,其中三分一之出口。


 
也是因为茶叶如此的重要,清政府开始把“茶叶富国”作为国家战略发展,1900年的状元考题,考的就是茶叶对大清的意义。
茶叶确实让大清有点膨胀,但英国人已经开始举全国之力,想办法了。
 
贸易逆差是一方面,另一个就是英国人太依赖茶叶了,依靠中国很危险,他们时刻担心清朝逼急了,不卖了。
茶叶在进入英国的几百年里,已经不再是上流社会的特供了,上到贵族,下到平民,不分南北,不分男女,无论老幼,都迷恋茶叶。
 
每人每年需要至少一磅茶叶,差不多453克,其实不少了,因为中国人年均喝茶才566克。
欧洲人喜欢吃面包,因为便宜,但是寒冷和艰苦的条件下,干嚼面包噎死人,能软化面包又温暖的最好选择就是一杯热茶。
 
英国人甚至还觉得沸水泡茶可以消灭病菌,也节省了谷物,避免了粮食被拿去酿酒,喝茶也比喝酒更加文明温和,是文明的进步。
 


所以英国人都喜欢悠闲的去咖啡馆喝下午茶,生活越来越精致,越高雅绅士。


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和生活方式,可以说中国茶叶某种程度上,塑造了英国的生活文化。
 
英国人彻底沦为 不喝茶就会死星人,但是茶叶全部来自于中国,想想心中已经非常恐惧,为了不被中国茶叶牵制,打算另起炉灶,自己种。
 
 
3


 
为了另起炉灶,英国人又用了两个阴招,一是瞎编,二是偷。
因为英国本身的地理环境和温度没有茶树,所以只能在殖民地搞实验。


但种茶不是一两年的事,英国的计划在鸦片战争很久之前就开始了。
 
1792年,英国派马嘎尔尼出使中国,走的时候,东印度公司嘱咐他要注意中国的茶叶。
“如果能移植印度,再好不过,如果能移植英国,那就再也不用受制中国了”
 
之后的20多年里,英国人发了疯一样的在印度和中国边境找茶树。
一直到1834英国军人查尔顿在印度附近的阿萨姆地区找到了一种茶树,冲泡味道和中国茶很像,当地人也说这就是茶树。





急不可耐的英国马上成立了一个茶叶委员会,圣诞节当天直接宣布自己找到了印度本地茶,茶叶起源于印度。
这对英国人来说极为重要,因为从根源上断了茶叶和中国的关联,他们开始大规模的宣传,各种植物书籍接连出版。
 
英国人很高兴,但美国人就不相信,包括很多苏联人,法国人,都认可中国是茶叶起源地。
印度茶?根本没人听说过。



但是,直到现在,云南的大叶种茶叶英文学名还是阿萨姆种,这都是英国佬搞的好事。
英国先是胡编在名义上夺走了茶叶,但还是没有茶树资源,因为印度不仅茶树少得可怜,而且在口味上和中国茶叶根本没办法比。
这样的茶搞出来,根本没人要。

英国人只能在当地圈地开展试验,以这里为基地,想办法偷中国的茶树,从中国招工人。
 
清政府肯定不同意制茶、种茶技术外泄,所以英国人就搞偷运。
1836年,英国人戈登偷偷摸摸搞了8万颗中国茶种,但都是质量一般的茶树,不仅如此,好不容易搞到印度,刚种起来,就被当地的牛啃光了。
 
阿萨姆茶叶公司于是又派植物学家福琼去中国偷茶种,目的是找到最好的绿茶产区以及红茶产区。
 

当时的英国人是真的傻,对茶叶的发酵和炒制技术一窍不通,根本不知道茶叶是怎么来的。
他们以为红茶和绿茶是两种树,福琼在偷盗过程中才搞明白,红茶和绿茶是同一种,只是加工方法不一样。
 
为了偷茶种子,福琼把头发剃了,穿上中国清代的衣服,戴上假辫子,伪装成中国人。
混到禁止外国人进入的产茶区,他前后4次来中国,长期在浙江,安徽,福建,黄山,武夷山等地到处浪荡,偷偷打探种植技术,私自收购茶树种子。
 
1849年,福琼带回了第一波种子和幼苗,由于保存不当存活极少。
1851年,福琼改装了一种小温室箱子,这次终于通过海路将23892株小茶树和大约17000粒茶种带到了印度,并带回了8名中国茶工。
 


这个人不仅偷茶树,还把中国超过二百种以上植物,带回了英国,比如茉莉、忍冬、杜鹃花属踯躅。
 
回去后还恬不知耻的写了四本书《漫游华北三年》《在茶叶的故乡》《居住在中国人之间》《益都与北京》。
 
在英国他被塑造成伟大的植物学家,其实他就是一个世纪盗贼,一个改变了世界历史走向的茶叶小偷。
拿到中国茶树种子和茶工后,印度的茶园终于张罗了起来,而且面积不断扩大。


1872年英国又引入机器制茶,十几年后,整个制茶过程,焙炒、压卷、揉茶、切茶、装茶都有机器参与。
糊涂的大清一直不明白自己的茶叶机密是怎样泄漏出去,只知道英国好像在印度种茶成功了。
 
于是,1878年,四川总督让一个叫黄懋材的官员带领6人前往印度考察情况,才发现阿萨姆地区已经不得了了。
茶叶加工地区煤气灯,自来水,铁路火车,机械化一应俱全,福建广东的制茶工人多达上百人。
 
3
 
黄懋材考察时还发现了一个细节,就是英国人在仿照川茶的样式包装,还在往锡金大吉岭修铁路,并花钱贿赂锡金和不丹。
如果英国只是种茶拉回去自己喝,没必要多此一举,想到锡金的北面,黄懋材一身冷汗,判断英国是想对西藏动手,往西藏卖茶。
  
这里不得不说说,英国在印度发现茶树的阿萨姆地区。
这个地方,其实我们很熟悉,就是在印度地图最东边,还有一块小角角,挨着不丹中国缅甸,那就是阿萨姆地区。



回去后,黄懋材立马反映了这件事,清朝虽然迂腐,但不蠢,知道了英国的企图,但此时的大清已经被列强群殴的没有还手之力,能怎么办?
 
1888年,英国编了个西藏阻碍通商的理由发动侵藏战争。


在这之前几十年里,不丹,尼泊尔,锡金已经被英国以各种手段基本拿下。
英国往西藏倾销茶叶,一是为了赚钱,二是离得近,三是西藏人民喝茶需求很大,四是以茶叶为纽带开展下一步的图谋。
 
当时的数据显示,僧人饮茶开支占收入的10%,普通人占8%,主要与布施和生活习惯有关,唐朝开始西藏的喇嘛就有喝茶习惯。
英国为了入侵西藏,先在1876年通过《中英烟台条约》,允许英国人自由出入四川、青海、西藏。
 
然后在锡金境内设立间谍学校,伪装成僧人、地质勘探渗透进西藏收集情报,派军队以乱七八糟的要求找事,逼清政府谈判。


1889第一次谈判清政府让出去了锡金。
第二次是关于茶叶进入西藏的谈判。
 
清政府经过一番考察,发现四川进入西藏的茶叶每年2千万镑,利润很大,是重要的财政和军饷收入。
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就业,比如茶园、制茶、马夫、脚夫等等。
 
最最关键的是,茶道是一条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交流手段,是比官方还要快的渠道,印度茶进入西藏,清政府基本就等于失去了对西藏边防事务的控制。
西藏百姓也不买账,不喜欢喝印度茶,也抵制外国人进入西藏。
 
第二次谈判时,清政府在其他方面都放开了口子,但茶叶就是退让,总理衙门多次密电传达皇帝旨意:印茶不可入藏。
这个上面双方谈了3年,前前后后互发了几百封电文,清政府就是不同意。
 
但是,此时的英国毕竟武力强大,清政府早已衰弱不堪,1893年,还是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款》,西藏门户洞开,印度茶叶进入西藏。
 
10年之后,1903年,英国人觉得卖的不爽,又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直接打到了拉萨,又是开通商埠,又是免关税。
 
不过惨的是,英国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印茶便宜是便宜,但一部分藏民始终抵制印度茶。
川茶和滇茶也积极改善品质,配合狙击印度茶,因为大家都在一条产业链上。


所以每年仍然有一万担川茶,500万斤滇茶被运输到西藏。
英国通过印度茶叶入侵中国市场见效一般,但在世界市场,英国人则接替了中国,成功拿走了茶叶霸权。
 
在英国的偷盗下,茶叶在印度、斯里兰卡,甚至肯尼亚等等地方开枝散叶,在通过机械化,公司化运营,大杀四方。


首先,印度茶叶价格低。




1876年一磅售价一先令5便士。
伴随工业化的推进,1886年下降到一半9.5便士,印度4个月就出口了英国一年进口的茶叶。


此时,对比英国的工业化生产,大清还是纯手工制茶,在成本上比印度茶贵了3倍左右,虽然在口感上更好,但在产能和价格上都失去了优势; 
而更要命的是,大清连续吃败仗,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本来一直对茶商是低税收,但后续各种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商人无钱可赚,出口量慢慢被印度赶超,然后日本又冒了出来,也成为了茶叶输出大国。
 
之前的两个买茶大客户英国和美国,都放弃了从中国进口。


英国从印度买红茶,美国从日本买绿茶。
 
中国不仅是茶叶出口大国,更是消费大国,很多茶叶都被内部消化了,自己喝掉的茶叶比出口的还多出八倍。
 


大清也学过英国搞机械化,但化肥用多了农药超标,进口回来的机器放生锈了都用不上,因为茶忙的时候本来就有上千名妇女帮忙。
当时的中国又不喜欢喝红茶,都喜欢绿茶,所以制作红茶没啥经验。
 
1905年两江总督派人去锡金考察,回来后才知道,中国人把茶叶当土产品,而英国人是把茶叶当生物科学来研究。
前期就研究育苗、栽种、施肥、修剪、杂交、土壤分析。


茶叶采摘后用机器替代手工,用化学去分析哪些成分对人体有益,哪些成分影响味道,再用化学手段保存味道。
 
在商业方面,英国人善于利用资本和市场,搞股份制企业,做大茶园面积,很快就形成了规模优势,进而带来成本优势。
相比工业化和资本化的英国,而中国都是小农经济,你家种一点,我家种一点,不成体系,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更不要说有什么宣传。
 
英国先是偷走了中国茶叶的生物优势,再又靠着工业技术和资本夺走了中国茶叶的市场优势。
由于印度和锡兰能大量生产茶叶,英国人开始逐步减少对中国茶叶的进口。
 
1880年,印度的茶叶种植面积843平方公里,产量4300万镑,8年后增长到8600万镑,完全超过了在中国的进口量。
 
在1901年,印度和锡兰出产的茶叶达到了3.59亿磅,这么大的产量不但能满足英国人的需要,还能富裕出一亿磅来出口到全世界其他国家。
 


1866年,英国人的茶叶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上升到了59%。
而中国茶叶只占全世界供应的10%。
 
50年时间,茶叶霸权易位。
英国从不种植茶叶的国家变成了茶叶贸易的霸主,并在20世纪20年代全面控制了全球的茶叶贸易。
 
而中国茶叶,背靠着中国的人数,倒也没消失没落,但却沦为了英国人口中的二类品。
英国人在报纸,甚至课本中吹捧印度茶,贬低中国茶不卫生,品质一般,迷惑大众。
 
久而久之,英国人就对中国茶叶没什么感觉了,而锡兰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成了英国人眼中的高级产品。


谁能想象,一个连红茶和绿色是不是同一种茶树的分不清的英国,仅仅通过在中国偷茶种就混成了茶叶强国。
 
而中国随着茶叶地位衰落也一起没落了,被列强换着法欺负。
 
4
 


从印度茶叶中崛起茶商:汤姆斯·立顿,就是英国茶叶翻身的代表。
1890年,汤姆斯·立顿用自己的名字推出立顿红茶。
 


当时的英国没几个人经营红茶生意的,上流社会都是先下单再送货,普通民众都是到店铺买散装茶叶,麻烦又费时。


立顿就看准了这个商机,出售小包装的茶袋。
 
立顿在印度锡兰岛,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买了18210亩地开始种茶园,立顿的的茶园占锡兰全国茶园的15%,没几年就把茶叶卖遍了英国。
 


1898年,立顿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得到“世界红茶之王”的美名。
现在,立顿是什么情况,喜欢泡茶喝朋友都知道。
想到这里,感觉非常遗憾……..
 
不知道的我给大家说说立顿有多猛,它是全球第一大茶饮品牌,名气和销量仅次于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
 
可能很多人没喝过,但如果走进写字楼,走进公司茶水间,清一色立顿,就是那种一根绳子吊着的那种袋装茶,因为白领年轻人喝着方便。
 
1992年,立顿进入喝茶历史最久,喝茶人数最多的中国。5年之后,拿下了茶包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
 
2005年,新华社记者参观了立顿工厂,得出的数据是:心脏跳动一次,全世界1252杯立顿红茶被喝。
 
2008年,新华社记者发了一篇文章《七万家中国茶企不敌立顿一年》。
当时的中国茶业产值是300亿人民币,而立顿茶叶年产值230亿人民币,这300亿是中国整个茶产业链的产值,而立顿只做销售环节。
 


中国现在也有几家上市的茶叶公司,但是市场占有率连1%都不到,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立顿和中国茶的差异所在,中国茶叶的有类无品
 
茶叶品类中国世界最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因为根本没有,不像白酒,人人都知道茅台、五粮液、西凤、汾酒。
 
有人疑问,铁观音不是吗?西湖龙井不是吗?普洱茶不是吗?
还真不是,这只是品类,在那个产区的的茶叶,这个公司产的可以叫龙井,那个公司产的也可以叫龙井。
只不过一个是一般大众喝的便宜龙井,一个是高档的龙井而已。
 
中国人是按品种卖茶,而不是品牌,几乎没有人会仔细看茶叶包装上的公司名字。


说简单点,就好像酱香型白酒是类,茅台才是品。

可即使天天喝茶的人,也往往只会说我喜欢喝铁观音还是大红袍,而不是什么品牌的铁观音。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现在有122万家茶叶企业,却没有一个全国闻名的大牌子。
因为大家各喝各的茶,各做各的茶,一个县城都有好几家茶叶厂,老百姓喝的都是本地茶,外地茶除非高档送礼,一般很难进入别的区域。
 
前几年中国也有人打着口号要搞大师制茶,解决有类无品的问题,结果明显夸大宣传,名不副实,很快没了动静。



至于立顿,前几年确实很得意,不过2015~2019年,立顿在英国、美国、俄罗斯红茶交易量下降了10%,全球的销量也开始下滑。
隐隐之间中国茶叶被英国压下去100年之后,有了要复苏的苗头。
 
今年,拥有立顿的联合利华明确指出,将剥离立顿所在的茶业务,就是因为红茶销量下降,后劲不足,这对于中国茶企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其次是中国的茶企数量暴增,从2010年4.15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149.1万家。
然后新式茶饮突然火了,就是那种女娃们爱喝的奶茶,还有瓶装的茶饮。


立顿这种袋装茶突然不香了,年轻人喝起来没有新式奶茶好喝,茶叶爱好者又不喜欢喝立顿那种快餐茶叶,一股糖精的味道,还伴随着一点空气清新剂的感觉。
 


再一个资本突然盯上这个领域了,不管是传统用着一堆茶具冲泡的茶叶,还是新式茶饮,资本开始入场,那么行业说不定有救。
 
我觉得是时候让他们尝尝什么叫地道的中国茶叶和中国茶文化了。
立顿后劲不足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上限到顶了,说白了就是缺文化。


当初偷走了茶树,还好没偷走我们的茶文化。
立顿是工业化快消品,这样的茶仅仅是比水更有味道,喝起来解渴的饮料而已。
 
中国的茶不是快消品,不管是老百姓还是达官贵人,茶喝的是生活,喝的是享受,喝的宁静和心态。
英国能偷走茶种子,但永远偷不走茶文化。
100年前,我们失去了茶叶制霸全球的机会,一方面是英国的坑蒙拐骗,但更多的是大清的无知与无能。可今天,我们真的需要有人能在工业化的时代重振中国的茶文化。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一个坏土豆:100年坑蒙拐骗,英国如何取代了大清的商业王座|2021-09-2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