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系的领域中,这一阵子,可以说是“大新闻”不断。
首先是,英美澳三个“昂撒”国家,共同成立了“AUKUS”的三国同盟;为此,澳大利亚甚至抛弃了和法国的600亿潜艇合同,而转向美国2040年才能交付的核潜艇。
其次,则是孟晚舟和美国司法部达成不起诉协议,最终她在不认罪不认罚的前提下被释放,并于9月25日晚上回到我们的祖国。
这两个事件,从表面上看,传递的是两个矛盾的信息:英美澳同盟似乎是意味着美国继续的对华强硬;但孟晚舟的获释,却好像又意味着中美之间有了一个缓和的契机。
不过,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因为它们各自对应着中美关系当中的不同线索。
一
英美澳同盟,表面上看是美国在军事上扶持澳大利亚对抗中国;但是我们要留意,无论是从法国还是从美国进口的潜艇,都要迟至2030年底才能交付;对澳大利亚人而言,其实是“远水不能救近火”。
等到核潜艇服役,黄花菜都凉了,那么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何还要不惜从法国口中虎口夺食,也要把订单转移到美国身上?
生意,才是这一事件背后的底层逻辑。这一批订单,在对抗中国方面,作用并不那么大;相反的,它倒是可以养活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中的大批企业。
“军工复合体”概念,熟读明公文章的读者们对此大概都耳熟能详——来自美国军方的预算,养活了大量美国的军工企业。于是,美军和美国的军事工业企业,结成了被称为“军事-工业复合体”的利益集团。
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自然而然的会是美国的保守派。对外扩张的新保守主义衍生的“反恐战争”概念,最终为美国的军工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利润;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二十年所消耗的二万亿美元军费,最终进了谁的腰包,并不难想象。
所以,美国在阿富汗的溃退,不单是“反恐战争”的失败,更是“反恐战争”概念背后军工企业的失败;美国不再向“反恐战争”概念投放财政预算,就意味着美国的军工企业丢掉了每年上千亿美元的订单。
每年千亿美元的订单缺口从何填补?失去了“反恐战争”概念,“对抗中国”概念便自然后来居上。
二
如果说英美澳同盟的逻辑是生意,那么孟晚舟获释的逻辑就是政治。
不需要提醒,政事堂的读者们也会知道,“无条件释放孟晚舟”是7月26日中美双方代表在天津会谈时,对美方提出的“纠正错误清单”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这,也是美国在中美贸易战以来,第一次单方面的满足中方的要求。
其背后是,特朗普方式的“极限施压”,早就在特朗普时代的末期走到了尽头。美军参谋长马克米利在去年10月底和今年1月8日与我方参谋长通话,保证美军不会主动攻击中国,甚至承诺如果不得不发动袭击的情况,会通过幕后渠道通知我方。
而当这件事在今年9月被《华盛顿邮报》爆料出来的时候,特朗普方面的反应则更令人玩味——“郑重声明,我从来没有想过攻击中国,中国知道这一点”、“编造故事的人‘有病’,‘精神错乱’,刊登故事的人也一样坏。”。
很明显,在2020年后段到2021年初,在中美关系因为新冠疫情而降到最低点的时刻,特朗普对华极限施压的所有手段已经用尽;再进一步,就只能是战争。
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意识到发动战争或者战争威胁背后的巨大风险和代价,它因而已经不可能成为从我方身上取得让步或者利益的手段了;而相对的,美国的建制派也只能尽一切可能去降低战争发生的可能性。
所以,拜登上台之后,从新疆棉问题到阿拉斯加会议的“从实力地位出发”,实质上都只是虚张声势,战争以外的所有有效(而不是同归于尽的)手段,早就已经用尽;而从新冠肆虐到通货胀胀,拜登必须解决一系列的国内问题,才能有资本打好中期选举的选战,于是,孟晚舟的获释,便是顺理成章。
三
就正如大家看得见的,当前中美博弈的天平向我方的倾斜,拜登政府不得不考虑向我们让步妥协,才有了最近大家都能看到的,中美关系肉眼可见的改善。这是当前中美关系中的短期性的拉力。
但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必须维持和我方相对紧张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关系,才能向“军工复合体”输送订单和各种利益,这又构成了中美关系长期性的推力。
可以预期,中美关系在中期选举前后到拜登第一个任期结束前,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但是,从长时段看,“军工复合体”的存在会增加中美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斗而不破”将会是未来的常态。
但另一方面,“军工复合体”巨大的胃口,使得美国可以干出背刺法国的事情,它造成的结果是微妙的:尽管拜登很想拉起一个“抗中联盟”,但是干出来的事情却是在破坏自己和传统盟友之间的关系——价值观并不能填补账目的亏空。
“军工复合体”造成的美欧矛盾,将会成为我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