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瞭望智库:一个众筹起家的商业公司,主宰东方大国命运长达百年!故事始于一磅胡椒?|2021-10-31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家商业公司:它以股份众筹的方式经营贸易起家,后来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强大。于这家公司而言,“富可敌国”的评价非但不是过誉,反而尤显不足。因为这家公司曾是一个大国的正式政府,掌握铸币权、谈判权、拥兵权、宣战权、税收权和殖民权等种种权力。


极盛时,这家公司管辖的人口达数亿,掌握规模数以十万计的军队,主宰东方大国的命运长达百年。


这家公司的名字,时至今日仍是西方殖民扩张和东方屈辱历史的代名词——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亦称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缩写为BEIC或 HEIC)。


文|刘啸虎

本文转载自微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原文首发于2021年9月9日,原标题为《不是富可敌国,而是富可成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掌控有多狠?》,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为了胡椒,成立公司





一切始于地理大发现与大航海。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因大航海而骤然兴起的天主教国度,为争夺海洋而剑拔弩张。出于共同的信仰,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用诏书为它们做出了仲裁:以通过大西洋上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1里格约为5.42公里)处的子午线为分界线,东属葡萄牙,西属西班牙别国船只非经西葡各自允许不得在这些地区航行或经商。


这条“教皇子午线”,西班牙和葡萄牙借此独霸海洋,没给后起的新兴强国留下任何空间。16世纪中期英国崛起,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深知惟有打破教皇子午线才能在海洋上突飞猛进于是,伊丽莎白一世一面派航海家探索新航路,一面签发著名的“私掠许可证”。


以弗朗西斯·德雷克为代表的英格兰海盗游弋在大洋之上,四处奉旨打劫西班牙等国的商船,所得赃物按比例由女王和海盗瓜分。据统计,在伊丽莎白一世的“黄金时代”,英国海盗劫掠所得高达1200万英镑,而17世纪末,英国的国民总收入才4300万英镑。西班牙人愤怒抗议,伊丽莎白女王回答:“我的臣民有权与西班牙人一样在各处活动,因为海洋与空气是属于人类所共有的。”


如此,1588年西班牙出动庞大的“无敌舰队”远征英格兰,准备一举解决问题。然而,这支舰队非但在海战中不敌英国人,更饱受风暴和暗礁的打击,远征英格兰以失败告终。英国人总算为自己扫清了障碍,开始以殖民征服者的身份踏上征途。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直接缘由,1599年秋季,伦敦市场上的胡椒价格飞涨,从每磅3先令涨到8先令。伦敦商人们聚在一起开会,得出结论:出产胡椒的东印度群岛被荷兰人和葡萄牙人控制,垄断抬价;所以,英国商人应该自己筹组公司,购置船只,直接与东方贸易,打破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垄断。说干就干,在座的一百多名贵族豪绅、富商巨贾现场出资,你100镑我3000镑,共募集了3万英镑。集股人们在集股书上写明了要求:请女王陛下批准装备三艘船,输出金银,并授予特许状。


在商讨如何获利的英国人。来源/电视剧《禁忌》片段


17世纪第一年的最后一天,1600年12月31日,伊丽莎白女王正式批准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遥远的东方,这一年是中国的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卢象升与朱舜水降生。这一年也是日本的庆长五年,发生了著名的关原合战,德川家康将统治日本。


成立之初的公司名为“伦敦商人对东印度贸易公司”(The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伊丽莎白女王授予的东方贸易特许状为期15年,规定公司在非洲好望角以东享有贸易独占权,并赋予公司在好望角以东制定法律、受理行政和建立贸易据点的特权。彼时的这种特许公司还是一种中古式的商业形式,做完一次贸易就结账分钱。


1601年4月8日,东印度公司的船队从泰晤士河口首航东方。而公司开张的第一笔买卖,却是出航7个月后船队在非洲西海岸抢劫了一艘葡萄牙商船。


1603年9月11日,船队历经两年半成功返回英国,完成了东印度公司第一次对东方贸易。这一次航行不单从印尼群岛的亚齐等地收购回大笔胡椒,给公司股东带来丰厚利润,还代表英国跟当地土著首领签订了商业条约,建立了贸易据点,为公司进一步开展东方贸易奠定了基础。从这时到161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共派出16支船队远航东方。除第4次遭遇风暴沉没,每次都给股东带来3倍以上利润。


2

与荷兰人展开竞争





英国人的成功给荷兰人带来威胁。14家从事东方贸易的荷兰公司于1602年合并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以避免过度竞争,共同对抗英国。英国东印度公司却正好从竞争对手这里学到了新的经营方法:161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模仿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单一航行的投资改为数次航行的合股投资。从此,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为近代性质的股份公司。公司的利润不断增长,贸易范围不断扩大,甚至远及中国福建和日本九州。161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因机缘巧合来到日本、以武士身份为德川家康效力的英国人威廉·亚当斯建立联系,1613年,得以在日本九州的平户建立商馆。但因受到荷兰人的压力,加之日本市场难以打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日本平户商馆于1623年关闭。


英国人与荷兰人在东方的争斗无休无止。荷兰东印度公司因本国政府的特许状而享有发动战争、签订条约、占据领土和修筑城堡等权利,被称为“巨大的战争和征服机器”。这部机器的实力犹在英国之上,英国人在海上交锋中屡屡败阵。当时荷兰商船总吨位占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海军人数比英法两国加起来还多接近一倍。无可奈何,162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伦敦董事会决定,除在印尼爪哇岛的万隆保留一个据点外,撤出东印度群岛,将主要力量投向更大的目标——印度次大陆。


葡萄牙人早在16世纪初就开始于印度西海岸建立贸易据点(其中以果阿和孟买最为出名),将印度洋视为自己的内海。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首先要用武力打破葡萄牙人的垄断。对付这个实力较弱的对手不算难,英国联手荷兰在印度洋屡败葡萄牙,将葡萄牙在印度海岸的据点一一拿下,让葡萄牙在东方的势力不断衰落。与此同时,公司还有另一个对手——统治印度的莫卧儿帝国。


1615年,东印度公司征得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同意(国王本人就是公司大股东),派托马斯·罗伊爵士以英国大使身份赴印。英国人自命要以“卑辞厚礼”的方式,以武力为后盾,从莫卧儿帝国手里获取印度的贸易特许权。罗伊率80名全副武装的随从在印度登岸时,座舰上48门大炮齐鸣,几十名来迎接英国使节的莫卧儿帝国官员颇受震撼。罗伊在印度呆了三年多,软硬兼施。他一面看似彬彬有礼,一面写给莫卧儿皇帝贾汗吉尔措辞强硬的信件:“请在预定时间内答复,我是您的敌人还是朋友,请由您决定。”贾汗吉尔则通过罗伊向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回信:“作为对您的皇室的恩爱,我向所有我统治的王国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国商人作为我的朋友。他们可以在任何他们愿意的地方居住,他们享受无限制的自由。”


英国东印度公司由此在印度西海岸的苏拉特设立了总部,商业触角逐渐从印度西部伸向东部。当时莫卧儿帝国尚在全盛期,自古以来入侵印度次大陆的外敌又都来自西北陆路,所以莫卧儿皇帝对英国人不甚在意。17世纪大部分时间,英国东印度公司专注于在印度东西沿海建立桥头堡,向周边扩展势力。1634年公司贸易扩展到印度次大陆东南部的孟加拉地区,1639年在孟加拉湾畔的马德拉斯建立了贸易据点。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的贸易据点已达数十处,并建立了一系列防御坚固的城堡要塞。

 

3

巨大的财富转化为权力





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盛,巨大的财富开始影响英国本土。1665年,英王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公主凯瑟琳联姻,孟买作为凯瑟琳的陪嫁归属了查理二世。三年后,查理二世因财政紧张急需用钱,以6%的年息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借款5万英镑。同时,东印度公司每年付给查理二世10英镑作为象征性租金,得到了孟买的所有权,并取得了在当地委任总督、建立军队、执行司法的特权。1687年,东印度公司将总部从苏拉特搬到孟买,今天印度大城市孟买的繁荣即由此而起。1690年,公司在恒河三角洲下游东岸找到一处可停泊商船的地点。英国人将附近三个村庄连成一个贸易据点,以其中一个村庄的名字为这里命名——加尔各答。1700年,公司又在这里建成了威廉堡,这座城堡要塞就是今天印度大城市加尔各答的雏形。


英国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也成了东印度公司继续发展膨胀的推力。詹姆士一世信仰天主教、交好西班牙,查理一世解散国会,都对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独占权造成了损害。而经过了惨烈内战,护国公克伦威尔于1657年为东印度公司颁发了新的特许状。根据新特许状,英国东印度公司转化为永久性股份有限公司,募集股本増至73万英镑,设24人组成的董事会管理公司日常业务,并从中产生一名总裁。复辟时代,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据领地、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及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不满贸易独占权的英国商人一度成立新的东印度公司与之相抗,旋即被英国国会施压与旧公司合并。合并后的东印度公司力量更加强大,逐渐开启了对印度财富的“榨干性掠夺”。



1680年,公司开始在印度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士兵从印度当地招募,由英国军官训练和指挥。这支公司的雇佣军名义上是为保护公司在印度的商业利益和雇员的人身安全,并为与公司合作的印度地方领主王公提供保护,实际成为后来英国统治印度的重要工具。


一般认为,到17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了一个“国家”的特质:它实际统治着孟加拉、马德拉斯和孟买,掌握着可怕的军事力量,殖民本性完全暴露。彼时,东印度公司军队一度受制于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大帝,但很快声势再振。169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格言:从属于赞助者—英格兰国王和国会或奉英格兰国王和国会之命(Auspico Regis et Senatus Angliae)。


时间进入18世纪,此时荷兰已因三次“英荷战争”后陷入衰落,但法国的势力却到达了印度。18世纪两场规模巨大的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都成为英法争夺海外殖民地的角逐。


在印度同样如此,直接代英国出战的正是东印度公司。法国人在印度的手段与英国人完全一致:组织法国东印度公司,建立法国军官指挥的土著军队,设立据点,构筑城堡,扩充势力。恰逢莫卧儿帝国盛极而衰陷入分裂,各地土王领主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这为英法两国公司争霸印度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印度南部的卡纳蒂克地区属海岸富庶地带,是英法争夺的重点。从1746年到1763年,英法两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卡纳蒂克战争,英国东印度公司终于重创法国在印度南部的势力。

这时,东印度公司的英国殖民军官罗伯特·克莱武崭露头角。这个来自希罗普郡的顽劣少年后来被英国人视为帝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在印度人眼中则是罪恶的强盗。


4

成为整个印度的主宰





1756年6月,孟加拉的纳瓦布(Nabob,意译为总督或太守)西吉拉·乌德·道拉对东印度公司在当地的掠夺贸易行径十分不满,率军直趋加尔各答,攻陷威廉堡。时人记载:“英国人被印度人这种出其不意的大胆行为所骇倒,虽然拥有优势装备的军队,结果弄得手足无措,未加任何抵抗就逃出了威廉堡,并且树起了投降的白旗。”孟加拉人将146名英国俘虏关进一座不通风的小牢房里,一夜之间123人窒息而死,这便是后来被英国人大力渲染的“加尔各答黑洞事件”。


克莱武率军从马德拉斯经海路赶到孟加拉,夺回加尔各答,并断绝了法国人对西吉拉的支持。接下来,1757年6月,双方在加尔各答以北的普拉西展开大战。克莱武的殖民军仅3000人,其中欧洲人不足1000,而孟加拉军队多达5万。克莱武自有英国人之故技,开战前收买了西吉拉麾下大将米尔·贾法,许诺战后让他当上孟加拉纳瓦布。酣战之时天降大雨,孟加拉人的火药被淋湿,火枪火炮无法使用;英国人则早有防备,提前用雨布遮盖,不受影响。米尔·贾法果然临阵倒戈,英国人遂反击得手。结果普拉西之战东印度公司大获全胜,以死伤75人的代价击溃孟加拉5万大军。


西吉拉被米尔·贾法斩杀,东印度公司军队开进了他的宫殿,打开了他的金库大门。看到满库的金银珠宝,英国人顿时像开了闸的洪水冲进去。金库空了,公司满载而归。后来克莱武向英国国会陈述此事时,感觉颇为遗憾:“想想由于普拉西战役胜利给予我的地位吧。一个伟大的王公要巴结我,一个富裕的城市受我支配,它的富裕和人口稠密都超过伦敦。其中最富有的银行家为了博得我的一笑而竞相出价。我出入于只为我而敞开的金库,双手抓满了黄金和珠宝。主席先生,此刻我对于自己那时的节制真是大为吃惊。”彼时史家则评价:“普拉西之役,是克莱武用尽了各种阴谋以后,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袭击敌人的下身给以致命的打击’。这是一种懦夫的行为。”


克莱武当上了东印度公司的孟加拉总督,在当地敲诈勒索,贪得无厌,每年收入高达10万英镑。时人称:“没有一个英国人从一无所有,能在34岁拥有这样多的财产。”英王授予他爵位,东印度公司甚至为他树立铜像。1764年克莱武二度出任孟加拉总督,受命整顿公司财务,打击公司在当地的腐败,结果反过来被人举报自己的腐败行为。1772年,克莱武接受英国国会质询,为自己留下了著名的公开辩护词:“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拥有的帝国比任何欧洲王国都大,他们的收入高达400万英镑……我为了公司的职务常常冒生命的危险,公司没有任何借口要我放弃空前未有的发财机会。我获得财富对公司毫无损害。公司显然也不能因我的少取而多得。”无论如何,克莱武名誉扫地。国会撤销了对克莱武的指控,但克莱武无地自容,加之常年吸食鸦片不堪病痛,于1774年11月22日用小刀自杀,时年49岁。英国官方对他的结论是:“罗伯特·克莱武勋爵曾为国家做出了伟大的功劳和贡献。”实际上,克莱武自杀时,任命他为北美殖民地总督的命令刚刚签署。


无论如何,普拉西战役和克莱武之后,曾经以贸易为主业的东印度公司不再局限于城堡据点,而是扩大统治区域。随着法国人败退,英国东印度公司更成为印度唯一的殖民者。彼时莫卧儿皇帝已毫无实权,只是印度名义上的统治者。东印度公司不断控制和征服印度各地,安置公司中意的土王领主和纳瓦布,再取得莫卧儿皇帝的敕令,使之合法化。土王领主和纳瓦布表面上掌握地方税务和军政,实际是公司掌握一切。所以,公司每年从印度各地的地租和税收中获得大笔利润。这时的东印度公司已经不再是一个商业公司,而是所谓“双重政府”模式下印度的真正统治者。一如后来的印度代理总督肖尔所言:“东印度公司既是印度的统治者,又是商人。以商人的身份出现时,他们就垄断贸易;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时,他们就攫取赋税。东印度公司用赋税购买印度货物的方式把赋税汇往英国。”


税收总额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公司要不断扩大土地占有,扩大田赋,扩大财政收入。公司统治印度东部不久就将田赋提高近一倍,造成连年饥荒,1770年,孟加拉大饥荒据称饿死上千万人,约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公司意识到,如此暴力搜刮乃是竭泽而渔,所以要制度化。1793年公司在印度实行固定赋额制:土地集中在印度地主(即“柴明达尔”,Zamindars)手中,公司与地主约定地租,双方结成共同压榨印度农民的联盟。一位东印度公司官员说得透彻:“我们的制度很像一块海绵,吸取恒河沿岸的精华,而把它们挤在泰晤士河沿岸。”


5

罄竹难书的罪孽





这种“榨干式掠夺”让英国股东们坐享其成,更让印度人苦不堪言。轻易得来的财富花出去毫不吝惜,东印度公司一方面大把分红,另一方面挥霍无度。比如1838-1842年英国第一次出兵阿富汗,花费的1500万英镑全部出自印度税收,英国人没有出一个先令。


1836年,一位公司雇员在董事会作证时所说:“在我看来,印度人之所以受重视,似乎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给东印度公司纳税的动物。”至于代价,有历史学家统计,19世纪下半叶印度屡次饥荒,死亡人数超过1500万:“这就是说,在二十五年内,印度的死亡人口相当于欧洲一个不太小的国家的人口。中年男人和妇女的记忆所及,相当于英国人口的一半在印度被毁灭了。


印度的另一个灾难,是传统手工业的毁灭。18世纪前期,印度手工棉纺织业盛行,曾辉煌于世界上千年。到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用专横的贸易掠夺、进口的高关税壁垒、出口的苛捐杂税彻底扼杀了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千百万手工业者失去生活来源,大批死于饥饿,达卡城的人口由18世纪中期的15万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万。一位东印度公司的总督感叹:“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印度的手工业绝迹,更无近代工业的痕迹,完全成为英国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我们(东印度公司)比天王老子都有钱”。来源/电视剧《禁忌》片段


东印度公司永不满足。整个19世纪上半叶,公司出兵迈索尔、马拉提、尼泊尔、缅甸、阿富汗、信德和锡克等地区,又通过“军费补助金联盟”“权利丧失制”等手段兵不血刃兼并土地,马克思总结:“从1849年起,一个庞大的英印帝国开始出现。”后人指出,公司统治着这个庞大的帝国,让英国“继续不断、毫无止境地吸取印度的鲜血”;“每个英国人所赚得的每一个卢比,对印度都是一去不返的损失”。公司用印度人的钱来支付英国的国内开支,发行公债向印度人借钱来支付统治印度的费用,从印度田赋中抽出钱来进行对欧洲和中国的贸易投资,并以长期贸易出超的方式从印度向英国输血。史家评价:“这样大量的财富外流,会把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弄得贫困不堪。财富外流,曾把印度变成饥荒的国土。比之于印度历史上的饥荒,或世界历史上的饥荒,更加频繁,更加普遍,更加严重。”至于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种植和生产鸦片,从加尔各答通过中介商向中国广州走私,更是难以容忍的罪恶。


时至19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不再是17世纪初的东印度公司。公司早已从皇室眷顾,变为了国会操纵。公司既是商人又是统治者,掌握的军队从1757年的2000人猛增到1857年的20万人,庞大腐败的行政制度和职员的贪污自肥导致公司入不敷出,被迫向英国国会借款。英国国会趁机通过1773年管理法案,由政府任命总督坐镇公司加尔各答总部,管理英国在印度的所有领地。沃伦·黑斯廷斯成为首任全印总督,印度开始受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的双重统治。然后是1784年印度法案,管理印度的实权从公司董事会转移到英国政府。紧接着英国国会于1813年和1833年两次颁布法案,强化对印统治,过度压榨却催生了1857年震撼世界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6

东印度公司“楼塌了”





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仅仅二十多天就蔓延印度全境。时人记载,平日好像“稳如磐石”的东印度公司统治,突然“像梦幻一样消逝了”。起义历时两年,最终被英国人镇压,整个印度淹没于血海之中。英国政府废黜了莫卧儿帝国的末代皇帝,同样意识到:要维持和扩大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必须有一个更强力的组织机构,这个机构必须由英国政府直接领导。1858年英国国会通过《改进印度管理法》,正式规定东印度公司所属领土统归英国王室,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对印度的管理权统归印度事务大臣,全印总督和马德拉斯、孟买总督由英国国王任命,直接听从印度事务大臣的命令,印度事务大臣的任免则由内阁决定。一系列法案连缀,逐步实现了国家统管,印度真正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根据该法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发表《告印度人民书》,声明东印度公司过去在印度占领的土地和对印度的统治已正式转移到英王政府手中,要求这些领土上的所有臣民必须忠诚依附于英王及其子嗣或继承人,印度人今后应服从受英王委派来管理印度的全印总督。声明还宣布了英国政府对待大起义的善后态度,最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在军事上镇压了那次叛乱,显示了我们的威力。”1858年11月1日,在印度阿拉哈巴德举行交割仪式,全印总督坎宁勋爵宣读《告印度人民书》。同月,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王,标志着东印度公司的终结和英国对印度的全面统治。


19世纪60年代,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英国政府,公司仅协助英国政府从事茶叶贸易。《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后,公司于1874年1月1日正式解散。这家统治了一个大国百年的公司,其罪恶为人所铭记,同样也影响了近代世界历史的走势。诚如彼时《泰晤士报》的评论:“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又如光绪十九年(1893)晚清名臣薛福成出使英国时的感叹:“英人初借公司之力,蚕食五印度,未几,沃壤数万里,尽为所并。”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瞭望智库:一个众筹起家的商业公司,主宰东方大国命运长达百年!故事始于一磅胡椒?|2021-10-3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