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屠龙者,
败给他们引以为傲的青年。
60年代的屠龙者,
败给他们视如粪土的生活。
1
1961年1月,即将卸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白宫发表告别演说,例行表达对美国的骄傲之后,他的话锋一转,说出让后世警醒的一番话:
“一支庞大的军队和一个大规模军事工业相结合,在美国是史无前例的。它的全部影响在每个城市、每座州议会大楼、每一联邦政府机构内部都能感觉到。我们承认这种发展绝对必要,但我们不应忽视其重大的影响。它涉及我们的人力、资源、生活乃至我们社会的结构。”
“在政府各部门,我们必须警惕军事—工业联合体取得无法证明是正当的影响力,不论它这样追求与否。极不适当的权力恶性增长的可能性,目前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
这是美国官方首次明确军工复合体的存在。
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要追溯到二战期间。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罗斯福总统判断,战火已经烧到美国本土,美国必须参与世界大战了。
1个月后,他便下令成立战时生产委员会,对美国经济进行全面动员。
战时委员会设立12个区域办事处,经营全国各地的120个办事处,任务就是指导企业生产战争需要的钢铁、铝、橡胶等物资,并且控制物资价格和工人薪水。
办事处的官员,则帮助企业申请银行贷款。
其实说到底,战时生产委员会就是国家出钱、企业出力,一起发动对外战争。事成之后国家赢得荣誉地位,企业赚到利润,皆大欢喜。
美国参战的4年时间,政府送出1750亿美元的军事合同,生产的飞机、坦克、大炮、枪弹等武器,远远超出轴心国的总和。尤其是海军舰艇,二战结束前是日本的16倍。
美国的工业产能冠绝世界,成为二战的最大赢家,绝不是偶然。
但美国爆产能的同时,巨额军事合同几乎都被100家大公司拿走,其中通用汽车公司,就拿到合同总额的8%,相当于140亿美元。
而且在二战的时候,美国为了研究新型尖端武器,成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把大学和军队绑定起来,雇佣19.9万科学家,每年划拨科研经费15亿美元。
钱在哪,利益就在哪。
经过二战的巨额合同滋养,美国军队、大企业和学界赚的盆满钵满。
这也是军工复合体的基本盘。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随即成立北约和参加朝鲜战争,军事在美国的比重越来越大,此后美国军费就没有低于1500亿美元的年份,这些钱都是军工复合体继续膨胀的肥料。
到了1957年,仅美国国防部就拥有1600亿美元的资产、3200万英亩土地,雇佣350万人,每年支付工资超过100亿美元。
兰德公司给美国空军服务,IBM生产的集成电路卖给五角大楼,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给宇航局生产精密仪器等等。
可想而知,那些企业赚到多少利润,科学家和工程师、工人的收入增加多少倍,他们的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多少。
这些人加起来,足够涵盖美国相当一部分人群。
艾森豪威尔就吐槽,不管我们在武器系统上花费多少金钱,他们永远也不会满足,并不断要求继续增加军费。
这都不用多说,和古代地主兼并土地似的,谁能和钱过不去呢?
到艾森豪威尔卸任的1960年代,军工复合体及其枝枝蔓蔓,已经成为美国参加二战的最大受益人群。
当然,美国参加二战的受益人群还不止这些。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首次有了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的能力,美元顺理成章的成为世界重要结算货币。
而西欧和东南亚的国家,被二战摧残成一片废墟,不论军政影响力还是经济生产能力,都差美国一大截。
于是有国际影响力和经济生产能力的美国,在世界上一枝独秀。
将近一半的商品在美国生产出来,卖到世界各地,然后把廉价原材料和利润输送回美国,给美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财富,国内经济一片繁荣。
短短15年时间,美国GDP从2000亿美元飙升到5000亿美元,家庭收入从3083美元增长到5657美元,几乎60%的美国家庭都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甚至连流水线工人,都能开着汽车到处玩耍。
美国辉煌的50年代,基本是当时人类能想到的最高水平。
这一切都来自于二战。
换句话说,包括军工复合体在内的美国企业、白领、工程师、工人等群体,都是美国参加二战的受益者。
美国梦,终于在美国普及了。
于是美国的整整一代人,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既然是利益集团,那就最害怕改变。
他们追随美国的脚步,走入人生的高光时刻,便想抽调进步的梯子,焊死列车的车门,让自己永远留在相对高级的社会阶层,后来者永远在他们的身后吃灰。
50年代的军工复合体、银行财团、国会议员和中产阶级们,默契的达成共识,要保护现在的一切,不要做出任何改变。
于是就有了反对共产主义的麦卡锡主义血洗美国,有了死板教条的学校课程,有了沉闷环境里培养出来的“沉默的一代。”
虽然这些事没有明确的纲领文件,但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因为当一代人有了共同的诉求,必然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推动国家完成他们的诉求。
其实不止美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西欧发达国家,也在这条路上狂奔。
比如英国、法国和西德,经济进步一日千里的同时,由经历二战的大佬们组成政府,管理国家的日常事务。
用当时的视角来看,这很正常。
人家在战争年代立功了,凭什么不能进入政府管理国家,难道让战争英雄们提前退休,选一些无能之辈来执政?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50年代的欧美国家,其实就是二战功臣们的权威政府,和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组成的国家。
2
美国的盛世之下,藏着汹涌澎湃的暗流。
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发达国家,虽然在二战前已经完成国家工业化,但那时的工业化,只是国家的硬件。
机器替代人力可以大规模生产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用枪炮替代弓箭了,社会组织从分散的田园牧歌,过渡到集中的城市生活了。
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工业革命前,基本进步不大。
大到国家层面。
英法有庞大的殖民地,奴役落后国家的人民,德国在积极拓展开外空间,想给德国人民找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美国更不用说,嘴上说着民主自由,其实一直想排挤其他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的运行规则。
这些发达国家的骨子里,依然是弱肉强食的秉性,社会达尔文的属性非常浓郁。
那么小到个人层面,信奉“社达”的欧美发达国家,内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以及个人权利的束缚。
人民利益是资产增值以外顺便的事,如果实在给不了人民利益,那就算了吧。
换句话说,美国等发达国家完成硬件工业化以后,一切不符合工业化国家的制度、思想、文化、观念都需要进行改造,完成软件的工业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经济基础变了,那么上层建筑也要跟着变。
怎么改造呢?
我觉得应该是破除人民心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同时给每个人以平等自由,让人民不畏官、不畏商、不畏军阀、不畏资本。
总之一句话,人民当家作主。
但现在的权威政府和固化社会,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是美国的第一个隐忧。
思想文化的改造,既然权威政府不愿意做,那就只能等待青年来做。
我们前文说了,二战以后欧美国家都恢复和平,国家经济进步,个人收入不断增长。那么人们对未来的生活,便有了更大的预期,不免想多生几个孩子。
于是欧美国家喜迎婴儿潮。
以美国为例。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22岁下降到20岁,甚至有些高中女生直接辍学结婚。
此后几年,美国的生育率直线攀升,都要和印度持平了。其中相当一部分家庭,有三个以上的孩子。
美国人口从1950年的1.5亿,暴涨到1960年初的1.79亿,其中17岁以下的人口占40%。也就是说,年轻人成为美国的主流人口,而将近一半人口是莽撞的青少年。
青年总是对未来满怀憧憬,可美国的青年却发现,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完全不一样。
比如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听话、勤俭、老实本分,于是他们内心深处已经接受了这套道德说教。
但现实世界却是经济发展之后,大部分美国人都不满足于努力工作,开始饱暖思淫欲,想办法花钱来改善生活。
美国从生产型国家,转变成消费型国家了。
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很少和父辈一样存款,而是选择花光工资甚至贷款,买自己想要的汽车、烟酒和衣服。
据统计,1952—1956年间,美国人的债务从274亿美元增加至425亿美元,分期贷款增长63%,汽车销售数据增长100%。
这才是短短4年的数据,再延后10年,还要翻一番。
在消费型国家长大的美国青年人,没有经历过父辈的艰苦岁月,根本不理解,父辈为什么坚持传统的道德说教,只会认为:“你们呐,落伍了。”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上一代人的道德说教,一方面是自己的人生经验,另一方面是要焊死车门的潜意识。
当青少年成为美国主流人口,现实世界又和理想道德脱节的时候,美国必然撕裂成中老年人和青少人两个泾渭分明的群体。
这是美国的第二个隐忧。
不过没关系。
青年人迟早会形成自己的共识,来反抗上一代人的道德说教,以及二战后的既得利益集团。
所以婴儿潮出生的人成长到60年代,他们一切行动的宗旨便是反封建、反权威、要自由。
而青年人的诉求,正好和美国的历史进程对接在一起,于是便出现了狂飙突进的60年代。
3
最先起来反抗的是美国黑人。
二战期间,数百万美国黑人给军队工作,属于开眼见识过世界的一群人,他们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便决心改变黑人的社会地位。
而50年代的经济狂飙,让很多受过教育的城市黑人,成为美国的中产阶级,并且转型成当地黑人的领袖。
这些有钱有眼界的黑人,已经不是百年前种植园里的奴隶了。
1955年12月,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在蒙哥马利市乘坐巴士,拒绝给白人让座,结果被警方逮捕。
黑人领袖们正在等机会呢,没想到美国警察送上门来了,那还等什么,赶紧闹啊。
于是黑人领袖们组织黑人,反抗巴士的种族隔离制度,黑人要么专门乘车上下班,要么干脆徒步行走,反正就是不服从美国的种族隔离。
由于黑人运动声势浩大,第二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共交通中的种族歧视违法,黑人的反抗运动才落下帷幕。
日后名扬世界的牧师马丁·路德·金,也在这次反抗运动中崭露头角,崛起为新一代黑人领袖。
当然,他的成就远远不止黑人领袖。
艾森豪威尔卸任美国总统之后,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新总统。
此人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当选时才45岁,想在美国建立医疗体系、改善城市贫民住房条件、颁布民权法案等等。
不论人格魅力或者执政理念,肯尼迪都非常符合美国青年人的期望。
于是肯尼迪在民间的威望高涨,青年人都把肯尼迪当成偶像,希望肯尼迪能带着他们,改变沉闷的现实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
1963年,肯尼迪因阿拉巴马州的种族运动,痛斥美国面临“道德问题”:
“如果一个美国人,因为皮肤是黑色,而不能享受我们人人追求的充实自由生活,我们当中有谁愿意改变他的肤色,设身处地的体验一下他的感受?”
数天后,肯尼迪推出法案,禁止在公共场所施行种族隔离,严禁就业中的种族歧视。
这番动作,肯尼迪赢得黑人的心。
为了支持肯尼迪,金牧师领导20万人在华盛顿游行,并且在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示威活动。
金牧师站在高台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说,台下的黑人、白人、拉丁裔等族裔,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政治这种事,你说什么不重要,能在恰当的时机,代表更多人的诉求更重要。
金牧师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让他脱离黑人领袖的身份,成为和肯尼迪一样的青年偶像。
黑人反种族歧视、白人青年反权威,至此合流。约翰·肯尼迪和金牧师,也成为美国朝野的偶像。
所以在黑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美国的白人青年也受到鼓舞,站出来反抗权威政府,而他们的主阵地是学校。
为什么是学校呢?
因为婴儿潮出生的人口,此时也不过20岁左右,大部分人都在读书,所以白人青年的反抗运动,其实就是学生运动。
196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们,在校门口募集政治活动的经费,并且在校内散发政治读物,结果被校方明令禁止。
学生们愤怒了,你们管天管地,还能管我们贴大字报?
早就看你们不爽了,反抗吧。
于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爆发“言论自由运动”,学生们占领学校的行政大楼,将近75%的学生罢课。
这件事是美国学生运动的开端。
此后数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没消停过,校园一度成为警民交战区,学校内部也爆发类似于武斗、革命派和保皇派之争的校内冲突,场面混乱的一塌糊涂。
而且伯克利分校的学生运动,迅速传到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们蠢蠢欲动。
美国成了火药桶,遇到星星之火便可燎原。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