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后沙 :“斜眉吊眼”曾经是排华浪潮的舆论武器|2021-12-29

近日,一家农产品代工企业宣传海报中的模特造型,引发了网络舆论场的轩然大波。

本来的焦点在于广告模特造型中所谓的“眯眯眼”元素,引起大家不满的并非相貌,而是这种多次翻车的斜眉吊眼的艺术风格。

当事企业很快发布了致歉声明,并强调这是2019年10月发布的宣传图文,目前已经撤除。但这也说明,如果没有网友敲打,它们两年多来一直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或许还觉得有点“国际范”。


不过,企业的道歉并没有平息争议,因为“战场”已经转移了,不再停留在商业广告是否“妥当”的范围。


各路大V、名人纷纷下场,连话题都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小眼睛不配做中国人”,有的大V还晒自拍,说自己是小眼睛,暗示这一系列广告的批评者是在无理取闹。


网上出现了对立、争吵的情况,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每次这种事关西方歧视中国人的问题出现时,总是中国人跟中国人在吵?


明明可以团结起来让这种“国际范”消停,有人却非要把节奏带到十万八千里外,甚至扯上了唐朝仕女图、乐山大佛……


今天连《人民日报》都发声评论此事,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合网络裂痕。可见这家公司广告部门是多能折腾?好好卖你的农产品不香吗?


模特本人也出来发声明,诉委屈,结果她被网友扒出一堆故意“斜眉吊眼”,还竖中指挑衅的视频。啪!一下子,大家对她的同情心消失了。她挑火还能挑多久?


“斜眉吊眼”,并不是人的正常外貌,没有外力,单靠眼部肌肉根本做不到,必须借力手部力量将头皮向后或向上拉才能做到。


一样米养百样人,人的外貌体型有各种各样,眼睛有大有小,耳朵还有垂珠耳、招风耳,不足为奇。因此把这事往大眼睛小眼睛方向扯的人,不是被带歪了节奏,就是别有用心。


我们只要稍微了解一下“斜眉吊眼”这种针对中国人(东亚人)的“艺术形象”历史,就知道为什么那种手势今天在西方社会也是一种禁忌?


实际上,美国用漫画来丑化中国人,早在南北战争之前就已经开始,欧洲更早一些(鸦片战争后)为了塑造出中国人邪恶野蛮的形象,他们在眼睛方面大费心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容易入手,最容易形成刻板印象的部位。


艺术,可以将某种社会性格再现为真实经验。然后,建立新的社会认知和反应,实现话语权掌握者想要达到社会关系。


19世纪中期,美国对待华人的社会性格是什么?排斥!


一开始,它并不是采取政治手段排斥华人(1882年才有了《排华法案》),而是通过漫画这类艺术手段,一而再,再而三地丑化华人群体,充当排华浪潮的舆论武器。


南北战争前(1852年)在美华人为两万多人,主要集中在加州,当时美国报纸对华人并不是很在意。战后,华人人数翻倍,达到了49277人(1870年统计数据),而且一直在增加,这期间,美国报纸杂志对华人的敌意呈泛滥之势。

1870年7月16日,美国知名杂志《哈珀周刊》的漫画,白人劳工在认真地工作(做鞋子),头上还有个圣洁的光环。而中国人在他身后举起了刀,一位双手握刀准备砍人,眼神凶狠;还有一位手握双刀,“斜眉吊眼”。


漫画中,谁是单纯勤劳的?谁是邪恶野蛮的?一目了然。在一个识字水平普遍不高的年代,漫画艺术对美国建立新的社会认知尤其重要。


还有反映美国内部政治矛盾的漫画,共和党(右边)希望华工留下,民主党(左边)要驱逐华工。但华人的形象仍然是“斜眉吊眼”。


其它漫画也是如此,一个华人七八只手臂,什么工作都能干,形象还是“斜眉吊眼”。通过美国媒体大量传播,华人群体就慢慢变成了一种固化的社会认知–邪恶的群体,也就是今天说的刻板印象。


1880年3月20日的《哈珀周刊》漫画《布莱恩的茶》,中国人已不需要出现在现实中。他就像魔鬼,连茶杯里升腾的热气也会变成可怕的中国人,面部特征仍是“斜眉吊眼”,而美国人的眼睛完全正常。


哪一个群体能经得起舆论界十几年针对性的丑化?而这类漫画只是美国社会舆论场的冰山一角,在美国之外,欧洲也是如此,只是稍微轻一些。

再后来,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平台出现,然而情况并没有好转,对于华人“斜眉吊眼”邪恶形象已经成了习惯性的表达。


二战之后,美国也步入了文明社会,彻底脱离“门罗主义”,丑化中国人的做法,也渐渐被视为不文明行为。但这种几十年刻意营造的中国人形象在西方已是根深蒂固地存在。

李小龙在好莱坞拍戏时就有切身的体会,然而,愤慨归愤慨,要改变这一切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到了21世纪,华裔(亚裔)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如果遇到那些没有教养的人对其做出“斜眉吊眼”(用手将眼角往后来)的挑衅行为,严重的话可以起诉。


也就是说,西方主流社会都已经认定这是涉及歧视的行为,因为它是针对特定种族群体的,西方人太清楚“斜眉吊眼”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看看上面美国杂志的漫画,谁还会认为这是“小眼睛、眯眯眼”的相貌问题?可悲的是,一些中国人都忙着迎合这种反文明的“艺术品味”,自己麻木不说,还不许别人反对,动不动给对方扣上“民粹主义”、“不自信”的帽子。


主动迎合这种“国际范”、主动将自己打扮成“斜眉吊眼”模样,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倒退;不是什么时尚,而是自辱。


对于用手去做出“斜眉吊眼”动作,很多人知道是恶意挑衅,但用化妆手段、电脑手段搞“斜眉吊眼”却能“理解”了?本质上其实并没有变化。


当年中国积弱不堪,现在中国蒸蒸日上,为什么有的人还要把头埋在沙子里?


有的现象应当将它扫入历史垃圾堆,而不是把垃圾当宝贝拿出来恶心别人。


靠自贱去迎合别人的“审美观”,是永远无法得到别人尊重的,更谈不上自信。


只有堂堂正正地平视这个世界,才是真正的自信。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后沙 :“斜眉吊眼”曾经是排华浪潮的舆论武器|2021-12-2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