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瀚海狼山 :新发动机单发加力推力19吨级,而且是全向矢量版?|2022-01-13

从十几年前首次用液体中程弹道导弹精准击中高度在800公里的小体积物体,到11年前的重型隐身战斗机的一飞冲天;再到此后成功的中段反导和超高速武器系统试射成功,似乎都是每年的1.11这天首次对外亮相,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过最近这些年,不再强调新概念武器的公开,必须刻意去赶哪个节点,因此1.11必然有重大新装备亮相似乎也不再那么引人瞩目。不过不强调、不刻意不等于就没有了。这是因为过去的突破都是从少数的关键点突破开始,而当今的突破却是大面积、整体性的全面突破。过去的突破,只有少数是全球原创性的;更多的却是可以和超级大国首次基本看齐的技术,也算是重大突破,比如11年前重型隐身机的起飞就是如此。而当今的所谓突破,如果不绝对领先全球,甚至领先全球现有最高水平10年以上,都不好意思再叫做突破了。因此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到了如今,


虽然不再追求在某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专门亮相某种先进装备,并不是现在的新装备比过去少了;而是整体要求已经水涨船高;而且突破的节点太多,都不知道具体要亮相哪个更好。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突破都可以确保领先全球最高水平10年以上。有些长期的缺项和短板,还是需要整体补上的。最突出的就是大飞机,也包括大型隐身轰炸机。而要实现这类装备也全面达到世界一流,那么首先还是要解决配套发动机也全面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最近这些年,从世界领先的大吨位舰艇,到先进的主战坦克,再到各种先进直升机。都实现了批量化的大规模下线。像神盾舰艇的年下水量甚至超过了过去的世界纪录近乎翻一番。之所以如此,还是完全突破了这些陆海空系统配套的发动机。只有发动机完成了全面突破和工业化量产。那么剩下的事情就一切都好办了。同样道理。从100吨级到400吨级的大飞机,


再到200吨级的战略隐身轰炸机的全面技术突破和量产,仍然需要等待配套自产发动机的全面达标甚至是能力超标才行。虽然当年的1.11已经平静过去,好像没有展示什么。但是狼山认为一个牵扯面非常广的重大突破,可能就在不经意间实现了。这就是某一架重型隐身机,明显是进行了单发的重点试飞。某重型机是标准的双发机型,那么如何进行单发试飞呢?很简单,就是一台发动机仍然保留原先配套的版本;而另外安装一台全新的试飞版本。从起飞开始,只测试新安装的发动机,老版本的发动机在全过程中,只维持正常的中间推力,也就是军用非加力推力即可。飞行期间,对新安装的那台发动机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开加力到最大推力,中间可能熄灭加力然后再开加力;甚至进行一些极端条件下的飞行;比如空中再点火试验或者是风险极大的发动机喘振试验。


总之就是全机在空中用一台既有版本的发动机维持基本的安全推力,然后对新安装的发动机进行各种风险测试。在确定新发动机在各种粗暴操纵甚至极端条件下都可以确保正常使用后,下一步才会进行大面积的双发试飞和最终定型。之所以确定是单发试飞,是因为可以明显看到右侧发动机处于全加力的明亮状态,而左侧的发动机完全看不到内部发亮。这说明右发是全加力到最大推力,而左发只维持中间推力状态。除了只有一发开加力,更惊人的变化,在于开加力的右侧发动机的尾喷管指向,与不开加力的左发喷管差异明显。如果两台发动机的尾部喷嘴都是方向固定的,即使单发开加力,那么喷嘴的指向也不会差异到如此的程度。出现这种现象,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正在进行测试的右侧新发动机,从一开始就自带全向矢量,只有这样才出现喷流的光影指向,两台发动机完全不同的现象。

某重型隐身战机在过去11年的发展中,很晚才被证实首次安装了尾喷管带锯齿的版本,但是该机配套的发动机的终极版本,原本就是要求带全向矢量的锯齿版。如被最终证实单发试飞的确实是全向矢量版,那么无疑是原配的目标发动机真正装机了。如果全向矢量发动机双台装机后,过去必备的尾部双腹鳍也可以直接取消了。因为双发全动矢量的差动角度必然非常大,双腹鳍已经完全完成了阶段性历史使命。狼山曾经预测新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最高可能达到19吨级。在新发单台开加力到推力最大峰值,而另外一发只保持正常中间推力的情况下,就可以让重型隐身战机获得过去双发都开加力时的最大推力标准。如果双发都是19吨级而且是全向差动隐身版本,那么重型隐身战机的超机动能力必然登峰造极。而第5代大推力发动机的全面突破,不仅仅关系到重型隐身战斗机的性能提升和大规模量产,也关系到200吨级战略轰炸机项目。这个问题明后天再仔细分析!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瀚海狼山 :新发动机单发加力推力19吨级,而且是全向矢量版?|2022-01-1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