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喷气飞机代替了螺旋桨飞机而成为主流,现在全球又把喷气飞机基本分为5代。而现在对世界级大国来说,正在从5代机到6代机过渡的门槛上。不过除了极少数超强,其他的国家就算是大国,也往往对典型的5代机都还没有整明白。因此真正到了6代机时代,那么装备6代机的超强对任何其他对手则完全都是彻底碾压式的巨大优势。当然全球超强为了自家的5代机还能轻易地销售出去,对6代机即使已经完成了基本的技术突破,那么也极有可能藏着掖着一段时间,否则如果全球都认识到,真正的6代机对其他代次的战斗机都可以像拍苍蝇一样的容易,那么必然会对当今的5代机或者三代半的出口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这就是一个如何把握好战斗机的跨代淘汰节奏这个问题了。
实际上虽然二战后各国研发制造的喷气战斗机和攻击机的品种数以百计,但是真正自用和出口都搞得很好的,其实只有两个型号。第一个是米格21;这种简单但是却可以飞两倍音速的单发轻型机,全球生产了1.2万架之多,直到现在仍然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空中力量的顶梁柱。而米格21在全球范围内最终服役到2050年绝对没有太大的问题。第二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是就是F16。这种飞机最终产量和装备量在全球也接近5000架,而出口部分甚至是原产方自用部分的差不多3倍还多。虽然F16的最终产量不到米格21的一半,但是这可是一种正宗的三代机,最终升级为三代半;不论单价还是综合作战能力。都不是早期只有机炮的米格21可以对比了。而F16接近5000架的总产量,恐怕也是进入“智能机”时代以后的下线数量天花板。
因为此后所有的三代半到5代机,甚至以后的6代机甚至7代机,都不可能再超越5000架这个庞大的数量了。F35三大型号的最大理论生产数量上限也不过2000架,而实际上最终生产1500架左右就可能在富裕国家基本饱和了。而不论是和F16基本同代的双发重型战斗机,还是到F22A时代的隐身双发重型战斗,都无法和F16的产量来对比。比如典型的如F15,目前全球的保有量都没有超过700架。而苏27系列到目前的总产量要大于F15,但这主要是有另外一个大国在原产国之外有单独开辟了一系列表面看上去外形相似,但实际上却是和原版完全不同的系列飞机的缘故。如果不算延伸版本,那么苏27全系列的产量其实和F15的700来架基本不相上下。如果算上延伸版本,那么总产量基本是F15的2倍。也就是1千三四百架的样子,
至于双发隐身重型机,总产量就更少了。从F22A开始服役到现在快20年了,全球现有的双发隐身重型机也基本不超过400架,还不到F16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这其实暗示了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空军,其实都是以单发版本的轻型和中型机为基本装备阵容。真正大批量装备双发重型机的,除了绝对的大国就是绝对的土豪。而就算是全球一流大国,也不敢说全部用双发重型机包打天下。而一旦属于对外出口战斗机,那么单发机绝对比双发机好销售。到这里有人可能说了,阵风也是双发机,不是也逐步打开市场了吗?其实欧洲战机用双发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欧洲一直没有合格的大推可用,只能用中推的双发中型机来凑合。如果欧洲本身有自己的合格大推,那么欧洲国家也会装备更多的单发机。
国际市场上之所以目前还有阵风的位置,其实本质上也是没得选。因为买F35属于直接上5代机,还未必排得上号。而买F16或者F18等不但觉得落后时代,而且还要被超级大国完全掌握空防。至于欧洲台风,则目前每架至少3亿美元起步,年产量更是低得感人。这就导致虽然阵风也很贵而且并没有真正展示过空战实力,但是仍然是很多土豪国家为数不多的选择。而如果此时国际市场上有另外一种大推重比、长航程的单发三代半可以选择;未来还有直接升级成隐身机的潜力,并且具备更好的雷达和导弹。那么绝对可以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把阵风打压下去。那么不是还要中推版本的隐身机可以选择吗?其实双中推版本确实是天然适合做舰载机。但是从三代机开始,双中推版本作为空军型战机,从来都是搞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
米格29就是这种尴尬的最佳代表。除了南亚这种特殊客户,米格29的对外销售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因此从3代机开始,对外销售第一是大推单发机,第二是双大推重型机,最差的是双中推中型机。明白了这个规律,就知道即使到了隐身时代,双中推隐身机除了适合当舰载机之外,在国际市场上想快速打开局面,去直接和F35等单发机竞争,也绝对没有那么容易。因此不轮是为了出口还是自用,继续发展10号战斗机的D型,也就是最终的单大推隐身版本都是完全必要甚至是很紧迫的事情。过去这方面的整体技术并不缺乏,关键是受到自产发动机能力的限制。而今后单发大推已经可以确保推力在18到19吨级,甚至还会最终超越20吨级,因此单发隐身版本也可以有很高的空战推重比。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这种新隐身机的出现用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