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最近又不太老实了…
据日媒报道:
日本与东盟3月将签新的经济合作伙伴协议(EPA),东盟建设与教育等领域将对外资开放,并新增投资人与国家的纷争解决条款(ISDS)。
新闻和相关资料有点亢长,指挥部总结了几个要点——
第一、加大对东盟各国的产业转移。
第二、用经济手段与中国争夺东南亚的地缘影响力。
第三、通过与各大经济体签署的EPA协议,欲主导未来国际经贸规则制定。
日本对东南亚的野心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在“新版大东亚共荣圈”被中国这个变量撕的支离破碎后,东南亚就成为日本新时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地缘战略格局上,东南亚素来有“小中东”或“远东中东”的说法。
地缘层面:
东南亚北接中国,南衔澳洲,东西两边分别扼守西太平洋与东印度洋,其重要度仅次于三洲通衢的中东!
经济层面:
在世界级物流枢纽新加坡、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中国的共同影响下,东南亚及南海成为连接东方实体经济与西方虚拟经济唯一的纽带。
军事层面:
中部扼守世界第一大海峡,马六甲海峡,自南向北承接美国两条对华封锁岛链。被东南亚环形拱卫的南海,是中美交锋最激烈的核心地带。
香港是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之间最重要的接驳点
严格来说,“远东中东”的称谓并不正确,因为东南亚参与大国竞争的历史比中东更长。
早在17世纪帝国争霸时代,东南亚就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王权更迭:
先是大明帝国,再是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大清帝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英国势力又摸了进来。而清法一战,清朝势力从东南亚退出,法国成为东南亚最强殖民帝国,西班牙紧随其后。美西战争后,美国从西班牙手里接过菲律宾的殖民权仗,成为东南亚第三大势力!
远东战争:日本海军从琉球群岛一路南下,菲律宾、印尼、马来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在缅甸被中美英三国联军迟滞住进攻的锋线。
冷战时代:先是中国涤荡法国势力(特指中国援越抗法战争),后是中苏联手抗美、中美联手抗苏。
后冷战时代:历经美国一家独大,中国南下打开局面,美中分庭抗礼,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乃至新西兰鱼贯而入。
越南战争
从历史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东南亚自始至终都处于大国角逐的阴影之下,若非强大的中国需要和平稳定的前庭,东南亚早陷入大国代理人的征伐之中。
中国,才是东南亚和平最大的柱石!
PS:南海是中国海上贸易的生命线,东南亚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原材料进口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制造业产品最主要的市场之一。如果东南亚因大国纷争陷入大规模战乱,绝对会危害到中国的复兴。所以,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弹压东南亚地区的内乱,同时也在极力阻止西方的战争阴谋,甚至为此不惜以战促和,三年前的南海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较于中美苏在东南亚风云激荡的战略大博弈,日本深讳“闷声发大财”之道。
冷战结束后,苏俄力量从东南亚撤出。而凭借着大量的产业投资,日本迅速崛起为仅次于中美的第三方力量!90年代亚洲四小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的经济腾飞,正是得益于日本在低端制造业上的产业转移。
同时,再利用合资手段严防中国制造业技术自主化后,日本“新版大东亚共荣圈”几近成型!
新版大东亚共荣圈:雁阵模式
1985年的远东有两个重要事件,一是日本正式迈向高端制造业强国;二是《广场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日美经贸冲突再次升级。面对不断壮大的己方力量与美国的疯狂打压,日本不再甘于仍人宰割,远东雁阵模式战略随之孕育而出。
雁阵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日本的领导下,根据远东各国的产业优势,形成有梯度、有等级、有规模的产业分级。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模式下谁都离不开日本。
具体模式如下——
第一梯队,雁首
日本、高端制造业强国
输出知识产权与高端工业技术
第二梯队,雁身
四小龙、资本密集型国家或地区
分别从事中端工业品生产(韩国)
物流金融服务(香港与新加坡)
电子加工业制造(台湾)
第三梯队,雁尾
中国与东南亚,原材料输出地与基础生产地
分别从事廉价劳动力生产与输出工业原材料
这种分类,既有时代的必然性,也包含着小日本与生俱来的优越性。
必然性:纵观整个亚洲地区,日本制造业实力是最强存在,没有之一。让日本做领头雁是由实力决定的,不由国家意志而转移。
优越性:按照日本人提出雁阵模式,1亿日本人将站在亚洲的顶层,中部也是1亿体量的四小龙人口,再加上底层20亿体量的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全在为日本服务。
用95%的东亚劳动力,去供养总人口仅占东亚人数5%的日本人,完全可以使后者过上最奢侈的生活。
这是小日本在二战未完成的理想的延续,只不过从军事侵略转化成经济改造。
而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讲,日本希望通过雁阵模式,整合东亚经济版图。这样日本就能撬动整个东亚的力量与美国分庭抗礼,最终实现国家地位正常化!
再来看看雁阵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各国地缘位置更聚合,在日本经济力量不具备辐射全球影响的情况下,东北亚+中国+东南亚的产业优势,能让这个联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独立于欧美体系之外的闭合循环经济体。
缺点:中国的变量对日本而言,具有严重的不可控因素。
中国加入WTO之前,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制内,除了日本,没有任何一个从属国具备强大的工业底蕴。工业底蕴越强大,技术研发实力就越强大,只要政府稍加调控,就很容易通过时间的沉淀实现整条产业链的厚积薄发。
如果有这种国家存在会怎么样?
他会打破原有的产业格局,并进行国际产业利益的二次分配!日本之于欧美,不正是最好的例子吗?
为了阻止中国这个变量,日本通过成立大量的合资公司,以坑蒙拐骗的手段严防中国自主技术的崛起。
比如2005年中日共同成立的青岛四方川崎车辆技术有限公司,由于日方提供的错误技术,致使青岛四方机厂在出售给新加坡的26节地铁车厢出现裂痕,险些祸害中国轨道交通的名声!
但中国的大国底蕴摆在这里,不是日本宵小手段所能阻止的。
随着自主产业技术的崛起,中国在军工武器、移动通信设备、高速铁路、民航客机、城内轨道交通设施、智能手机、人工智能、超级电网、高级核能、航空航天、造船业、特种钢材等领域,逐渐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领头雁。
如果关注产业新闻的话,几乎每一年你都会发现,中国的领头产业越来越多,日本的领头产业却在逐渐凋零。
现如今,中国这只大雁的体量,比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东南亚所有的大雁都还大,日本“新版大东亚共荣圈”基本名存实亡。
凭借着强大的实力,中国正在对东亚地区的产业利益进行二次分配!
当然,亦如二战末期那样,日本内阁里总有一些不甘认命的。而产业竞争又是完全合理合法的,搏一搏又何妨?
东南亚是个好地方,距离日本近,既有产业生存所需的工业原材料,如石油、橡胶、棉花、锡矿、天然气;又有庞大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更为重要的事,日本在东南亚有着非常广泛的民间关系。
当年日本南下入侵东南亚时,这些地区没有国家,全是殖民地。很多东南亚平民认为,日本不是来侵略的,反而是帮助他们赶走殖民者的大救星(脑子真的很重要)。
可那又如何?
日本与东盟的EPA协议,与其说是用经济手段与中国争夺东南亚的地缘影响力,倒不如说是日本帝国主义野心的最后挣扎。
对于小国而言,地缘战略利益高于经济利益。中国的实力与体量,是保证东南亚和平发展的基石,战败国日本还没有那个能力,去撬动整个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
要知道在菲律宾倒向中国后,连白宫在东南亚的地缘影响力,都遭到了空前的打击。
更何况你一个半残不残的日本?
任你日本再努力再用心,无非是在东南亚的大国博弈史上,添上一笔波澜不惊的挣扎。
自帝国争霸时代以来的五百年里,东南亚就在这里,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大国的崛起、鼎盛、衰落。这片热带雨林的舞台上,有太多大国粉墨登场,却鲜有谁再次君临。
是非成败不曾空
青山依旧在,中国二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