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何怀远: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关头凝神聚力的重要形式|2022-01-21

每当进入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都会对党的一定历史阶段或全部历史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总结,经党的中央全会审议表决通过后,以中共中央决议的形式公诸于世。历史决议通过统一全党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来统一对“现实问题”的认识,通过运用唯物史观和树立正确党史观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来引导历史趋势,通过因应大势、谋划大事而赢得未来。历史一再证明,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为迎接新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凝神聚力的重要形式。

一、通过统一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来统一对“现实问题”的认识,用正确的思想路线端正政治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总共形成了三个历史决议,每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党的事业进入重大历史关头作出的。1945年,正当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阶段,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决议”);1981年,正当解放思想进入关键阶段、改革开放进入实质性进程时,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决议”);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关键历史时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决议”)。每一个决议都正确认识历史而在党认准的前进方向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为迎接和完成党面临的新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了思想和政治准备。
历史决议的目的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如何认识过去和如何面对未来,通过认识过去来解决面向未来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历史决议的任务一般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历史成就,总结历史经验;二是认清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教训;三是通过把握历史规律、判断历史趋势来指明党继续奋斗的方向、任务、原则和要求。历史决议实现目的的方式是通过端正思想路线来端正政治路线,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政治上的团结,以历史昭示和引领未来。历史决议能够实现目的的全部奥秘都在于: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的观念保证,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认识论前提,对历史问题达成共识是统一现实思想的经验基础和理性前提。
历史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连续过程,历史阶段性也是历史进程的连续积累而形成的质变和飞跃。同理,党的历史、党的事业,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和改革,都是连续过程,现在是由过去延续而来。因而,思想统一的最重要基础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党的过去,因为过去的历史也是在特定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无论是现在是对过去做法的持续,还是现在是对过去做法的纠正,都与过去相关联。如何认识和评价过去,直接关系到如何认识和评价现在、如何走向未来。所以毛泽东告诫全党:“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历史不等于人与事的全部自然流逝过程,而是人们对已然过程的反思性总结和有意义的记忆。没有反思和总结的过去不能成为集体的历史记忆。毛泽东首倡深入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他指出:“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虽然在走每一步的时候也曾考虑过昨天是怎样走的,明天应该怎样走,但是整个党的历史却没有哪个人去考虑过。”中国共产党所作的历史决议,就是要对“整个党的历史”考虑清楚。反思和总结也不是仅仅为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作个鉴定和了结,而是为开创未来提供借鉴和启示。
历史成就是开创未来的现实基础和起点条件,历史经验是历史规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形态,是历史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向未来的智慧之源,从而构成历史主体开拓进取的正面资源。历史失误及其教训也是历史规律的特殊表现形态,它以特定条件对特定目的的否定性力量标示着历史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边界条件,成为明智的历史主体活动的警示性标识,从而构成历史主体开拓进取的负面资源。只要历史主体自觉地将其铭记为历史警示和教训,它就会转化为同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正面资源。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他因此号召全党学习“四史”。党的历史决议就是要对党的历史进行理性反思和科学总结,把党的历史变为党走向未来的启示录、变成全党和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教科书。
“第一个决议”在结尾部分写道:“二十四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了,并且还在证明着,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我们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今天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已经取得的伟大胜利及其所起的决定作用,就是这条正确路线的生动的证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24年的成就与经验、失误与教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党的领袖地位,摆脱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国际和苏共经验神圣化的政治思维,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第二个决议”在结尾部分写道:“经过建国三十二年来成功和失败、正确和错误的反复比较,特别是经过近几年来的思考和总结,全党同志和我国各族爱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是大大地提高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程度,显然超过了建国以来任何一个时期的水平。”决议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又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既对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分析,又总结、概括、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旗帜,彻底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全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更为扎实巩固的思想基础。
“第三个决议”在序言中用了三个“需要”来说明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强调这一历史总结的根本目的是“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评价党的历史,用正确党史观提升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

正确党史观是一个党思想水平的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先后作出的三个历史决议都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光辉范例。
政党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概括说来就是两个方面:其一,党的初心使命。政党是一种契约型政治团体,政党为自己确立的初心使命是政党的契约本质,或理论性、理想性、设定性的本质和预设价值。一个政党究竟是什么样的政党,首先是由它为自己确定的使命决定的,改变了这个初心,党的性质就改变了。换句话说,党就变质了。其二,党兑现初心使命的实践及其效果。这是政党的实践性、现实性、获得性的现实本质和现实价值。评价一个党,不仅要看它确立了什么样的初心使命,更要看它是否真正为之持续奋斗以及奋斗的成败得失。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为之坚守和奋斗了整整百年。正是这一初心使命的政治承诺及为此进行的百年奋斗,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用契约承诺和忠实践约的言行如一站在了历史和道义的双重制高点上。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兑现初心使命的?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以及以此为依据对党的主要任务的确定、任务的完成结果及其产生的重大历史作用。能否正确认识并确定党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党能否真正认识、创造历史,自觉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党的主要任务确定的正当与否,关键看这一任务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建立在准确认识和把握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的主要任务,才是正当的,完成这样的任务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党的主要任务的实质,就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就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热切盼望,就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清醒地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三座大山”,因此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党自觉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此,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党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适时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于是党适时把主要任务调整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虽然在探索中出现过严重错误,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再次发生历史性变化,这就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个时期中国遭遇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近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没能快速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邓小平由此意识到: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也想探索自己的道路,但还是难以摆脱对苏联模式的依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表明,苏联共产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没有完全搞清楚。为了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进行了成功探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党的创新理论直接指导下,进行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方位,敏锐地认识并扭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宏阔的战略视野适时将党的主要任务确定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为了完成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任务,习近平同志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还要有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失误和曲折的辩证态度和正确观点。毛泽东说过,共产党人也不是圣人,也难免犯错误,因历史时代的局限、认识不足、经验缺乏,甚至因个人原因导致错误,难以避免。重要的是,共产党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克服错误,从而变得更加智慧和强大。虽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内出现过“左”倾、右倾路线错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出现过“左”倾错误,包括毛泽东本人也犯过错误,这些错误和失误都曾经给党的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害。然而,正如“第一个决议”所指出的,“党在个别时期中所犯的‘左’、右倾错误,对于二十四年来在我党领导之下的轰轰烈烈地发展着的、取得了伟大成绩和丰富经验的整个中国革命事业说来,不过是一些部分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党还缺乏充分经验和充分自觉的时期内,是难于完全避免的;而且党正是在克服这些错误的斗争过程中而更加坚强起来”,所以党依然能够完成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实现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变革和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同时也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这就是党的百年历史的鲜明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验证与诠释。

三、以党的认识引领社会意识,通过社会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

政党的思想认识对一般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有相当大影响,执政党的思想认识对一般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甚至具有支配性影响。因此,政党能否以正确的思想认识影响和引领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走向具有重大影响。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用科学的思想认识来影响和引领全体人民的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历史的社会合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完成惊天动地大事业的重要原因。历史决议就是以全党对历史的科学认识来影响和引领全社会历史认知的重要方式。
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的重大影响来源于它的权威性、真理性、可靠性,而这是与它的形成过程的集思广益与审议通过的严格程序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决议的起草、定稿,要经过反复听取党内、党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多次研究,反复修改,最后经过中央全会或扩大的中央全会集体审议表决通过。“第一个决议”从起草到形成决议案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这个决议的核心是认清“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路线错误,特别是三次“左”倾路线的错误、危害及其根源与教训。最大的困难是,三次“左”倾错误的主要领导者瞿秋白、李立三、王明都在党内的高层职位,王明不仅身兼要职,而且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为了把历史上的是非搞清楚,认清未来的正确道路,从1940年起,毛泽东和党中央就投入很大的精力总结党的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总结历史问题。1941年5月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全党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一次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集中研究党的历史的运动。为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央成立了专门的编译机构,编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丛书》(10卷本)、《列宁选集》(16卷本),还编译了大量的专题文集,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马恩通信集》等,通过对这些著作的学习和研究,为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为了调动全党的集体智慧对党的历史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总结,毛泽东从1940年下半年就开始收集、研究、编辑党的六大以来的主要历史文献。1941年编成《六大以来》的文献汇编,收录了从1928年到1941年党的重要文件与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文章418篇,共280多万字。后来毛泽东又主持编辑了《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两部文献集。这些重要文献成为整风运动中党的高级干部重温党史、总结经验教训的主要材料,为动员全党研究和总结党的历史提供了全面、系统、可靠的一手资料。1941年10月,中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首的清算过去历史委员会,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对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的路线作了初步结论。1945年5月,中央决定成立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正式起草历史决议稿。仅毛泽东就先后对抄清件修改达七次之多。毛泽东在作党的七大预备会议报告时说:“我们现在学会了谨慎这一条。搞了一个历史决议案,三番五次,多少对眼睛看,单是中央委员会几十对眼睛看还不行,七看八看看不出许多问题来,而经过大家一看,一研究,就搞出许多问题来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审议了决议草案,只是原则上通过决议,同时将对个别意见的修改委托给党的七大后的党中央去做。后来又经两次大的修改,才提交党的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决议对“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危害及其根源的分析,主要责任者李立三、王明等人也都表示认可和接受。正是这一历史决议,实事求是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经验和教训,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党领导人民以气吞山河之势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这种严谨的态度和作风使这一历史决议经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也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开创了成功先例。
“第二个决议”的必要性根源于摆脱“两个凡是”的迫切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但“两个凡是”的思维方式仍然纠缠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进程,无论是党内还是党外,都有人对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历史、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有种种不同的想法,核心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对这些问题作出清晰的、正确的认识,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大事。邓小平借鉴“第一个决议”的成功经验,提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个历史决议。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下,邓小平、胡耀邦亲自主持。邓小平开始就对决议的起草提出明确要求,特别强调,“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同时强调,对过去的事情作基本的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从决议的起草、修改到形成决议案,跨越三个年头,历时20个月,经过党的四千人大会、政治局扩大会议、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议等多次大规模讨论,以多种形式听取各方面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定稿,最后经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决议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评价,特别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左”右两方面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有了这种民主的集思广益和严格的审议程序,使“第二个决议”和“第一个决议”一样,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这两个历史决议的“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
“第三个决议”从起草、修改、形成议案到最后审议通过,同样是一个集中党内外认识和智慧的过程。2021年2月,就在全党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决议起草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王沪宁、赵乐际担任副组长,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同志及有关中央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4月,党中央印发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20多天内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提出109份意见建议。9月,决议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习近平总书记还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与会人士踊跃发言并提交10份书面材料,贡献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征求意见稿所提的1600余条意见和建议逐条分析,反复研究推敲,先后作了547处修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研究审议决议稿,形成了提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的决议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与会代表经过两天半的充分讨论,共提出修改意见138条,文件起草组又对讨论稿作了22处修改,最后在全会上表决通过。
可见,每一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集中智慧、统一思想的过程,体现着党的集体认识,反映社会各界的共识,所以才能够成为提升全党智慧、统一全党思想、引领社会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的权威文献。

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通过判断引领历史趋势而赢得未来

历史证明,一个阶级、政党、国家、民族,只有总结历史经验,才能认识历史规律;只有依据历史规律,才能判断历史趋势;只有创造条件影响和引领历史趋势,才能赢得未来。我们知道,历史规律揭示的是历史已然过程的内在必然性,它表明历史条件与历史结果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规律告诉人们,具备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必然会出现什么样的历史结果。因此,人们可以依据对已然过程规律的认识,通过分析现有条件及其关系,来判断未然过程的发展趋势,即一定历史条件及其结构关系决定的最大的可能性或最大的发展趋向。当抗日战争就要结束的时候,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将会怎么样?这直接关系到党的大政方针。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告诫全党:“国民党怎么样?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一句话,国民党蒋介石一定会再次发动内战。历史证明了毛泽东的判断。判断出历史趋势,就为历史主体的历史主动性提供了客观基础,因为历史主体通过对未来趋势进行价值权衡,决定是顺应趋势还是改变趋势。顺应历史趋势,需要强化现有历史条件;改变历史趋势,就必须创造能够影响和改变历史发展走向的条件。随着现实条件及其结构关系的改变,历史发展趋势必然会改变。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由就在于认识规律,根据认识到的必然性,“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使人们“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可见,自觉地认识、影响、控制或改变历史发展趋势,才算真正做到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
把握历史规律必须首先总结历史经验。所谓历史经验,就是历史主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成功完成了预定的历史任务,最终实现了预期的历史目的。成功的历史主体一定是善于总结经验的主体,因为经验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它是人们认识事物、处理新矛盾新问题的参照模式,反面经验——教训是防止重蹈覆辙的警示性路标。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如此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原因就在于此。当然,任何经验都有局部性,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结果,如果把有条件的经验当作无条件的教条到处使用,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所以中国共产党虽然重视经验,却鲜明地反对经验主义。防止经验主义,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行,从历史经验中剔除偶然性,找到必然性,从特殊性中找到普遍性,找到历史经验中历史条件与历史结果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经验就上升到历史规律。
中国共产党对百年奋斗历史的总结,遵循的就是这样一种历史认识升华的基本链路:历史成就—历史经验—历史规律—未来趋势—新的历史任务。所以“第三个决议”全面总结了党在历史发展中开创的四个历史阶段、创造的历史成就、产生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刻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能够取得重大历史成就的十条基本经验。正是这“十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全面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极大地增进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创未来的历史主动性和历史创造性。
可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理由和原因纵然有千条万条,但在重大历史关头为迎接新的历史任务凝神聚力,无疑是重要一条。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何怀远: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关头凝神聚力的重要形式|2022-01-2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