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潮思:谁让美国的制裁失去了威力?|2022-03-16

东欧战火硝烟仍在弥漫,俄乌双方在战场、后方和谈判桌上交火不停。


制裁,是谈判桌上的主牌。各大跨国企业退出市场、关闭工厂、取消进出口都是小事,谈判桌上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被业界惊呼的“金融核弹被亮出——欧盟、美国等西方世界通过SWIFT制裁俄罗斯主要银行。


SWIFT,即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跨国银行间资金流动的工具,也是美元霸权的重要基石。被踢出SWIFT,近乎等于被踢出主流国际贸易。


过去,这一系列制裁是很有成绩的,比如对朝鲜、伊拉克或是伊朗。


2012年伊朗的人均GDP是7900美元左右,之后伊朗被两次踢出SWIFT直到今天,现在的人均GDP大概在3000至3500美元(按实际汇率折算)。


但这大半个月以来,对俄国的制裁似乎没取得良好效果。至少对于俄罗斯最重要的出口物资——天然气,即是如此。


民主党参议员乔·曼钦和共和党参议员穆尔科斯基一起,提交了一份法案草案,试图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法案目前已确定获20名议员支持。


但Axios从多个消息源得知,拜登政府官员已对一些民主党籍参议员施压,让他们不要支持这份法案。——摘自参考消息《拜登给议员施压,不要禁止进口俄罗斯油气》


除了美国,欧洲也不乐意。

德国总理朔尔茨发出警告称,制裁俄罗斯能源可能危及欧盟能源安全。事实上,欧盟在对俄制裁上已经“特意豁免”了俄罗斯能源供应。而美国方面当天也表示,暂不打算对俄罗斯石油实施禁运。——摘自参考消息《德国总理:俄罗斯能源对欧洲人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那么,为什么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动辄“制裁”能产生良好效果,如今却力不从心了?


因为这种制裁产生了更为复杂的涟漪效应。俄乌的冲突,以及西方世界对俄国的制裁,是一个极佳的案例和工具,清晰的告诉我们如今复杂的世界经贸结构是如何运作的。


01


文章开始,先简要谈谈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从川普对华开始,贸易战作为一种施压手段,已经为中国人民所充分认知。


其实,这种动辄制裁的做法,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事实上统治国际秩序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在冷战期间对苏联和东欧和我国的巴黎统筹禁运,还是冷战结束后对我国高科技的禁运,对伊拉克、南斯拉夫、朝鲜和伊朗的制裁,都是这一以美国为中心的秩序内在的投影。


在当下,由于国际经贸往来的千丝万缕,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分工的高度精细化、专门化,使得被这一秩序踢出去对一个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被踢出去,脱离开国际生产循环,将意味着无法完成上游产品的输入、下游商品的输出、关键材料的储备、关键技术的使用、居民和消费部门必需品的采购等等。


在这个体系中,美国通过掌握国际金融渠道(世界货币、SWIFT等),控制了整个世界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并通过深度影响国际舆论和国际法体系,以至于本国意志渐渐上升为了国际经贸体系的意志。


同时,由于美国超强的国家实力和长臂管辖传统,当美国的国家意志不能很好的通过“软实力”在国际经贸体系贯彻时,美国也不惜撕破脸亲自下场实践。




如华为的5G遭禁,即是美国先试图通过捏造事实,鼓噪舆论,形成国际一致排挤华为。当这一软实力的“认知作战”未能成功奏效后,美国则通过“长臂管辖”直接将自身意志实践在国际上。


结果上来看,虽然制裁华为的5G并没有成为国际共识,但单单美国的长臂管辖,就已经给华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其他著名案例,还有《美国陷阱》中提到的,美国借助天价罚款巧取豪夺收购的法国前能源巨头阿尔斯通。



美国进行国际控制的基础,是金融业。


比如,华为、中兴遭美国处罚的“罪名”是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而“罪证”则是与伊朗的金融往来。


正如刚才所说,在国际经贸结算中,SWIFT几乎是不可绕开的。美国极易通过SWIFT查询到所谓“罪证”,然后威胁将任何敢于不听从指挥者踢出国际经贸体系。


其实,SWIFT的总部设在欧洲,最初是欧洲的银行业发起成立的,美国并不具备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但在“9·11事件”后,借助于“反恐形势需要”,美国深度介入了SWIFT 的体系,成功取得了国际金融信息的全知能力。


价格是生产体系的信号,资金的流向就是生产循环的潮涌,而清楚掌握了资金的流向,意味着掌握了国际生产循环体系的命脉。因为从本质上,权威来源于认可,权力来源于信息。


当这样的权威与权力共加一身时,这意味着美国占据着远超历史上西班牙、荷兰、英国的超级大国态势。




遭受美国制裁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古巴和朝鲜。


在冷战期间,古巴和朝鲜深度融入了苏联经互会生产体系,本身就不具备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经贸体系中生存的能力。


而当苏东剧变、经互会骤然消失后,古巴和朝鲜的经济体完全丧失了上下游,陷入了“倒退回中世纪”的严重困境。


在此基础上,如果国际经贸体系是中性的、开放的,或许古巴和朝鲜还有可能通过调整自身的生产体系、产业结构和社会组织,通过融入外部体系来实现转型。


但从现在的视角来回溯历史,现存的国际经贸体系显然并不是中性的,而是彻头彻尾以美国国家意志为中心的一个体系。


在这一体系内,由于美国以金融信息为索引,形成了几乎是“全知”的能力。因此,一旦美国怀有恶意,这个体系内的小国是几乎没有任何生存可能。


02


接下来,我们讲讲中国的双循环和国际体系的骤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从来没有加入过国际分工,我国在努力建设自身体系、努力融入国际经贸秩序和体系中走了很艰难的一段路程。


而拼命试图融入这一体系的原因,则是因为在短时间快速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有其自身规律,在一个封闭的体系内,发展速度是有限的。


这不仅仅是说经济循环中的利润和资本积累率、储蓄(投资)率,更是说实际上社会组织能力、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的提高,是有固定上限的。


以建国后为例,在一五期间,由于苏联的援助和苏联专家的实际指导,我国的各项建设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然而苏联的援助并不是持续稳定的,同时,苏联专家也并不是源源不绝的,二五中后期我国的发展就陷入了困境。


而缺乏工业社会组织经验、也缺少资本积累的我国,试图用官僚主义本位和主观热情来代替苏联的投资和技术支援,事实证明是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的。




到七十年代中期,我国通过“四三方案”补齐了工业化的短板,但“四三方案”的实践也同样有类似问题。


充分试错后,我国坚定了融入国际分工,借助美国掌控的国际经贸秩序,建设两头在外的经济循环的决心。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依次发生,此后的历史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世界了。


03


虽然说,当代的国际经贸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一套秩序。可是,自从中国加入了国际经贸体系后,情况就慢慢变了。


从现在来看,2008和2020年两次金融危机后的救市,实际上极大的侵蚀了美国治理权力的基础,形成了“中美”的体系。


这套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循环良好时,美国一手掌握权威、一手掌握金融,通过金融收割、通过权威(政治和军事)捍卫其金融地位。


而其他国家,都在这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中存在自己的生态位。如我国的生态位就是密集劳动,俄罗斯、非洲、拉丁美洲就是原材料和农产品,而如朝鲜、伊拉克、古巴,则是“被美国剥夺了做狗的权利”。




但由于金融资本自己的贪婪,这个秩序已经被彻底打破。


现如今维系美元的,从明面上来看是美联储的货币工具,实际上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生产型国家所产出的工业品。


固然,美国霸权的存在,让无论是欧元还是人民币、日元,都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


但如果国际霸权本身的货币不能买到足够的商品,不论是原材料还是工业品or农产品,都意味着这货币就是绿纸。


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国际秩序由以美国为中心演变到“中美”体系的缘由。现在的美国跟过往的美国已经完全不同,直升机印钱把美国带入了一个颠覆性框架:赤字货币化。


有位老师私下里称之为:“脱了裤子印钞票”。


之前的主流学术是财政平衡。尽管08年次贷危机以后开始史无前例的量宽,但可以说内心并没有彻底推倒财政平衡的原则,几任财长和美联储主席都做过艰辛努力,最终都无功而返。


在其间,关于赤字货币化的学术研讨开始甚嚣尘上,


新冠等于给了一次历史性的契机。在病毒面前,赤字货币化从书本的象牙塔开始登堂入室,其中几乎没有发生任何西方政治的成本摩擦,驴象高度一致。


时代给了宏大背景板,这是真正的百年未见之大变局。美国最后的维持国际治权的手段是金融,然而,放任自身政治权力透支这种力量,同样是自己霸权的掘墓人。




赤字货币化是条不归路。在之前的国际资本全球化下,国际宏观账户恒等式已不复存在。


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净需求的创造者和净债务的供给者,以其经常项目赤字的方式构成等式的一边,而等式的另一边,是两个基础美元循环,石油美元循环制造业商品美元循环。


国际账户恒等式的关键约束变量是美国赤字,背后是建立在财政平衡原则下的西方的议会政治游戏规则。


今天这套游戏规则不再能为等式提供约束了,因为美国新冠以后的一年的债务供给量已经远远超出经常项目赤字7000-8000亿美元的约束范畴,一年是三万亿美元,未来控制下去的可能性也是门都没有,这就是新的颠覆性框架。




结论只能有一个,源源不断的印钱下,美债的实质性的终极买家只有一个,就是美联储它自己,没有其他。


原有的国际宏观帐户的平衡式已经荡然无存。唯有指望美国之外的石油供给平衡和制造业商品供给平衡,而这个平衡,很不巧的是都不在现在的华盛顿手中。


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枢纽和世界工厂都是中国,特别是新冠疫情对全球工业生产的巨大冲击,唯有中国通过建立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治理体系,实现了工业生产的有序恢复,这是中国巨大力量的来源。



而原本的石油体系中,美国是有相当的话语权的。


但乌俄冲突的爆发,和西方体系全力施压俄罗斯的结果,是所有的国家对美国都突然有了谈判筹码了。


就连在美国后院的委内瑞拉,以及多年纠葛的伊朗,拜登政府也摆出了谈判并极大让步的姿态。



但这些历史问题,真的能迅速解决吗?目前扰乱的供应链还没有直接反噬到消费端上,不过也快了。


显然,回到本文标题的问题,让美国的制裁失去了威力的,当然是美国自己那颠覆自身存在基础的所作所为。


在20年前,当大家刚刚学会上网的时候,一定看到过一句公知的流行语,“稳定压倒一切意味着这块土地上处处是不稳定,最终一切将压倒稳定”。


我想,是时候把这句话送给现在的华盛顿体系了。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潮思:谁让美国的制裁失去了威力?|2022-03-1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