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开发商很缺钱,到处都是开发商资金紧张的新闻,于是我在年后就想找一批缺钱的开发商聊一聊,看能不能买点便宜资产。
住宅价格是肯定降不了的,不然在预售制度下会造成社会混乱,窗口指导不让降的新闻到处都是,但商业地产的价格是没人管的。
既然缺钱,既然急缺现金,那你把商业地产的价格低价卖出去不就行了。
商铺写字楼的价格已经十年不涨了,如果能再跌一大截,就完全去泡沫化了,进入正常价值投资区间后自然会有一批资金愿意进来买。
按这个思路,应该找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市场传言越缺钱的开发商同意降价的概率越大,我也是这么做的。
这思路看起来没问题,但我找了不少开发商聊天之后,发现事实情况截然相反。
我对那些传言非常缺钱的几个开发商重点关注,寄予厚望,对大家都认为资金链很健康的几个开发商随便聊了一下,没怎么报以希望。
结果,我认为很缺现金的那几个开发商统统拒绝了降价提议,倒是我认为不缺现金的那几个开发商比较热情,谈价诚意很高。
对于他们的资金情况我没有判断错,没钱的确实没钱,不缺钱的确实不缺钱,其资金情况人尽皆知,三道红线榜单上写的清清楚楚,并不算什么秘密,具体名字我就不提了,毕竟聊完天了都算朋友,点名不合适。
但是他们对降价销售的提议非常忌讳,在资金链无比紧张,奇缺现金的情况下,宁可不卖也不降价,愿意给的让价幅度非常之小。
我对此大惑不解,但在聊天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真相,非常有趣,我觉得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资金链紧张,奇缺现金,所以就必须降价销售,这是正常人的思维,正常情况下也没错,但对于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这个常规做法已经失效了。
只有资金链正常的开发商,才有降价销售的资格。
在聊天的过程中,那些我认为缺钱的开发商基本都提及了一个词,叫货值折损。
他们非常愿意卖房换现金,谈判意愿也很高,但坚决不同意降价,愿意谈各种条件作为补偿,但账面交易价格不能降太多,否则就会“货值折损”太大。
反倒是不缺钱的开发商,从来不提这个词,也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条件,直接和我对砍价格,大家谈多少钱就多少钱。
啥叫货值折损?有啥影响?
他们不说,但我在聊天的过程中大概猜到了一点。
资金链最紧张的这批开发商,很可能已经把手头能质押的一切全部都给质押了,资金链绷紧到了极致。
一栋楼已经建成但是没有成功销售,并不代表这栋楼就会闲着,开发商会把这些资产拿去银行抵押来套取现金,还能拿来做工抵房。
你是开发商,你很缺钱,手头有十万平米的房子造好了没卖掉,难道就任由他们闲着吗?肯定拿去当抵押物换贷款啊。
既然拿去当了抵押物,就涉及到了一个价值的判定,你这些楼值多少钱,然后银行反算出来你能贷多少钱。
同样面积的情况下,开发商的实际销售价格,决定了这批货的“货值”,然后决定了能贷款的额度。
如果大幅折价销售,那么这个销售价格传出去之后会造成银行定价体系的动荡,一旦认定你“货值折损”,那开发商的这笔贷款安全度就会不够,银行有权要求开发商追缴保证金以保证贷款安全,或者贷款到期后再次贷款的时候给的额度非常少。
这里涉及的追缴金额以及贷款额度的减少,可能会远远大于你抛售换来的那点现金。
恒大许家印说:“不能依靠贱卖资产去还债务,否则资产贱卖完了也很难还清债务。”
他说的是对的,大幅折价卖资产表面上是在让利换现金流,但实际上会导致债务窟窿越来越大。
那些资金链已经绷紧到了极致的其他开发商,如果硬挺着价格不卖,虽然资金链异常难看,但至少“账面货值”还是正常的,贷款没到期前暂时还能维持的下去。
一旦大幅折价,债务窟窿可能立刻就爆了,本来还能撑半年一年的,现在立刻就完蛋了。
因此,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到处卖资产换现金流,自己明明是最缺现金的,但硬挺着也不能卖,慢慢地等着宝贵的时间一分一秒的虚度过去。
去年下半年,好几家资金紧张的大开发商就开始到处谈资产处置了,整整半年过去,自家债券违约传闻一日更胜一日,现金流几乎归零,连利息都付不起了,地方政府天天谈话,结果资产处置的数量居然是零。
因为资产价格不能下降,否则越卖欠债越多,不卖的话,账面暂时还能维持。
但现在这种行情,谁敢高价接你的资产,那不成了自杀行为嘛,所以资产处置的数量肯定是零。
除此之外,如果开发商大幅折价销售,那么开发商在卖房之前,还要先凑一笔钱去还掉贷款,解除质押,才能把这间房拿出来卖。
如果折价力度大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出现销售款和抵押贷款的数量差不多的情况。
先拿出来100万解除质押,然后把房子卖了110万乃至于只有100万。
开发商降低了100万的总负债,但手头的现金流实际的增加值仅仅只有10万或者干脆是零,动摇了自身贷款信用体系,还对下个月即将到期的债务于事无补。
负债已经太多太多了,债多了不愁,少那么一点负债也没啥意义,还没能换来现金,这么干有啥意义?
还不如干挺着硬拖时间呢,能拖到变数最好不过,拖到拖不下去的时候选择破产,把所有的资产和债务一箩筐的打包扔给政府去解决,这么干至少面子上还能辉煌个一段时间。
倒是那些资金链很健康的开发商,负债率低,很多资产是没有抵押贷款的,可以直接拿出来卖。
如果当他们判定未来几年房子的价格肯定要降,那不如索性一口气先提前卖到某个超低价格,给购房者安全垫,让购房者安心,以此把现金流换出来。
因为他们负债率低,所以他们的房子没有抵押贷款,所以他们卖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就目前这个行情而言,现金流就是命根子,只要自己能活到其他开发商挺不住倒下的时候,所有的蛋糕都是自己的。
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个奇怪的现象,资金链健康的开发商反而愿意降价,越缺钱的越不降价。
我了解到的是武汉的情况,但其他城市应该也差不多,一家开发商的总体战略应该是统一的,不会差距很大。
最缺钱的那些开发商已经不用聊了,他们不是不想降价,是已经失去了降价的资格。
这些开发商现在能做的就是等,等绳索缠的越来越紧,然后让命运来裁决自己。
黄奇帆说过,美国就500家开发商,结果中国有5万家,中国究竟需要多少家开发商?
5万家淘汰掉99%,也还有500家之多,因此绝大多数开发商在未来十年里,都是要被彻底洗牌的。
欧美的开发商负债率通常是50%左右,香港的开发商负债率通常是40%左右,而大陆开发商的负债率高达80~90%。
普通人一看,感觉这负债率差不多啊,也就高一倍吧,但实际上远远不是。